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伊人久久大香线蕉一区,夜色福利少妇专区,亚洲日本va中文字带亚洲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扳指源于古代狩獵活動 早期稱“韘”

    時間:2024-01-04 11:11:22 麗華 國學常識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扳指源于古代狩獵活動 早期稱“韘”

      扳指是一種射箭工具,戴于拇指,正下方有一個槽,用來扣住弓弦以便拉箭,作用是防止放箭時,急速回抽的弓弦擦傷手指。因功能類似扳機,故又稱為“機”。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扳指源于古代狩獵活動 早期稱“韘”,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近日,從秦始皇兵馬俑一號坑第三次發(fā)掘報道中獲悉,在T23第11過洞的中部清理出一件較為完整的弓弩和弓箭。弓箭是人類最早發(fā)明的機械之一。中國歷史上有不少善射者和他們的傳奇故事,如家喻戶曉的后羿射日、李廣射虎,特別是《水滸傳》里的小李廣花榮更是個“萬人迷”。那種彎弓搭箭,百步穿楊,洞穿重甲的英姿,多么令人心醉。但在這光環(huán)的背后,我們一定不能忘記射箭必不可少的配件——扳指。

      扳指起源于古代狩獵活動

      扳指,是古人射箭時戴在大拇指上拉弓用的工具。2007年前,香港蘇富比春拍中一套乾隆時期的玉扳指,成交價為4736萬港元,成為本場拍賣會的亮點。

      扳指亦指“板指”、又稱“班指”或“梆指”,起源于古代狩獵活動中,早期叫韘(音射)!墩f文》曰“韘,射也”。古人使用時,將韘套于拉弦的拇指上,以起到保護手指不被弓弦勒傷的作用。目前所知韘初見于商代,流行于春秋戰(zhàn)國,至漢代則發(fā)展為彰顯身份的韘形珮,宋、元、明多沿用漢代的款式。1976年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的商代玉韘,是迄今發(fā)現(xiàn)最早的玉韘。古人將禮、樂、射、御、書、數(shù)稱為六藝,其中射術是必不可少的科目。《詩經(jīng)·衛(wèi)風·芄蘭》:“芄蘭之葉,童子佩韘。雖則佩韘,能不我甲。容兮遂兮,垂帶悸兮”,說明古代射術之普遍。韘的材質(zhì)比較多樣,以皮革制成的韘實用性較強。

      至清軍入關前,滿族人通用鹿骨扳指,呈黃色,年久變?yōu)闇\褐色,以有眼者為貴。

      由于清代皇帝十分喜愛扳指,為迎逢帝意,王公大臣以及地方官員紛紛將扳指進貢宮廷。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春,乾隆巡游山東,據(jù)清代《內(nèi)務府奏底檔》記載,沿途有蒙古王、巡撫官員,各處鹽政、織造等,陸續(xù)“恭進”金錠、朝珠、衣料等大量財物。九江關監(jiān)督全德“恭進”掐絲琺瑯扳指20個;廣東總督李侍堯“恭進”子兒皮釘花扳指50個、象牙扳指50個等等。為博皇帝歡心,眾大臣還挖空心思地在扳指面上飾以浮雕紋飾,雕有“萬壽無疆”、“古稀天子”及御制詩等。

      清乾以后扳指實用性逐漸喪失,以裝飾性為主,做工越來越精益求精,質(zhì)料非常講究,出現(xiàn)了玉石、翡翠、瑪瑙、珊瑚、茶晶、墨晶、水晶、金、銀、銅、鐵、瓷等品種。其中以翡翠為最珍貴。當然這些扳指質(zhì)脆,根本不能用于挽弓了。但由于清代滿族尚騎射習性的影響,男子喜以扳指為飾,用各種美玉材料制作,有的雕飾龍馬紋、花草紋、山水、人物、詩詞等紋飾和圖案,鏤刻細膩。

      “射”“鵠”“恒”“用”

