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秋水原文、譯文及注釋
秋水原文、譯文及注釋1
【原文】
越女采蓮秋水畔①。窄袖輕羅②,暗露雙金釧③。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絲爭亂。
鸂鶒灘頭風(fēng)浪晚④。霧重?zé)熭p,不見來時(shí)伴。隱隱歌聲歸棹遠(yuǎn)⑤。離愁引著江南岸。
【注釋】
、僭脚涸降刈怨哦喑雒琅蟪S迷脚褐该琅。畔:旁邊,邊側(cè)。
②輕羅:質(zhì)地輕軟而薄的絲織品。
、垅A(chuàn):用珠子或玉石穿起來做成的鐲子。
、茭狔悾▁ī chì):一種類似鴛鴦的水鳥,喜歡水上雙雙共游,故又稱紫鴛鴦。灘頭:指江、河、湖、海邊等水漲淹沒、水退而顯露的淤積平地。
、輾w棹(zhào):指歸船。棹:劃船的一種工具,形狀和槳差不多。遠(yuǎn):遠(yuǎn)去。
【譯文】
越女采蓮在明凈的秋水湖畔。身穿輕紗羅裙,揚(yáng)起窄小的衣袖,一雙金光閃閃的手鐲在玉腕上時(shí)隱時(shí)現(xiàn)。她那綽約的風(fēng)姿和婀娜的身影倒映在水中,抬起纖纖玉手摘下鮮艷的蓮,花兒好似她的.臉頰一樣?jì)善G。不忍折斷花莖,總是被那扯不斷的絲絲縷縷亂了芳心,撩起了心中的綿綿情思,與那藕絲爭比誰更繚亂。
轉(zhuǎn)眼間天色見晚,采蓮船在風(fēng)浪中搖蕩,只見一對對紫鴛鴦雙宿雙棲在淺灘。此刻,霧氣濃重輕了云煙,沉浸于遐想的少女驀然回神,不見了同來的伙伴。這時(shí),遠(yuǎn)處隱隱傳來了棹歌聲,隨著歸去的行船越走越遠(yuǎn)。撒下一路離愁,牽引著長長的江南兩岸。
【賞析】
因得罪宰相而遭到貶謫,被降知夷陵縣。這首詞大約作此期間,描寫了一位采蓮女,展現(xiàn)了越女采蓮的動人情景,表達(dá)了她的相思離愁,借以抒發(fā)自己官場失意的情懷。
此詞以通俗的語言、鮮明的形象、明快的節(jié)奏,仿佛令人看到一群妙齡采蓮少女,用靈巧的雙手采擷蓮花的情景。玉腕上的金釧時(shí)隱時(shí)現(xiàn),有一種妙不可言的美感,接下來分別描寫了采蓮姑娘的動作和表情,在明白曉暢的語言中蘊(yùn)藏著美好的形象與情感。一句“芳心只共絲爭亂”,巧妙地表現(xiàn)了人物的內(nèi)心矛盾,以“此絲之亂”擬化“彼心之亂”,語淺意深,構(gòu)想絕妙。
下闋寫天色漸晚,采蓮船在風(fēng)浪中顛簸,似乎只剩下一個采蓮姑娘!苞狔悶╊^風(fēng)浪晚”七個字渲染出一種緊張氣氛。接著“露重?zé)熭p”,是說天幕漸漸暗下來,也許失散的伙伴相去不遠(yuǎn),但天色已晚,暮色深重,采蓮姑娘卻找不到同伴,其焦急之情可想而知。接著一句“隱隱歌聲歸棹遠(yuǎn)”,引人遐想,忍不住關(guān)心她們是否都已快樂歸去,而“離愁引著江南岸”,則使人似若有所失,心緒為之牽絆。
通篇委婉回環(huán),如此曲終而蘊(yùn)味不盡,正是這首詞的絕妙之處。
秋水原文、譯文及注釋2
秋水(節(jié)選)
〔戰(zhàn)國〕莊周
【題解】
《秋水》見《莊子·外篇》,可能是莊子的學(xué)生所記錄。文章論述天人關(guān)系、事物的相反相成,最后歸結(jié)到任自然而無為。論辯精辟,是莊子思想的代表作之一。
《秋水》全文包括河伯與北海若的對話一大段,其下還有六個短篇,思想內(nèi)容與上文類似,但故事不相干,F(xiàn)只節(jié)選主要的大段。
秋水時(shí)至(1),百川灌河(2),涇流之大(3),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4)。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5),望洋向若而嘆曰(6):“野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7),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8),吾非至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9)!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語于海者(10),拘于虛也(11);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shí)也(12);曲士不可以語于道者(13),束于教也。今爾出于崖涘,觀于大海,乃知爾丑(14),爾將可與語大理矣(15)。天下之水,莫大于海,百川歸之,不知何時(shí)止而不盈;尾閭泄之(16),不知何時(shí)已而不虛(17)。春秋不變,水旱不知,此其過江河之流(18),不可為量數(shù),而吾未嘗以此自多者(19),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氣于陰陽,吾在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20)。方存乎見少(21),又奚以自多(22)!計(jì)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澤乎(23)?計(jì)中國之在海內(nèi),不似看樣子稊米之在太倉乎(24)?號物之?dāng)?shù)謂之萬(25),人處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車之所通,人處一焉。此其比萬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馬體乎?五帝之所連(26),三王之所爭,仁人之所憂,任士之所勞(27),盡此矣。伯夷辭之以為名,仲尼語之以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爾向之自多于水乎?”
