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嗟來之食的文言文翻譯 推薦度:
- 《不食嗟來之食》文言文翻譯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嗟來之食文言文翻譯
本文節(jié)選自《禮記》,這部書是孔子以后的儒家學者的著作,主要闡述儒家所主張的各種“禮節(jié)”,還記載了孔子和他門人的一些言行。書中常有一些頗有意義的小故事,并且文筆也很洗煉生動。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嗟來之食文言文翻譯,歡迎閱讀!
本文描寫了一個有志氣的人,他雖然餓得快要死了,卻不甘心接受別人的侮辱性的施舍,寧可不食而死,表現(xiàn)了古代人民對待生活的嚴肅態(tài)度。故事中刻劃餓者的形象,很精煉生動。文末曾子的幾句評語,卻是另一種對待生活態(tài)度的論調(diào)。
【原文】
齊大饑。黔敖[1]為食于路,以待餓者而食之。良久,有餓者,蒙袂輯屨[2],貿(mào)貿(mào)然來。黔敖左奉食,右執(zhí)飲,曰:“嗟!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于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曾子聞之,曰:“微與[3]!其嗟也可去,其謝也可食!
【譯文】
齊國發(fā)生嚴重災荒。富人黔敖熬了粥擺在大路邊,用來給路過饑餓的人吃。過了很久,有個饑餓的人用袖子蒙著臉,拖著鞋子,昏昏沉沉地走來。黔敖左手拿著食物,右手端著湯,說道:“喂!來吃吧!”(饑民)抬起頭瞪大他的眼睛,盯著看著他,說:“我就是因為不愿意吃帶有侮辱性的施舍,才落到這個地步!”于是斷然謝絕,最后因為沒有吃的餓死了。
曾子聽到這件事后說:“不要這樣。‘攧e人呼喝你來吃的時候,是應該拒絕的;人家既然道了歉,你就應該吃了!
【注釋】
[1]黔敖:人名。
[2]蒙袂輯屨:蒙袂,用袖子遮住臉;輯屨,拖著鞋子(這是因為一路上餓得很疲乏)。
[3]微與:何必這樣呢。意思是說,胸懷未免太狹隘了。
《禮記》藝術(shù)特色
1、謀篇布局,層折曲妙
、耪路ㄖ攪溃硯!抖Y記》中的散文篇章多數(shù)短小精悍,章法謹嚴;如:孔子哭子路于中庭。有人吊者,而夫子拜。既哭,進使者而問故。使者曰:“醢之矣!彼烀蝉啊#ā短垂稀罚┯行┢碌慕Y(jié)構(gòu)看似開散,實以所表達的中心為主線,散而不亂。如:季武子寢疾,蟠固不說齊衰而入見,曰:“斯道也,將亡矣。士唯公門說齊衰。”武子曰:“不亦善乎!君子表微”及其喪也,曾點倚其門而歌。(《檀弓下》)
、仆褶D(zhuǎn)回復,前后呼應!吨杏埂分械囊还(jié)不僅首尾呼應,且有變化。如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弊釉唬骸暗榔洳恍幸臃、”(《中庸》)雖僅變換幾個字,自別有韻味,別樣情態(tài)。錢鍾書評曰:“結(jié)云‘道其不行矣夫!’首尾鉤連;以斷定語氣始,以疑嘆語氣終,而若仍希冀于萬一者,兩端同而不同,彌饒姿致。
⑶滄海揚波,跌宕有致!抖Y記》中有不少篇章情節(jié)曲折,文法跌宕,反映出豐富的內(nèi)容:如《檀弓上》記魯宋乘丘之戰(zhàn)一節(jié):魯莊公及宋人戰(zhàn)于乘丘,縣賁父御,卜國為右。馬驚敗績,公隊,佐車授綏。公曰:“末之卜也!笨h賁父曰:“他日不敗績,而今敗績,是無勇也!彼焖乐鋈嗽●R,有流矢在白肉。公曰:“非其罪也”遂誄之。士之有誄,自此始也。全文以八十一字,清楚地交待了兩軍交戰(zhàn)的地點,莊公的隨從情況、墜車、被救,縣賁父之死,莊公哀誄等,情節(jié)完整,且有曲折波瀾。
2、行文句法:繁簡有當
、啪s簡括,不失一辭。比較而言,《國語》《春秋榖梁傳》《左傳》皆行文繁瑣,尤以《國語》為最。像《檀弓》之文僅用一“安”、一“傷”字,就將申生體諒獻公的孝子純心表達曲盡,而且,申生不忘心系君國,使人辭于狐突之言又可謂語短而情深,情韻篤厚,這些都遠較他書高妙。明代楊慎曰:“此節(jié)僅百五十字,而包括曲折,有他人千言不盡者。”
、曝S贍繁富,不余一言!短垂分牟槐芊爆,適當采用復沓句法,雖看似拙笨,卻也別有風采,宋代李涂說:“文章不難于巧而難于拙,不難于曲而難于直,不難于細而難于粗,不難于華而難于質(zhì):可與智者道,難與俗人言也!
