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歷十五年》讀后感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那么如何寫讀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萬歷十五年》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1
宋明兩朝江南經(jīng)濟都是很活躍的,但是經(jīng)濟上的發(fā)達被沒有倒推政治上的破局,展現(xiàn)出死局。其實是缺乏張居正那樣的經(jīng)世之才的破局者。張死后一直沒有掌控全局的首輔,可以避免皇帝與大臣之間的內(nèi)耗。申時行作為太極高手,非常清楚自己面臨的現(xiàn)實,在皇帝與大臣之間充當和事佬。其后的首輔們均不能做到如此。內(nèi)耗不斷,君臣二心,再加上大臣之間的派系爭斗,使得朱家朝廷沒有能力從民力發(fā)達的江南抽取資源。先是改革與守舊之爭,后是宦官與東林黨人,尤其是后者。需要注意的是魏忠賢這個人,官方定位大奸大惡之徒。我認為是片面的,實際上他是張死后唯一可以掌控一切的人,因為碰上了一個熱心建筑事業(yè)的皇帝。
仔細看看魏忠賢“專權時代”,大明朝雖然天災不斷,后金叛亂不斷,但至少可以控制的局面,朝廷可以從江南收取民力資源。崇禎拿下魏忠賢也沒有錯,但是沒有魏忠賢掌控資源的能力,他收回了魏忠賢的權力,但是沒有收回魏忠賢收取資源的能力。這就悲劇了,崇禎太操之過急了,這與他性格有關。權力之所以誘人,是因為權力背后獲取資源的能力。魏之后,東林黨人上臺,這是一群滿嘴仁義道德,一肚子男娼女盜之徒,根本無能力掌握時局。事實上這些出至江南的東林人,本身就與江南作坊主有緊密關系。
中國古代,大多數(shù)讀書人都是有錢人家,貧苦人是沒機會、沒資源、沒能力讀書的。這樣的東林人又怎么會從南方汲取民力、財力以支援北方的戰(zhàn)時呢。實際上宋明兩朝,包括后來的大清朝,江南民間都有豐富的民力、財力,只是中央沒有汲取資源的能力,亡國已成必然。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2
這是美籍華人學者黃仁宇寫的一本好書,1979年首先在美國出版,并多次重印。我是在閱讀了王小波的“不新的《萬歷十五年》這本書”一文后,才上網(wǎng)購得此書閱讀的。在讀書中,通過書里提到的文章和人,再去找自己有興趣的書來讀,這種是我自稱為“順藤摸瓜”讀書法。由于這個讀書法,我最近重點購買了一些“讀書筆記”類的書籍來閱讀。
《萬歷十五年》這本書是一本歷史學范疇的書。在我的讀書目錄里,應該是文(文學)、史(歷史)、哲(哲學)三類為主。在閱讀一個人的著作前,最好先閱讀他的傳記或者簡介,這樣,才會對作者寫作的立場、背景、動因等有一個初步的了解,有利于自己對作品的理解。這個也是我自稱為“摸清背景”的第二個讀書法。由于這第二個讀書法,我也購買了比較多的人物傳記來閱讀。
通過讀書,我要建立起自己的讀書方法和閱讀書目體系。
再來談談《萬歷十五年》這本書吧。全書以萬歷十五年(公元1587年)為歷史時間的橫斷面,然后講述了與這個橫斷面有關的六個人物――一個皇帝(萬歷)、兩任元輔大學士(張居正、申時行)、一個模范官僚(海瑞)、一個杰出孤獨的將領(戚繼光)、一個自相沖突的哲學家李贄。最后,從作者的大歷史觀得出結論:1587年,即萬歷十五年,表面上無事可記,然而四海升平的表面之下,千年帝國崩潰的隱患早已埋下,所以,書中所述的人物都是悲劇性結局(皇帝也不例外),故萬歷十五年的歷史,也是失敗的歷史!
