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鄉(xiāng)愁,是童年記憶里盼望了一年的豐盛年貨;鄉(xiāng)愁,是那久別的鄉(xiāng)土、鄉(xiāng)音和鄉(xiāng)情。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 劉禹錫
天將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凈,秋澄萬景清。
星辰讓光彩,風露發(fā)晶英。
能變?nèi)碎g世,攸然是玉京。
譯文:
老天用今夜的如水月色,清洗整個天宇人世. 暑氣已退,天地清凈,秋色澄明,萬物清麗. 滿天繁星隱藏了光彩,讓給月色,金風水露反射出耀人光芒 經(jīng)常變換的是人間,而月亮依然是恒久的!
【賞析】:
這首詞題為玩月,描述詞人月夜漫游太空、神往月宮的幻想之旅,同時,不忘人間百姓疾苦。幻境與現(xiàn)實巧妙結(jié)合,讀來令人既感奇特,又無比親切。首二句描寫十五月圓之夜的天光月色:皓月當空,月輪的萬頃光波,掃射整個宇宙,世界一片澄明透徹。這境界多么美麗而又神奇!三、四句想象醉后跨上玉龍遨游太空的幻景。氣概豪邁,感情奔放。而劉克莊這句出新之處在于一是“醉跨”二字生動形象,將酒后狂放不羈的神態(tài)活畫了出來;二是“玉龍”色彩鮮明。玉色潔白潤澤,用來修飾“龍”字,與本詞前二句所描繪的光明世界配合起來,不僅色調(diào)諧和,而且給全詞增添了神話色彩。“八極”指宇宙間最邈遠的地方。“歷歷天青海碧”寫遨游八極所見景象。這時作者精神上已超越塵世,來到廣漠無垠的天極,茫茫寰宇,湛湛青天,沉沉碧海,歷歷在目。過片由太空進入月宮:“水晶宮殿飄香,群仙方按《霓裳》。”仙手飄飄,仙女們按節(jié)而舞,不禁讓人心馳神蕩。最后二句由天上想到人間,對比之中似寓感慨。 酷暑難熬,當仙女們在涼爽的水晶宮殿里輕歌曼舞的時候,人世間卻正經(jīng)歷炙熱酷暑之苦,所以作者設(shè)問說:還需化費多少風露,才能驅(qū)散炎暑,換得人間的清涼呢?聯(lián)系南宋后期統(tǒng)治者偏安江左,沉湎聲色,置人民于水深火熱而不顧的社會現(xiàn)實,表現(xiàn)出詞人憂國憂民的情懷。劉克莊素有拯世濟民之志,其寄希望于人間的,當不只是自然界季節(jié)的代序,而應(yīng)該是一個理想的清平世界的出現(xiàn)。這首詞雖是“玩月”,但全篇無一月字,讀來卻覺滿卷月華,天上人間,心搖神蕩,足可見詞人運思的匠心。
水調(diào)歌頭
唐 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惟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yīng)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蟬娟。
注釋
(1) 把酒:端起酒杯。
(2) 宮闕:宮殿。
(3) 今夕是何年:古代神話傳說,天上只三日,世間已千年。古人認為天上神仙世界年月的編排與人間是不相同的。所以作者有此一問。
譯文
明月什么時候出現(xiàn)的?端著酒杯問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宮闕里,現(xiàn)在是什么年代了。我想乘著風回到天上只怕玉石砌成的美麗月宮,在高空中經(jīng)受不住寒冷在浮想聯(lián)翩中,對月起舞,清影隨人,仿佛乘云御風,置身天上,哪里比得上在人間!月光從朱紅色樓閣的一面轉(zhuǎn)到另一面,低低的灑在窗戶上,照著不眠之人。明月不該有什么怨恨,卻為何總在親人離別之時才圓?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zhuǎn)換,這種事自古來難以周全。愿離人能平安健康,遠隔千里共享月色明媚皎然。
