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原文及譯文注釋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譯文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就是說一個人要成就大事,一定要經(jīng)歷許多艱難困苦和磨練,只要經(jīng)歷艱難困苦,經(jīng)風雨,見世面,才能鍛煉意志,增長才干,擔當大任。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譯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生于憂患 死于安樂
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譯文:
舜從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說從筑墻的勞作之中被舉用,膠鬲從販賣魚鹽的工作中被舉用,管夷吾從獄官手里釋放后被舉用為相,孫叔敖從海濱隱居之地被舉用進了朝廷,百里奚從市井中被舉用登上了相位。所以上天將要降落重大責任在這樣的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內(nèi)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經(jīng)受饑餓,以致肌膚消瘦,使他受貧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顛倒錯亂,用這些方法來使他們內(nèi)心驚動,使他們的性格堅定,更增加他們原本所沒有的才能。
人經(jīng)常犯錯誤,然后才能改正;在內(nèi)心中有困擾,在思想上有阻礙,這樣以后才能奮發(fā);(一個人)憔悴枯槁表現(xiàn)在臉上,吟詠嘆息之氣發(fā)于聲音,(看到他的臉色,聽到他的聲音,)然后人們才了解他。(一個國家)在國內(nèi)如果沒有堅持法度的世臣和輔佐君主的賢士,在國外如果沒有敵對國家和外患,那么這樣的國家常常會滅亡。這樣以后人們就會明白,在憂患的環(huán)境里可以生存發(fā)展,在安樂的條件下會衰亡。
注釋
1、舜:姚姓,名重華。唐堯時耕于歷山(在今山東濟南東南,一說在今山西永濟東南),“父頑,母囂,弟傲,能和以孝”,堯帝使其人山林川澤,遇暴風雷雨,舜行不迷,于是傳以天子之位。國名虞,史稱虞舜。事跡見于《尚書·堯典》及《史記·五帝本紀》等。
2、發(fā):起,指任用。
3、畎(quǎn)畝:田畝,此處意為耕田。畎,田間水渠。
4、傅說(fù yuè):殷商時為胥靡(一種刑徒),筑于傅險(又作傅巖,在今山西平陸東)。商王武丁欲興殷,夢得圣人,名曰說,視群臣皆非,使人求于野,得傅說。見武丁,武丁曰:“是也!迸c之語,果圣人,舉以為相,殷國大治。遂以傅險為姓,名為傅說。事跡見于《史記·殷本紀》等。
5、舉:被選拔。
6、版筑:筑墻的時候在兩塊夾板中間放土,用杵搗土,使它堅實。筑,搗土用的杵。
7、膠鬲(gé):商紂王大臣,與微子、箕子、王子比干同稱賢人。
8、魚鹽:此處意為在海邊捕魚曬鹽。《史記》稱燕在渤碣之間,有魚鹽之饒;齊帶山海,多魚鹽。
9、管夷吾:管仲,潁上(今河南許昌)人,家貧困。輔佐齊國公子糾,公子糾未能即位,公子小白即位,是為齊桓公。齊桓公知其賢,釋其囚,用以為相,尊稱之為仲父!妒酚洝す荜塘袀鳌罚骸肮苤偌扔茫握邶R,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
10、士:獄官。
11、孫叔敖(áo):蒍姓,名敖,字孫叔,一字艾獵。春秋時為楚國令尹(宰相)。本為“期思之鄙人”,期思在今河南固始,偏僻之地稱為鄙。
12、海:海濱。
13、百里奚(xī):又作百里傒。本為虞國大夫。晉國滅虞國,百里奚與虞國國君一起被俘至晉國。晉國嫁女于秦,百里奚被當作媵臣陪嫁到秦國。百里奚逃往楚國,行至宛(今河南南陽),為楚國邊界之鄙人所執(zhí)。秦穆公聞其賢,欲重贖之,恐楚人不與,乃使人謂楚曰:“吾媵臣百里奚在焉,請以五羖羊皮贖之!背擞谑桥c之。時百里奚年已七十余,至秦,秦穆公親釋其囚,與語國事三日,大悅。授以國政,號稱“五羖大夫”。史稱秦穆公用百里奚、蹇叔、由余為政,“開地千里,遂霸西戎”,成為“春秋五霸”之一。事跡見于《史記·秦本紀》。
14、市:市井。
15、故:所以。
16、任:責任,擔子。
