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上冊《出師表》課文
在平凡的學習生活中,說起知識點,應該沒有人不熟悉吧?知識點就是學習的重點。那么,都有哪些知識點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九年級語文上冊《出師表》課文知識點,歡迎閱讀與收藏。
原文
先帝創(chuàng)業(yè)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wèi)之臣不懈于內(nèi),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nèi)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qū),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于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yōu)劣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jié)之臣,愿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qū)馳。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教學建議:
1、教學這篇課文,應當把講解背景和疏通文意結(jié)合起來,然后通過反復誦讀使學生領(lǐng)會內(nèi)容大意,不必逐字逐句地翻譯原作。
2、本文結(jié)構(gòu)層次有多種劃分方法,教學時不必過于糾纏其中,而應以理清文章思路為最終目的。理清思路后,更易于背誦。
3、“表”這種文體的抒情色彩很濃,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反復誦讀著重體會。
問題把握:
1、諸葛亮為什么要出師伐魏?
諸葛亮在這篇表文的開頭就提到“益州疲弊”,卻又要出師伐魏,這看起來是相互矛盾的,其實不然。要弄清這一點,必須首先了解諸葛亮的戰(zhàn)略思想和伐魏前的準備工作。
諸葛亮的戰(zhàn)略思想始終是聯(lián)吳抗曹。他在初見劉備時就提出了兩條進軍路線:一條是從荊州出兵進攻宛(今河南南陽)、洛(今河南洛陽);一條是從益州進攻秦川(今陜西、甘肅兩省秦嶺以北地區(qū))。這個“鉗形攻勢”的設(shè)想本來是可行的。后來形勢發(fā)生了變化,吳國在亭戰(zhàn)役中奪走了荊州全部地區(qū),益州的豪強和南方的夷族統(tǒng)治者也乘機發(fā)動叛亂。這時,魏已牢固地控制著全國的中心地區(qū)即黃河流域,在政治、經(jīng)濟、軍事等方面占有明顯的優(yōu)勢;吳控制了長江中下游,經(jīng)濟力量也比較雄厚;只有蜀偏安于西南一隅,處于不利地位。所謂“益州疲弊”,就是指這種局面而言。
在這樣的形勢下,諸葛亮用了五年時間(223~227)來為伐魏做準備。主要措施有:
、鸥鷧菄ê茅ぉ223年,劉備病死,諸葛亮開始執(zhí)政,派鄧芝去吳國,勸孫權(quán)跟魏絕交,使蜀國在外交上取得一個重大的勝利,便于全力對付魏國。
⑵加強內(nèi)政建設(shè)──主要是制定“漢科”作為一國的法度,并認真執(zhí)行,做到“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使社會風氣大大好轉(zhuǎn)。
⑶平定南方的叛亂──225年,諸葛亮率軍南征,直到滇池,平定南方的叛亂。分益州、永昌兩郡為建寧、云南、興吉、永昌四郡,任用本地夷人和漢人做官吏,使夷漢關(guān)系得到改善,這就是表中提到的“五月渡滬,深入不毛”這件事。此外,從表中“兵甲已足”這句話可以看出,在這五年里諸葛亮在戰(zhàn)備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可見,出師伐魏的時機已經(jīng)成熟。
2、文章陳述的重點是什么?