賞析
本詞是中秋望月懷人之作,表達了對胞弟蘇轍的無限懷念。詞人運用形象描繪手法,勾勒出一種皓月當空、美人千里、孤高曠遠的境界氛圍,反自己遣世獨立的意緒和往昔的神話傳說融合一處,在月的陰晴圓缺當中,滲進濃厚的哲學意味,可以說是一首將自然和社會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詞上片寫望月奇思,幻想游仙于月宮。下片寫賞月后的體司與希望。詞人視月為有生命、有情感之友伴,既可感客觀存在自然之美,亦可領(lǐng)略人情之愛,達到物我交感,人月融一的境界,體現(xiàn)了極富人情味的美好愿望。從月亮的轉(zhuǎn)移變化,盈虧圓缺,聯(lián)想到人生的悲歡離合,從而得出不應(yīng)事事都求完美無缺的結(jié)論。全詞構(gòu)思奇幻,豪放雋秀,以詠月為中心表達了游仙“歸去”與直舞“人間”、離欲與入世的盾和困惑,以及曠達自適,人生長久的樂觀枋度和美好愿望,格富哲理與人情。立意高遠,構(gòu)思新穎,意境清新如畫。最后以曠達情懷收束,是詞人情懷的自然流露。情韻兼勝,境界壯美,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此詞全篇皆是佳句,因其意境優(yōu)美,富于哲理,情感動人,而絕唱至今。
雜詩(其二)
唐 王維
君自故鄉(xiāng)來,
應(yīng)知故鄉(xiāng)事。
來日綺窗前,
寒梅著花未?
注釋
1、來日:來的時候。
2、綺窗:雕畫花紋的窗戶。
3、著花未:開花沒有?著花,開花。未,用于句末,相當于“否”,表疑問。
4、選自《王右丞集》
譯文
您是剛從我們家鄉(xiāng)來的,一定了解家鄉(xiāng)的人情世態(tài)。請問您來的時候我家雕畫花紋的窗戶前,那一株臘梅花開了沒有?
賞析
王維的《雜詩》歷來被認為是一首憂郁的詩歌,認為是因思鄉(xiāng)而憂郁。確實,帶著一種憂傷的心情來讀這首詩,就會有一種濃郁的懷鄉(xiāng)之情。
但是這首詩的偉大之處,可能還在于它其實還有另一種情緒在,或者說,詩歌包含了幾種情緒的纏結(jié)。“君自故鄉(xiāng)來,應(yīng)知故鄉(xiāng)事。”可以是一種腦筋急轉(zhuǎn)彎式的游戲性問答;卮鹫叽蟾艜茏孕,會說:當然,有什么問題,你盡管問!但是詩人當然知道,問哪些問題,對方會對答如流。詩人于是反其道而行之,偏不問人事,而問物事。這一問不知對方可能回答得出?如果這是一個很容易的問題,那么便是相當于自問自答,明知故問;ㄩ_不開不因人事,只因氣候季節(jié),是一種自然規(guī)律。到了時候就會按期開放,這還用問嗎?可是詩人就這么問了,那么回答者如何回答?無非兩種答案:開了,或者未開。但直愣愣地回答,會多么無趣呀。
想必,現(xiàn)實生活中的對方不會傻乎乎地直接回答。而是會愣在那兒,傻半天。如果那樣,就中了詩人的妙計,引發(fā)一場大笑。
因為,對于遠離家鄉(xiāng)的游子來說,倚窗前的寒梅開不開并不是其真正的關(guān)心所在。多少詩歌讀者在這里犯了傻乎乎的毛病,說什么詩人對于梅花的欣賞、關(guān)心在此可見一斑。
除夜作
唐 高適
旅館寒燈獨不眠,
客心何事轉(zhuǎn)凄然?