17、是:代詞,這,這些。
18、也:助詞,用在前半句的末尾,表示停頓一下,后半句將要加以解說。
19、必:一定。
20、苦:動詞的使動用法,使……苦惱。
21、心志:意志。
22、勞: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勞累。
23、餓:動詞的使動用法,使……饑餓。
24、體膚:肌膚。
25、空乏: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窮困。
26、拂亂: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顛倒錯亂。拂,違背,不順。亂,錯亂。
27、所為:所行。
28、所以:用來(通過那樣的途徑來……)。
29、動:動詞的使動用法,使……驚動。
30、忍: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堅韌。
31、曾益:增加。曾,通“增”。
32、能:才干。
33、恒:常常,總是。
34、過:過錯,過失。
35、然后:這樣以后。
36、困于心:心中有困苦。
37、衡于慮:思慮堵塞。衡,通“橫”,梗塞,指不順。
38、作:奮起,指有所作為。
39、征于色:面色上有征驗,意為面容憔悴。征,征驗,征兆。色,顏面,面色。趙岐《孟子注》:“若屈原憔悴,漁父見而怪之!薄妒酚洝でZ誼列傳》:“屈原至于江濱,被發(fā)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 ‘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而至此?’屈原曰:‘舉世混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40、發(fā)于聲:發(fā)出憂嘆的聲音。發(fā):表露。聲:指憂嘆之聲。
41、而后喻:然后人們才了解他。喻,知曉,明白。
42、入:名詞活用作狀語,在國內(nèi)。
43、法家:有法度的世臣。
44、拂(bì)士:輔佐君主的賢士。拂,通“弼”,輔佐。
45、出:名詞活用作狀語,在國外。
46、敵國:實力相當、足以抗衡的國家。
47、外患:來自國外的禍患。
48、恒:常常。
49、亡:滅亡。
50、生于憂患:憂患使人生存發(fā)展。
51、死于安樂:享受安樂使人萎靡死亡。
文言現(xiàn)象
通假字
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衡于慮:思慮堵塞。衡,通“橫”,梗塞,不順。
入則無法家拂士:拂(bì),通“弼”,輔佐。
所以動心忍性。 忍,通“韌”,堅韌。這里作“使(他的性格)堅韌”。
詞類活用
生于憂患(生)名詞作動詞,生存
死于安樂(死)名詞作動詞,死亡
一詞多義
拂:
1、行拂亂其所為(違背)
2、入則無法家拂士 (輔佐 )
發(fā):
1、發(fā)于畎畝之中 (任用 )
2、發(fā)于聲 (顯露 )
士 :
1、管夷吾舉于士 (獄官)
2、入則無法家拂士 (賢士 )
創(chuàng)作背景
此文選自《孟子·告子下》。春秋戰(zhàn)國時期,戰(zhàn)亂紛爭,一個國家要想立于不敗之地,要奮發(fā)圖強,不能安于現(xiàn)狀、不思進取。這篇文章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寫的。
賞析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這篇短文不但立論高遠,見解卓越,道常人所不能道,而且論證明晰,邏輯嚴謹,有不容置辯的說服力。本文善用排比,層層深入進行論證,形成壓倒一切的逼人氣勢,在藝術(shù)上也很值得稱道。
孟子在這篇不到二百字的短章中,圍繞客觀環(huán)境與個人和國家命運的關(guān)系,闡述了“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深刻道理。
文中說一個人要成就大事,一定要經(jīng)歷許多艱難困苦的磨煉,只有經(jīng)歷艱難困苦,經(jīng)風雨,見世面,才能鍛煉意志,增長才干,擔當大任。安逸享樂,在溫室里成長,則不能養(yǎng)成克服困難,擺脫逆境的能力,會在困難面前束手無策,遇挫折、逆境則消沉絕望,往往導致滅亡。所以他得出結(jié)論:“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