從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本文內(nèi)容的重點是第一部分。第一部分又有三點內(nèi)容,即廣開言路、嚴明賞罰和親賢遠佞,其中親賢遠佞這一點正是全文主旨所在,理由如下:
、疟砦闹姓劦角皟牲c(即開張圣聽和嚴明賞罰)時,都是從正反兩面加以申說,可見是有針對性的。因為劉禪平日寵信宦官一類小人,如果任其發(fā)展下去,在諸葛亮遠離國都的情況下,“忠諫之路”很可能被堵塞,“內(nèi)外”也可能“異法”,結(jié)果必將導致國內(nèi)政局的混亂。因此,能不能做到廣開言路和嚴明賞罰,關(guān)鍵就在劉禪是否能“親賢遠小”這一點上。
、票砦闹杏昧溯^多的篇幅談“選賢與能”,在政事安排上又為劉禪創(chuàng)造了“親賢臣”的條件。其中指名提到的有四個人,即郭攸之、費、董允和向?qū),提官職而未指名的有三個人即陳震、張裔和蔣琬。這些人都是王佐之才,平日為諸葛亮所器重,但在表文中只著重地稱贊他們的優(yōu)良品格,說他們“志慮忠純”,是“貞良死節(jié)”之臣;又特別強調(diào)他們是先帝“簡拔”出來的,值得信任。尤其發(fā)人深思的是,文中還插入一段往事的追憶,說明親賢遠佞是關(guān)系到國家存亡的大事,從而引出全文最重要的一個結(jié)論:親近賢臣,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⑶親賢遠佞的思想是貫穿全篇的。從文章的第三部分可以看出,諸葛亮以“討賊興復”為己任,而把國內(nèi)的責任完全交給了郭攸之、費、董允等人;而郭攸之等人是否能盡到自己的責任,關(guān)鍵又在劉禪身上。如果劉禪能夠親賢遠佞,這些人自然能盡到自己的責任。表文中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勸勉劉禪,就是希望劉禪親近賢臣,聽取他們的“興德之言”;能如此,則賞罰自然分明,國內(nèi)政局也就可以繼續(xù)保持穩(wěn)定了。
總而言之,這篇表文的主要用意是希望劉禪能夠親賢遠佞。表文開頭說的“先帝遺德”,末尾說的“先帝遺詔”,也都是指此而言。
《出師表》詞句精析
1、先帝創(chuàng)業(yè)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解詞:崩殂:死亡;三分:分裂成三個國家;疲敝:貧困衰弱;秋:時刻。
翻譯:先帝(劉備)創(chuàng)立統(tǒng)一天下的'大業(yè)沒有完成一半就中途逝世了,現(xiàn)在,天下分裂成三國,益州貧困衰弱,這真是生死存亡的危急時刻。
2、侍衛(wèi)之臣不懈于內(nèi),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解詞:懈:懈。煌恚荷嵘。
翻譯:侍衛(wèi)大臣們在宮廷中毫不懈怠,忠誠的將士們在朝廷外舍生忘死。
3、追先帝之殊遇。解詞:追:追念。
4、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解詞:光:發(fā)揚光大;恢弘:發(fā)揚擴大。
5、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
解詞:妄自菲。弘S便看輕自己;喻:稱引、譬喻;義:適宜、恰當。
翻譯:不應該輕易看輕自己,說話不恰當,而使得忠心進諫的道路阻塞。
6、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翻譯:獎懲功過、好壞,不應該因在宮中或府中而不同
7、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解詞:付:交給;論:評判;刑:罰;昭:顯示。平明:公正嚴明。
翻譯:若有做奸邪事情,觸犯科條法令或盡忠職分的人,應該交給主管官來判定他們受罰或受賞,以顯示陛下公正嚴明的治理。
8、不宜偏私,使內(nèi)外異法。翻譯:不應該偏袒或有私心,使宮中和朝廷刑賞之法不同。
9、行陣和睦,優(yōu)劣得所。解詞:行陣:軍隊。
翻譯:軍隊上下團結(jié)一心,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10、親賢臣,遠小人。解詞:親:親近;遠:疏遠。
翻譯:親近賢臣,疏遠小人。
11、此悉貞良死節(jié)之臣。翻譯:這些都是堅貞可靠,能夠以死報國的忠臣。
12、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翻譯:那么漢室的興旺就為期不遠了。
13、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解詞:布衣:平民百姓;躬:親自。
14、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
翻譯:只想在亂世之中保全性命,不謀求在諸侯那里揚名做官。
15、先帝不以臣卑鄙……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qū)馳,后值傾覆。
解詞:卑鄙:身份低微,出身鄙野;感激:感奮、激動;驅(qū)馳:奔走效勞;值:遇到。
16、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
翻譯:在兵敗的時候接受重任,在危難的關(guān)頭奉命出使。
17、先帝知臣謹慎。解詞:謹慎:小心慎重。
18、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深入不毛。解詞:效:實現(xiàn);傷:損害;毛:草木。
