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宴散文隨筆
這里所說的豆腐,不僅指豆腐本身,也包括香干,千張,油豆腐,豆腐皮,甚至豆腐渣。因為,但凡一家豆腐作坊,這幾樣?xùn)|西一般都是齊全的。
我們小的時候,鄉(xiāng)村人家過年時都是自己做豆腐,所以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一個鹽鹵瓶,一只豆腐籃。平常時節(jié)偶爾也會做,但很少。
先把黃豆用水泡脹了,拿到石磨上磨成生漿。磨豆腐要兩個人,一個人推磨,一個人加豆。我們家磨豆腐總是奶奶和母親兩個人,先是母親推磨,奶奶加豆,后來兩個人換一陣,因為推磨很累的,有的人甚至還要頭暈。磨出來的生豆?jié){順著石磨的流槽落到水桶里,白白的,稠稠的,帶一點(diǎn)淡黃,象牛乳。
磨好的豆?jié){抬回家里,家里已經(jīng)事先準(zhǔn)備好了豆腐桶,上面擱著落水架。把生豆?jié){灌到一只用夏布做成的袋子里,在落水架上用力擠,豆?jié){經(jīng)夏布濾到桶子里,袋子里剩下的便是豆腐渣。
擠完了豆?jié){的豆腐渣被扔到一邊,暫時可以不管它了,豆?jié){則下到鍋里煮。煮熟后,家里人都可以趁熱喝一碗,多喝一般是不行的,因為本來就不多。我們那里喝豆?jié){都是咸味,碗底里放好鹽、一小粒豬油、醬油、蔥花,滾燙的豆?jié){沖下去,不一會,就凝起來了,稠稠的,象雞蛋羹。豬油放得極少,味精是沒有的,但大家都喝得津津有味。我不喜歡喝豆?jié){,主要是聞不怪它的豆腥味,所以總等著后面喝豆腐腦。
鍋里的豆?jié){盛到木桶里,如果要揭豆腐皮,則一時不能點(diǎn)鹵。豆?jié){晾在桶里,漿面上慢慢就結(jié)起一層薄膜來了,小小心心地把它揭起來,晾到一根繩子上,這就是豆腐皮。這與做紙大概是同樣的原理。豆腐皮在豆制品家族里屬于高檔次的東西,早年時一般專門用來過年包皮卷用的,倘若在平時,吃一碗青菜炒豆腐皮可算得上是件“了不得”的事了。
豆腐皮夠了以后,就要點(diǎn)鹵了,鹽鹵倒在一只碗里,一手慢慢往下滴,一手用湯勺輕輕攪動,慢慢地,豆?jié){就變成豆腐腦了,我們那里卻稱作豆腐花。豆腐腦也可以加上調(diào)味品如豆?jié){那樣喝的,并且還沒有豆腥味,所以我覺得豆腐腦比豆?jié){好吃得多。并且,條件允許的人家,還可以在豆腐腦里加榨菜末、麻油、或麻辣油,那樣味道就更好了。
豆腐籃和紗布也是事先早就準(zhǔn)備好的,洗得很干凈,紗布攤在籃子里,四周往上翻。把桶里的豆腐腦一勺一勺舀到籃子里,濾去多余的水份,等全部結(jié)成一整塊,這就是豆腐了。假如想使豆腐“老”一點(diǎn),則可以把翻在籃沿上的紗布蓋到豆腐上,再在上面壓一點(diǎn)重物,那樣豆腐就特別結(jié)實(shí),我們那里稱為“老”。
其實(shí),豆腐干就是依據(jù)這個道理做出來的,只不過做豆腐干要根據(jù)它的厚度用紗布把豆腐腦一層一層單獨(dú)隔開,并包裹起來,用更重的份量壓在上面,把水份全部擠出。倘若是白干,這樣也就成了,只等過一段時間后把紗布揭開,再用小刀按合適的大小,切成一塊一塊即可。要是香干呢,則切開后還要回鍋煮一煮,加上焦糖色、八角或桂皮、以及稍許鹽。