讀了這本書后,引發(fā)了我的另一個思考,就是我們現(xiàn)在一再提的“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究竟我們民族歷史那個階段、那種機制值得我們驕傲,更值得我們在當今列強環(huán)伺的國際形勢下提出“復興”的口號?如果說中國的漢唐盛世值得我們后人“復興”,那么,萬歷十五年的悲劇,不是由漢唐而來的嗎?
希望通過閱讀更多的歷史書籍和做歷史的思考,能對以上問題做出解答。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3
黃仁宇用其獨特的視角,將明朝晚年,即萬歷十五年,作為切入口,對這段歷史進行了別樣的解讀,1587年,一個看似平平淡淡的一年,在其中發(fā)生了許多為人們易于忽視的事件。而在黃仁宇眼中,這些事件雖然表面看來無關緊要,但實質上卻為明王朝最終走向沒落,埋下了禍端。其新穎的視角給后人帶來了新的啟示。
縱觀全書,每位人物都力圖轉變,卻最終都被文官體制所束縛,以致明朝發(fā)展在萬歷十五年幾近停滯。書中以萬歷皇帝、張居正、申時行、戚繼光、海瑞和李贄等歷史關鍵人物為代表,著重挑選具備后世參考價值和社會歷史性的事件進行闡述。
受孔子儒家思想的影響,且吸取秦朝重法而短亡的教訓,自西漢以來儒家在各代王朝的地位就直線上升,但治國不能一味只用道德,還需法的約束,所以到明朝就逐漸形成了表儒暗法的治國之道,但道德還是高于法的,從明朝官員遇到不能用法決斷的問題時,則用道德來衡量這一點就能看出。
但當?shù)赖略谏鐣姓急确至刻髸r,就會產(chǎn)生表面上人人追求道德,而私底下人們都為自己謀取私利。海瑞就是典型的范例,官員一邊把他標榜為人民楷模,要人人都學習其精神,一邊卻想把他架空,認為其是個麻煩,從書中“海瑞的死訊傳出,無疑使北京負責人事的官員大大地松了一口氣,因為他們再也用不著去為這位大眾心目中的英雄——到處惹是生非的人物去操心作安排了”就可以看出。
我想《萬歷十五年》之所以能夠在如今,還能受到許多人們的喜愛,是因為它還具有現(xiàn)實意義,人們不僅可以了解這段歷史,還可以從中吸取經(jīng)驗,對當今生活進行反思和具有深遠的教育意義。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4
《萬歷十五年》通過記錄在16世紀中國的歷史背景下,萬歷年間朝中上下七零八落的事,折射出以德替法制度的混亂,反映了當時社會,高級官員的悲慘人生。
這本書用傳記的手法敘述了當年張居正他生前得志、揚名立萬,死后失勢、遭掘棺之恥;大英雄戚繼光在張居正生前位至“總理薊州軍務”,在張居正死后罷官家居;名士李贄失勢后,以知府身份掛冠而去;海瑞,一個富有傳奇性的人物充分重視法律的作用并且執(zhí)法不阿,但是作為一個賢傳培養(yǎng)下成長的文官,他又始終重視倫理道德的指導作用……即便是鄭貴妃、張鯨、馮保、高拱、盧鏜、也統(tǒng)統(tǒng)沒有好結果,或身敗,或名裂,沒有一個人功德圓滿。
上至天子下至平民無不成為以德替法制度的犧牲品。黃仁宇先生認為:中國兩千年來,以德替法制度,到明代為極限,這就是一切問題的癥結。
本書告訴我們在以德替法的封建專制制度下,為民、為官之人是沒有保障的。因為帝王維護或保護的不是他的子民,而是他的統(tǒng)治地位。為了帝國的傳承,帝王可以犧牲一切,包括所謂的“德”!暗隆弊趾谓,就是執(zhí)法公正不阿,待人謙虛,對朋友不分高低官職。對底下臣民則應該視如兒女,這就是君王所要有的“德”。
沒有保障的為官之人整天就游手好閑,吃喝玩樂,沒有保障的為民之人不屑為朝廷盡忠,在異族的鐵蹄下,明帝國最終灰飛煙滅。我想一個國家的潮起潮落不全在于國主,民眾才是最重要的,俗話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想讓船跑得快,水才是關鍵。順勢的話,朝廷會發(fā)展和快,逆勢則會慢,嚴重的話船也保不了。最后,大臣們的貪福之心也因此破滅,居民們的生活保障就得看下一個君王了。