19、庶竭駑鈍,攘鋤奸兇。解詞:駑鈍:平庸的才智;攘除:鏟除。
20、此臣所以報先帝忠陛下之職分也。
翻譯:這就是我用來報答先帝,盡忠陛下的職責和本分。
21、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
翻譯:希望陛下讓我完成討伐曹賊興復漢室的任務,不實現(xiàn)就治我的罪,用來告慰先帝的在天之靈。
22、以彰其咎解詞:彰:表明、顯揚。
23、臣不勝受恩感激。翻譯:這樣我就受恩感激不盡了。
精選教案
一、說教材
《出師表》選自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上冊第六單元。該單元大部分課文皆選自歷史著作。通過文章的學習,可以增長歷史知識,還可以了解古人的的智慧、勇氣、情操,并受到感染和激勵。《出師表》的作者是家喻戶曉的諸葛亮,文中表達了諸葛亮對劉氏父子的忠貞,敘述諸葛亮的生平及出師北伐表明自己“興復漢室,還于舊都”的決心,慷慨深沉。
二、說學情
九年級學生對語文知識已經(jīng)有了長時間的積累,但是表是一個新的文體,與之前學過的完全不同。諸葛亮是學生感興趣的一個歷史人物,很容易調(diào)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但是,他們也存在文言文理解困難,自主學習能力差等特點。在上課環(huán)節(jié)要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三、說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積累詞語,豐富文言詞匯;了解奏表的特點;背誦課文。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反復朗讀課文、疏通理解文句,學生逐步提高學習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理解諸葛亮的政治主張和愿望;體會諸葛亮對“蜀國”的忠誠,增強學生的責任感、使命感。
四、說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掌握本文寓情于理、寓情于事的寫作手法。
教學難點
理清文章的思路,深刻理解諸葛亮的政治主張。
體會不同時代背景的忠誠,正確理解諸葛亮的“忠”。
五、說教法學法
(一)說教法
朗讀法:本文情辭懇切,動人肺腑,要引導學生在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礎(chǔ)上,讀通讀懂課文。
討論法:關(guān)于文句的疏通,文意的理解,應由學生自主解決,激發(fā)他們探究的熱情。
探究法:提供有關(guān)本文的材料,引導學生自己探究,使學生從探究中找出樂趣。
以上這些方法結(jié)合傳統(tǒng)的講授法,相輔相成。
(二)說學法
語文新課標指出,應該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到審美情趣。
在教學過程中采用以下學法:用字典、詞典及資料疏通自學障礙;朗讀與默讀相融合;借助經(jīng)驗、資料獨自完成課文的翻譯;小組交流討論文本的內(nèi)容、層次、寫作特點等,以及人物的思想感情。
六、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
諸葛亮是家喻戶曉的人物,三國故事或多或少學生都會知道一些,由此入手引發(fā)學生的興趣。
同學們,《出師表》是出兵打仗前,主帥給君主呈上的奏章,表明報國之心,或呈攻城掠地之策。讓我們一起走進諸葛亮的《出師表》。
(二)初讀感知
讀課文,學生自己讀通課文,對于不懂的可利用工具書及資料,掃除障礙。通過學生自讀,熟悉課文,提高自學能力。
(三)細讀賞析
師生共讀課文,在此過程中讓學生掌握難點、重點。
教師范讀,幫助學生把握朗讀的速度、語調(diào)、情感。之后對于文中難懂的詞語、句子進行講解。在讀中理解,在理解中朗讀。此外在讀的過程中以理清文章的思路。
(四)再讀深化
反復朗讀,自主理解,小組合作交流。引導學生體會文章寓情于理,寓情于事的寫作特色。感受諸葛亮的政治主張,以及他的遠見卓識。
(五)小結(jié)拓展
總結(jié)歸納文章大意,以及掌握文中的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文言知識。
(六)布置作業(yè)
交流學習的收獲、感受,寫一篇讀書心得。
【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上冊《出師表》課文】相關(guān)文章:
人教版課文《出師表》教學設(shè)計11-14
人教版九年級上冊《出師表》課文教案11-11
人教版高二語文上冊背誦課文08-09
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上冊課文10-08
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上冊《出師表》教案12-04
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上冊《出師表》教學反思10-10
人教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上冊《出師表》教案09-07
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上冊《出師表》的教學反思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