一般的人家,即使在過年時也是不做香干或白干的,但油豆腐卻多少都要做一點(diǎn)。油豆腐不是普通的豆腐下油鍋炸就能炸出來的,據(jù)說做油豆腐必須要冷漿和熱漿相互勾兌成才,只有這樣的豆腐炸過以后,才能外面結(jié)一層軟殼,里面卻是半空的狀態(tài)。但這個我也是聽人說說而已,并沒有親眼見過。我們隔壁村子里曾經(jīng)有一戶做豆腐的人家,我一直很想去看看,無奈一直沒有去成。
過去的鄉(xiāng)村人家過年時一定要做一點(diǎn)油豆腐,那是有原因的。因為那時候農(nóng)戶們家里錢少,買不起多少肉,一般正月里待客吃飯都是油豆腐燉豬肉。所有的客人吃飯時都極守分寸,魚和肉是決計不去動筷的。但有時候主人實(shí)在很客氣,客人被“請”不過,便勉強(qiáng)伸筷子夾一個油豆腐應(yīng)付應(yīng)付,于是不管主人還是客人就都很開心了。這一頓飯結(jié)束后,主人又往那肉碗里再加幾個油豆腐進(jìn)去,看著依舊是滿滿的一碗,并不影響招待下一撥客人。這一碗油豆腐煮的豬肉,至少要用到元宵節(jié)過后,算算該來的客人都已經(jīng)來過了,這才舍得吃掉。有的客人來得晚的人家,同一碗肉講就到正月底的也毫不奇怪。
那時候我嘴饞,有時候看著油光光的豬肉,實(shí)在很想吃一塊。母親知道我的心思,卻舍不得把肉給我吃,吃了,碗就拼不成了,便說:“你吃一個油豆腐吧!庇谑俏揖统砸粋油豆腐。其實(shí),被肉湯蒸透了的油豆腐,味道也是很好的,如果是現(xiàn)在,我還寧愿吃油豆腐,但在那個年代,總還是很希望能吃一塊肉的。
豆腐自從發(fā)明到現(xiàn)在,據(jù)說已經(jīng)有兩千年了,這個歷史似乎太久遠(yuǎn)了一點(diǎn),對于我們來說,幾乎無從談起。不過,自從我們記事以后,豆腐的做法和吃法也已經(jīng)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必說石磨早已成為古董,而且傳統(tǒng)的用鹽鹵點(diǎn)豆腐的做法也已很少有人采用,取而代之的是石膏,據(jù)說還有更先進(jìn)、更高檔的工藝,我一時還沒有了解。
豆腐的做菜方法也已多種多樣,究竟有多少種,仿佛也無法統(tǒng)計。我曾經(jīng)在《西施豆腐》一文里,說過要用文字來操辦一桌豆腐小宴的,心底里粗略算了一下,二十來個菜總至少有的。
作為豆腐,最簡單的吃法,當(dāng)然是涼拌了。最早時做涼拌豆腐的調(diào)料無非醬油,條件好的人家還會加一點(diǎn)味精。現(xiàn)在拌豆腐的'佐料可真豐富得多了,醬油早已是加了料的生抽,味精也改用“雞精”了,不過,所謂的雞精,究竟跟雞有沒有關(guān)系,恐怕只有鬼知道。除此之外,在調(diào)料上,還可以加入麻油,口味重一點(diǎn)的,甚至可以是麻辣油。而在配料上,更有皮蛋、黃瓜絲,蔥花和香菜也可以搭配。做涼拌豆腐最好用盒子裝的豆腐,主要是盒子豆腐細(xì)嫩,口感爽滑。涼拌豆腐適合夏天時食用,清涼可口,老少皆宜。