故鄉(xiāng)今夜思千里,
霜鬢明朝又一年。
注釋
1、凄然:凄涼悲傷。
2、霜鬢:白色的鬢發(fā)。
譯文
我獨自在旅館里躺著,寒冷的燈光照著我,久久難以入眠。是什么事情,讓我這個游客的心里變得凄涼悲傷?除夕之夜,故鄉(xiāng)的親人定是在想念著千里之外的我;我的鬢發(fā)已經(jīng)變得斑白,到了明天又是新的一年。
賞析
高適(702~765),渤海(今河北景縣)人。年過五十始寫詩,數(shù)年之后,便形成了清峻慷慨的獨特風格。除夕夜,一家人應(yīng)該團團圓圓,圍在一起吃年夜飯,還要徹夜不眠地守歲。但此時的詩人卻在千里之外的旅館里渡過。面對孤燈,心也涼了,那盞燈也變得寒冷了。有什么事心里讓詩人變得這樣凄涼呢?還不是除夕夜不能回家和親人團聚?故鄉(xiāng)的親人今晚肯定是團聚在一起,唯獨少了“我”一個,他們一定在思念千里之外的“我”。“千里”是指千里之外的“我”,詩人明明是自己在思念故鄉(xiāng)親人,卻反過來寫故鄉(xiāng)親人在思自己,這是一種“對寫法”,更能把思念親人的感情表現(xiàn)得既含蓄又深沉。最后一句是說:因為想念親人,那本來已經(jīng)花白的頭發(fā)明年又要增添一些白發(fā)了。這首詩寫生活中的事很樸素也很親切,特別是“對寫法”的運用,將詩人和故鄉(xiāng)親人的思念之情表現(xiàn)得十分感人。
南浦別
唐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別,西風裊裊秋。
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
譯文
在西風裊裊蕭瑟的秋天里,到南面的水濱旁心情凄涼地
送別朋友。朋友登舟而去,不斷的回頭看望,每一眼都讓“我”肝腸寸斷。朋友,不要再回頭留戀了,愿你一路平安。
鑒賞
這首送別小詩,清淡如水,款款地流瀉出依依惜別的深情。
詩的前兩句,不僅點出送別的地點和時間,而且以景襯情,渲染出濃厚的離情別緒。“南浦”,南面的水濱。古人常在南浦送別親友。《楚辭·九歌·河泊》:“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別賦》:“送君南浦,傷如之何!”故“南浦”像“長亭”一樣,成為送別之處的代名詞。一見“南浦”,令人頓生離憂。而送別的時間,又正當“西風裊裊”的秋天。秋風蕭瑟,木葉飄零,此情此景,不能不令人倍增離愁。
這里“凄凄”、“裊裊”兩個疊字,用得傳神。前者形容內(nèi)心的凄涼、愁苦;后者形容秋景的蕭瑟、黯淡。正由于送別時內(nèi)心“凄凄”,故格外感覺秋風“裊裊”;而那如泣如訴的“裊裊”風聲,又更加烘托出離人肝腸寸斷的“凄凄”之情,兩者相生相襯。而且“凄”、“裊”聲調(diào)低促,一經(jīng)重疊,讀來格外令人回腸咽氣,與離人的心曲合拍。
后二句寫得更是情意切切,纏綿悱惻。送君千里,終須一別。最后分手,是送別的高潮。詩人捕捉住這關(guān)鍵時刻一個最突出的鏡頭:分手后,離人雖已登舟而去,但他頻頻回過頭來,默默而“看”。“看”,本是很平常的動作,但此時此地,這一“看”卻顯得十分不尋常:離人心中用言語難以表達的千種離愁、萬般情思,都從這默默一“看”中表露出來,真是“此時無聲勝有聲”。從這個“看”字,讀者仿佛看到那離人踽踽的身影,愁苦的面容和睫毛間閃動的淚花。他的每“一看”,自然引起送行人“腸一斷”,涌起陣陣酸楚。詩人連用兩個“一”,把去留雙方的離愁別緒和真摯情誼都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最后,詩人勸慰離人:“好去莫回頭。”意思是說:你安心去吧,不要再回頭了。此句粗看似乎平淡,細細咀嚼,卻意味深長。詩人并不是真要離人趕快離去,他只是想借此控制一下雙方不能自抑的情感,而內(nèi)心的悲楚恐怕已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望驛臺
唐 白居易
靖安宅里當窗柳,
望驛臺前撲地花。
兩處春光同日盡,
居人思客客思家。
譯文
靖安宅里,天天面對著窗前碧柳,凝眸念遠;望驛臺前,春意闌珊,花兒紛紛飄落到地面。首句點出地點和時間。兩處美好的春光,在同一天消盡;此時,家中人思念著宦游在外的人,宦游人同樣也思念著家中的人。
賞析
