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讀《數學文化》有感
讀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后感了。你想知道讀后感怎么寫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讀《數學文化》有感,歡迎大家分享。
讀《數學文化》有感 1
不得不承認,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并認同“數學是一種文化”這一觀點。然而作為一種推論,既然承認數學自身是一種文化,那么以傳承數學為目的的數學課堂,就當然具有了一種內在的文化性。于此種語境之下,再談“用文化潤澤數學課堂”,是否有些不合邏輯?
問題恰在于此。認同某一事物具有文化性,并不等于這一事物就一定能在所有的境域中彰顯出它的文化屬性來。比方說,“魚”很有營養(yǎng)價值,但糟糕的烹飪方式不僅會破壞其固有的營養(yǎng)價值,甚至還可能使其完全喪失營養(yǎng)、變成有害于健康的食物。
烹飪魚是如此,教學數學又何嘗不是這樣?事實上,只要稍加辨析便不難發(fā)現,我們論定“數學是一種文化”,思考的對象是“科學范疇”里的數學,也即,我們探討的還只是一般意義上的、以“學術形態(tài)”存在的客觀的數學科學。此時的數學,它既是“人類創(chuàng)造活動的結晶”,同時,“對人的行為、觀念、態(tài)度、精神等又具有重要影響”,無論從廣義還是狹義上看,它都已具備作為一種文化的資格。然而進入學校視野、課堂范疇的數學,勢必經歷了一個從“科學數學”向“學校數學”,進而向“教育形態(tài)”的“課堂數學”的轉換。轉換的過程中是否消解了數學原有的文化屬性,恰是我們深入探討數學文化時應著力關注的話題。
現實境況不容樂觀。反觀當下的數學課堂,由于對知識、技巧等工具性價值的過度追逐,數學原本具有的豐富意蘊日益被單調、枯燥的數學符號所替代,并幾乎成為了數學的全部,這使數學本該擁有的文化氣質一點點被剝落、以致本屬文化范疇的數學,正漸漸喪失著它的文化性。正是在這一意義上,重申“數學文化”,呼吁“還數學以文化之本來面目”,就成為數學實踐層面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數學的文化消解固然有多方原因,但教師對于數學不同的認知和理解所帶來的教學行動的偏差卻是重要的原因之一。試想,倘若教師在課堂中只認同數學是一門技術,那么習得、模仿、練習、熟練化勢必會成為數學課堂中的強勢語言。生活在這樣的數學課堂里,學生如何去觸摸、領略數學那開闊、豐富、優(yōu)美、甚而是動人心魄的一面?而換一個視角,在我們的課堂中,倘若數學不再只是數字、符號、公式、規(guī)則、程序的'簡單組合,透過它們,我們可以感受數學豐富的方法、深邃的思想、高貴的精神和品格,領略數學發(fā)展進程中的五彩斑斕、多姿多彩,分享數學前行足跡中的創(chuàng)造、超越及其背后折射出的人類的智慧和人性光芒,此時的數學,又將以怎樣的姿態(tài)展現在課堂?