蒸豆腐也很簡單,把一塊豆腐放在盤子里,橫直劃上幾刀,切成寸余見方的小塊,但并不散開,同樣加以生抽、味精、麻油、蔥花,也可以淋一點(diǎn)料酒,放在飯鍋里一蒸。這個菜在滋味上與涼拌豆腐是差不多的,只不過冷熱不同,所以蒸豆腐更適合冬天吃。有時候為了更入味,也可以在豆腐面上蓋一層薄薄的雪菜,但這時候,麻油則要改成菜油或豬油了,相比之下,熬熟的菜油更好,蒸出來的豆腐如金鑲玉一般,很誘人。
在我們家鄉(xiāng),還有一種用霉菜梗的鹵水蒸成的豆腐,這有點(diǎn)象臭豆腐。霉菜梗是用老了的莧菜梗做成的,我在《喊菜與喊菜包》一文里曾作過介紹。用新鮮豆腐加菜鹵蒸出來的豆腐并不怎么臭,反倒有一點(diǎn)很奇怪的香味,這種氣味介于香與臭之間。這話聽起來很矛盾,但沒有品嘗過的人確實(shí)是想象不出來的。用菜鹵蒸過后的豆腐,在塊頭上比原先將近大一倍,因為菜鹵有發(fā)孝的作用,豆腐被它一蒸,里面全部發(fā)孝得空了,于是就膨脹起來了。有的人喜歡吃氣味重一點(diǎn)的臭豆腐,那也方便,只要事先把豆腐在菜鹵里多泡上幾天,再蒸出來就“臭味十足”了。
接下來是烤豆腐,也許這烤豆腐就是《邊城》里所寫的那種“鯉魚豆腐”吧?径垢荒苡煤醒b的,最好是用鹽鹵豆腐。把豆腐切成兩三分厚的薄片,在熱油鍋里把正反兩面都烤得黃焦焦的,出鍋前在面上撒一點(diǎn)精鹽,或者出鍋后淋一點(diǎn)生抽,不需要別的調(diào)料。這樣的烤豆腐幾乎比涼拌豆腐更來得原汁原味。
如果把烤豆腐切得更小一點(diǎn),烤得更黃一點(diǎn),烤好后再用紅燒的方法細(xì)細(xì)烹制,加少量老抽,適量生抽、料酒、精鹽、糖、味精,小火慢煮,起鍋時勾一點(diǎn)薄芡,那就成了家常豆腐了。制作家常豆腐可以加入一點(diǎn)配料,如木耳、香菇、青椒、茭白、胡蘿卜片等等。
麻辣豆腐本是四川名菜,現(xiàn)在想必到處都有了。按照正宗川菜的做法,這道菜必須要用花椒面、紅辣椒、豆瓣醬作為佐料才行。但普通人其實(shí)只求辣味,對于“麻”的要求卻并不高,甚至最好不要麻,所以就有了一種簡化后的做法,不用花椒面和紅辣椒,只要用調(diào)味品店里現(xiàn)成的麻辣醬就可以了。這種成品的麻辣醬里麻不是“麻嘴”的麻,卻是“芝麻”的麻,因此做成菜后更香。
用麻辣醬做麻辣豆腐必須要先下醬,等醬在油鍋里炒香后,再把切好的豆腐放下去,這樣,每一塊豆腐的每一個面上均被醬所包裹,紅艷艷亮晶晶的,加之蔥花的映襯,色澤非常漂亮。倘若先下豆腐,等豆腐沾了油以后,表面被罩了油膜,辣醬就不容易被粘住,豆腐就會露白,影響觀感。
豆腐與蔬菜搭配,可以做出青菜豆腐、雪菜豆腐、菠菜豆腐、蘑菇豆腐、絲瓜豆腐、蘿卜絲豆腐、西紅柿等等許多個配合,但這幾個品種在同一桌席上不必重復(fù),有一個也就夠了。做法也不麻煩,先把蔬菜炒到三四成熟,再下豆腐。只有菠菜豆腐必須先把豆腐煮熟后才能下菠菜,如果先下菠菜,等到豆腐熟時,菜早已煮爛了。豆腐不必切成規(guī)則的形狀,只需用鍋鏟隨意搗開即可,但也不能太碎,太碎了筷子就不太好使,而只能借助于湯匙了。