《禮記》語言特色
、耪Z言整飭而多變!抖Y記》中多將整散句結(jié)合起來加以運用,如《雜記下》云:“管仲鏤簋而朱鉉…下不侮下一”《禮運》曰:“故玄酒在室…以齊上下!彼玫木涫蕉喾N多樣,隨文而變,避免了單調(diào)、呆板,文章顯得充盈豐厚而生動靈活。不過,形式整齊的句式也有,如《曲禮上》曰:“放不可長,欲不可從,志不可滿,樂不可極!边@樣的句子讀來音調(diào)和諧,氣勢貫通,文字也顯得規(guī)整、典雅。還有鋪排敷陳之風在《禮記》中也普遍存在。如《內(nèi)則》篇一一羅列飯、膳、飲、酒、羞、食的種類,主食和肉類的搭配等等,林林總總,目不暇接。
、贫鄻拥男揶o手法!抖Y記》大量使用了比喻修辭格。如《禮運》曰:“故禮之于人也,猶酒之有蘗也。君子以厚,小人以薄。故圣王修義之柄、禮之序,以治人情。故人情者,圣王之田也。修禮以耕之,陳義以種之,講學以耨之,本仁以聚之,播樂以安之!薄抖Y記》中也廣泛使用了排比。如《曲禮上》云:“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辨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宦學事師,非禮不親。班朝治軍,蒞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誠不莊。”文中也有使用頂真的!洞髠鳌吩唬骸笆枪嗜说烙H親也。親親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廟嚴,宗廟嚴故重社稷,重社稷故愛百姓,愛百姓故刑罰中,刑罰中故庶民安,庶民安故財用足,財用足故百志成,百志成故禮俗刑,禮俗刑然后樂。”首尾蟬聯(lián),層層推進,表達謹嚴周密,如行云流水!抖Y記》廣泛運用了設問、反問等修辭手法。如《坊記》云:“小人皆能養(yǎng)其親,君子不敬何以辨?”《禮運》曰:“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何謂人義?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十者渭之人。”這些辭格的運用都取得了良好的表達效果,從而使《禮記》繁瑣細碎的記文有起伏、有變化,獲得一種靈動的生氣。
⑶虛詞的靈活運用。《禮記》全書總字數(shù)97973個,單字字數(shù)3028個。其中,使用頻率最高的前五個單字依次是:之(4127次),也(2618次),不(2436次),子(2038次),而(2025次)。五個單字中,虛字占了半數(shù)以上。這些虛字的運用,在文中起到了良好的表達效果,如《中庸》:“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一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边@段文字共用了十四個“之”字,尤其是開頭的五句連用“之”字,不僅壯大了文勢,而且也使表述更為清晰盎然。
、妊艥嵜鲿车恼Z言風格。在用詞上,《禮記》使用較多的是單音節(jié)詞。如《玉藻》曰:“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聲容靜,頭容直,氣容肅,立容德,色容莊,”《少儀》曰:“賓客主恭,祭祀主敬,喪事主哀,會同主溺!币蛔趾喞,概括力強。
《禮記》作品思想
一、哲學思想
天道觀
《禮記》的天道觀,反映了先秦儒家天道觀發(fā)展的大背景,其主要內(nèi)容集中反映在《中庸》、《禮運》、《樂記》、《郊特牲》等篇中。總的來講《禮記》中的天道有如下含義:
首先,從天的自然義角度看,天可泛化為天地中各種自然現(xiàn)象,和由幾種基本元素構(gòu)成的宇宙,而人仍然參與其中。社會必然性有別于自然必然性的根據(jù)在于:人是天地的杰作和五行的精華。個我因可進行文化創(chuàng)造,而成為天地間最“貴”者。