歷史滄桑,萬歷皇帝萬世傳承的愿望隨同歷史的波濤一起消失在我們目光盡頭,漸漸的久遠……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5
早在兩年前,朋友便送了我這本書,但最近我才剛剛開始翻閱,本書一共有七章,我一口氣看完了第一章——萬歷皇帝。
萬歷(1573年-1620年7月),是明神宗朱翊鈞的年號,明朝使用此年號共48年,為明朝所使用時間最長的年號。萬歷10歲就早早登基,是個不折不扣的小皇帝,在元輔張居正的輔佐之下,迅速成長起來,張居正在職期間,萬歷皇帝對他十分信任,認為張居正“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在萬歷剛登基時,先皇的元老重臣高拱認為他只是小孩兒,不能擔此大任,讓萬歷的處境十分為難,而這時張居正建言獻策,建議直接罷免其官職,解決了登基以來的第一個危機,由此保障了皇室的安全。
此后,張居正又監(jiān)管了萬歷的教育事務,對其非常嚴厲,小萬歷時刻把敬天法祖(作為皇帝最重要的任務)放在心上, 在他登基還不滿4個月的時候,天上出現(xiàn)了類似流星的天文現(xiàn)象,那是被認為這是上天降災的警告,因此小萬歷為了讓消除天心的不快,保證國泰民安,修省(時刻檢討自己的行為、思想)兩年之久。之后物力的節(jié)約也在進行,張居正教導萬歷,為人主者,應該注意天下臣民的衣食,而不是珠寶玉器是否充足等等,萬歷皇帝對張居正已經(jīng)不僅僅是信任了,到后來已經(jīng)成為了依賴,張居正的父親去世,按照慣例,張應該返鄉(xiāng)守孝兩年,但是萬歷認為他自己不能離開張居正的輔佐,不顧群臣的反對,讓張居正留京守孝。
在張居正父親去世后的第五年,張居正也去世了,享年58歲,萬歷皇帝加封他為太師銜,這是文臣中至高無上的榮譽。但是這個榮譽并沒有持續(xù)多久,張去世之后,百官們紛紛投訴張居正,認為張是個巨貪之人,在其位不謀其職,四處斂財,仿佛張居正是一個窮兇極惡之人,之后,萬歷收繳了張居正的所有財產(chǎn),并狠狠地懲罰了他的家族。
身前無限光榮,死后凄慘無比。張居正也沒辦法再出口解釋,身為臣,那么必然懂得君心難測。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6
這是美籍華人學者黃仁宇寫的一本好書,1979年首先在美國出版,并多次重印。我是在閱讀了王小波的“不新的《萬歷十五年》”一文后,才上網(wǎng)購得此書閱讀的。在讀書中,經(jīng)過書里提到的文章和人,再去找自我有興趣的書來讀,這種是我自稱為“順藤摸瓜”讀書法。由于這個讀書法,我最近重點購買了一些“讀書筆記”類的書籍來閱讀。
《萬歷十五年》是一本歷史學范疇的書。在我的讀書目錄里,應當是文(文學)、史(歷史)、哲(哲學)三類為主。在閱讀一個人的著作前,最好先閱讀他的傳記或者簡介,這樣,才會對作者寫作的立場、背景、動因等有一個初步的了解,有利于自我對作品的理解。這個也是我自稱為“摸清背景”的第二個讀書法。由于這第二個讀書法,我也購買了比較多的人物傳記來閱讀。
經(jīng)過讀書,我要建立起自我的讀書方法和閱讀書目體系。
再來談談《萬歷十五年》這本書吧。全書以萬歷十五年(公元1587年)為歷史時間的橫斷面,然后講述了與這個橫斷面有關的六個人物――一個皇帝(萬歷)、兩任元輔大學士(張居正、申時行)、一個模范官僚(海瑞)、一個杰出孤獨的將領(戚繼光)、一個自相沖突的哲學家李贄。最終,從作者的大歷史觀得出結論:1587年,即萬歷十五年,表面上無事可記,然而四海升平的表面之下,千年帝國崩潰的隱患早已埋下,所以,書中所述的人物都是杯具性結局(皇帝也不例外),故萬歷十五年的歷史,也是失敗的歷史!