與葷菜搭配,最平常的是肉末豆腐。肉末可以是豬肉末,也可以是牛肉末,甚至羊肉末。肉末最好是用刀剁,碎肉機(jī)里軋出來的肉泥不太好。油燒到約五成熱,肉末下到油鍋里滑開,泛白時加豆腐,加各種調(diào)料和適量水,菜色可白可紅,配色以青蒜為好,若用蔥,則切成寸段。
其次是豬血豆腐,就是把原本的肉末換成豬血。但豬血與豆腐在油鍋燒熱后同時下鍋,調(diào)料中不加醬油,配色依舊以青蒜為上,蔥段次之。這道菜做成后,豬血與豆腐紅白相襯,如瑪瑙伴玉,間以青蒜碧綠如翡翠,直讓人“食指大動”,胃口大開。這菜價格極便宜,但營養(yǎng)價值很高,尤其是豬血,不但被譽(yù)為“養(yǎng)血之王”,更對清腸和抑制腫瘤有超乎想象的功效。
魚頭豆腐是浙江名菜,卻也是名而不貴,特別是近段時間,市場上的葷腥實(shí)在要算魚最“賤”了,尤其是鰱魚,甚至比大多蔬菜還便宜。人們一般的印象中,做魚頭豆腐最好要用胖頭魚,其實(shí)用白鰱也是一樣的,即便沒有魚頭時,用小雜魚代替也一樣能做出非凡的美味來。然而菜名使然,所以總歸還是用魚頭,特別是胖頭魚來得上名堂。
做魚頭豆腐講究文火慢熬,不過魚頭要先在油鍋里煎一下,這樣做出的魚頭豆腐湯白汁濃,口感稠厚。也有講究的人家不走油鍋,而直接用砂鍋燉,這樣就更原汁原味了,并且,如果加入冬筍、香菇、木耳等時蔬,還可以做成一品鍋,酒菜、飯菜、湯全在里面了。但一般人家通常還是煎煮,因為果真只有這一個菜的話,不管內(nèi)容如何豐富,終究還是太單調(diào)了一點(diǎn)。
泥鰍鉆豆腐似乎比魚頭豆腐還要出名好幾倍,它的名氣之所以大,全在一個“鉆”字上。民間普遍的傳說中,這一道菜是用活泥鰍加豆腐所制成:把養(yǎng)凈了肚腹的泥鰍與一整塊豆腐放入鍋內(nèi)的涼水中,慢慢加熱,泥鰍感覺到了水溫,便慌亂地往尚且涼冷的豆腐里鉆去,因為外面越來越燙,所以它直到被煮熟也時,還躲在豆腐里不肯出來,只露著一截尾巴在外面。而后,再往鍋里放入姜蒜油鹽等佐料,等到完全煮熟了時,只見整塊的豆腐里鉆著一條一條的泥鰍。這自然是極讓人感到新奇的事情!
然而,這只不過是一個美麗的傳說罷了,事實(shí)上并不存在這樣的好事。我之所以敢說這樣的話,自然是親手做過試驗的,要不然,決不敢妄言。
我也是聽了一個長輩的介紹后去做這個試驗的。做法如上面所說一樣,但遺憾的是,泥鰍是一種對溫度極度敏感的生物,只要水溫稍稍上升一點(diǎn)點(diǎn),它尚來不及鉆到豆腐里去的時候就已經(jīng)死了,硬僵僵地飄在水面上,決不可能有一條半條會鉆到豆腐里面去。況且,豆腐也不比泥巴,它沒有絲毫的韌性和塑性,即使泥鰍本領(lǐng)大,真能鉆,但豆腐卻不耐鉆,一鉆便碎裂了,不可能如傳說中所描述的那樣,泥鰍藏在豆腐里,而豆腐還是整塊的。
所以,所謂的泥鰍鉆豆腐,“鉆”到最后便成了泥鰍燉豆腐了,灰黃相間的泥鰍一條一條橫在雪白的豆腐叢里,讓人很有一點(diǎn)“牡丹花下死”的感慨。好在泥鰍和豆腐本來就是兩件很美味的東西,尤其是泥鰍,肉質(zhì)細(xì)嫩,營養(yǎng)豐富,被譽(yù)為“水中人參”。所以不管泥鰍鉆還是不鉆,只要拿它與豆腐一起燉了,泥鰍肉鮮,豆腐味厚,無論如何也是菜中上品,幾乎無可比擬!