第二,天對人而言,是神性的超越性的存在。天的超越性有二義:一方面,天雖包含客觀必然性,但卻不能僅同于客觀必然,這是天作為價值源頭的性質(zhì)所決定的,如《中庸》所謂“天命之謂性”;另一方面,盡管人道效法天道,天與人之間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界線,但對于人而言,天仍然具有其形而上的、同時也是“超驗”的一面。雖然,一方面《禮記》貫徹了“天人合一”的思路,如《表記》引《小雅》:“不愧于人,不畏于天。”《孔子閑居》:“孔子曰:‘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奉斯三者以勞天下,此之謂三無私!薄@是把“天”視為與人事具有相關(guān)性的價值存在,或解釋為個我可以效法的榜樣。從這個角度說,圣人修德配天,可助天地化育萬物,與“天地參”,這正是《中庸》繼承自周公以來“以德配天”思想。但是,另一方面,《中庸》又云:“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边@里的“天”就有超越義。這是在講“修身”與“知天”的聯(lián)系,把“知天”作為“修身”的前提,與孟子“知天”不同。
第三,天道是人道之所從出,故天道是人所仿效的榜樣。在《禮記》中,天或天道雖是由超越性的主宰演變而來的客觀性原則,但卻又是與人生世界相通的!吨杏埂吩疲骸疤烀^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比耸篱g的“教”是效法天道。
天道既為客觀必然性,則預示效法天道的人道就是主客觀的統(tǒng)一。因而,人道并非客觀的自然必然性,而是與自然必然不同的社會必然性。人道是需通過人事修為達到的、彰顯德性而避免惡的自然必然性的活動。因此,天道在人事上不同于自然必然性,而是需通過主體努力才能實現(xiàn)的社會必然性。所以,《學記》認為:“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中庸》云:“不明乎善不誠乎身矣”,《大學》:“惟善以為寶!
總的來說,《禮記》中“天”作為超越的存在是價值之源,它既有形上本體之義,又可為人所“默識”、體認。就超越性上說,任何個我不是天;從內(nèi)在性上說,人與天相通不隔。人與天的關(guān)系因而不是單純的“線性”邏輯關(guān)系,而是本體上天人相通,而實踐上人雖需體認但又要承認天的超越性的關(guān)系。[11]
宇宙觀
由于《禮記》成書時古代超越性的天道,已逐步內(nèi)化為內(nèi)在的心性,外在的宇宙結(jié)構(gòu)與生成,已經(jīng)不是關(guān)注的重點,即使有某些遺跡也并非采取對象性的認知的路數(shù),而是體恤、體認,或杜維明所云的“體知”的路數(shù),將之作為人解讀和領(lǐng)悟的對象。如《中庸》云:“體群臣也……體群臣則士之報禮重”。由于心性本體論在思孟時已開始醞釀,《禮記》的宇宙觀明顯反映了內(nèi)在性特點,已經(jīng)有心性本體論的萌芽。同時,《禮記》中對“心身”、“本末”的關(guān)系的思想已相當復雜,其宇宙觀便也呈現(xiàn)出內(nèi)外兼顧相互印證的特點。就主體性而論,心為主,身為從,仁德為本,而禮為末。如《大學》:“心正而后身修!薄吨杏埂匪^“聲色之于化民,末也”。這是先秦儒家已有的“心導耳目”之義的演繹。但另一方面,身作為結(jié)構(gòu)性的存在,并非是一般意義上的工具,而是心寄居和依賴的“體”。如《緇衣》:“民以君為心,君以民為體。心莊則體舒,心肅則容敬。心好之,君必安之,君好之,民必欲之。心以體全,亦以體傷,君以民存,亦以民亡。”說明心身關(guān)系好比君民關(guān)系。心為身之主,身為心之體。心安則體安,心好則體好。反過來,心也會因身傷而傷。它們不僅有主從關(guān)系,還有依賴關(guān)系。