如此看來,文化可以在課堂被消解,也同樣可以在課堂被重拾。二者之間,差異恰在于視角的切換。所以我一直堅持,文化應該成為數學課堂理應選擇的視角和姿態(tài)。唯有如此,數學課堂彰顯其文化的本性方有可能。
在實踐和探索的過程中,概念或命題的被誤讀已不是什么新鮮事,數學文化同樣沒能幸免。如何被誤讀,為何被誤讀,值得我們思考。
首先是概念的窄化。將數學文化簡單等同于數學史,以為滲透了數學史,那就是一堂體現數學文化的課。應該說,數學史是數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數學文化還遠不是數學史能包容和涵蓋的。
其次是概念的泛化。將數學文化和課堂文化混為一談。課堂上人與人的不斷對話、交往、互動無疑是一種文化現象,人們通常稱之為課堂文化。事實上,不存在掙脫文化現象的課堂行為。然而,這里的“文化”關涉的是課堂活動本身,而并非指課堂中所承載的數學內容。一個充滿著文化現象的數學課堂里,傳遞的未必就是帶有豐富文化意蘊的數學內容,這足以表明二者的區(qū)別。不少教師將民主對話、平等交流等都納入數學文化的領域,這顯然不妥,是對數學文化的一種泛化,不利于我們認識數學文化本身,不利于我們準確把握數學真正的文化價值。
讀《數學文化》有感 2
上一學期,就斷斷續(xù)續(xù)地在閱讀北京東路小學張齊華老師的《審視課堂:張齊華與小學數學文化》一書,假期中更是再次認真拜讀了一遍。作者張齊華是一位年輕的教師,已經得到眾多名家的認可,也受到廣大老師的贊同。張齊華老師致力于在實踐層面還原數學的本來面目,演繹數學的文化魅力,展現數學的意趣與價值。
張齊華老師的教學,給人以驚奇之感,有方法的領悟、思想的啟迪、精神的熏陶。設計自然流暢、環(huán)節(jié)處理細膩、構思巧妙魅力、教學到位厚重,很是值得我學習。
張老師的座右銘“不重復別人的,更重復自己”,才讓他不斷地思考、不斷地創(chuàng)新。《圓的認識》一課,在準備時“由外而內”的跨越,讓我看到張老師在新一輪《圓的認識》的探索與實踐,盡管困難重重,但張老師堅信:路總會重新走出來的,只要你愿意去開辟。在思考后一個個問題的出現,張老師坦然面對靜心解決,使《圓的認識》一課再次呈現了一些別樣的意味?粗鴮嶄,就像走進了張老師的課堂,儼然像在品一杯好茶,只有靜心悟道才是至理。
張老師的《交換律》堅信了數學向著縱深處開掘的至理,讀這份案例為其深度和細膩而震撼。對數學文化的追求正是本節(jié)課的顯著特色,這種數學文化特質不僅外釋為一份感性的素材,更內蘊成一種理性的思辨!安孪搿炞C—猜想—驗證—猜想”猶如泛起漣漪的思維波,思維的確定性、變通性、辯證性、得以相互印染,這種質辯的深入性正是我們孜孜以求的教學本質內涵和教學價值取向!墩J識整萬數》一課,讓我了解到張老師是如何破解數學知識內在的結構的.。
新穎的教學設計因為有了教師對教學內容本身的深刻理解作支撐,而獲得了更加豐富的內涵。精彩的四十分鐘,來自于課外日日夜夜,來自于教師對教材內容和數學知識結構的深入把握,對數學規(guī)律方法的深層次揣摩,更重要的是,對學生已有知識的調查了解。
張齊華老師帶給我們的不僅是一節(jié)課、教學方法與理念,還有對教育、對專業(yè)的執(zhí)著追求,感受到一名數學教師在藝術王國里演繹精彩的真實歷程。張老師的教育理念給我指明了教學的方向,讓我學習如何研究我們的數學,如何讓我們的數學更有數學文化的味道。
讀《數學文化》有感 3
在沒有讀這本書之前,可能很多人都會覺得數學可能只有那些對抽象思維特別感興趣的人才會去研究,才會去思考。數學與我們非常遙遠,在我們的生活和文化觀念中,數學最多起到為我們日常生活服務的作用,至于數學本身,無法給我們帶來任何的快樂和滿足。
如果您讀完了這本書,您的上述觀念無疑將發(fā)生根本性的轉變。本書作者從歷史的角度,詳細地為我們描述了數學如何在與各種文化、思想和人類的旨趣互動的背景下產生、發(fā)展和成熟的。
