《燭之武退秦師》通假字和古今異義
《燭之武退秦師》是春秋時期文學家、史學家左丘明創(chuàng)作的一篇散文。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燭之武退秦師》通假字和古今異義,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燭之武退秦師》通假字和古今異義
通假字
1.今老矣,無能為也已 (已,通“矣”,語氣詞,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給。)
3.夫晉,何厭之有 (厭,通“饜”,滿足。)
4.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闕,通“缺”,侵損,削減。)
5.秦伯說,與鄭人盟 (說,通“悅”,高興。)
6.失其所與,不知 (知,通“智”,明智。)
古今異義
1.貳于楚也 古:從屬二主,動詞;今:“二”的大寫,數(shù)詞。
2.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古:東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設宴請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今:指外出之人隨身攜帶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個人;今:尊稱一般人的妻子。
《燭之武退秦師》重要詞語:
晉軍函陵
一般“軍”是名詞,在此活用為動詞:駐軍
越國以鄙遠
一般“遠”是形容詞,在此活用為名詞:遠地、遠方
且貳于楚也
一般“貳”是數(shù)詞,在此活用為動詞:從屬二主
若不闕秦
一般“闕”是動詞,在此為動詞的使動用法:意為使……削減
夜縋而出
一般“縋”是名詞,作動詞謂語“縋”的狀語:“在晚上”、“當晚”
朝濟而夕設版焉
一般“濟”“夕”是名詞,在此分別作動詞謂語“濟、“設”的狀語:表時間,“在早上”、“到黃昏”
燭之武退秦師
一般“退”是動詞。在此是動詞的使動用法:使……退卻
既東封鄭
一般“封”是名詞,在此是名詞的使用動用法:使……成為邊界
闕秦以利晉
一般“利”是名詞,在此是名詞的使用動用法:使……得利
唯君圖之
一般“圖”是名詞,在此活用為動詞:計劃,考慮
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
一般“東”“西”是名詞,在此活用為狀語:在東邊;在西邊
且君嘗為晉君賜矣
一般“賜”是動詞,在此活用為名詞:恩惠,好處
共其乏困
一般“乏困”是形容詞,在此活用為名詞:缺少的東西
原文
燭之武退秦師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佚之狐言于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惫珡闹。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惫唬骸拔岵荒茉缬米,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痹S之。
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鼻夭f,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币嗳ブ
譯文
晉文公聯(lián)合秦穆公包圍鄭國,因為鄭文公曾對晉文公無禮,而且還依附楚國。晉軍駐扎在函陵,秦軍駐扎在氾水之南。
佚之狐向鄭文公說:“國家危險了,如果派燭之武去見秦君,秦國軍隊一定退走!编嵨墓犃怂囊庖。燭之武推辭說:“臣壯年時,尚且不如別人,現(xiàn)在老了,無能為力了!编嵨墓f:“我沒有及早重用您,危急時才來求您,這是我的過錯。然而鄭亡國了,對您也不利!”燭之武答應了。
夜里,把燭之武用繩子從城上墜下去見到秦穆公,燭之武說:“秦、晉圍攻鄭國,鄭國已經(jīng)知道就要滅亡了!如果鄭國滅亡對您有好處,那就值得煩勞您的屬下(“敢以煩執(zhí)事”又譯為:冒昧地以此事來打擾您)。越過其他國家而在遠方設置邊邑,您知道這不好辦,哪能用滅鄭來加強鄰國的實力呢?鄰國實力增強,就等于您的力量削弱了。如果不滅鄭國而使它成為您東方道路上的主人,貴國使臣經(jīng)過,鄭國供應他們的食宿、給養(yǎng),這對您也無壞處。再說您也曾經(jīng)有恩于晉惠公,他答應給您焦、瑕兩地,可是晉惠公早晨剛剛渡河回國,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這是您所知道的。那個晉國,怎么會有滿足的時候?它既以鄭國作為東邊的.疆界,又要擴張它西邊的疆界,如果不損害秦國,它到哪里去奪取土地?損害秦國而讓晉國得利,希望您還是多多考慮這件事。”秦伯很高興,與鄭國結盟,派杞子、逢孫、楊孫戍守鄭國,秦伯就回國了。
晉國大夫子犯請求攻打秦軍。晉文公說:“不可,如不是秦國國君的力量,就沒有我的今天。依靠過別人的力量而去損害別人,這是不仁道的;失去同盟國,這是不明智的;用混亂相攻取代聯(lián)合一致,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們還是回去吧!”于是晉國也撤離鄭國。
作品背景
魯僖公三十年(公元前630年),晉國和楚國大戰(zhàn)于城濮,結果楚國大敗,晉國的霸業(yè)完成。在城濮之戰(zhàn)中,鄭國曾協(xié)助楚國一起攻打晉國,而且晉文公年輕時流亡到鄭國,受到冷遇,所以文公把新仇舊怨加到一塊,于兩年后聯(lián)合秦國討伐鄭國。鄭伯聞訊后,派燭之武面見秦穆公,勸他退兵。燭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晉兩國的矛盾表現(xiàn)出處處為秦國利益著想的樣子,分析當時的形勢,抓住利害關系,說明保存鄭國對秦國有利,滅掉鄭國對秦國不利的道理,終于說動秦國退兵。晉軍失去盟軍支持后,也被迫撤離了鄭國。此文即是記敘了這一歷史事件。
作者簡介
左丘明(約公元前502—約公元前422年),姓左,名丘明(一說復姓左丘,名明,也有人說他姓丘,名明,因其父曾任左史官,故稱左丘明),春秋末期魯國人,曾任魯國史官。左丘明知識淵博、品德高尚,孔子曾說過:“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笨梢娍鬃影阉秊橥馈h代史家司馬遷稱其為“魯君子”。相傳他鑒于魯史《春秋》太簡,恐后學弟子各持異說,失其真意,寫成《左氏春秋》,后世稱為《左傳》。還編著有《國語》
【《燭之武退秦師》通假字和古今異義】相關文章: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12-11
燭之武退秦師課件12-03
左傳欣賞燭之武退秦師05-17
《燭之武退秦師》課文譯文01-05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反思12-10
《燭之武退秦師》復習要點12-10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人教版12-10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10-14
《燭之武退秦師》說課稿設計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