河伯曰:“然則吾大天地,而小毫末,可乎?”
北海若曰:“否。夫物量無窮,時(shí)無止,分無常(28),終始無故(29)。是故大知觀于遠(yuǎn)近(30),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無窮(31)。證曏今故(32),故遙而不悶,掇而不跂(33),知時(shí)無止。察乎盈虛,故得而不喜,失而不憂。知分之無常也(34)。明乎坦涂(35),故生而不說(36),死而不禍,知終始之不可故也。計(jì)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時(shí),不若未生之時(shí)。以其至小,求窮其至大之域(37),是故迷亂而不能自得也。由此觀之,又何以知毫末之足以定至細(xì)之倪(38),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窮至大之域?”
河伯曰:“世之議者皆曰:‘至精無形,至大不可圍(39)’,是信情乎(40)?”
北海若曰:“夫自細(xì)視大者不盡,自大視細(xì)者不明。夫精,小之微也;垺,大之殷也(41),故異便(42),此勢之有也。夫精粗者,期于有形者也(43)。無形者,數(shù)之所不能分也(44);不可圍也,數(shù)之所不能窮也?梢匝哉撜,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論,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45)。是故大人之行,不出乎害人,不多仁恩(46)。動不為利,不賤門隸。貨財(cái)弗爭,不多辭讓。事焉不借人,不多食乎力,不賤貪污。行殊乎俗,不多辟異(47)。為在從眾,不賤佞諂。世之爵祿不足以為勸,戮恥不足以為辱。知是非之不可為分,細(xì)大之不可為倪(48)。聞曰:‘道人不聞,至德不得,大人無己(49)。’約分之至也!
河伯曰:“若物之外,若物之內(nèi),惡至而倪貴賤(50),惡至而倪大小?”
北海若曰:“以道觀之,物無貴賤。以物觀之,自貴而相賤。以俗觀之,貴賤不在己。以差觀之(51),因其所大而大之,則萬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則萬物莫不小。知天地之為稊米也,知毫末之為丘山也,則差數(shù)等矣(52)。以功觀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則萬物莫不有;因其所無而無之,則萬物莫不無。知東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無,則功分定矣(53)。以趣觀之(54),因其所然而然之,則萬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則萬物莫不非。知堯桀
之自然而相非,則趣操睹矣(55)。昔者堯舜讓而帝,之噲讓而絕(56);湯武爭而王,白公爭而滅(57)。由此觀之,爭讓之禮,堯桀之行,貴賤有時(shí),未可以為常也(58)。梁麗可以沖城(59),而不可以窒穴,言殊器也。騏驥驊騮,一日千里,捕鼠不如貍狌,言殊技也。鴟鵂夜撮蚤,察毫末,晝出,瞋目而不見丘山,言殊性也(60)。故曰,蓋師是而無非(61),師治而無亂乎。是未明天地之理,萬物之情者也。是猶師天而無地,師陰而無陽,其不可行明矣。然且語而不舍,非愚則誣也。帝王殊禪,三代殊繼,差其時(shí),逆其俗者,謂之篡夫。當(dāng)其時(shí),順其俗者,謂之義徒。默默乎河伯,女惡知貴賤之門,大小之家(62)?”