對于數學的發(fā)展而言,從古希臘開始,就和人對美的追求,對靈魂的解放聯系在一起,而到了近代科學,數學不僅和科學的發(fā)展聯系起來,而且也為西方文化的發(fā)展,文明的進步,作出了許多貢獻。而到了現代,數學所起的作用可能與我們更密切,當一般人極力逃避數學的時候,我們在生活中的各種行為和選擇,卻往往受到數學的影響,如概率統(tǒng)計在選舉和天氣上的作用,概率對決定論的破壞以及對人類自由的維護,等等。
本書作者沒有將對數學與西方文化的關系的論述停留在空洞的哲學空話之中,相反,他從數學產生以來西方文化對數學發(fā)展的影響,以及數學如何反過來影響西方文化的各種具體的細節(jié),用他生動的語言給我們再現出來,更難得的是,當涉及到許多哲學上的問題的時候,他既沒有像一般科學史學家那樣回避或忽視哲學問題和科學的聯系,另一方面又能夠以清晰的語言盡可能的把握住哲學的真正的觀點。雖然有些地方依舊存在偏差或簡化,但對于一個數學史學家來說,實在已經很不容易了。
通過本書的精彩論述,我們也可以看出,數學的發(fā)展單純依靠實用的態(tài)度是不行的,如果數學家無法從數學研究中獲得樂趣,那么,就會像古羅馬那樣,數學的傳統(tǒng)迅速衰竭。而要讓人能夠從數學中獲得樂趣和激情,那么惟有在合適的文化的土壤中,才是可能的。
而對于個人的發(fā)展來說,數學不僅僅是一門工具,還是具有內在價值的精神產物和文明成果,在一個人運用數學進行思維的過程中,所鍛煉的.不僅僅是他的思維方法,更重要的是,他的許多觀念也會發(fā)生變化,他會對倫理上的決定論和非決定論,產生新的認識,從而更大和更深刻的領悟人類的自由,他會了解所謂的客觀的審美標準是什么,并意識到數學中存在的和諧、對稱之美的本質及其獨特性,他甚至會根據自然的數學化來重新認識和領會世界,并從而為之高聲贊嘆。
這本書揭示了數學世界中最引人入勝的一面,相信大多數人都能從這部書里面領略到數學對人性以及人的生活的魅力的。
讀《數學文化》有感 4
在大學初學《數學史》時,我便對數學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由此愛上了數學這一學科。工作后,我成為了一名數學教師。我常常在想,如果能夠把數學文化融入到課堂中來,那是一件多么有意思的事。于是,我仔細研讀了《數學文化》一書,獲益頗多。
眾所周知,數學是人類文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最初牙牙學語地創(chuàng)造豐富多彩的記數制度,然后在花季雨季之中為數學建立越來越多、越來越詳盡的分支,到如今,展現它花樣年華之時耀眼奪目的數學成果。與其他文化一樣,數學科學也是集齊了幾千年人類智慧的結晶。
讀完《數學文化》,心底不由得一陣感動。那是一種什么感覺呢?是一個對數學有著宗教般虔誠的仰望者的心動,是一個對歷史有著無盡探索欲望的追求者的向往。每一代人都在數學這座古老的大廈上添加一層樓。當我們?yōu)檫@個大廈添磚加瓦時,有必要了解它的歷史。通過這本書,我對數學發(fā)展的概況有了一個較為全面的了解。書中通過生動具體的事例,介紹了數學發(fā)展過程中的若干重要事件、重要人物與重要成果,讓我初步了解了數學這門科學產生與發(fā)展的歷史過程,體會了數學對人類文明發(fā)展的作用,感受到了數學家嚴謹的治學態(tài)度和鍥而不舍的探索精神。
數學是人類創(chuàng)造活動的過程,而不單純是一種形式化的結果;運用辨證唯物主義的觀點看待數學科學及數學教育,在他們的形成和發(fā)展過程中,不但表現出矛盾運動的特點,而且它們與社會、政治、經濟以及一般人類的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數學的歷史源遠流長。我了解到,在早期的人類社會中,是數學與語言、藝術以及宗教一并構成了最早的人類文明。數學是最抽象的科學,而最抽象的數學卻能催生出人類文明的絢爛的花朵。這使數學成為人類文化中最基礎的學科。對此恩格斯指出:“數學在一門科學中的應用程度,標志著這門科學的成熟程度!痹诂F代社會中,數學正在對科學和社會的發(fā)展提供著不可或缺的理論和技術支持。