白居易的和詩更為出色。首句“靖安宅里當窗柳”,元稹住宅在長安靖安里,他的夫人韋叢當時就住在那里,詩人寫元稹的住宅,詩句就自然聯(lián)系到元稹的妻子。“當窗柳”意即懷人。唐人風俗,愛折柳以贈行人,因柳而思游子,這是取柳絲柔長不斷,以寓彼此情愫不絕之意。讀者從這詩句里,可以看出韋叢天天守著窗前碧柳、凝眸念遠的情景,她對丈夫的懷念之情很深。次句“望驛臺前撲地花”是寫元稹。春意闌珊,落紅滿地。元稹一人獨處驛邸,見落花而念家中如花之人。這一句巧用比喻,富于聯(lián)想,也饒有詩情。三句“兩處春光同日盡”,更是好句。“盡”字如利刀割水,效果強烈,它含有春光盡矣、人在天涯的感傷情緒。“春光”不單指春天,而兼有美好的時光、美好的希望的意思。“春光同日盡”,也就是兩人預(yù)期的歡聚落空了。這樣,就自然導出了“居人思客客思家”。本來,思念決不只是限在這一天,但這一日既是春盡日,這種思念之情便更加重了。一種相思,兩處離愁,感情的暗線把千里之外的兩顆心緊緊聯(lián)系起來了。
詩的中心是一個“思”字。全詩緊扣思字,含蓄地、層層深入地展開。首句“當窗柳”,傳出閨中綺思,次用“撲地花”,寫出驛旅苦思。這兩句都通過形象以傳情,不言思而思字灼然可見。三句推進一層,寫出了三月三十日這個特定時日由希望轉(zhuǎn)入失望的刻骨相思。但仍然沒有直接點出,只用“春光盡”三字來寫,很有含蓄之妙。四句更推進一層,含蓄變成了爆發(fā),直點“思”字,而且迭用兩個思字,將前三句都綰合起來,點明詩旨,收束得很有力量。此詩詩格與原作一樣,采用“平起仄收”式,但又與原詩不同開篇便用對句,對仗工穩(wěn),具有形式整飭之美,加強表達力量。
夜雨寄北
唐 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譯文
你問我回家的日子,我沒有定歸期; 今晚巴山下著大雨,雨水漲滿池子。何時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燭芯;再告訴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注釋
1、寄北:寄贈給住在北方的妻子。一說是友人。
2、君:你,指作者的妻子王氏。一說是友人。
3、巴山:也叫大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縣以北。(泛指巴蜀之地)
4、何當:什么時候才能夠。
賞析
這首詩所寄何許人,有友人和妻子兩說。前者認為李商隱居留巴蜀期間,正是在他三十九歲至四十三歲做東川節(jié)度使柳仲郢幕僚時,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持者認為在此之前李商隱已有過巴蜀之游。也有人認為它是寄給“眷屬或友人”的。從詩中所表現(xiàn)出熱烈的思念和纏綿的情感來看,似乎寄給妻子更為貼切。開首點題,“君問歸期未有期”,讓人感到這是一首以詩代信的詩。詩前省去一大段內(nèi)容,可以猜測,此前詩人已收到妻子的來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歸故里。詩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團聚。但因各種原因,愿望一時還不能實現(xiàn)。首句流露出道出離別之苦,思念之切。次句“巴山夜雨漲秋池”是詩人告訴妻子自己身居的環(huán)境和心情。秋山夜雨,總是喚起離人的愁思,詩人用這個寄人離思的景物來表了他對妻子的無限思念。仿佛使人想象在一個秋天的某個秋雨纏綿的夜晚,池塘漲滿了水,詩人獨自在屋內(nèi)倚床凝思。想著此時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憶他們從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著自己的孤獨。三、四句“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這是對未來團聚時的幸福想象。心中滿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將來。那時詩人返回故鄉(xiāng),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竊竊私語,情深意長,徹夜不眠,以致蠟燭結(jié)出了蕊花。他們剪去蕊花,仍有敘不完的離情,言不盡重逢后的喜悅。這首詩既描寫了今日身處巴山傾聽秋雨時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來日聚首之時的幸福歡樂。此時的痛苦,與將來的喜悅交織一起,時空變換,