《禮記》中無明確的天生地之說。即使《禮運》有所謂“大一分而為天地,轉(zhuǎn)而為陰陽”,也沒有進一步的說明!督继厣酚校骸疤煜群醯,君先于臣,其義一也”之說,但未明確說地由天所生。其中雖云“天先乎地”,但似更重天地的相對性、彼此協(xié)同的關(guān)系:“天生時而地生財”。所以,《禮記》在說明天時生化的同時,又贊揚地利之美。地在《禮記》中,是與天相對而又相配而言的。如《郊特牲》云:“地載萬物,天垂象。取財于地,取法于天!碧斓仉m有高下尊卑之別,但并不妨礙它們各自的品格。相對天之“清明”、“高明”和“無私覆”而言,地的品格在于“廣大”、“薄厚”、“無私載”。在《禮記》中,與神性的天地并列的有所謂鬼神。鬼神既為統(tǒng)一宇宙的部分,也參與宇宙創(chuàng)生。[11]
二、人生哲學
《禮記》繼承和發(fā)揮了先秦儒家的倫理思想,以整體性、相關(guān)性的視界看待社會與人生!抖Y記》在有些方面有更細節(jié)的要求,主張共生性可轉(zhuǎn)化并通過動態(tài)的“互生性”來實現(xiàn)。如提出人際間為防止個人中心主義的膨脹,和彼此以義相責,不以己之所能愧人之所不能!侗碛洝吩疲骸熬硬灰云渌苷卟∪,不以其所不能者愧人。是故圣人之制行也,不制以己,使民有所勸免愧恥,以行其言”!肮采浴斌w現(xiàn)人際間在各不同層面的相互依賴性,“互生性”所揭示的是在此之上的主體彼此互為中介而生成意義的性質(zhì)。
《禮記》中對時間結(jié)構(gòu)的意義的認識主要有三方面:一是自我關(guān)系中的內(nèi);二是社會歷史的延續(xù);三是出于對超越的天道的領(lǐng)悟。說內(nèi)省是一時間結(jié)構(gòu),是因為內(nèi)省本身是解讀者自己在歷史性結(jié)構(gòu)中得到確立和理解。它體現(xiàn)了變易與遞承關(guān)系,不僅意味著某種歷史結(jié)果,而且是未來得以建構(gòu)的條件。此所謂“反輔”也!抖Y記》中繼承了儒家思想的這一特點,所以十分突出“反躬”、“內(nèi)省”、“自反”、“自盡”。
《禮記》中《中庸》、《大學》均突出“修身”的意義。“君子不可以不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吧聿恍蓿豢梢札R其家”!靶奚怼弊鳛樯鐣曰顒硬粌H是私人性的,且有利于意義的生成與實現(xiàn)。[11]
三、教育思想
《禮記》中的教育思想主要體現(xiàn)在《大學》、《學記》、《中庸》三篇中。
《大學》
《大學》著重闡述了大學教育的目的、任務和步驟,提出了一個完整而概括的政治、道德教育的綱領(lǐng)和程序,認為大學教育的目標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亦稱為“三綱領(lǐng)”。為實現(xiàn)大學教育的三個目標,《大學》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八個步驟,或稱“八條目”。八條目前后相續(xù),逐個遞進而又相互聯(lián)系,體現(xiàn)了階段與過程的統(tǒng)一。
《大學》將個人的學習、教人、政治等幾個過程自然地聯(lián)系起來,以道德觀念的認識(格物、致知)為起點,以道德信念的建立(正心、誠意)為中心,以道德自覺性的培養(yǎng)(修身)為根本要求,以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實踐目標,使得八條目實際上成為一個過程和整體,構(gòu)成了儒家的道德教育體系。它的基本思想是教育要服從于封建道德和政治,因此為歷代封建統(tǒng)治者所推崇,宋以后,被收入“四書”,成為封建教育的基本教科書。[12]
《學記》