數學史不僅僅是單純的數學成就的編年記錄。數學的發(fā)展決不是一帆風順的,在跟讀的情況下是充滿猶豫、徘徊,要經歷艱難曲折,甚至會面臨困難和戰(zhàn)盛危機的斗爭記錄。無理量的發(fā)現、微積分和非歐幾何的創(chuàng)立……這些例子可以幫助人們了解數學創(chuàng)造的真實過程,而這種真實的過程是在教科書里以定理到定理的形式被包裝起來的。對這種創(chuàng)造過程的了解則可以使人們探索與奮斗中汲取教益,獲得鼓舞和增強信心。
在數學那漫漫長河中,三次數學危機掀起的巨浪,真正體現了數學長河般雄壯的氣勢。第一次數學危機,無理數成為數學大家庭中的一員,推理和證明戰(zhàn)勝了直覺和經驗,一片廣闊的天地出現在眼前。但是最早發(fā)現根號2的希帕蘇斯被拋進了大海。第二次數學危機,數學分析被建立在實數理論的嚴格基礎之上,數學分析才真正成為數學發(fā)展的主流。但牛頓曾在英國大主教貝克萊的攻擊前,顯得蒼白無力。第三次數學危機,“羅素悖論”使數學的確定性第一次受到了挑戰(zhàn),徹底動搖了整個數學的基礎,也給了數學更為廣闊的發(fā)展空間。但歌德爾的不完全性定理卻使希爾伯特雄心建立完善數學形式化體系、解決數學基礎的工作完全破滅。 天才的思想往往是超前的,這些凡夫俗子的確很難理解他們。但是時間會證明一切!
數學是一門歷史性或者說累積性很強的科學。重大的數學理論總是在繼承和發(fā)展原有理論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它們不近不會推翻原有的理論,而且總是包容原先的理論。例如,數的理論演進就表現出明顯的累積性;在幾何學中,非歐幾何可以看成是歐氏幾何的拓廣;溯源于初等代數的抽象代數并沒有使前者被淘汰;同樣現代分析中諸如函數、導數、積分等概念的推廣均包含樂古典定義作為特例?梢哉f,在數學的漫長進化過程中,幾乎沒有發(fā)生過徹底推翻前人建筑的情況。而中國傳統(tǒng)數學源遠流長,有其自身特有的思想體系與發(fā)展途徑。它持續(xù)不斷,長期發(fā)達,成就輝煌,呈現出鮮明的“東方數學”色彩,對于世界數學發(fā)展的歷史進程有著深遠的影響。從遠古以至宋、元,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中國一直是世界數學發(fā)展的主流。明代以后由于政治社會等種種原因,致使中國傳統(tǒng)數學瀕于滅絕,以后全為西方歐幾里得傳統(tǒng)所凌替以至壟斷。數千年的中國數學發(fā)展,為我們留下了大批有價值的史料。
從文化的角度去看數學,是一個新問題。不過我相信,一旦你踏進數學文化的門檻,就會驚奇地發(fā)現這是一個美侖美奐的奇異世界。而本文所提及的一些東西還只是隔岸觀火的皮毛,相信隨著人們對數學文化的深入研究,一定會呈現給人類一個更加精彩的世界?傊瑪祵W文化是一個比較精彩的文化,是一個未知的我們廣大青少年去了解的文化,慢慢體會,別有一般滋味在里面。
【讀《數學文化》有感】相關文章:
讀《文化苦旅》有感03-16
中學生讀《文化苦旅》有感范文精選08-14
讀我就是數學有感09-05
文化苦旅文化之痛讀后感08-31
讀文化苦旅閱讀心得04-03
讀《數學教學的激情與智慧》有感11-02
讀《數學歷險記》有感03-03
經典文化的讀后感08-30
讀《數學花園漫游記》有感(精選5篇)11-06
《文化苦旅》的讀書心得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