關(guān)山月
唐 李白
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
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guān)。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zhàn)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
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yīng)閑。
譯文
巍巍天山,蒼茫云海,一輪明月傾瀉銀光一片。浩蕩長風,掠過幾萬里關(guān)山,來到戍邊將士駐守的邊關(guān)。漢高祖出兵白登山征戰(zhàn)匈奴,吐蕃覬覦青海大片河山。這些歷代征戰(zhàn)之地,很少看見有人慶幸生還。戍邊兵士仰望邊城,思歸家鄉(xiāng)愁眉苦顏。當此皓月之夜,高樓上望月懷夫的妻子,同樣也在頻頻哀嘆,遠方的親人呵,你幾時能卸甲洗塵歸來。
注釋
1、關(guān)山月:古樂府詩題,多抒離別哀傷之情。
2、天山:指祁連山,位于今青海、甘肅兩省交界。
3、玉門關(guān):在今甘肅敦煌西,古代通向西域的交通要道。
4、白登:白登山,在今大同東北。匈奴曾圍困劉邦于此。胡:此指吐蕃。窺:有所企圖。
5、戍客:指戍邊的兵士。
6、高樓:古詩中多以高樓指閨閣,這里指戍邊兵士的妻子。
賞析
在本詩中,詩人李白沒有把征人思婦之情寫得纖弱和過于愁苦,而是用“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guān)。”的萬里邊塞圖景來引發(fā)這種感情。反映出了詩人浩渺的胸襟。用寬廣的時空做背景,把眼前的離愁別緒融合進去,從而產(chǎn)生更加深遠的意境,這是一種高超的藝術(shù)手筆。詩人在本詩中描寫了征戰(zhàn)邊疆的苦楚,展示了戰(zhàn)爭給廣大人民帶來的痛苦及所付出的巨大犧牲,從而揭示出本詩反戰(zhàn)的主題。本詩層次分明,結(jié)構(gòu)緊湊,意境深遠,感人肺腑。
商山早行
唐 溫庭筠
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xiāng)。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墻。
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注釋
1、商山,也叫楚山,在今陜西商縣東南。作者曾于唐宣宗大中末年離開長安,經(jīng)過這里。
2、枳花照驛墻,部分版本為“枳花明驛墻”。明:使……明艷。這句意為:枳花鮮艷地開放在驛站墻邊。
3、征鐸,遠行馬車所掛的鈴。
4、槲,一種落葉喬木。
5、枳,一種落葉灌木或小喬木,花白色,果實似橘而小,味澀苦。
6、明,一作“照”
譯文
黎明起床時,車馬上的鈴鐸已叮當作響,出門的人踏上了旅途,還一心思念家鄉(xiāng)。雞叫聲很嘹亮,客棧沐浴著曉月的余輝,足跡凌亂,木板橋覆蓋著早秋的寒霜?輸〉拈稳~,落滿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照亮了驛站的泥墻。因而想起昨夜夢見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野鴨正在明凈的池塘嬉戲。
譯文
這是一首抒發(fā)個人仕途失意的感慨之作。開頭兩句寫早行引起了對故鄉(xiāng)遙念。中間四句寫景,處處突現(xiàn)一個“早”字。末尾二句說雖然途中觀賞著景色,但頭腦中卻在回想著“鳧雁滿回塘”的“杜陵夢”境,表達了對長安的留戀之情和孤獨失意之感。“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二句,把幾個名詞排列連綴起來,構(gòu)成一幅早行的清冷圖景,向為傳誦的名句。后人常引此形容游子早行的景象和心境。
歸家
唐 杜牧
稚子牽衣問,歸來何太遲?