讀了這本書后,引發(fā)了我的另一個思考,就是我們此刻一再提的“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究竟我們民族歷史那個階段、那種機制值得我們驕傲,更值得我們在當今列強環(huán)伺的國際形勢下提出“復興”的口號?如果說中國的漢唐盛世值得我們后人“復興”,那么,萬歷十五年的杯具,不是由漢唐而來的嗎?
期望經(jīng)過閱讀更多的歷史書籍和做歷史的思考,能對以上問題做出解答。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7
前一章寫萬歷皇帝,黃仁宇描繪的其中的繁文縟節(jié)不禁讓我想起了前幾天看的夢工廠動畫《功夫熊貓感恩節(jié)特輯》。
這樣的看似毫無關系的兩個東西,之所以在我腦子里形成詭異的聯(lián)系,全然要歸功于其中對中國古代禮節(jié)的刻畫。萬歷中皇帝的早朝制度,還有慈圣皇太后對萬歷皇帝奇怪的親情表達,(不是通過親切的語言,而是請學士寫文章,并誦讀)這些甚至有些可笑的禮儀表達,阻礙了情感的傳遞,就像功夫熊貓里的武俠大會上各種禮節(jié),各種嚴肅怎么也抵不過在家里吃面條的溫馨。
過分的禮儀有時是一種災難,盡管作為表象的禮儀在現(xiàn)實里世界所表達的內(nèi)核已經(jīng)不如之前那樣反應等級,但這種形式化的東西在社會上仍然蔓延,具體有如把老人折磨得不行的被志愿服務等。因此從古到今,無論是外國人看我們,還是國人看自己的這種形式化禮儀,是不是應該有所改觀。 萬歷后篇,有關于張居正經(jīng)濟方面的變法,以及戚繼光在軍事方面試圖進行的改革通通失敗,不得不讓人聯(lián)系其失敗的根本原因是當朝竭力維護的體制,一個要求思想同質化,毫無異端聲音的體制。這種體制總歸是要維護皇權。另外,思想上同質化的延續(xù),導致了今日的教育體制培養(yǎng)出的孩子成為了世界上最缺少想象力的一類人。這樣的聯(lián)系看似無稽之談,無可考證,但我相信事情的形成還是有歷史根源的。 關于對歷史的態(tài)度,請允許我胡言亂語幾句。國人以自己的`歷史為傲,但太依賴歷史,會讓人難以暢想未來。就像電影產(chǎn)業(yè)一樣,當中國人執(zhí)著于拍攝武俠大片時,美國人已經(jīng)用《阿凡達》《盜夢空間》來闡釋未來的樣子,沒有歷史便創(chuàng)造未來,在貧瘠時反而能造就更好的創(chuàng)意,國人應該多一點憂慮意識吧。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8
《萬歷十五年》經(jīng)過記錄在16世紀中國的歷史背景下,萬歷年間朝中上下七零八落的事,折射出以德替法制度的混亂,反映了當時社會,高級官員的悲慘人生。
這本書用傳記的手法敘述了當年張居正他生前得志、揚名立萬,死后失勢、遭掘棺之恥;大英雄戚繼光在張居正生前位至“總理薊州軍務”,在張居正死后罷官家居;名士李贄失勢后,以知府身份掛冠而去;海瑞,一個富有傳奇性的人物充分重視法律的作用并且執(zhí)法不阿,可是作為一個賢傳培養(yǎng)下成長的文官,他又始終重視倫理道德的指導作用……即便是鄭貴妃、張鯨、馮保、高拱、盧鏜、也統(tǒng)統(tǒng)沒有好結果,或身敗,或名裂,沒有一個人功德圓滿。
