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兵車行》學案設計
【學習目標】
1、 進一步了解杜甫的生平事跡、時代背景以及本詩的寫作背景。
2、 通過閱讀,理清本詩思路,了解本詩所寫內容; 通過誦讀,體會本詩表達的思想感情。
3、通過分析,把握本詩的藝術特色,初步體會杜甫詩歌“韻律完美、沉郁頓挫”的獨特風格。
4、背誦詩歌。
【學習重點】
目標2、3
【學習難點】
目標3
【學習時數】
2課時
【相關資料】
1、杜甫生平
杜甫,字子美,曾居長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出生于鞏縣,唐代現實主義詩人。曾漫游各地,寓居長安十年,“安史之亂”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遺,后棄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稱浣花草堂。其作品顯示了唐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風格沉郁頓挫,被稱為“詩史”,有《杜工部詩集》。代表作《自京赴奉先縣詠五百字》、組詩“三吏”、“三別”。他的生平可分為四個時期:
(1)讀書游歷時期(712-746)。 35歲以前,讀書和壯游時期,代表作《望岳》。
(2)困守長安時期(746-755)。 35-44歲,代表作《兵車行》、《麗人行》等,十年困守的結果,使他變成了憂國憂民的詩人,文風走向現實主義。
杜甫稱做官為他們家族的“素業(yè)”——世代相襲的職業(yè),他的各種文化教養(yǎng)都是與這一點相聯系的。三十五歲左右,杜甫來到長安求取官職。開始,他滿懷信心,“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并相信自己能“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但滯留十年卻一再碰壁。
杜甫到長安的第二年,恰值唐玄宗下詔,命有一藝之長的人到京參加考試,而實際主持這次考試的李林甫卻玩弄手段,下令不錄一人,而后上表祝賀皇帝,說是“野無遺賢”。杜甫參加了這次欺騙性的考試,結果大失所望。天寶十載(751)正月,唐玄宗接連舉行三個盛典,杜甫借機寫了三篇《大禮賦》獻給玄宗,玄宗十分贊賞,讓他待制集賢院,命宰相考試他的文章,但由于李林甫從中作梗,考后卻永無下文。此后他又以詩干謁一些權要,如京兆尹鮮于仲通、來京朝謁的哥舒翰、左丞相韋見素等人,希望他們援引,然而并不見效。大約在杜甫到長安不久,父親就去世了,他的生活因此變得艱困起來,為了生存,為了求官做,杜甫不得不奔走于權貴門下,作詩投贈,希望得到他們的引薦。種種努力的結果,是到天寶十四載才獲得右衛(wèi)率府胄曹參軍這樣一個卑微的`官職,而這已是安史之亂(755年——762年,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的前夕。
(3)陷賊與為官時期(756-759)。 45-48歲,代表作《春望》、《月夜》、《悲陳陶》、《北征》《羌村》、和“三吏”、“三別”等,創(chuàng)作達到了現實主義高峰。
安史之亂爆發(fā)后,杜甫一度被困于叛軍占據下的長安。后來只身逃出,投奔駐在鳳翔的唐肅宗,被任為左拾遺。這是一個從八品的諫官,地位雖不高,卻是杜甫僅有的一次在中央任職的經歷。但不久就因上疏申救房琯的罷相而觸怒肅宗,后于乾元初被貶斥為華州司功參軍。由于戰(zhàn)亂和饑荒,杜甫無法養(yǎng)活他的家庭,加之對仕途的失望,他在乾元二年(759)丟棄了官職,進入在當時尚為安定富足的蜀中。從安史之亂爆發(fā)到杜甫入川的四年,整個國家處在劇烈的震蕩中,王朝傾危,人民大量死亡,杜甫本人的生活也充滿危險和艱難。而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因了血與淚的滋養(yǎng),達到了顛峰狀態(tài)。
(4)漂泊西南時期(759-770)。 49歲以后,漂泊十一年間,竟寫詩一千多首,代表作《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等,770年冬,死在由長沙至岳陽的一條破船上。
到成都不久,杜甫依靠朋友的幫助,在城西建了一座草堂。后來,杜甫的故交嚴武出任劍南東西川節(jié)度使,對他的生活也多有照顧。當嚴武第二次鎮(zhèn)蜀時,并表薦杜甫擔任了節(jié)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后世因此稱他為“杜工部”)。杜甫是為了避亂謀食來到蜀中的,最初二年多時間,他閑居草堂,生活確實比較安逸,當時所寫吟詠草堂周圍自然景物的詩篇,也顯出一種清新閑淡的韻致。但這種情形并沒有維持很久。從全國來說,安史之亂雖于公元七六三年宣告結束,但唐王朝的瓦解之勢并未因此而停止。外患方面,有吐蕃的嚴重侵擾,甚至攻入長安,迫使代宗倉皇出逃;內亂方面,則出現普遍的軍閥割據或半割據狀態(tài),而政治的腐敗、官吏的橫暴,也是有增無減。從蜀中地區(qū)來說,它既是吐蕃進攻的一個重點,也是容易發(fā)生軍閥割據的地方。就在嚴武二次鎮(zhèn)蜀的間隔時期,就曾發(fā)生一場嚴重的軍事叛亂,杜甫因此一度逃離成都,攜家流浪。一場暴烈的動蕩轉化為持續(xù)的衰亂,這使得杜甫對國家的前途更覺失望,他后期的詩歌,情緒甚至比安史之亂中更顯得沉重。
