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黃鶴樓送別》教學反思精選
《黃鶴樓送別》教學反思【一】
《黃鶴樓送別》是一文詩兼美的“文包詩”形式的課文,以一個生動的故事再現(xiàn)了《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的創(chuàng)作情境。《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李白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送別詩,但它卻不同于“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樣一種深情體貼的送別。從李白、孟浩然兩人關系來看,雖帶有一絲依戀,幾許惆悵,但更多的是李白表達自己的敬仰與向往,是一種富有詩意的送別,基于這一點,文章充滿了詩情畫意。本文文章是詩歌的擴展和闡釋,詩歌是文章的濃縮和提煉,詩話對照,情景同現(xiàn),使得詩與文渾然一體,旨在使學生通過課文更易于理解詩歌的意思,體會詩歌的意境,領悟詩歌的情感。這是一篇培養(yǎng)學生聯(lián)系語言環(huán)境理解詩意和體會詩人情感的好文本。
基于這樣的對教材的理解與挖掘,我精心設計了教案,并對教案中的以下幾點的設計較為滿意:
1、整體入手,潛心會文:
以文章題眼“送”為契入口,聯(lián)系詩歌,發(fā)揮想象,讓學生感受“送”的過程,體會情感的加深--酒送、目送、心送。
2、含英咀華,涵詠真情:
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抓住關鍵的詞句含英咀華,涵詠真情。比如:、依依惜別、“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楊柳依依、佇立、凝視、膾炙人口等,引導學生細細品味,指導學生不僅看到文字表面的意思,更深入到了文本的內(nèi)部,發(fā)現(xiàn)了文字背后的色彩,感悟文字背后蘊含的人物的豐富情感。
3、抓住“空白”,引導想象:
文章主要是引導學生體會兩位大詩人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但文本描寫的情景離學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離,而且人物的情感非常細膩,五年級的孩子還是很難體會到的?墒钦n文中有幾個空白點:話別時他們還會說些什么?目送友人的船漸行漸遠,望著浩浩蕩蕩的江水,此時李白心情激動,他會想些什么呢?給了學生無限的想象空間,如果讓學生想象說話,在想象中與人物進行心靈的溝通,產(chǎn)生共鳴,可以更好地體會那意境。
4、拓展資料,升華情感:
文本中的人物和描寫的情景時空跨度太大,如何讓學生在情感上與李白產(chǎn)生共鳴,也對孟浩然充滿敬仰之情是個不太容易處理的問題。于是我準備適度地把課外資料引入課堂,通過補充部分送別詩,開闊學生的閱讀視野,增加閱讀的積累,感受古詩的悠遠流長,努力使課堂教學真實、樸實、扎實,讓孩子真正學有所得。也使學生對兩位詩人之間的深情厚誼的了解變得“充實”“厚實”,對激發(fā)學生情感起到很好的推波助瀾的作用。
但課上過之后,我對自己的教學感到十分不滿意,以上幾處預想之中的“亮點”一個也沒有落實。僅僅是牢牢記住了“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是潛心會文的過程,應給足時間,讓學生沉下心來,走進文本,走進人物內(nèi)心世界,閱讀品味,領悟內(nèi)容,體驗情感。”于是,課堂上以讀為本,以讀貫穿了整個課堂教學。但是,我忽略了“整體感知時的略讀,突破難點部分的品讀,升華情感時的引讀”等。沒有使學生在讀的過程中體會詩人的情感,詩的意境,這樣的讀是空洞的。
許多老師問我:“既然教案設計得還不錯,為什么不按教案去上呢?”是啊,如果完全按照教案“依葫蘆畫瓢”應該會是一節(jié)不錯的課,不過,臨時改變方案,由自己隨心所欲地上課,尤其是公開課,這也是對自己的一個極大的挑戰(zhàn)。
可由上課的效果來看,我對課堂教學中的“預設”與“生成”陷入了深思:
1、預設與生成是精彩的課堂教學不可或缺的兩個方面,二者缺一不可。傳統(tǒng)的教學中,教師過分依賴于課前的預設,課堂教學往往顯得過于嚴謹而周密,具有很強的計劃性,這一點是預設的優(yōu)點,同時也是預設的不足之處。雖然預設是進行閱讀教學的必要條件,但決不是上好課的決定條件,更不是上好一節(jié)課的唯一條件。過分強調預設缺乏必要的開放和不斷的生成,就會使課堂教學變得機械、沉悶和程式化,缺乏生機和活力,使課堂上的生命力得不到充分發(fā)揮。反之,單純依靠開放和生成,缺乏精心的準備和必要的預設,課堂教學又會變得無序、失控和自由化,缺乏目標和計劃,又使課堂上的生命力得不到高效發(fā)揮。我的這節(jié)《黃鶴樓送別》的公開課就屬于這后一種情況。
如果預設精彩且能按期實施的課,算是成功的;如果預設精彩且能不斷生成的課,才算是精彩的。
2、預設與生成是對立統(tǒng)一的矛盾體。就對立而言,課前細致的預設使本該動態(tài)生成的教學變成了機械執(zhí)行教案的過程;就統(tǒng)一而言,預設與生成又是相互依存的,沒有預設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而沒有生成的預設又往往是低效的。過去,教案是教師實施教學的“法寶”,因而教師為設計教案絞盡腦汁,力求盡善盡美。然而,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推進,這樣的教案在課堂教學中似乎已經(jīng)不那么管用了。即使是一些被認為是經(jīng)典的教案,在實施過程中也會常常“卡殼”。究其原因,主要是教者過分拘泥于靜態(tài)教案的預設而忽視動態(tài)學案的生成。因此,在新課程背景下,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關鍵所在。只有課前精心預設,才能在課堂上動態(tài)生成,用智慧將教學演繹得更加精彩!
3、雖然說課堂教學有許多是無法預料的,但有時還是有章可循的。只要課前功夫到,準備充分,加上教師的教學機智,課前的預設可以為課堂的精彩生成奠定基石的。也就是關注生成,做足預設。老師們都有這樣的感受,同樣的課題,同樣的教學設計,不同的學生會有不同的表現(xiàn),正是因為這種種不同,才構成復雜多樣的學情。面對這些,教師能做的也能做到的就是課前的種種努力,精心細致的預設,這樣才能使課上到位,才能應對學生的`種種不同,為了生成的精彩瞬間,教師在課前的預設是很重要的。
4、由我的這節(jié)《黃鶴樓送別》的公開課經(jīng)過深刻反思后,得出一個重要結論:預設是教師對文章的理解,體現(xiàn)了教師與文本的對話,展示了教師與作者思想的交流,融入了教師對文本情感的升華,可以說預設閃爍著教師智慧的光芒。但是我們決不能誤解了新課標的內(nèi)涵,因為過分強調生成,從而忽視了預設在語文教學中所起的重要的作用,甚至對教師的課前預設全盤的否定。這樣就會將語文教學引入了另一個極端,完全由學生的主體代替了教師的指導。而語文教學中學生的自主和教師的指導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雙向關系。“教師指導”的著眼點是“學生自主”;而“學生自主”的必要條件是“教師指導”。
通過對自己的課堂教學的一大挑戰(zhàn)和深刻反思,我覺得自己又成長了一步,大有所得。
《黃鶴樓送別》教學反思【二】
《黃鶴樓送別》是一文詩兼美的“文包詩”形式的課文,以一個生動的故事再現(xiàn)了《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的創(chuàng)作情境!饵S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李白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送別詩,但它卻不同于“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樣一種深情體貼的送別。從李白、孟浩然兩人關系來看,雖帶有一絲依戀,幾許惆悵,但更多的是李白表達自己的敬仰與向往,是一種富有詩意的送別,基于這一點,文章充滿了詩情畫意。本文文章是詩歌的擴展和闡釋,詩歌是文章的濃縮和提煉,詩話對照,情景同現(xiàn),使得詩與文渾然一體,旨在使學生通過課文更易于理解詩歌的意思,體會詩歌的意境,領悟詩歌的情感。這是一篇培養(yǎng)學生聯(lián)系語言環(huán)境理解詩意和體會詩人情感的好文本。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課堂上激動學生的是情,打動學生的是情,震撼學生的仍然是情?梢赃@么說,沒有情感的教學是不吸引人的教學!墩Z文課程標準》從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出發(fā),把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列入課程目標之中,更可見情感是語文教學的靈魂。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沒有一條富有詩意的感情和審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學生全面的能力發(fā)展。”