共誰爭歲月,贏得鬢邊絲?
譯文:
兒子拉著衣服問我,為什么我那么遲回來?我和誰在爭奪歲月,贏得了雙鬢邊上的銀發(fā)?
賞析:
前兩句寫出了稚子的天真與可愛,用來襯托后兩句詩人的嚴肅的沉思。后兩句其實是詩人的自問,自己在官場沉浮,去爭生活,爭名利,不知不覺人已漸漸老去,雙鬢漸染。詩人抒發(fā)了淡淡的對日薄西山的感嘆。“贏得”二字更是刻畫了詩人一種安詳之中略帶苦笑的神情。
杜牧
(公元803-約852年)唐代詩人,漢族,字牧之,號樊川居士,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孫。唐文宗大和二年進士,授宏文館校書郎。后赴江西觀察使幕,轉(zhuǎn)淮南節(jié)度使幕,又入觀察使幕。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勛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最終官至中書舍人。晚唐杰出詩人,尤以七言絕句著稱。擅長文賦,其《阿房宮賦》為后世傳誦。注重軍事,寫下了不少軍事論文,還曾注釋《孫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傳世,為其外甥裴延翰所編,其中詩四卷。又有宋人補編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別集》各一卷。《全唐詩》收杜牧詩八卷晚唐詩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矯之。七絕龍有逸韻遠神,晚唐諸家讓渠獨步。
西江夜行
唐 張九齡
遙夜人何在,澄潭月里行。
悠悠天宇曠,切切故鄉(xiāng)情。
外物寂無擾,中流澹自清。
念歸林葉換,愁坐露華生。
猶有汀洲鶴,宵分乍一鳴。
譯文:
漫長的夜啊,故人何在?碧波夜月之下行船,天地空曠而茫茫,思鄉(xiāng)之情,切切難忘。身外的景物沒有人的憂愁,清沏的河水也自在流動。念及鄉(xiāng)愁,離家已是林葉換了多個春秋了,擁著鄉(xiāng)愁坐在寂靜的夜里,任憑寒露漸生,打濕了衣袖。而在此時,還有那江中沙洲上的白鶴,在這暗夜與黎明的分際,乍然長鳴,讓人暗暗心驚。
賞析
大致說,就是有思鄉(xiāng)之情.第一句說夜里起行.第二局說到思念故鄉(xiāng).第三句說到周圍環(huán)境清寂無擾.第四句又是說到思鄉(xiāng).最后一句是詩詞里面常用的手法.說到了早上鶴鳴一聲,這句更反襯思鄉(xiāng)情意.