永泰元年(765),嚴武去世,蜀中重又發(fā)生大亂,杜甫在成都的生活也失去憑依,他又帶著全家老小,登上一條小船,過起流浪逃難的生活。先是在云安居住了一段時間,后又在夔州居住了近兩年。到五十七歲那年,終于乘舟出三峽,卻仍是在湖北、湖南一帶的水路上漂泊,最后于大歷五年、五十九歲上,在耒陽附近客死旅舟。杜甫艱難漂泊的一生,在這里得到一個凄涼的結束。
2、本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
《兵車行》是歷史生活的真實記錄。唐玄宗天寶年間,朝廷對邊疆少數民族頻繁發(fā)動進攻。八載(749),哥舒翰奉命進攻吐蕃石堡城(在今青海省境內),久攻不下,后雖僥幸取勝,但所部六萬三千人損失大半;到這年冬天,所派駐龍駒島(在青海湖中)的二千戍卒也全軍覆沒。十載(751)四月,劍南節(jié)度使鮮于仲通又奉命進攻南詔(主要轄境在今云南省),結果大敗,士卒死者六萬人,仲通僅以身免。由于這兩次戰(zhàn)爭中喪師巨萬,朝廷乃大舉征兵。這件事,在《資治通鑒·唐紀三十二》里有生動的記載:人聞云南多瘴癘,未戰(zhàn),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應募。楊國忠(時任宰相)遣御史分道捕人,連枷送詣軍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聲振野。如此摧肝裂肺的圖景在歷史上也是罕見的!《兵車行》這首詩,很可能就是詩人見到這樣圖景的當時或其后不久寫的。它是杜甫第一篇為人民呼喊的杰作,它記錄了統 治者的“開邊”政策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
3、 解題
“行”是古代詩歌中的一種文體。樂府詩中詩題稱“歌”或“行”的很多。這種詩體,音節(jié)、格律比較自由,形式多用五言、七言或雜言的古體,富于變化。歌行體的詩長于敘事,且多含感嘆之意。古代有“從軍行”的樂府舊題,但杜甫卻沒有沿用古題,而是緣事而發(fā),自擬樂府新題創(chuàng)作《兵車行》,繼承并革新了樂府民歌體。為了表達感情的需要,杜甫不采用絕句、律詩那種格律嚴整的形式,而選用了靈活多變的句式,或三言,或五言,或七言,節(jié)奏疾徐頓挫,極富表現力。 杜甫的《兵車行》是即事名篇。
第 一 課 時 自主學習
【學習內容】
一、閱讀學案上的“相關資料”部分,進一步了解杜甫其人、其詩、寫作背景等。
二、結合“相關資料”、課文注釋和工具書,基本弄清字詞知識,準確誦讀全詩。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俑稍葡( ) ②點行( ) ③還戍邊( ) ④荊杞( )
2、解釋下面加點的詞。
A.哭聲直上干云霄 B.行人但云點行頻
C.去時里正與裹頭 D.縣官急索租
E.信知生男惡 F.生女猶得嫁比鄰
3、誦讀兩遍(能力強的可熟讀,乃至背誦)
三、文本研習。
閱讀詩歌,思考并書面回答以下問題。
1、這首詩寫了一件什么事?分幾層?請分別概括(不超過4個字)。
2、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3、從藝術的角度看,你認為這首詩歌有哪些特點?(提示:可從表達方式、抒情方式、句式、用韻、語言等角度考慮)
4、說說杜甫詩歌的“沉郁頓挫”風格,在本詩中是如何體現的?
第 二 課 時 展示交流
一、展示自主學習“文本研習”中的成果,完成對本詩的理解。
二、質疑。
三、對照“學習目標”,看是否還有問題。
四、課后作業(yè) (可靈活處理,視學情而定)。
(一)課內鞏固:閱讀《兵車行》,完成以下問題。
1.“點行頻”的具體內容是什么?
2.“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怎樣控訴了統治者的窮兵黷武政策給勞動人民造成的痛苦?
3.結尾處“君不見”之后描寫戰(zhàn)場景象,作者怎樣使之具有更廣闊的內涵?
(二)能力遷移:延伸閱讀
閱讀下面這首詩,回答后面的問題。
古風·其三十四 李白
羽檄如流星,虎符合專城。喧呼救邊急,群鳥皆夜鳴。
白日曜紫微,三公運權衡。天地皆得一,澹然四海清。
借問此何為,答言楚征兵。渡瀘及五日,將赴云南征。
怯卒非戰(zhàn)士,炎方難遠行。長號別嚴親,日月慘光晶。
泣盡繼以血,心摧兩無聲。困獸當猛虎,窮魚餌奔鯨。
千去不一回,投軀豈全生。如何舞干戚,一使有苗平。
1、給這首詩劃分層次并寫出各層大意。
2、詩中有三幅色調不同的畫面,說說它們各自渲染了怎樣的氣氛,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3、這首詩跟杜甫的《兵車行》反映的是同一歷史事件,也表達了詩人同情人民疾苦、反對不義戰(zhàn)爭的愿望,但這兩首詩的內容和風格卻有顯著的不同,試從下面兩個方面中任選一個方面,將二者作一點比較。
(1)揭露現實的廣度和深度:
(2)表達技巧:
(三)觀看視頻《唐之韻》第9、10集“千秋詩圣”,進一步全面了解杜甫其人其詩。
(可根據情況調整到學習本專題前看)
【杜甫《兵車行》學案設計】相關文章:
杜甫《兵車行》優(yōu)秀導學案06-05
杜甫《兵車行》教案設計05-04
唐詩鑒賞:杜甫《兵車行》08-10
杜甫詩《兵車行》說課稿05-19
《杜甫詩三首》導學案設計08-15
杜甫《兵車行》優(yōu)秀教學實錄05-28
杜甫《登岳陽樓》導學案設計04-01
杜甫《兵車行》教學反思?兩篇05-27
《兵車行》優(yōu)質教學設計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