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書紀年》「附 」五帝紀
[一]《竹書》云:昌意降居若水,產(chǎn)帝干荒! 山海經(jīng)·海內(nèi)經(jīng)》注
案:雷學(xué)淇《竹書紀年義證》卷一云:‘《大戴禮·帝系》曰:“黃帝居軒轅之丘,娶于西陵氏之子,謂之嫘祖氏,產(chǎn)青陽及昌意。青陽降居泜水,昌意降居若水。”《史記·五帝本紀》“泜”作“江”,余同。索隱曰:“降,下也,言帝子下為諸侯。”……《海內(nèi)經(jīng)》曰:“黃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居若水,生韓流。……”郭注引此紀證之,謂干荒即韓流也。’
[二]《汲冢書》云:黃帝仙去,其臣有左徹者,削木作黃帝之像,帥諸侯奉之!兑饬帧肪硭(《抱樸子》)
(《抱樸子》又曰:《汲郡冢中竹書》言:黃帝既仙去,其臣有左徹者,削木為黃帝之像,帥諸侯朝奉之!短接[》卷七九皇王部
《抱樸子》曰:張華《博物志》曰:黃帝仙去,其臣左
徹者削木為黃帝像,帥諸侯奉之。亦見《汲冢書》。《太平御覽》卷三九六人事部
案:此不見今本《抱樸子》,平津館本《抱樸子》以為外篇佚文。陳逢衡《竹書紀年集證》卷四九云:‘案《博物志》云:“黃帝仙去,其臣左徹者削木象黃帝,帥諸侯以朝。七年不還,左徹乃立顓頊,左徹亦仙去也。”其說與《紀年》注亦同亦異,疑非事實。夫顓頊之于黃帝,世代懸隔,焉得云七年即立顓頊乎?’所云《紀年》注指今本。
《意林》一條、《御覽》卷三九六一條,《存真》、《輯!贰ⅰ队喲a》失收。
[三]《竹書》曰:顓頊產(chǎn)伯鯀,是維若陽,居天穆之陽!渡胶=(jīng)·大荒西經(jīng)》注
案:《史記·夏本紀》:‘鯀之父曰帝顓頊。’索隱:‘皇甫謐云:“鯀,帝顓頊之子,字熙。”……《系本》亦以鯀為顓頊子。’《山海經(jīng)·海內(nèi)經(jīng)》注引《世本》同,與《竹書》合。
[四]《竹書紀年》曰:堯元年景子!端鍟·律歷志》
案:‘景’本為‘丙’,避唐諱改!洞嬲妗吩疲‘古人不以甲子名歲,自王莽下書言:“始建國五年,歲在壽星,倉龍癸酉。”又云:“天鳳七年,歲在大梁,倉龍庚辰。”是始變古。原古人之法,以歲星定太歲之所舍,星有超辰,則太歲亦與俱超,故不可以甲子名歲也。東漢以來,步歷家廢超辰之法,乃以甲子紀年,以便推算。此“丙子”二字,疑荀勖、和嶠等所增也。’
[五]《括地志》云:……《竹書》云:昔堯德衰,為舜所囚也!妒酚·五帝本紀》正義
《汲冢竹書》云:舜囚堯于平陽,取之帝位!稄V弘明集》卷一一法琳《對傅奕廢佛僧事》
《汲冢書》云:舜放堯于平陽。《史通·疑古》
案:《存真》未收,僅于案語中謂《史記·五帝本紀》正義引《竹書》云云、《廣弘明集》十一引《汲冢竹書》云云,云:‘案《史通·雜說篇》引此以為《瑣語》文,故不錄,《路史》注以為《紀年》文,妄也。’其說蓋本于陳逢衡!吨駮o年集證》卷五0云:‘趙紹祖曰:“其言不似《紀年》本文”,此論甚確,(劉)知幾定以為《瑣語》,信也。’案劉知幾《史通·疑古》兩引‘舜放堯于平陽’,一云出《汲,嵳Z》,一云出《汲冢書》。其云出《汲冢書》者尚有‘益為啟所誅’、‘太甲殺伊尹’、‘文丁殺季歷’三事,據(jù)《晉書·束皙傳》及杜預(yù)《春秋經(jīng)傳集解后序》,此三事皆出《紀年》,則‘舜放堯于平陽’一條當(dāng)亦為《紀年》之文。其又云出《汲,嵳Z》者,蓋此事又見《瑣語》,不能執(zhí)此即定其非《紀年》。《存真》誤以《疑古》為《雜說》,與陳逢衡《集證》同,蓋本此而未檢視原書,所誤亦同。趙紹祖《校補竹書紀年》卷一引作《史通·疑古篇》,不誤。《輯!凡讳,《訂補》補輯。
《訂補》云:‘《太平寰宇記》濮州鄄城縣下有“堯城在城北五里”。又有“偃朱城在縣西北十五里”。萬廷蘭校注云:“案原本二城下皆引《紀年》云云,且云:《十道志》已錄,今不欲去之。究竟事涉荒誕,不見經(jīng)傳,非圣者無法,不如去之。”是萬氏所見《寰宇記》原本有引《紀年》二則,而為萬氏所刪去,刻本遂不見此文。干隆癸丑樂氏刻本亦脫去之。此二則文雖不見,然以萬校語詞觀之,可確信其與《五帝本紀》正義所引相同。’雷學(xué)淇《考訂竹書紀年》中之《辨〈太平御覽〉、〈寰宇記〉之誤》條,所引《寰宇記》文,即萬氏所見之原本。案《寰宇記》所云‘堯城在城北五里’、‘偃朱城在縣西北十五里’,與正義所引《括地志》之文同,《括地志》于此文后即兩引《竹書》云云。原本所云‘《十道志》已錄’,疑《十道志》亦錄自《括地志》,并改《竹書》為《竹書紀年》。以未見原本,不入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