作者背景
張九齡(678-740) : 唐開元尚書丞相,詩人。字子壽,一名博物,漢族,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guān)市)人。長安年間進士。官至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后罷相,為荊州長史。詩風清淡。有《曲江集》。他是一位有膽識、有遠見的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詩人、名相。他忠耿盡職,秉公守則,直言敢諫,選賢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趨炎附勢,敢與惡勢力作斗爭,為“開元之治”作出了積極貢獻。他的五言古詩,以素練質(zhì)樸的語言,寄托深遠的人生慨望,對掃除唐初所沿習的六朝綺靡詩風,貢獻尤大。譽為“嶺南第一人”。
秋 思
【唐】張 籍
洛陽城里見秋風, 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 行人臨發(fā)又開封。
譯文
洛陽城里吹起了蕭瑟秋風,
要寫家信禁不住心緒萬重。
又恐匆忙傾述訴不盡情思,
注釋
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
作:寫。
意萬重:形容表達的意思很多。
行人:這里指送信的人。
臨:將要。
開封:把封好的信拆開。
長相思
賞析
盛唐絕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較少敘事成分;到了中唐,敘事成分逐漸增多,日常生活情事往往成為絕句的習見題材 ,風格也由盛唐的雄渾高華、富于浪漫氣息轉(zhuǎn)向?qū)憣崱埣@首《 秋思 》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一個片斷——寄家書時的思想活動和行動細節(jié),異常細膩地表達了羈旅之人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深切思念。第一句說客居洛陽,又見秋風。平平敘事,不事渲染 ,卻有含蘊 。秋風是無形的,可聞、可感,而仿佛不可見。但正如春風可以染綠大地,帶來無邊春色一樣,秋風所包含的肅殺之氣,也可使木葉黃落 ,百卉凋零 ,給自然界和人間帶來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態(tài)。。羈留異鄉(xiāng)的游子,見到這一派凄涼搖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羈泊異鄉(xiāng)的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悠長思念。這平淡而富于含蘊的"見"字,所給予讀者的暗示和聯(lián)想,是異常豐富的。
灞上秋居
唐 馬戴
灞原風雨定,晚見雁行頻。
落葉他鄉(xiāng)樹,寒燈獨夜人。
空園白露滴,孤壁野僧鄰。
寄臥郊扉久,何門致此身。
注解:
1、郊扉:猶郊居。
2、致此身:意即以此身為國君盡力。
譯文
灞原上的秋風細雨初定,傍晚看見雁群南去不停。面對他鄉(xiāng)樹木落葉紛紛,寒夜的孤燈獨照我一人?請@里白露頻頻地下滴,單門獨戶只與野僧為鄰。寄臥荒涼郊居為時已久,何時才能為國致力獻身?
賞析
此詩純寫閉門寥落之感。整首詩篇好似一幅形象鮮明、藝術(shù)精湛的畫卷。讀者把它慢慢地打開,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灞原上空蕭森的秋氣:撩人愁思的秋風秋雨直到傍晚才停歇下來,在暮靄沉沉的天際,接連不斷的雁群自北向南急急飛過。連番的風雨,雁兒們已經(jīng)耽誤了不少行程,好不容易風停雨歇,得趕在天黑之前找到一個宿處。這里用一個“頻”字,既表明了雁群之多,又使人聯(lián)想起雁兒們急于投宿的惶急之狀。古人每見雁回,易惹鄉(xiāng)思。讀者繼續(xù)打開畫卷,景象則由寥廓的天際漸漸地轉(zhuǎn)到地面,轉(zhuǎn)到詩中的主人。只見風雨
中片片黃葉從樹上飄落下來,而寄居在孤寺中的一個旅客正獨對孤燈,默默地出神。“落葉他鄉(xiāng)樹”這句,很值得玩味。中國有句老話叫做“樹高千丈,葉落歸根”,詩人在他鄉(xiāng)看到落葉的情景,不能不有所感觸。自己羈留異地,不知何時才能回到故鄉(xiāng)東海(今江蘇連云港市西南)。其心情之酸楚,完全滲透在這句詩的字里行間。“寒燈獨夜人”,一個“寒”字,一個“獨”字,寫盡客中凄涼孤獨的況味。不難想象:一燈如豆,伴著一個孤寂的身影。夜已深了,寒意重重,在寒氣包圍中,燈光更顯得黯淡無力,而詩人孤獨凄苦的心情也隨之更進了一層。“寒”與“獨”起著相互映襯的作用:由寒燈而顯出夜長難捱,因孤獨而更感到寒氣逼人。
這首詩寫景,都是眼前所見,不假浮詞雕飾;寫情,重在真情實感,不作無病呻吟。因此,盡管題材并不新鮮,卻仍有相當強的藝術(shù)感染力。[
長安春望
唐 盧綸
東風吹雨過青山,卻望千門草色閑。
家在夢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幾人還?