上至天子下至平民無不成為以德替法制度的犧牲品。黃仁宇先生認為:中國兩千年來,以德替法制度,到明代為極限,這就是一切問題的癥結。
本書告訴我們在以德替法的封建專制制度下,為民、為官之人是沒有保障的。因為帝王維護或保護的不是他的子民,而是他的統(tǒng)治地位。為了帝國的傳承,帝王能夠犧牲一切,包括所謂的“德”!暗隆弊趾谓,就是執(zhí)法公正不阿,待人謙虛,對朋友不分高低官職。對底下臣民則應當視如兒女,這就是君王所要有的“德”。
沒有保障的為官之人整天就游手好閑,吃喝玩樂,沒有保障的為民之人不屑為朝廷盡忠,在異族的鐵蹄下,明帝國最終灰飛煙滅。我想一個國家的潮起潮落不全在于國主,民眾才是最重要的,俗話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想讓船跑得快,水才是關鍵。順勢的話,朝廷會發(fā)展和快,逆勢則會慢,嚴重的話船也保不了。最終,大臣們的貪福之心也所以破滅,居民們的生活保障就得看下一個君王了。
歷史滄桑,萬歷皇帝萬世傳承的愿望隨同歷史的波濤一齊消失在我們目光盡頭,漸漸的久遠。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9
偉人和政治家,誰更值得敬仰?你又想成為誰?張居正太善良,太殘忍;太聰明,太愚蠢。張居正有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他意識到改革必須以摧枯拉朽般的力量摧毀原本的一切,在廢墟上重建。他劍指文官作風,甚至過于嚴厲。他想要富國強兵,百姓安康。他之所以要辛苦鉆營,權傾朝野,是因為不做一個殺伐決斷的首輔,改革必然受到阻礙。即便在這過程中他謀取私利,那么試問做到內(nèi)閣首輔的位置想要斂財何須至此?
太善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何須大動干戈推行新政?太殘忍,想要根除陳腐做派必然會在當時造成損傷。太聰明,出身貧寒要有多大的才能和城府能坐上首輔的位置,又是怎樣的深謀遠慮能找到國家運行的軟肋?太愚蠢,耗盡了自己的一生,卻落得了滿朝文武的批評,死后甚至成為了攻擊的符號。
所謂錯誤,“張居正的根本錯誤在自信過度,不能謙虛謹慎,不肯對事實作必要的讓步”。張居正從來都沒有錯,只是成為一個偉人和得到善終,中間橫亙著最遙遠的距離。
申時行,大智慧的典范。申時行是處理人際的高手,“沒有忽略文官的雙重性格:即雖為公仆,實系主人;有陽則有陰。他必須恰如其分地處理此中矛盾!睍r勢要求申時行充當和事老,他就擔任這樣的角色,至于別人的評論如“首鼠兩端”,就只能付之一笑。
申時行是機器運轉的潤滑劑。這個世界需要偉人竭心盡力將光明帶到人們眼前,更需要有這樣的人拼盡全力將黑暗擋在背后。申時行是太極高手,懂得怎樣協(xié)調皇帝與文官,以及文官之間的關系,保證思想的傳承和國家的有序。更令人驚嘆的是,做完了這一切,他能夠全身而退。然而,出色的政治家和偉人之間,仍然橫亙著最遙遠的距離。
然而,世間沒有張居正,那么時代永遠不會進步;世間沒有申時行,那么國家將會陷入混亂。為人若如張居正,無愧于心,卻不得善終;為人若如申時行,左右逢源,卻無所作為。
這兩個問題,真的很難回答。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10