《學記》作為中國古代最早的一篇教育論著,對先秦時期的教育和教學,第一次從理論上進行了較為全面系統(tǒng)的總結(jié)!秾W記》論述的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沤逃饔门c目的:《學記》本著儒家的德治精神,認為教育的作用在于服務政治,提出“建國君民,教學為先”以及“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的思想!秾W記》所主張的教育目的有兩個:一是培養(yǎng)具有“建國君民”能力的統(tǒng)治者;二是要“化民成俗”,把人民教化成“安分守己”的順民。《學記》將教育與政治、社會高度結(jié)合起來,把教育當成政治的重要手段,這種觀點也是歷代封建學者看待教育的基本出發(fā)點。
⑵教育制度與學校管理:《學記》以托古的方式提出了從中央到地方的學制系統(tǒng):“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shù)有序,國有學!边@種按行政建制設學的思想,對后世興辦學校有很大影響。在學校管理方面,《學記》提出了一個完整的教學進程和考查標準。“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jīng)辨志,三年視敬業(yè)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返,謂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悅服而遠者懷之,此大學之道也!边@個教學進程設想,一方面明確了教育的總目標,又確定了每個階段的具體標準和要求,而且逐步深化提高,另一方面,每個階段要達到的標準中都規(guī)定了學業(yè)知識和思想品德兩方面的要求,體現(xiàn)了德智并重、循序漸進的特點。
、墙逃虒W原則:《學記》在綜合各家長期教育、教學成功與失敗的經(jīng)驗教訓的基礎上,總結(jié)了一套教育、教學原則和方法,這是《學記》的精華所在。第一,教學相長。教與學是教學過程的兩個方面,兩者是相輔要成的。第二,尊師重道!秾W記》明確提出了“師嚴而道尊”的思想。一方面,《學記》高度評價了教師的作用;另一方面,《學記》又對教師提出嚴格的要求,既要有淵博的知識和崇高的道德修養(yǎng),又要熟練掌握教育、教學理論和技能技巧等教師應具備的條件。第三,藏息相輔!秾W記》認為正課學習與課外練習必須兼顧,相互補充。第四,豫時孫摩。這是《學記》總結(jié)了長期教育、教學中的經(jīng)驗教訓,概括出的重要規(guī)律,包含四條原則!霸ァ笔穷A防性原則,“禁于未發(fā)之謂豫”,要求事先估計到可能會產(chǎn)生的不良傾向,采取預防措施;“時”是指及時施教原則,“當其可之謂時”,掌握學習的最佳時機,適時而學,適時施教,否則,“時過而后學,則勤苦而難成”;“孫”是指循序漸進原則,“不陵節(jié)而施之謂孫”,教學要遵循一定的順序進行,如果“雜施而不孫”,其效果將適得其反;“摩”指學習觀摩原則,“相觀而善之謂摩”,學習中要相互妯摩,取長補短,否則,“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但在觀摩學習中要防止“燕朋”、“燕辟”,燕朋指輕慢而不莊重的朋友,燕辟即輕慢邪辟的言行。第五,啟發(fā)誘導!秾W記》對啟發(fā)式原則的實質(zhì)以及方法作了較全面的理論闡述。第六,長善救失。《學記》認為:“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敝赋隽藢W生學習中存在的四種缺點,即貪多務得、片面狹窄、自滿自足、畏難不前。這些缺點在每個人身上表現(xiàn)不同,產(chǎn)生的原因也各異,教師要學會具體分析,全面掌握,如果教法得當,缺點可以轉(zhuǎn)化為優(yōu)點。