豆腐根據(jù)含水量的多少,有老有嫩,早先時,鄉(xiāng)村人家買豆腐都喜歡老一點(diǎn),這主要是因為老豆腐水份少,同樣一斤豆腐,做成菜裝到碗里時,老豆腐的貨頭更足,碗里裝得更滿。但從口味上來講,卻無疑是嫩豆腐更好吃。為此,我曾經(jīng)與我奶奶起過爭論,她說豆腐一定要老,我則不同意她的說法。我以為果真老豆腐比嫩豆腐好吃的話,那不如吃豆腐干,豆腐干總算老了罷。
豆腐干分香干和白干,白干從某種意義上講,其實(shí)也真是老過了頭的豆腐,不過豆腐干與豆腐卻是兩種很不相同的風(fēng)味。相比之下,豆腐適合于煮,而豆腐干則更適合于炒。
我們家里用豆腐干炒菜炒得最多的是香干榨菜肉絲。榨菜和豆腐干都切成細(xì)絲,榨菜最好切細(xì)后在清水里泡一陣子,把咸味去掉。肉絲也盡量切得細(xì)長一點(diǎn),炒好后樣子更好看。油燒至七成熱,把肉絲放入鍋中,滑開,泛白后,將榨菜絲和干絲一齊倒入,大火翻炒,加生抽、精鹽、白糖、料酒,生抽多少以干絲和肉絲微微發(fā)紅為準(zhǔn)。此菜不需留湯,待湯汁將干時,加蔥段和味精即成。這道菜有個專門的名字,叫作炒三絲,其中,肉絲嫩,干絲糯,榨菜絲脆,滋味咸中帶甜,是下飯的妙品。
豆腐干做菜主要是與別的菜料搭配使用,如上面所提的炒三絲,其中的榨菜還可以用茭白、韭黃、蒜苗、芹菜、蔞蒿、青椒,甚至用雪菜等替代,只不過名字就不一定是“三絲”了,但味道卻各有特色,平常在家中輪番上桌,很可以調(diào)換口味,避免單調(diào)。
當(dāng)然,用豆腐干單獨(dú)做菜的情況也并非絕對沒有。揚(yáng)州一帶有一種叫作燙干絲的著名小吃,就是用白干制成的。將白干用平刀劈成薄片,再切成細(xì)長絲,用開水反復(fù)淋燙,一來淋去豆腥味,二來把干絲燙軟。燙軟后裝入盤中,呈尖角狀。另需專門配制湯汁,用雞湯、生抽、糖、味精、姜絲、蔥白、桂皮、水發(fā)香菇等用小火熬成的汁,從尖角上慢慢淋下,至盤底少許漫起,再在上面蓋一點(diǎn)香菜沫或紅椒絲就成。這是淮揚(yáng)名菜!