這是美籍華人學者黃仁宇寫的一本好書,1979年首先在美國出版,并多次重印。我是在閱讀了王小波的“不新的《萬歷十五年》”一文后,才上網(wǎng)購得此書閱讀的。在讀書中,通過書里提到的文章和人,再去找自己有興趣的書來讀,這種是我自稱為“順藤摸瓜”讀書法。由于這個讀書法,我最近重點購買了一些“讀書筆記”類的書籍來閱讀。
《萬歷十五年》是一本歷史學范疇的書。在我的讀書目錄里,應該是文(文學)、史(歷史)、哲(哲學)三類為主。在閱讀一個人的著作前,最好先閱讀他的傳記或者簡介。這樣,才會對作者寫作的立場、背景、動因等有一個初步的了解,有利于自己對作品的理解。這個也是我自稱為“摸清背景”的第二個讀書法。由于這第二個讀書法,我也購買了比較多的人物傳記來閱讀。
通過讀書,我要建立起自己的讀書方法和閱讀書目體系。
再來談談《萬歷十五年》這本書吧。全書以萬歷十五年(公元1587年)為歷史時間的橫斷面,然后講述了與這個橫斷面有關的六個人物——一個皇帝(萬歷)、兩任元輔大學士(張居正、申時行)、一個模范官僚(海瑞)、一個杰出孤獨的將領(戚繼光)、一個自相沖突的哲學家李贄。最后,從作者的大歷史觀得出結論:1587年,即萬歷十五年,表面上無事可記,然而四海升平的表面之下,千年帝國崩潰的隱患早已埋下,所以,書中所述的人物都是悲劇性結局(皇帝也不例外),故萬歷十五年的歷史,也是失敗的歷史!
讀了這本書后,引發(fā)了我的另一個思考,就是我們現(xiàn)在一再提的“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究竟我們民族歷史那個階段、那種機制值得我們驕傲,更值得我們在當今列強環(huán)伺的國際形勢下提出“復興”的口號?如果說中國的漢唐盛世值得我們后人“復興”,那么,萬歷十五年的悲劇,不是由漢唐而來的嗎?
希望通過閱讀更多的歷史書籍和做歷史的思考,能對以上問題做出解答。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11
這次墨跡到現(xiàn)在才來寫讀后感,著實因為我有一個不好的習慣。總是在下一本書讀完才來寫上一本書的想法。中間這段時間腦海里總是偶爾浮現(xiàn)出來關于上一本書的想法,有時候會記下來,有時候就忘記了,下面說說萬歷十五年這本書。(中篇,閱讀大概需3分鐘)
這又是我第一次沒看完,回頭補的書。萬歷十五年大的框架是從經(jīng)濟上來貫穿全書,小的則是見微知著,從關鍵人物抉擇一窺當時大明王朝的時代命運。說實話只是從本書實在是無法全面評價這幾個人。
本書實在是字字珠璣,兩個多小時內(nèi)寫了又刪,刪了又寫,實在是沒有資格評價這幾位人物。每個人物都極其復雜。
萬歷皇帝和張居正是萬歷年間影響最深遠的人物,這個時間王陽明已經(jīng)去世,留下了心學學派,后面李贄也受其影響,黨爭也由此開始。申時行在張居正之后繼承首輔出任文淵閣大學士,開始在萬歷和文官集團中間和稀泥,此時張居正已死,政策已廢除大部分。戚繼光自稱張居正門下走狗,得張居正支持創(chuàng)建戚家軍,戚家軍自成一派。海瑞抬棺進諫萬歷,后被貶。李贄削發(fā),著書,最后死在獄中。
每個人物都可以單獨成書,每個人物又極其有代表性。以我們上帝視角來看,所有的人物都受儒家哲學思想影響,無法超越那個時代。每個人都是不幸的。萬歷被禮教道德約束,事事無法得償如愿;張居正權傾朝野,抱負未盡,死后經(jīng)營大部分付之流水。申時行踐行中庸之道卻招文官集團唾棄。戚繼光被稱為孤獨的將領。李贄焚書與藏書自相沖突,慘淡收場。