、冉虒W方法:第一,問答法。發(fā)問要注意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答問要注意深淺適宜,詳略得當。第二,講解法。教師的講解要簡明扼要,言簡意賅,通俗易懂,富于啟發(fā)性。第三,練習法!秾W記》以鐵匠、弓匠之子與小馬學駕車為例,說明必須從最基本、最簡單的功夫練習起,打好基礎。第四,類比法。通過類比,發(fā)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習效率,使學生具有“觸類旁通”的能力。
《學記》為中國古代教育理論的發(fā)展樹立了典范,它的出現(xiàn)意味著中國古代教育思想專門化的形成,是中國“教育學的雛形”。
《中庸》
《中庸》是一篇中國古代討論教育理論的重要論著,它涉及的教育論述主要是以下幾方面:
、抨P(guān)于教育的本質(zhì)與作用。《中庸》開頭便說修道即為教育,而教育的作用則在于“率性”,順著先天的善性發(fā)展,盡量把天賦的道德觀念、道德意識體現(xiàn)出來。這是思孟學派“性善論”的思想。
⑵關(guān)于教育教學過程和步驟。《中庸》概括了“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五個階段!安⿲W”就是廣泛的學習;“審問”即對博學中的內(nèi)容詳細地問其真?zhèn)危弧吧魉肌奔磳弳柕膬?nèi)容進行分析、思考;“明辨”即明確分辨存在的問題,明確努力的方向;“篤行”即切實的實行,使觀念和行為得到統(tǒng)一。這是一套完整的內(nèi)省方法,包括學一思一行等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
、顷P(guān)于教育途徑!吨杏埂氛f:“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边@里的誠指的就是天道本然的狀態(tài),“明”即彰明、顯明,它是“誠”這個本體所自然生發(fā)的東西,在本質(zhì)上說誠和明是一致的,故說:“誠則明矣,明則誠矣!闭\明與明誠指的是人的修養(yǎng)可以從兩條途徑得到完善,即性與教:一是發(fā)掘人的內(nèi)在天性,達到對外部世界的體認,“誠”是修身的根本,在此基礎上彰顯、發(fā)明一切道德,所以說“自誠明,謂之性”,因其是在本心本性范圍內(nèi)所做的修養(yǎng)工夫,或稱“尊德性”。二是通過對外部世界的求知,以達到人的內(nèi)在本性的發(fā)揚,“自明誠”則可以解釋為:明白了事物所以然之理與所當然之則,就可以達到“誠”的境界,所以說“自明誠,謂之教”,因其首先需要做學習、教化的工夫,或稱“道問學”。
、戎匾曋饔^努力的作用。《中庸》明確指出,一個人的聰明才智與堅強意志,是在個人努力和學習中培養(yǎng)出來的,而并不完全取決于人的天賦。[12]
四、政治思想
、乓越袒褐敢越袒徒甜B(yǎng)來規(guī)范約束政治權(quán)力和政治行為。儒家所謂“教”,不是與政治權(quán)力和相應的物質(zhì)設施相對立的獨立的外在力量,而是儒家理想政治形態(tài)的一個本質(zhì)特征。《禮記》中通過進一步發(fā)揮孔子儒家“以教化政”,使政治道德化的同時又使道德政治化,引申而言是使政治“文而化之”,這是在政教合一并無其他外力可現(xiàn)實地制約政治權(quán)力的條件下,欲借宗法社會中可借用的力量,并加以改造來制衡政治權(quán)力的一種努力。