因此,我在教學《黃鶴樓送別》時,試圖沿著情感的緯線,引導學生品詞析句,層層深入,循序漸進地讓學生感悟兩位大詩人的依依惜別之情。
一、整體入手,潛心會文
上課伊始,緊扣題眼“送別”設問,理解“餞行”,初步感知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別”之情,緊接著,讓學生默讀課文二至四自然段,通過“找、劃、寫”的方式潛心會文,讓學生通過與文本的對話,從語言文字中感受兩位大詩人的深情。
二、含英咀華,涵詠真情
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含英咀華,涵詠真情。比如:“令人敬仰”、“譽滿天下”、“一直”、“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佇立”、“凝視”等,引導學生細細品味,并通過“以讀激情”的方式,引導學生深入文本,指導學生不僅看文字表面的意思,更深入到文本內(nèi)部,發(fā)現(xiàn)文字背后的色彩,感悟文字背后蘊含的人物的豐富情感。
三、注重朗讀,讀貫穿始終
課程標準中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是讓學生學習語文。獲得運用語文的能力,這一能力的獲得主要是靠語文實踐,而朗讀是一項最基本、最經(jīng)常的訓練。張?zhí)锶粝壬f:“閱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讀懂的過程就是閱讀能力形成的過程,就是語感形成的過程,就是語言積累的過程。”本節(jié)課的朗讀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點:
1、讀的目的性很明確。比如話別的場景,讓學生一邊分角色朗讀,一邊思考從他們的話中你體會到什么?在第四小節(jié)目送場景的教學中,要求學生一邊輕聲讀一邊思考:在李白的眼中為何只有孟浩然乘坐的那條船?讀出你的體會。在教學1、2自然段時,讓學生一邊默讀一邊思考:這對好朋友他們有良辰美景下做什么?如此良辰美景為何無心欣賞?從中你體會到了什么?在每部分的教學中,做到讓學生讀有針對性,有目的性。
2、讀的層次由淺入深。在讓學生感受“煙花三月”的美景時,對“煙花三月”一詞進行了三次不同層次的讀。第一次讀就是讓學生讀好這個詞,第二次讀通過理解文中具體描寫“煙花三月”的句子,并讓學生想象了畫面的讀,這次讀比第一次感情有所提高,第三次是通過觀察,積累有關描寫“煙花三月”的詞語的基礎上,再讀,這次讀學生的情景全部融進了這“煙花三月”。這樣每一次讀學生的感受都不一樣,學生對“煙花三月”一詞的理解也就由淺入深。
3、讀的形式多樣化。在本節(jié)課上,我采用了個別讀、小組讀、分角色讀、默讀、齊讀、自由讀、配樂朗讀、師范讀、師生配合讀等多種讀的形式,學生就這樣在不斷的朗讀中形成語感,積累語言。
本節(jié)課的不足之處在于:對“文包詩”這類課文的教學把握還不夠,它既不同于單純的古詩教學,又不同于普通的課文教學,它要求在教學中做到詩和文不割裂,從文理解詩。可我在教學中比較重文,對文詩結合處理得還不夠細膩。盡管我認為,只要理解了“文”,對詩的理解會水到渠成,但必要的“文”“?”結合環(huán)節(jié)還是需進一步落實的。
【古詩《黃鶴樓送別》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古詩《黃鶴樓送別》教學案例05-10
語文《黃鶴樓送別》教學反思01-31
《黃鶴樓送別》語文教學反思01-15
黃鶴樓送別語文教學反思02-05
小學生古詩《黃鶴樓送別》教學案例05-15
《黃鶴樓送別》教學設計02-23
黃鶴樓送別片斷賞析語文教學反思01-18
古詩《黃鶴樓送別》評課稿匯編06-13
小學語文《黃鶴樓送別》案例及反思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