作者用極其冷酷的語言訴說這些已經(jīng)發(fā)生的事。在作者大歷史史觀下,大明王朝上層奉行儒家哲學以道德禮教約束人們,以人治代替法治。上層中庸之道、中層道德腐化、下層土地兼并,整個大明王朝已走向沒落。
末尾作者提到了一國兩制,寫本段話時正值港亂,說明一國兩制也不是萬能的,要綜合時代變化,改進制度,要目光長遠。所謂合作共贏是發(fā)展的基石。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12
自古以來,我國對官員的道德請求似乎遠高于世界均勻程度,于是呈現(xiàn)了海瑞、焦裕祿這樣的清官、好官;但同時,我國對官員的道德請求又遠低于世界程度,于是“正龍拍虎”案件中的官員能夠“助紂為虐”,撒下彌天大謊也不過是暫時免職,很快又會復出!度f歷十五年》中解剖了海瑞這只“老鷹”(叫麻雀不太適宜),讓我們看見了“泛道德”官員的窘境。
依據(jù)心理學,硬塞給人一個難以企及的目的,常常只會給他挫敗感。同樣,明初朱元璋開出的寒酸薪水條,只能讓官員集團尋求其他溫飽途徑,不掃除一些官員面對海瑞這樣的“圣人官”,會高山仰止,身不能至、心向往之;但事實證明,大多數(shù)官員為了溫飽“開戒”后,難免會想“既然貪了,剩下的只是幾的問題”,從而變本加厲。從這一點上看,目前公務員遠高于社會均勻程度的薪水,有一定理想意義。
在封建社會,官員的公德和私德簡直完整一體,父母逝世,上級送來的不是撫慰和事假,而是為期3年的超凡不帶薪假期“丁憂”,由于“求賢臣于孝子之門”。如今社會曾經(jīng)進步很多,即便和父母打著官司——在古代可被稱為“忤逆”,可能判殺頭的——有才能的官員還是照常任職!皞人作風問題”一票否決官員升遷的時期也并未遠去。正如黃仁宇評價海瑞那樣,違犯了人的正常需求,培養(yǎng)出的當然只能是一批乖僻的人,這種乖僻也持續(xù)到了他判案之中。
官員的德行值得關注,但應該關注的是其中可能影響行政的局部。比方最常見也能力的“不道德”行為——扯謊。“吹噓扯謊是道義上的淪亡,它勢必引向政治上的淪亡!绷袑庍@樣說。國外及港澳臺等地的相關例子不勝枚舉,如克林頓在性丑聞事情中的謊話,險些招致其被*下臺。公民能夠原諒總統(tǒng)有外遇,但決不容忍總統(tǒng)說謊——即便在總統(tǒng)的私事方面,你能夠選擇不答復,但也不能說謊。由于一個人在私事上說謊,也就可能在觸及公共的事務上說謊,反觀國內(nèi),有意無意說謊的官員真實太多了。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相關文章: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范文2篇09-26
讀萬歷十五年有感1000字10-14
《左傳》定公(元年~十五年)06-14
《公羊傳》定公「元年~十五年」06-14
十五年后的垃圾車作文800字03-23
《曾國藩日記》讀后感 【讀后感】08-14
《口哨》讀后感10-11
《化身》讀后感10-09
酒店讀后感09-16
武器讀后感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