文章一開頭并沒有正面提出任何觀點,而是一口氣列舉了虞舜、傅說、膠鬲、管仲、孫叔敖、百里奚等六位古代圣賢從貧賤中發(fā)跡的例子。這六個人的共同特點是他們在擔當“大任”之前,都曾飽經(jīng)憂患,經(jīng)歷過坎坷艱難的人生歷程。正因為付出了非同尋常的代價,這些圣賢才能“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成就一番宏大的事業(yè)。所以這后面的結(jié)論又倒過來說明了這六位圣賢成功的原因!皠有娜绦,曾益其所不能”為使動句。動心,使心驚動。忍性,《孟子正義》釋為使本性(性格、性情)符合仁的要求。忍,能也;能,任也,故忍性為任性。孟子主張性善,仁義禮智生于心,即本于性。任其性,即以仁為己任也!霸嫫渌荒堋,使他們增加了做本來不能做的事的能力。命運的挫折,身心的磨難,不但沒有使他們屈服,反而磨礪他們的人格,增長他們的才干,使他們變得更加成熟,最終成為歷史上的杰出人物。由此推論,上天如果要把重大的使命放到一個人的肩上,就一定要先磨練他的意志,鍛煉他的筋骨,還要讓他經(jīng)受缺吃少穿、窮困潦倒之苦,這樣,才能使他適應(yīng)各種艱苦的生活,為將來的建功立業(yè)奠定堅實的基礎(chǔ)。
接著,孟子進一步指出:“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边@寫的是生于憂患。這是一個并列復句,每個分句前半寫“憂”,后半寫“生”。人在客觀世界中,不能無過,有過能改,就求得了“生”。能改是一種境界,這種境界是指人的主觀世界在客觀世界中取得了相對的自由。能改,不僅指人在道德品質(zhì)上符合了仁義禮智信的要求,還指人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水平、創(chuàng)造能力得到了提高與發(fā)揮。一個“能”是人的愿望、決心與主觀能動性的體現(xiàn)。人的一生常常會因為主觀愿望與客觀世界的巨大矛盾,主觀學識品行才能與客觀處境的矛盾而憂心忡忡,內(nèi)心充滿苦惱壓抑與困惑,思慮阻塞不暢。但是人也正是憂患困境中磨練了意志、提高了認識、超越了自我奮發(fā)而有所作為。人是有感情的動物,客觀世界常常引起人們喜怒哀樂好惡憂懼等感情,他們被這些感情所困擾。表露在臉色上與語言中,然后得到別人的同情與理解。入就在這種與憂患的斗爭中,找到了“生”的方式與途徑,獲得了“生”的意義與價值.,取得了“生”的信心與自由,這就是生子憂患的含義。“苦其心志”等主要是說物質(zhì)上的憂患,這一層主要講的是精神上的憂患。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寫的是死予安樂。如果在內(nèi)沒有能干的大臣時時注意修明法度,沒有敢于直諫的賢士處處提醒國君;在外又沒有足以與自己的國家抗衡、對自己的國家構(gòu)成威脅的敵國,那么在這種寬松平和的國度里,國君便可以整日耽于安樂(他既不需文韜,又不需武略;既不需文治又不需武功),而安樂的結(jié)果也往往就是國家的滅亡,這就是“死于安樂”的含義。
憂患可以使人發(fā)奮-安樂可以松懈斗志;逆境中求生,順境中滅亡,這就是人生的辯證法,這就是生活的哲理。這也是孟子作為孔子之后又一個儒學大師所提出的體現(xiàn)儒家奮發(fā)有為、積極用世思想的著名論斷。
由于儒家學說是關(guān)涉政治的學說,故黍子的論述始終扣住圣人、賢士,人君、大臣來進行,這在《舜發(fā)》一文中也體現(xiàn)得很明顯。
而是進一步將上述客觀環(huán)境和個人命運的互動關(guān)系推廣到客觀環(huán)境和國家命運的關(guān)系上去,得出“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這樣一個深刻的結(jié)論,將問題提高到安邦治國的層面,使得文章的寓意更為深廣。
開始連續(xù)排比六位古圣先賢從貧賤起家的成功事跡,暗示出成功和憂患之間的內(nèi)在關(guān)系,接著在大肆鋪陳“大任”前的磨難中自然地得出結(jié)論,突出成功的來之不易。接著再將這一道理推廣到治國,最后畫龍點睛:“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蓖谐鲆黄髦。作者論證思路清晰,層層推進,最后作結(jié),真有水到渠成之妙。而整篇文章也是“尺幅有萬里之勢”,無論是思想還是藝術(shù),都堪稱鬼斧神工。
宋儒張載在其名篇《西銘》中也說:“富貴福澤,將厚吾之生也;貧賤憂戚,庸玉汝于成也!