河伯曰:“然則我何為乎?何不為乎?吾辭受趣舍(63),吾終奈何?”
北海若曰:“以道觀之,何貴何賤,是謂反衍(64)。無拘而志(65),與道大蹇(66)。何多何少,是謂謝施(67)。無一而行,與道參差。嚴(yán)乎若國之有君(68),其無私德:繇繇乎若祭之有社(69),其無私福;泛泛乎若四方之無窮,其無所畛域(70)。兼懷萬物,其孰承翼(71),是謂無方。萬物一齊,孰短孰長。道無終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72)。一虛一滿,不位乎其形(73)。年不可舉(74),時(shí)不可止,消息虛盈(75),終則有始。是所以語大義之方(76),論萬物之理也。物之生也,若驟若馳,無動而不變,無時(shí)而不移。何為乎?何不為乎?夫固將自化!
河伯曰:“然則何貴于道邪?”
北海若曰:“知道者,必達(dá)于理。達(dá)于理者,必明于權(quán)(77)。明于權(quán)者,不以物害己。至德者,火弗能熱,水弗能溺,寒署弗能害,禽獸弗能賊。非謂其薄之也(78),言察于安危,寧于禍福,謹(jǐn)于去就,莫之能害也。故曰,天在內(nèi),人在外,德在乎天。知天人之行,本乎天,位乎德,蹢躅而屈伸(79),反要而語極(80)!
曰:“何謂天?何謂人?”
北海若曰:“牛馬四足,是謂天。落馬首(81),穿牛鼻,是謂人。故曰,無以人滅天,無以故滅命,無以得殉名。謹(jǐn)守勿失,是謂反其真!
選自郭慶藩《莊子集釋》本
秋水隨著時(shí)令到來,千百條川流都奔注入黃河,大水一直浩瀚地流去,遙望兩岸洲渚崖石之間,辨不清牛馬之形。于是乎,河伯(黃河之神)便欣然自喜,以為天下所有的美景全都在自己這里了。他順著水流向東走,到了北海。他向東遙望,看不見水的盡處。于是,河伯才改變了他的神態(tài),茫然地抬頭對北海若(北海之神)感慨地說:“俗語說:‘自以為知道很多道理,沒人能趕上自已了。’這正是說我呀。而且,我還曾經(jīng)聽說過有人貶低仲尼的學(xué)識,輕視伯夷的節(jié)義,開始我不相信。現(xiàn)在我看到你的浩瀚無窮,如果我不到你的門下,那是多么危險(xiǎn),我將會永遠(yuǎn)被譏笑于大方之家了。”
北海若說:“井底的蛙,不能跟它談海之大,因?yàn)樗华M小的生活環(huán)境所局限;夏天的蟲,不能跟它談冬天的冰,因?yàn)樗艿綒夂驎r(shí)令的限制;知識淺陋的曲士,不能跟他談大道理,因?yàn)樗痪惺讵M隘的教育。現(xiàn)在你走出了水崖河岸,看到了浩大的海,才知道你的鄙陋,你才可以同我談?wù)摯蟮览砹。天下所有的水,沒有比海更大的了,千百條川流都?xì)w注到大海,不知道什么時(shí)候才停止而不溢出;從尾閭流泄,也不知道什么時(shí)候會流盡而又不空;無論春天或秋天,大?倹]有變化;無論干旱水澇,大海永遠(yuǎn)沒有感覺。這就是大海勝過江河水流之處,海水不能以容量來計(jì)算,但我從來沒有以此自夸,我自以為形體同于天地,氣魄受于陰陽,我在天地之間,好象太山上的一塊小石,一株小樹,正自感到渺小,又怎么會因此自大呢。請你想想四海在天地之內(nèi),不就象一小塊石頭浸在大湖里嗎?整個中國在四海之內(nèi),不是象太倉中的一粒細(xì)米嗎?世上的物類數(shù)以萬計(jì),人只是萬物之一。九州之大,住了許多人,生長了許多谷物糧食,通行著許多舟船車馬,人也只是其中之一。人與萬物比較起來,不是象馬身上的一根毛嗎?古代三王五帝所要繼承
和爭取的,講仁義的儒者所擔(dān)憂的,講任勞的墨家所努力的,都是這些東西。可是伯夷卻為了節(jié)義之名而辭讓不受,仲尼為了顯示多知博聞而講個不停,這是他們在自我夸耀,不是象你剛才自夸其水之大一樣嗎?”