揚(yáng)州還有一種也是用白干烹制的當(dāng)家菜,叫作大煮干絲。顧名思義,它與燙干絲最大的不同在于煮,并且配料也更隨意,象蝦仁、雞絲、筍片、木耳、蘑菇、海帶、洋蔥等等都可以隨便添加,當(dāng)然味道也比燙干絲更雜。
如果把豆腐干切成小方塊,下油鍋炸至半空狀態(tài),再加入各種佐料用小火慢慢熬煮,直到把湯汁收干,則可以做成麻辣、五香、蜜汁、糖醋、鹵味等各種口味,不但是下酒下飯的佳肴,更是上好的茶點(diǎn)。閑來無事或有二三好友來聚時,一杯清茶,兩碟茶干,細(xì)嚼慢品,或許很可以嚼出一點(diǎn)食物以外的滋味來呢。
百葉又叫千張,是一種很薄很薄的豆干,但不能用它來制作燙干絲和大煮干絲,做三絲勉強(qiáng)可以,卻也不及豆腐干來得有味,這當(dāng)中正可見出百葉與豆腐干的不同來。把百葉卷成管狀后再打一個結(jié),就成了百葉結(jié),主要用來燉肉。而把百葉平鋪,填上加好調(diào)料的肉末后包成春卷的樣子,則成了千張包子,一般為清蒸。
與百葉看著相象,實(shí)際卻大不一樣的,是豆腐皮。我們那一帶,過年時幾乎家家戶戶都要做“皮卷”,皮卷就是用豆腐皮做外衣,里面裹著肉末的一種油炸食品。卷的時候都是依著豆腐皮的大小做成長條子,待水份瀝干后,再剁成約一指寬的小段,在溫油里炸熟,收藏。這種皮卷是專門用來炒青菜或大白菜的,除此之外,好象還沒有人嘗試過另外的方法。我對于這種東西并不覺得十分好吃,但有的人卻實(shí)在太喜歡了。不過用皮卷炒過的青菜或大白菜有一種獨(dú)特的香味,究竟是怎么樣的一種香味,我也說不出來,須得親身體會過后才能明白。
在我看來,豆腐皮最大的用處無疑是做素鵝。素鵝這個名字實(shí)在起得很形象,初一看,真象一塊一塊上好的燒鵝肉,黃嫩黃嫩的,泛著油光!
素鵝外面是豆腐皮,里面有餡。餡有好幾個品種,有蘿卜絲餡,有藕絲餡,有雪菜餡,有金針菇粉絲餡。餡炒好后,把豆腐皮用水泡軟,填上餡,卷起,兩端封口。瀝干水份后,在溫油里拉一拉,至表面金黃如烤熟的鵝皮就成。剛出油鍋的素鵝味道最好,香、酥、嫩、糯。如果一時吃不完,過后冷了,則只需在飯鍋里蒸熱即可。
不管是蘿卜絲餡還是雪菜餡,里面都有豆腐的成份。新鮮的蘿卜刨成絲后,先在開水里焯一下,把蘿卜氣味去掉,剁碎,加油渣、豆腐丁,用豬油炒。雪菜餡除加入豆腐外,另需筍丁、肉丁、小蔥。這兩種餡不僅可以用來做素鵝,并且,蘿卜絲餡還可以做餃子,蒸熟后用糖醋炒,是餃子中的極品;雪菜餡可以做清明果,也可以夾窩頭,別具風(fēng)味。
油豆腐是由豆腐經(jīng)油炸而來,但據(jù)說做油豆腐有專門的豆腐。炸得好的油豆腐皮厚里空,富有彈性,如果往它的腹腔里塞入肉末,如油面筋一般,則既可燉湯亦可紅燒。也有人把油豆腐切碎后混入其它蔬菜中一起炒,其實(shí)吃不出特別的味道,還不及用豆腐干來得好。
我覺得油豆腐最好還是燉肉,就如本文開頭所說的那樣。燉透了的油豆腐夾著湯汁,入口淋漓,滿口生津,簡直比肉還要好吃哩!如果用油豆腐燉新鮮豬肉皮,則可以做成凍膠。肉皮膠質(zhì)極其豐富,上凍后相互凝結(jié)成塊,慢慢咀嚼韌而不硬,油豆腐夾在肉皮之間,松而不散,當(dāng)中的膠汁涼絲絲的,油而不膩,入口即化。這道菜特別適合冬天里早上下稀飯。