富貴福澤可以使我們生活得更好,這是人所共知的常識,也是人們追求的愿望。貧賤憂戚,則是人們所不愿接受的。但張載卻說貧賤憂戚,“庸玉汝于成也”,是幫助你取得成功的機會。人們都希望一帆風順,萬事如意,孟子卻說 “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人們不愿貧賤憂戚,張載卻說這是“玉汝于成”,幫助你成功。二者思想是一致的,包含著深刻哲理,體現(xiàn)了中國人的人生智慧。它告訴我們一個真理:人生不是康莊大道,總是會遇到種種艱難曲折,要在不斷經(jīng)歷失敗和挫折,不斷克服困難的奮斗中前進。正是這樣的人生智慧,指引人們把困難和逆境看作激勵自己奮進的動力,自覺地在困難和逆境中磨煉自己,愈挫愈奮,不屈不撓地去爭取勝利,養(yǎng)成了中華民族不畏艱險,自強不息的精神。一部中國歷史,處處滲透著這種精神。司馬遷在蒙受宮刑的奇恥大辱的情況下,發(fā)奮著述,完成了不朽巨著《史記》。他在致友人任安的信《報任安書》中,曾列舉了許多先賢在逆境中奮起的事例,如周文王被拘禁,推演了《周易》;孔子受困厄,作了《春秋》;屈原遭放逐,寫了《離騷》;左丘明雙目失明,著了《國語》;孫子受了臏腳之刑,修了《兵法》,等等。他說,所有這一切,都是先賢在困厄中發(fā)奮作出的業(yè)績。司馬遷正是以此激勵自己,繼承這種精神,完成了撰寫《史記》的偉業(yè)。
牢記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真理,提倡自覺磨煉的精神,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只有自覺經(jīng)受艱難困苦的磨煉,才能擔當起迎接偉大民族復興的重任。
孟子善用排比(也善于將排比、對偶夾在一段文字里用),往往對于同一論題,采用一連串整齊的句式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說明,有如干流萬壑、一時俱下,形成滔滔汩汩、一瀉千里、不可阻擋的氣勢!端窗l(fā)》開頭,運用歸納椎彈的方式.一口氣舉了六個圣賢成功的事例,形成了一組結(jié)構(gòu)相似、意義相關(guān)的排比句,這就從數(shù)量上予以強調(diào),說明了“生于憂患”是一種普遍的社會現(xiàn)象,給讀者以深刻印象;接著又用排比句極力鋪排天降大任于是人之前對人們的磨練與考驗,反襯了圣賢成功的不易;然后再用排比句進一步說明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道理!端窗l(fā)》幾乎通篇用排比,從語義上說,以簡練的語言表達了豐富內(nèi)容;從語氣上說,加強了語言氣勢和感情色彩;從語形上看,給人以整齊對稱的美感。
作者簡介
孟子(約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軻,字子輿,鄒國(今山東鄒城東南)人。戰(zhàn)國時期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并稱“孔孟”。孟子宣揚“仁政”,最早提出“民貴君輕”思想,被韓愈列為先秦儒家繼承孔子“道統(tǒng)”的人物,元朝追封為“亞圣”。言論著作收錄于《孟子》一書。
教學設(shè)計
一、初識課文,自然導入:
孟子認為,人才是艱苦環(huán)境中造就的,有了艱苦環(huán)境的磨煉,才能使人的性格堅韌、頑強,才能擔負重大的使命。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課文是怎樣論述這個問題的。板書課題,理解課題:“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可翻譯為“憂患可以使人生存發(fā)展,而安逸享樂可以使人萎靡死亡!
