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求學道路艱難的文言文
在平日的學習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一種書面語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chǔ)而形成的書面語。那么問題來了,你還記得曾經(jīng)背過的文言文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求學道路艱難的文言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勸學》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輮(róu)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
雖有(yòu)槁暴(pù),不復(fù)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
詩曰:“嗟爾君子,無恒安息。靖共爾位,好是正直。
神之聽之,介爾景福!鄙衲笥诨,福莫長于無禍。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wù)哒谩?/p>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xìng)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發(fā),系之葦苕,風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莖長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xiǔ),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質(zhì)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
故君子居必擇鄉(xiāng),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物類之起,必有所始。
榮辱之來,必象其德。肉腐出蟲,魚枯生蠹(dù)。
怠慢忘身,禍災(zāi)乃作。強自取柱,柔自取束。
邪穢在身,怨之所構(gòu)。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濕也。
草木疇生,禽獸群焉,物各從其類也。是故質(zhì)的張,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樹成蔭,而眾鳥息焉。
酰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禍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
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
行衢(qú)道者不至,事兩君者不容。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
螣蛇無足而飛,鼫鼠五技而窮!对姟吩唬骸笆F在桑,其子七兮。
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其儀一兮,心如結(jié)兮!”故君子結(jié)于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故聲無小而不聞,行無隱而不形。
玉在山而草潤,淵生珠而崖不枯。為善不積邪?安有不聞?wù)吆?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其數(shù)則始乎誦經(jīng),終乎讀禮;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圣人,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沒而后止也。
故學數(shù)有終,若其義則不可須臾舍也。為之,人也;舍之,禽獸也。
故書者,政事之紀也;詩者,中聲之所止也;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故學至乎禮而止矣。
夫是之謂道德之極。禮之敬文也,樂之中和也,詩書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間者畢矣。
君子之學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蝡而動,一可以為法則。
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
故不問而告謂之傲,問一而告二謂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響矣。
學莫便乎近其人。禮樂法而不說,詩書故而不切,春秋約而不速。
方其人之習君子之說,則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學莫便乎近其人。
學之經(jīng)莫速乎好其人,隆禮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禮,安特將學雜識志,順詩書而已耳。
則末世窮年,不免為陋儒而已。將原先王,本仁義,則禮正其經(jīng)緯蹊徑也。
若挈裘領(lǐng),詘五指而頓之,順者不可勝數(shù)也。不道禮憲,以詩書為之,譬之猶以指測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錐餐壺也,不可以得之矣。
故隆禮,雖未明,法士也;不隆禮,雖察辯,散儒也。問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問也;說楛者,勿聽也。
有爭氣者,勿與辯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則避之。
故禮恭,而后可與言道之方;辭順,而后可與言道之理;色從,而后可與言道之致。故未可與言而言,謂之傲;可與言而不言,謂之隱;不觀氣色而言,謂瞽。
故君子不傲、不隱、不瞽,謹順其身。詩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
"此之謂也。百發(fā)失一,不足謂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謂善御;倫類不通,仁義不一,不足謂善學。
學也者,固學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紂盜跖也;全之盡之,然后學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為美也,故誦數(shù)以貫之,思索以通之,為其人以處之,除其害者以持養(yǎng)之。使目非是無欲見也,使口非是無欲言也,使心非是無欲慮也。
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聲,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權(quán)利不能傾也,群眾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蕩也。
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應(yīng)。
能定能應(yīng),夫是之謂成人。天見其明,地見其光,君子貴其全也。
1、“囊螢”典出《晉書·卷八十三·車胤傳》:“車胤字武子,南平人也。曾祖浚,吳會稽太守。父育,郡主簿。太守王胡之名知人,見胤於童幼之中,謂胤父曰:‘此兒當大興卿門,可使專學!饭诓痪,博學多通。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shù)十螢火以照書,以夜繼日焉! [2]
2、“映雪”則出自《孫氏世錄》:“晉孫康家貧,常映雪讀書,清介,交游不雜。”[3]
懸梁:
東漢·班固《漢書》:“孫敬字文寶,好學,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寢,以繩系頭,懸屋梁。后為當世大儒!