剩下的就是豆腐渣了。豆腐渣又粗又糙,難以下咽,很不容易引起食欲,所以通常沒有人想要吃它,這本是一種廢料,一般多是用來喂豬的,不過也不是不能食用。特別是現(xiàn)在條件好了,可以加入一些配料調(diào)節(jié)口感。最現(xiàn)成的是雞蛋和雪菜,雪菜要切得很細(xì),一來用作調(diào)味,二來使豆腐渣變得疏松,不至于被泌成一坨。豆腐渣不需太多,一般三口之家早上用豆?jié){機(jī)自磨豆?jié){后濾出的那點(diǎn)正好,但需潷盡水份。雞蛋一個或兩個均可,搗碎,炒成蛋片。加入雪菜翻炒至七八成熟,改中小火,倒入豆腐渣,加鹽、糖、雞精、白胡椒粉快速翻炒至松散,最后加蔥花。豆腐渣即使用這樣的方式炒成,也決算不上什么美食,但每當(dāng)被葷腥吃得口舌肥膩的時候,偶爾吃一次兩次,味道倒也挺不錯的。
豆腐除出煮羹做菜以外,也是煲湯的好料,最著名的有腌白菜豆腐湯,湯色金黃,降暑開胃,可作夏天里發(fā)痧去滯的藥食;豆腐咸魚湯,最好用腌制的小黃魚干切成小塊,鹽鹵豆腐切薄片,小火慢燉至魚肉散開,用來下飯時,那飯真如水中活魚一般,不必咀嚼和下咽,自個兒就滴溜溜地“游”入喉嚨去了,并很有再來一碗的沖動;豆腐皮蠶豆湯,蠶豆須是老豆,泡脹去殼,與豆腐皮一起熬至豆瓣腐化,這湯喝起來不但豆汁感很濃,并且嘴里有“摩沙”的感覺,卻又決不粗糙,好比極稀的豆沙。另外,在溫州的早餐攤上,也有把香干切成丁子后,煮成湯用來下炒米粉的,我也曾經(jīng)品嘗過,炒米粉的味道確實(shí)很贊,那香干湯卻實(shí)在不敢恭維。
除此之外,豆腐尚有許多別的做法,比如,油炸臭豆腐的名氣在豆腐家族中要數(shù)最大了,但我不喜歡,因為它實(shí)在太臭了,所以這里就不作介紹。腐乳更是最最普遍的傳統(tǒng)佐餐小菜,幾乎沒有不知曉的,所以也不必贅言。但腐乳吃剩后的殘湯卻有許多人不知道它是上好的調(diào)料,可以用來蒸肉、蒸雞、蒸魚,這當(dāng)中尤以腐乳湯蒸帶魚最為有名,有鰳鲞的風(fēng)味,卻比鰳鲞更酥,更細(xì)體。
如今,有多少人總是抱怨老吃同樣的菜吃得膩煩死了,卻又想不出,更做不出新鮮的式樣來,人一到菜市場里“頭就大”,幾乎天天為做什么菜而煩惱,發(fā)愁,卻不知單單一個豆腐就能變出這么多的品種來。假如把以上所說的不同做法的豆腐菜每天一樣輪流做一遍,估計至少也在半個月以外了。同一個菜肴,半個月才輪上一回,我覺得應(yīng)該不會如何令人膩煩。何況菜市場里哪怕再怎么貧泛,也不至于落得只剩下豆腐的地步,總還有別的葷素可供選擇,并且這些葷素同樣也是可以變換花樣的。
問題的關(guān)鍵似乎全在“用心”兩個字上,只要多費(fèi)一點(diǎn)心思,多下一點(diǎn)工夫,一個小家庭日常所需的三五個小菜總還是完全變換得出來的,就看你興趣在不在這里。不光飲食如此,但凡生活中大多數(shù)的經(jīng)驗都是這個道理。
其實(shí),自從我不幸患上痛風(fēng)的毛病以后,與豆腐早已斷了緣分了,就連家鄉(xiāng)最有名氣的西施豆腐,從此也再無口福。早先時,我是很喜歡豆腐的,各種做法的都喜歡吃。即使現(xiàn)在,有時候?qū)嵲谝埠芟脒^一過嘴癮,無奈病患在身,到底不敢亂來。于是,就只好略略地把它們寫在紙上,裝出“閉目養(yǎng)神”的樣子,用腦子里的臆想來解解肚里的饞蟲了。
【豆腐宴散文隨筆】相關(guān)文章:
豬血豆腐散文隨筆09-17
豆腐如詩散文隨筆10-18
做豆腐散文隨筆01-19
韭香豆腐散文隨筆09-24
做豆腐的散文隨筆10-05
生日宴散文隨筆12-10
生日宴的散文隨筆01-02
家鄉(xiāng)小吃豆腐腦散文隨筆10-19
渡暗夜,得安宴散文隨筆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