出示學習目標:美讀課文、理解文意、評價手法
二、自學指導
1、聽讀,掌握句子節(jié)奏。
2、自由朗讀,讀順課文。
3、結(jié)合課后注釋和有關(guān)資料,疏通重點字詞意思、文意。
4、初步讀懂了什么內(nèi)容?并將自己的學習體會與同桌交流。
5、開頭這一段列舉了6位名人,這六個人有什么共同點?
6、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三、展示交流
1、讓一名學生朗讀課文,加強朗讀指導。
2、齊讀課文,重點指導重點句: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一其所不能。
3、檢查學生對文章字詞、句子、文意的理解。
4、開頭這一段列舉了6位名人,這六個人有什么共同點?
共同點:出生貧賤、歷經(jīng)磨難、終有成就
5、由此,我們得到的人生感悟是:苦難是人生的一種磨礪,我們只有戰(zhàn)勝苦難才能取得成
6、文章開頭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排比句)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地說明人才是在艱苦環(huán)境中造就的道理。
7、請舉一個現(xiàn)代人經(jīng)過逆境磨煉成才的典型事例。
德國音樂家貝多芬在遭受兩耳失聰?shù)那闆r下寫出了不朽的《歡樂頌》等音樂作品。
8、請概括回答"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中"是人”指的是哪一類人。上述六人和與此相似的其他人。(經(jīng)得起考驗的有志人士、有才能、可以擔當大任的人)
9、由他們經(jīng)受磨難而成就大事業(yè)的例子歸納出“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的結(jié)論,增強論證的說服力。
10、再讀: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等到曾益其所不能。
11、這一大句闡述的道理是什么?成就大業(yè),必須先經(jīng)受苦難磨練。
其中闡述在思想上磨練的句子是:苦其心志。
在行動上受磨練的句子是: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行為。
在生活上經(jīng)受磨練的句子: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
其結(jié)果才能動心忍性,(受磨練的益處)增益其所不能。
12、最后一段講人的主觀因素對成才的作用即:困境能激發(fā)人的斗志寫人心理狀態(tài)的變化,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寫人面部表情的變化。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
13、最后一段從正反兩方面論述經(jīng)受磨練的好處,從正面講磨練激發(fā)人斗志(個人)。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
從反面提示國家滅亡的原因(國家)。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14、孟子對治理國家提出的論斷是: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孟子認為國家要長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敵國外患。
15、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16、成語"居安思危"和《<孟子>二章》中的(生于憂患) (死于安樂)都告誡人們要有憂患意識。
17、文章的論據(jù)思路是怎樣的? (從個人到國家、從小到大、從點到面)
18、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說明了什么道理?