刺股:
西漢·劉向《戰(zhàn)國策·秦策一》:“(蘇秦)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以下為具體:說秦王書十上而說不行,黑貂之裘弊,黃金百斤盡,資用乏絕,去秦而歸,負書擔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狀有歸色。歸至家,妻不下紝,嫂不為炊。父母不與言。蘇秦喟然嘆曰:“妻不以我為夫,嫂不以我為叔,父母不以我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發(fā)書,陳篋數(shù)十,得太公陰符之謀,伏而誦之,簡練以為揣摩。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說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錦繡,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說當世之君矣。”乃見說趙王于華屋之下,抵掌而談,趙王大悅,封為武安君。受相印,革車百乘,錦繡千純,白璧百雙,黃金萬溢,以隨其后,約從散橫以抑強秦,故蘇秦相于趙而關(guān)不通。當此之時,天下之大,萬民之眾,王侯之威,謀臣之權(quán),皆欲決蘇秦之策。不費斗糧,未煩一兵,未戰(zhàn)一士,未絕一弦,未折一矢,諸侯相親,賢于兄弟。夫賢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從,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廟之內(nèi),不式于四境之外。當秦之隆,黃金萬溢為用,轉(zhuǎn)轂連騎,炫熿于道,山東之國從風而服,使趙大重。將說楚王,路過洛陽,父母聞之,清宮除道,張樂設(shè)飲,郊迎三十里。妻側(cè)目而視,傾耳而聽。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謝。蘇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
拓展:竭澤而漁的文言文翻譯
原文:
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來年無魚;焚藪而田,豈不獲得?而來年無獸。詐偽之道,雖今偷可,后將無復(fù),非長術(shù)也。
譯文:
使河流干涸而捕魚,難道會沒有收獲嗎, 但第二年就沒有魚了;燒毀樹林來打獵,難道會沒有收獲嗎? 但第二年就沒有野獸了。用欺騙和作假的方法,即使如今有用,以后卻不會再有第二次了,這不是長久之計。
相關(guān)內(nèi)容:
雍季是春秋時期晉國大臣,故事竭澤而漁的主要人物。
狐偃(約前715年~前629年),春秋時晉國的卿。亦稱子犯、舅犯、咎犯、臼犯、狐子、狐突之子,晉文公重耳之舅,故又稱舅氏。公子重耳(即晉文公)的舅父,亦稱舅犯(一作咎犯)。其父狐突,字伯行,為大戎狐氏(今山西交城卻波村人)。與晉同祖,是晉支族入主諸戎部落者.狐偃忙于大戎。其姊(或妹)狐姬嫁于太子詭諸(晉獻公)后,其父狐突“事晉為大夫”,狐偃即隨其父至晉都曲沃(今山西聞喜)。公子重耳少年時期便受教于狐偃,趙衰等。這幾個人“實左右之,公子居則下之,動則 焉”,成年以后仍是如此。后來楚成王贊他“廣而儉,文而有禮”顯然是狐趙等人耳濡目染的結(jié)果。獻公八年(前671年),遷都絳(今山西新絳,一說翼城),狐偃隨重耳至絳。獻公十二年,太子申生居曲沃,公子重耳居蒲(今山西隰縣西北),夷吾居屈(今山西石樓),狐偃又隨重耳至蒲。獻公二十一年,驪姬誣諂申生有弒君殺父之意,申生自縊身亡。狐偃保重耳“備守蒲城”,一年后出亡。有關(guān)狐偃這數(shù)十年的事跡,史載不詳。據(jù)考,獻公為太子時,重耳即己成人,狐偃寄人籬下,盡為父為師之勞,不會有大的作為,但對晉后期政局產(chǎn)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文公染于舅犯,故霸諸侯,功名傳于后世!痹u價中肯貼切。