⑵大同思想: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嵌Y制與刑律:《禮記》中,刑律作為禮的補充,因道德性的禮發(fā)揮作用的方式受到限制!抖Y記》認為,現(xiàn)實中有“以怨報德”的“刑戮之民”或“淫邪之人”,不可無刑!锻踔啤氛J為,即使是輕刑,也不能赦免。表面上看,禮與刑各有不同的適用對象,《曲禮》提出影響甚廣的“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抖Y記》中,禮被認為實際起著或至少部分起著法律的作用!肚Y》云:“分爭辨訟,非禮不決!倍Y樂是刑罰的目的,而刑罰是禮樂的最后保證!抖Y記》認為,禮起作用的方式與刑法不同。《經(jīng)解》曰:“故禮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遠罪而不自知也,是以先王隆之也!倍Y的教化是細微的,禁止邪惡于其未形成的不知不覺之中!抖Y記》仍繼承發(fā)揮孔子“德主刑輔”思想,認為刑、政與禮樂的基本目的相同。《樂記》云:“故禮以道其志,樂以和其聲,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禮樂刑政,其極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彼恼叨际菫楹屯裥亩_到大治的方法。但是,《禮記》認為,禮是“人道”之根本,刑罰不足使人保持恥感,所以,必以禮樂為先。禮樂刑政的統(tǒng)一,才是“王道”政治。“禮樂刑政四達而不悖,則王道備矣”!抖Y記》主張以爵賞為主,刑罰為輔,體現(xiàn)了儒家 “立教”為先之旨。禮治根本上是人治。《禮記》將禮樂刑政四者聯(lián)結(jié)起來,肯定刑法之不可無,一定意義上是調(diào)整儒家法律及其哲學思想上的過于突出德治的偏失。儒家的社會現(xiàn)實,部分是建立在理想基礎上的,在對于刑法作用有保留的肯定上,又反映了其理想是植根于現(xiàn)實中的一面。
五、美學思想
《樂記》提出了物動心感說、禮主樂輔說、禮樂中和說、禮樂仁義說、禮樂昌德說、禮樂輔政說、禮樂易俗說、禮樂凈欲說、大樂必易說、唯樂不可以為偽說、禮樂治心說、觀樂知風說、樂者樂也說。
《樂記》提出音樂的根源是人們的思想感情(心)受到外界事物(物)的激動。如“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边M而提出了音樂的反映論,認為什么樣的社會就有什么樣的音樂;反之,不同性質(zhì)的音樂就表現(xiàn)不同性質(zhì)的思想感情。如“是故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提出了音樂的兩種作用,一種是形而上學的觀點,認為音樂是調(diào)和天地間各種事物的。如“樂者,天地之和也!绷硪环N從實際出發(fā),認為音樂可以改善社會意識,可以深深的感動人,可以改變風俗習慣。如:“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碧岢隽艘魳返膬煞N美學觀點,一種是形而上學地推崇“與天地同和”的樂。一種是比較現(xiàn)實的提倡“德音”“和樂”,反對“溺音”“淫樂”。提出了符合古代政權(quán)統(tǒng)治者的觀點,認為統(tǒng)治者通過音樂來提高道德修養(yǎng),被統(tǒng)治者通過音樂來發(fā)現(xiàn)自己的錯誤。統(tǒng)治者喜歡音樂因為它可以提高道德修養(yǎng),被統(tǒng)治者喜歡音樂因為它可以滿足個人的欲望。如“君子以好善,小人以聽過。君子樂得其道,小人樂得其欲。”反映了階級社會開始形成以后統(tǒng)治階級的意識形態(tài)。
【嗟來之食文言文翻譯】相關(guān)文章:
嗟來之食的文言文翻譯01-18
《不食嗟來之食》文言文翻譯12-03
文言文嗟來之食閱讀題目03-30
文言文翻譯03-31
文言文的翻譯12-28
文言文翻譯01-13
文言文翻譯文言文03-31
鄭人買履文言文翻譯11-28
刻舟求劍文言文翻譯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