(要有憂患意識、逆境成就人才、苦難是對人生的一種磨練,只有戰(zhàn)勝苦難,才能取得成功。)
19、本文和第一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相比,它們提出闡述論點的方式有什么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
相同點:都是議論文,都運用了道理論證,都屬于治國理想的議論文。
不同點: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屬于道理論證,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既有舉例論證,又有道理論證。
20、文章正面論述
生于憂患反面論述死于安樂
四、挖掘美點
文章有不少美點,美在哪里呢? (排比美、對稱美、結(jié)構(gòu)美、論據(jù)美、思想美,美在詳略得當、美在短而精辟)
五、拓展延伸
1、溫總理在四川發(fā)生地震的時候,說過“多難興邦”,你認為這句話與什么有關(guān)? (憂患意識)
2、辯論:
辯題(1):是否有憂患意識
正方一我方認為不管從個人、集體乃至于國家,都應(yīng)該有憂患意識。
反方一我國地大物博、國富民安、軍力強大,不應(yīng)該有憂患意識。
辯題(2):環(huán)境與成才
正方一逆境對成才更有利。
反方一順境對成才更有利。
4、分組準備,教師指導結(jié)合名人和生活中的例子做論據(jù)。
5、展開辯論。
6、今天我們以“環(huán)境與成才”為辯論題目,贊成和反對的雙方都說出了各自的理由,認識到了不管順境還是逆境都能出人才,關(guān)鍵在于人自身的主觀愿望和努力。
六、總結(jié)
學了課文,你打算怎樣面對生活或?qū)W習中的困難、挫折,使自己的人生之花開得更燦爛、更美好,使未來的日子更幸福? (培養(yǎng)不怕吃苦、勇于吃苦的精神,增長才干,有所作為)提示:其實同學們不畏嚴寒,不怕酷暑,每天堅持來上學,這種恒心與毅力讓人佩服,你們在老師眼里就是最優(yōu)秀的。
教學反思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課是《孟子二章》中的第二章,課文從個人成才談到治國,論證了憂患使人生存發(fā)展,貪圖享樂使人萎靡死亡的道理。本文篇幅短小,邏輯嚴密,思想深邃,氣勢充沛,感情洋溢,語言精辟,用形象化的語言說明了復雜的道理。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是一篇議論文體的文言文。它首先存在兩個方面的難點:其一它是篇文言文,無論從字詞解釋還是語句理解上都是一個挑戰(zhàn);其二它是篇議論文,要理清文章議論文的論證思路更是一個難點。針對以上兩個問題,我的教學設(shè)計是在帶領(lǐng)學生掌握全文字詞句的基礎(chǔ)上整理文章的思路,理出文章中心,然后再結(jié)合本課“直面挫折”這一主題,教會學生正確對待挫折,幫助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從本節(jié)課教學過程來看,有以下幾方面優(yōu)點:
教學時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學時先要求學生自主討論翻譯全文,并根據(jù)學習找出重點詞句,然后由學生說出要點,這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較高。學習課文,領(lǐng)悟精神實質(zhì)時,也在老師指導下由學生完成,收到較好效果。這節(jié)課解決了這樣一些問題:
1、掌握了一些實詞,如發(fā),舉,士,苦,勞,餓等。
2、掌握重點句子的理解,如:如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等。
3、理解了課文內(nèi)容。課文從個人成才談到治國,告訴我們憂患使人生存發(fā)展,貪圖享樂使人萎靡死亡。
4、讓學生懂得了怎樣面對挫折。對學生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
從本節(jié)課教學方法看,有以下幾個特點:
1、節(jié)課體現(xiàn)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學生通過合作探究、合作交流,使許多不能解答的問題得到了解答,使許多能解答的問題在頭腦中愈發(fā)明朗,學生在學習中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積極探討問題,真正感受到求知的樂趣。
2、本節(jié)課還突出了文言文教學“以讀為本”的教學宗旨,讀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且形式多樣,有朗讀、有研讀、有賞讀……在讀中賞美點,在讀中研難題,在讀中獲知識,在讀中明道理。
總之,本節(jié)課既教書、又育人,既重知識能力目標的落實,又重方法過程,還特別重視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達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但教學過程中也存在一些缺點和不足,對學生的評價有些單薄,應(yīng)該多對學生進行鼓勵,讓學生樹立信心,使他們在課堂上樂于展示自我風采。在以后的教學中要盡量避免這些缺點,還要多學習,多鉆研,多反思。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譯文】相關(guān)文章: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原文及譯文注釋08-20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閱讀訓練題及參考譯文09-16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10-02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閱讀題09-16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閱讀題12-24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閱讀練習09-18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閱讀理解09-21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閱讀理解09-21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原文翻譯12-20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閱讀理解練習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