狐偃隨重耳出亡時,已逾花甲之年,仍不辭勞苦,夾輔重耳,為他出了很多計策,使重耳最終得以返回晉國,宏圖霸業(yè)。
重耳一行離晉后,狐偃力主去狄。當時,齊國是中原經(jīng)濟最發(fā)達的國家,北杏盟約后,齊桓公實際上已成為中原盟主。楚國也是南方的經(jīng)濟軍事大國。狐偃為何棄強投弱呢?因為他意識到,齊楚千里迢迢,沿途崇山大川,舉步維艱,倉皇出走又缺乏給養(yǎng),即使能免于追殺,也會困死途中。且齊楚是否肯予接納,也有疑問。而狄近易達,又是重耳母國,納公子重耳應(yīng)在情理之中。還有狄晉毗鄰,可以觀望動靜,蓄力待時。可見,這個決定不失為上策。
重耳在狄十二年,狐偃反勸他赴齊。此時戎狄勢力大為削弱,己無力幫助重耳“成事”,齊桓公雖年已垂暮,但雄心猶在,欲借晉為助,與秦楚抗衡,維持霸主地位。且“管仲歿沒”,“哀而思始”“求善以忠”,定會收留人才濟濟的重耳一行。至齊后,果然受到桓公的熱情款待,對重耳更是深加恩渥。只是由于齊桓公卒,五子爭立,諸侯叛齊,內(nèi)外交困,“子犯知其不可以動”,才毅然決定離開齊國。這時,多年的流亡生活已使重耳意志消沉。他枕于安樂,“遂無去心”,“有終焉之志也”。狐偃又與姜氏謀,“醉而載之以行”。如果不是狐偃機智果敢地迫使重耳離齊,重耳只能在齊國茍且一生,文公霸業(yè)將無從談起,春秋歷史形勢必會大變。
重耳返國,時值晉動蕩之余。十數(shù)年間,晉內(nèi)訌不已,國亂民憂。先是“驪姬之亂”,繼而獻公去世,里克、邳鄭殺奚齊、卓子,荀息身亡,晉惠公夷吾上臺后,又殺了掌握實權(quán)的里、邳等大臣,弄得人心惶惶,眾叛親離。對外惠公背信棄義,發(fā)動不義戰(zhàn)爭,使晉元氣大傷。
然而,從公元前636年文公即位,到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戰(zhàn),前后不到五年時間,文公何以能宣信諸侯,稱雄天下呢?《左傳》云,文公歷游諸國,備嘗“險阻艱難”,故返國后,知“勵精圖治”以求霸。事實上,這是狐偃、趙衰等股肱之臣,幫助文公“蓄愛百姓,厲養(yǎng)戎土”的結(jié)果,其中,狐偃更是出了大力。
狐偃等幫助文公革新內(nèi)政,迅速醫(yī)治動亂留下的創(chuàng)傷,從而奠定了與秦楚抗衡的物質(zhì)基礎(chǔ)。主要措施有:—,選拔優(yōu)秀人才治理國家,多年來,隨重耳共度患難的一批老臣都被委以軍國重任。二,提倡孝事父母,尊祖敬家,忠于國事,“以厚民性”。三,廢除繁重的徭役,減免苛捐雜稅,資助無力生活和生產(chǎn)者。四,鼓勵農(nóng)耕,勸有分無,省滅國用,足財備兇。五,“大搜于被廬”,改上下兩軍之制為上中下三軍之制。這些措施對于穩(wěn)定社會秩序,恢復(fù)社會生產(chǎn),推動工商業(yè)的繁榮,提高晉軍的戰(zhàn)斗力,起了積極的作用。從而使晉國呈現(xiàn)了“政平民阜,財用不匱”的昌盛景象。文公四年,晉軍能在城濮大敗楚軍,一戰(zhàn)而成霸業(yè),無疑是改革帶來的必然結(jié)果。
文公元年(前636年),周室內(nèi)亂,襄王弟昭叔(太叔帶)伙同狄人伐周,占洛邑。襄王避難于鄭,派使者簡師父,左鄢父求救于晉和秦。文公二年,秦軍至河上,將納王。由于晉大亂之余,百端待舉,國力尚薄,文公對勤王事宜遲疑不決。狐偃卻以其敏銳的政治嗅覺和遠見卓識,意識到這是晉成為諸侯盟主的天賜良機。當時,整個局勢對晉極為不利。遠在南方的楚國,自成王繼位后,不斷向北方擴張領(lǐng)土,公元前656年召陵之會后,楚加緊了北上的步伐,大有繼齊桓公之后而稱霸中原之勢。西秦也不偏安于邊陲,一直在覬覦晉國的領(lǐng)土。狐偃當然知道,只有南阻強楚,西扼邊秦,才能入主中原。而此時的晉國,積貧積弱,國步維艱,在經(jīng)濟軍事方面尚無力與秦楚抗衡。為此,必須首先在政治上取得諸侯的信任,提高晉的威望。況周王室同晉宗室有名義上的宗法關(guān)系,不納則失之于義。狐偃力勸文公:“繼父之業(yè),定武之功啟土安疆,于此乎在矣!辟夜迥(前635年),文公終于出兵勤王,殺王子帶于隰城(今山西汾陽),王入城周(今河南洛陽)。周王設(shè)宴款待晉文公,并賜樊、溫、原和攢茅等人邑之田給文公。