川原繚繞浮云外,宮闕參差落照間。
誰念為儒逢世難,獨將衰鬢客秦關(guān)。
譯文
春天到來,萬物復蘇,百花爭艷。白發(fā)蒼蒼窮困潦倒詩人,獨自一人漂泊流蕩在荒遠的秦關(guān)。家如在夢中,遙望那白云繚繞的家鄉(xiāng),何時才能盡享它的溫馨!而那夕陽中參差錯落的宮闕,又讓人平添無限的悲嘆:國事日衰,誰能回日中天!
賞析
這首詩中抒發(fā)了詩人在亂離中的思家之情。頸聯(lián)又轉(zhuǎn)入寫景,仍然景中含情。“川原繚繞浮云外,宮闕參差落照間。”“川原”即家鄉(xiāng),這句說極目遠望,家鄉(xiāng)在浮云之外,渺不可見,遠不可及。“宮闕”句又接至眼前近景,只見長安的宮殿,錯落有致,籠罩在一片夕陽之中,這一聯(lián)表面上寫景很壯觀,其實隱含著一種衰颯之意。金圣嘆批后兩聯(lián)云:“‘川原’七字中有無數(shù)親故,‘宮闕’七字中止夕陽一人。‘誰’便是無數(shù)親故也,‘獨’便是夕陽一人也。不知唐詩人,謂五六只是寫景。”(《金圣嘆選批唐詩》認為五六句不是純粹寫景,而與七八句的抒情密切關(guān)聯(lián),分析得相當精辟、透徹。這首詩體現(xiàn)了“十才子”詩中的“陰柔之美”。沈德潛《唐詩別裁》用這首詩作例子,將大歷詩與盛唐詩進行了一番比較:“詩貴一語百媚,大歷十子是也,尤貴一語百情,少陵摩詰是也。”并說這首《長安春望》“夷猶綽約,風致天然”。這種“陰柔之美”,主要表現(xiàn)在詩中濃重的悲哀情緒。詩人感亂思家,眼中所見,心中所思,無非都是傷心之景,悲哀之情,淺吟低唱,一詠三嘆,讀后很容易引起人們的同情和憐憫,這正是陰柔美的表現(xiàn)。姚鼐《復魯絜非書》論具有“陰柔之美”的文章云:“其得于陰與柔之美者,則其文如鴻鵠之鳴而入寥廓;其如人也,謬乎其如嘆,邈乎其如有思,乎其如喜,愀忽其如悲。”所謂“如嘆”“如有思”“如悲”的陰柔這美,正是《長安春望》及“十才子”許多詩篇審美特征的概括。
夢李白二首(其二)
唐 杜甫
浮云終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
告歸常局促,苦道來不易。
江湖多風波,舟楫恐失墜。
出門搔白首,若負平生志。
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
孰云網(wǎng)恢恢,將老身反累。
注釋
楫:船槳、船
斯人:指李白
譯文
悠悠云朵終日飛來飄去,遠方游子為何久久不至。一連幾夜我頻頻夢見你,情親意切可見對我厚誼。每次夢里你都匆匆辭去,還總說相會可真不容易。你說江湖風波多么險惡,擔心船只失事葬身水里。出門時你總是搔著白首,好象是辜負了平生壯志。京都的官僚們冠蓋相續(xù),唯你不能顯達形容憔悴。誰說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漏?你已年高反被牽連受罪。千秋萬代定有你的聲名,那是寂寞身亡后的安慰。
鑒賞
這首記夢詩是杜甫聽到李白流放夜郎后,積思成夢而作。 詩以夢前,夢中,夢后的次序敘寫。第一首寫初次夢見李白時的心理,表現(xiàn)對老友吉兇生死的關(guān)切。第二首寫夢中所見李白的形象,抒寫對老友悲慘遭遇的同情。 “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出門搔白首,若負平生志”,“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后事”這些佳句,體現(xiàn)了兩人形離神合,肝膽相照,互勸互勉,至情交往的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