      玉扳指背后的歷史

      我自小就愛收藏一些不起眼的小物件,銅墨盒、石硯、印章、玉片等等。自乾隆玉扳指大拍成功后,突然記起我早年也收過一個扳指。翻箱倒柜找到后,把玩一陣,覺得很有研究的必要。這個玉扳指給我最初的印象較為普通,材質(zhì)為和田青玉,還有一些雜質(zhì),壁厚顯得粗笨,做工也略顯粗糙。唯一值得稱道的是,扳指外壁上刻有四字,“恒”“鵠”“射”“用”。當時我解讀這四字認為“恒鵠”是一個人名,“射用”就可理解恒鵠這人的專用,并將我的解讀與朋友們分享。還好有一個朋友提醒我再認真查找資料,務必準確。不想一查,讓我后怕不已,所刻內(nèi)容與我的解讀是南轅北轍,風馬牛不相及。如果不認真研讀古籍,這笑話就鬧大了。資料顯示這個扳指與滿族有密不可分的關系。

      滿族,是一個半農(nóng)耕半游牧的民族,在廣袤的東北大地養(yǎng)成了剽悍的作風。努爾哈赤十三幅鎧甲起事,從而進關入主中原。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漢學造詣深厚,尤其是乾隆皇帝對中國文化中的某些部分,達到了癡迷的程度。但他身上畢竟流淌著滿族人的血,對滿族文化中的一些傳統(tǒng)習俗不僅沒有放棄,而是將其發(fā)揚光大,扳指就是一個代表性事物。

      滿族騎射之風盛行,扳指又怎能例外。據(jù)《清史稿·兵志》記載:清雍正十一年,以親軍未滿十年者挑選前鋒。滿、漢八旗左右翼各設前鋒統(tǒng)領一人,各警蹕宿衛(wèi)。侍衛(wèi)班內(nèi)有上駟院侍衛(wèi)、司轡、司鞍。其兼尚虞、鷹鷂房、鶻房、十五善射、射鵠、善撲等侍衛(wèi),統(tǒng)在三旗額內(nèi),俱無定員。因而可以確定,“射鵠”為清代禁衛(wèi)軍中的一個兵種,兵源多來源于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

      1983年北京市海淀區(qū)皂君廟曾出土過一枚刻有乾隆御制詩的玉扳指。該扳指高2.4厘米,直徑3厘米,呈圓筒狀,一端邊緣內(nèi)凹,從里向外逐漸趨薄,另一端邊緣則向外有少許凸出。扳指外壁上下各有一圈回紋,中間刻乾隆御制詩《詠玉韘》,扳指內(nèi)壁刻單圈題“射鵠恒用”四字。由此可見,我收藏的那枚板指是有史料和實物所佐證的,其正確的讀法是“射鵠恒用”,這類扳指在當年是較為盛行的。

      我們平常理解“鵠”這個字,都會聯(lián)想起成語“鴻鵠之志”,“鵠”亦稱天鵝。而“鵠”字的另外一種解釋,知人甚少。鵠,箭靶的中心,中鵠,就是射中靶心的意思。唐張塋“一箭不中鵠,五湖歸釣魚”,即為此意。而我收藏的這個扳指,通高3厘米,直徑3.5厘米,稍大于北京皂君廟出土的扳指。弄清了這個扳指的年代、歷史背景等相關情況后,就平添了三分喜歡,再看發(fā)現(xiàn)工藝還算精細,上下刻有一圈回紋,然后在地子上凸刻出四個橢圓形圈,每個橢圓形圈上分別雕出“射鵠恒用”四字。在當年生產(chǎn)力低下,工具落后的客觀條件下,僅這一個扳指的制作時間都不少于10天。

      清代皇帝所好 玉制筒狀扳指興起

      據(jù)考證,清代玉扳指作為射箭配件的功能早已弱化,其實更多的是裝飾功能。因乾隆皇帝所好,玉制筒狀扳指興起,雖已無武用,但由于乾隆對此不計工本,又喜在扳指上刻詩文圖畫,上行下效,則無論文武,皆好佩玩,乃至斗富攀比,一時盛極。

      我們在清宮戲中常能看到一些表現(xiàn)八旗紈绔子弟的場面,大都是右手拇指上套著一個碩大的翠扳指,左手提著一只鳥籠子……其實,這時候的扳指準確的稱謂為“文扳指”。文和武,并非是涇渭分明,一眼洞穿,其實文人的心脈中同樣充滿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遠大抱負。最好的例子就是南宋詞人辛棄疾,上馬提刀殺敵,下馬著書成文,我們從他的詞中能體會到呼嘯沙場、保疆護國的血性。

      《詩·邶風·綠衣》“我思古人,實獲我心!比缃,文人雅士離我們遠去了,我們只能在這類小的收藏品中體會古人的精神境界。

      含義注解

      扳指:

      1)韘shè

      清代陳昌治刻本『說文解字』

      【卷五】【韋部】韘

      射決也。所以拘弦,以象骨,韋系,著右巨指。從韋枼聲!对姟吩唬骸巴优屙s!睆,韘或從弓。失涉切

      2)摧決cuī jué

      扣斷扳指。決,骨制品。射者用以鉤弦之器,即扳指。喻勇猛。 漢陳琳《武軍賦》:“當鋒摧決,貫遐洞堅!蹦铣卧纭队斪h》:“重幣甘辭,招摧決之將。

      3)抉jué

      扳指 古代射箭時套在右手拇指上,用以鉤弦。

      4)射決shè jué

      即佩韘。俗稱扳指或搬指!墩f文·韋部》:“韘,射決也。所以拘弦。以象骨。韋系,箸右巨指。”

      扳指是一種護手的工具,帶于勾弦的手指,用以扣住弓弦。同時,在放箭時,也可以防止急速回抽的弓弦擦傷手指。拉弓時佩帶扳指,藉以保護手指并可減少手指運動量。射箭作為冷兵器時代重要的個人軍事技能受到極大重視。古人亦稱為“機”,意義類似于“扳機”,表示扳指的作用相當于扳機。

      漢族扳指

      漢族的扳指最初稱為“韘”,后也有稱“扳指”、或者“班指”。這造成了很多疑惑。但是實際上,這些都是同音詞,不詳內(nèi)情者會認為這是外來語音翻譯的時的必然問題。但是實際上,還是“扳指”二字更名副其實。因為扳指的作用主要就相當于“扳機”。

      明代將領戚繼光,曾經(jīng)明確以“機”作為扳指的稱呼。因為扳指的效用,與古代弩機的作用是相似的。二者都是扣弦,積蓄弓體的力量,而后解脫弓(弩)弦,發(fā)射箭枝。

      韘初見于商代(公元前17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多為象骨、玉制,在春秋、戰(zhàn)國(公元前8世紀至公元前3世紀)的時候就十分流行使用扳指了。

      傳統(tǒng)的漢族扳指從側面觀是梯形,即一邊高一邊低,而蒙古族、滿族的扳指兒一般為圓柱體。坡形扳指出現(xiàn)較早,最早還有弦槽,后來取消。

      據(jù)考證,桶形扳指主要出土于14世紀以后,發(fā)現(xiàn)出土最早的桶型扳指為戰(zhàn)國時期,現(xiàn)存于晉城博物館。

      御用之物

      清宮造辦處先是依皇帝諭旨讓玉作、牙作等專業(yè)機構按照皇帝的意愿和喜好做出上用紋樣,再經(jīng)皇帝本人修改確認后方可制作。為制造一個合用的扳指,乾隆皇帝可以在外出避暑之時,連續(xù)七次來回傳遞命令以及扳指實物,要求工匠修改。御用扳指兒上面,經(jīng)常有御題詩、詩意畫和宮廷專用紋飾等帶有濃厚人文氣象的雕刻。這類扳指兒是當時技藝最高工匠的傾心之作,也是當時宮廷文化和皇帝本人氣質(zhì)愛好、文化理想和審美品位的集中表現(xiàn)。不過,這一類的扳指兒兒數(shù)量十分有限。

      御賜扳指

      其次是御賜扳指。對于很多各地高級官員、附屬國進貢或宮廷在江南定做的扳指,皇帝往往不是自己戴,而是賞賜給高官、寵臣、皇室宗親,比如乾隆皇帝就會把此類扳指兒賞賜給在平定回部和大小金川等戰(zhàn)役中得勝回朝的將領。

      清代等級極其森嚴,即便是親王也不能逾制,所以也就很少在上面題詩刻畫,其工藝和材質(zhì)也不敢擅越皇帝的喜好,價值自然也就略遜一籌。接下來,則依次是大將軍王、撫遠大將軍及其同僚下屬諸將軍扳指兒、賀壽用扳指兒、嫁妝扳指兒、紀念或占卜扳指兒、商用扳指兒。

    【扳指源于古代狩獵活動 早期稱“韘”】相關文章:

    古代對“死”的諱稱05-11

    古代第二人稱代詞有哪些03-30

    古代有哪些第二人稱代詞03-03

    源于火山08-03

    狩獵現(xiàn)代詩歌09-24

    稱砣稱公平作文08-29

    成功源于勤奮05-09

    成功源于勤奮07-14

    成功源于孤獨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