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靈饒的填寫
小的時候,聽爸爸說樂山大佛世界聞名,是我國最大的大佛。這個大佛雄偉壯觀,游人站在江對面或游船上,就可以清楚地觀看到大佛的全景。大佛身旁的峭壁上有一個陡峭的石梯,游人沿著石梯可以去到大佛的身邊,或者爬到大佛的腳上,留影紀念。那時我真想去親眼目睹第一大佛的壯觀景色。沒想到這個愿望至今沒有實現(xiàn),但我卻親眼目睹了位于我市榮縣境內(nèi)的榮縣大佛。 那是去年暑期的`一個星期六,天氣真好,萬里晴空飄著朵朵白云,我們驅(qū)車來到距市中心西面40多公里的榮縣縣城約一里處的真如巖下。遠遠望去,青山疊翠,萬木蔥蘢,樓閣環(huán)抱中,大佛依山而立,宛如一個巨人站立在東山之前,保護著榮縣這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
榮縣大佛寺山門在東山腳下,進入山門,曲徑通幽。我們緩步拾級而上,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彌勒殿。殿中供奉著一尊肚大臍深、敞胸露懷,能笑古談今、容天容地、不知人間愁苦滋味的彌勒羅漢。站在殿內(nèi),與笑彌勒開心對視,人世間的憂愁頓時煙消云散,給游人憑添幾分喜氣。沿著走廊再信步上行,便是寬敞高大的正殿。依崖而坐的大佛慈眉善目,神態(tài)安祥,上半身露出殿外,頭與山齊高,下半身隱藏在殿內(nèi)。媽媽告訴我:南宋愛國詩人陸游曾任榮州(今榮縣)通判,他稱真如巖為東山,所以這尊大佛又稱為東山大佛。佛像為坐南朝北的釋迦牟尼摩崖造型。據(jù)歷史資料記載,大佛寺始起建于北宋元祜年間,歷時8載才完成,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佛身高36米多,頭長約9米,肩寬12米多,腳寬3.5米。若從工程浩大、規(guī)模宏偉而論,它僅次于樂山大佛,為全國第二大佛,如果僅從佛名來區(qū)分,榮縣大佛無疑是全國釋迦牟尼造像中最大的一尊。我們聊著天,不知不覺已登上了大佛樓,由上而下地欣賞這一有著1800多年歷史的中國石刻寶庫中的珍品,祖先們精湛技藝和閃爍其間的智慧光芒令我驚嘆不已。
大佛殿西側(cè)是造型生動、神情飄逸的達摩殿,達摩祖師手持念珠,腳踏一片葦葉,屹立于波濤之中,歷盡艱辛,從遙遠的印度來到中國,為中印兩國人民的友誼,為宗教文化的相互交流獻出畢生精力。大佛殿東側(cè),緊連方丈、藏經(jīng)樓和禪房,格調(diào)各異的建筑,交相輝映,組成一組千姿百態(tài)的筑群。
出達摩殿,只覺“山窮水盡疑無路”,細看雜樹從中,卻有一羊腸小徑,盤山繞林,通至半山。攀援而上,只見半山石壁上刻有巨大的“嘯臺”二字,臺下懸崖凌空,形如羊角,煙云生于臺下,為大佛寺奇觀。陸游多次登上“嘯臺”,題下了“廢臺已無隱士嘯,遺宅尚有高人家”的詩句。后來,他告別榮州時,又吟詠過“嘯臺載酒云生履,仙穴尋梅雨墊巾”的絕唱。明代詩人趙永游嘯臺時,,也寫了一首七律待:“曉起東山日色晴,嘯臺游賞快閑情。路從金壁巖邊過,人在丹青畫里行。大笑何妨天地闊,放懷渾訝洞龍驚。春風(fēng)滿袖歸來晚,得句推敲步月明!鼻宕M士、書法家趙熙在返家重題“嘯臺”二字之后,寫下的“好山不讓凌云寺,只少烏尤風(fēng)水聲”,成為后人對榮縣大佛的最高評價。
舉步過嘯臺,再沿“之”字形的鋼板懸梯盤旋而上,就登上了山頂。站在山頂,俯瞰榮州山水,只見淡淡的煙云中,繞城而過的旭水河如綢似帶,城內(nèi)街道整齊,高樓鱗次櫛比,城外田疇縱橫,茂林修竹青翠,農(nóng)家炊煙裊裊。舉目望去,龍頭山上被稱為“豎筆”的白塔,沉浸在融融的秋陽里,直指藍天,仿佛正以藍天作紙,書寫著今日榮州的繁榮與昌盛。
在如此圣境里,真是叫人流連往返。我們幾小朋友一邊做游戲一邊唱歌,玩得多開心呀。正當我玩興未盡時,媽媽告訴我時間不早了,我們依依不舍地離開了榮縣大佛,但高大雄偉的榮縣大佛卻永遠留在了我的記憶里了。
【何靈饒的填寫】相關(guān)文章:
1.比賽的填寫
2.比賽的填寫
3.饒恕
4.廣饒的廣場
5.饒恕
6.彭奧的填寫
7.彭奧的填寫
8.王濤的填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