勤王不僅擴大了晉國的疆域,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晉在諸國中的地位,為晉入主中原創(chuàng)造了必要的條件。
狐偃不僅具有政治家過人的膽識,還具有非凡的軍事才能和大智大勇。文公三年(前634年)楚脅迫陳蔡攻宋,宋求救于晉。從當時的各諸侯國局勢看,晉楚兩國的直接沖突已經(jīng)不可避免。但是,晉軍在數(shù)量抑或質(zhì)量上都遜于楚軍。面對強敵,狐偃采取“調(diào)虎離山之計”,避其鋒芒,以智取勝。他提出:“楚始得曹而新昏于衛(wèi),若伐曹衛(wèi),楚必救之,則齊,宋免矣!庇谑,晉軍伐曹衛(wèi),取五鹿(今河南濮陽東南),三月攻占曹國都城,迫使楚軍撒出宋國。
當楚軍復(fù)攻宋國時,狐偃毫不懼色。決心同楚國決一雌雄。他預(yù)言:“戰(zhàn)也,戰(zhàn)而捷,必得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無害也。”打消了晉文公的顧慮。狐偃戰(zhàn)賂上蔑視敵人,是以戰(zhàn)術(shù)上重視敵人為前提的!秴问洗呵铩吩疲骸拔墓珜⑴c楚人戰(zhàn),召舅犯問曰‘楚眾我寡,為之奈何’,咎犯對曰‘臣聞繁禮之君,不足以文,繁戰(zhàn)之君,不足以詐,君亦詐之而已!痹诔清е畱(zhàn)中,晉軍始終貫徹狐偃“詐”的策略。戰(zhàn)爭初期,晉軍“退三舍避之”,使楚軍更加驕橫輕敵。戰(zhàn)爭中間,狐偃、先軫命令晉軍以虎皮蒙馬,馬后拖著樹枝,揚起塵土,制造逃跑假象,“伐其木以蓋其兵”,迷惑楚軍,使楚軍處處被動挨打,以“敗績”告終。
城濮之戰(zhàn)晉勝楚敗的結(jié)局,其意義是十分深遠的。它改變了春秋時期中原的政治格局,確立了晉的霸主地位,從此開始了晉楚爭霸中原的百年歷史。關(guān)于戰(zhàn)爭的指揮者,有學者認為主要是先軫。事實上,狐偃所起的作用也不可低估。“文公用咎犯之言,而敗楚人于城濮。”是有道理的。連晉文公也盛贊:“偃言萬世之功”,給狐偃以極高的評價。
僖公三十一年(前629年),狐偃卒。三十二年冬,晉文公卒。可以這樣說,狐偃為晉文霸業(yè)付出了畢生心血,無狐偃則無晉文霸業(yè),此譽實不為過。狐偃的品行和才華受到各國諸侯大夫的推崇。宋公孫固稱孤偃“惠以有謀”;曹大夫僖負羈贊狐偃:“可謂賢矣”楚令尹子至見其卿才,甚至“請上狐偃!焙韧涓负唬湫趾受到后人深切的懷念。原因是,狐偃具有中華民族吃苦耐勞和忍辱負重的傳統(tǒng)美德。流亡途中,歷盡磨難。所經(jīng)各國,有禮遇,更多的則是冷遇和輕慢,甚至難免乞食,或有殺身之虞。狐偃為了返國大局,忍辱負重,唯力是視,受到時人的嘉許和后人的尊敬。其次,孤氏父子之人忠公體國,具有大無畏的犧牲精神。驪姬之亂后,狐突派其二子夾輔重耳,逃出晉國。在秦時,當狐偃聽到獻公命從重耳亡者返國,不返者“盡滅其家”的脅迫時,他大義凜然,拒絕回晉。其父狐突也仗義死節(jié),伏劍身亡。兩漢、魏、晉、南北朝及隋唐歷代皇帝都以狐突忠貞報國為忠義楷模,及至宋代,宋徽宗封狐突為忠惠利應(yīng)侯。七月十四日狐突誕辰日至今仍為交城一帶的傳統(tǒng)古節(jié)。最后,作為功績卓著的政治家、軍事家,狐偃在春秋發(fā)展史上起過一定的積極作用。“晉之卒成霸業(yè),偃之力居多,”而晉文公稱霸,遏止了秦楚等生產(chǎn)力發(fā)展較為落后的國家的擴張,動搖了西周宗法統(tǒng)治秩序,有利于中原社會經(jīng)濟和文化的發(fā)展,那么.狐偃的歷史貢獻則就是顯而易見的了。
【求學道路艱難的文言文】相關(guān)文章:
王冕求學的文言文翻譯03-31
范縝求學文言文翻譯04-01
王冕求學文言文翻譯07-29
王充求學文言文翻譯01-14
趙普求學文言文翻譯03-31
求學散文03-18
求學如何造句05-05
與求學有關(guān)的諺語08-16
求學讀書的諺語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