河伯說:“那么,我把天地看得很大,把毫末看得很小,行嗎?”
北海若說:“不行。萬物的量無窮無盡,時(shí)間無有止境,性分也不是一成不變的,一切事物的終與始也不是固定不變的。因此,大智大慧的人從遠(yuǎn)近各個角度觀察萬物,所以他看到小的不以為小,看到大的不以為大,因?yàn)樗牢锪繜o有窮盡。他理解事物,必求證于今古,以今事證古事,古事雖遠(yuǎn),也看得很明白;以古事證今事,今事雖近在手頭,也有不可理解的地方。因此他知道時(shí)間不會終止。他又看透了盈虛消長的規(guī)律,所以有所得不以為喜,有所失也不以為憂,因?yàn)樗佬苑植粫肋h(yuǎn)不變。他又明白人生的大道,所以生活著并不感到喜悅,死亡也不以為是禍災(zāi),因?yàn)樗廊f物終始的變化也是不固定的。計(jì)算一個人所知道的估不如他所不知道的那么多;一個人生存的時(shí)間,不如他未生的時(shí)間那么長。人們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去求得掌握無限大的`知識,就只會感到迷惑而不能滿足。由此看來,你又怎么能知道毫末可以定為最微小的標(biāo)準(zhǔn),又怎么能知道天地可以作為最大的極限?”
河伯說:“世人的議論都說,‘最微細(xì)的東西是無形的,最大的東西是無限的’。這是真實(shí)情況嗎?”
北海若說:“站在小的角度去看大的東西,是看不到極限的;站在大的角度去看細(xì)微的東西,是看不清楚的。所謂精,是最為微小的;所謂垺,是最為龐大的,所以能夠看出不同的區(qū)分,這是形態(tài)上具有的區(qū)別。所謂精和粗,都只能憑借有形態(tài)的東西來判斷。無形態(tài)的東西,就不能用數(shù)字來區(qū)分;沒有范圍的東西,不是數(shù)字所能算清。凡是可以用語言論述的東西,都是粗大之物;只能意識到的東西,便是細(xì)微之物。語言所不能論述,意識所不能觀察到的,就不能用精粗去衡量了。因此,得道的大人先生的行為,不會出于
害人,但也不重視給人以仁義恩惠;他們的行動不為求利,也不以做門隸奴仆為賤;他們不爭奪財(cái)貨,但也并不贊賞辭讓;做事不借助他人,不贊美自食其力者,也不輕視貪污的人。他們的行為既與一般世俗人不同,卻并不主張高傲怪僻;表現(xiàn)和眾人一樣,也不賤視諂佞的人。世俗的官爵利祿,對他們起不了鼓勵作用;刑罰侮辱,也不足以成為羞恥。他們知道是非不是一定的區(qū)別,大小也不是一定的標(biāo)準(zhǔn)。聽說:‘有道的人不求名聲,品德極高的人不自顯其德,偉大的人都是忘我無私的。’這些人都是最能守性分的人。”
河伯說:“那么,在萬物的內(nèi)或外,有什么標(biāo)準(zhǔn)去區(qū)別貴賤和大小呢?”
北海若說:“從道的觀點(diǎn)看,萬物并無貴賤之分。從事物本體看,都是自以為貴而賤視對方。從世俗觀點(diǎn)看,貴賤在于輿論而不在于物的本身。從事物的相對差別看,就會按照自己所認(rèn)為大的標(biāo)準(zhǔn)去要求大,那么萬物都可以說是大的;按照自己所認(rèn)為小的標(biāo)準(zhǔn)去要求小,那么萬物都可以說是小的。如果知道天地有時(shí)也象細(xì)米那么小,知道毫末有時(shí)也象丘山那么大,那么差別的概念就沒有了。從功利的觀點(diǎn)看,如果按自己所有的標(biāo)準(zhǔn)去看,那么萬物都有功利;用自己所沒有的標(biāo)準(zhǔn)去看,那么萬物都沒有功利了。知道了東和西是兩個相反的方向,而兩者彼此又不能沒有,那么功利的性分就可以確定了。再從一個人的思想傾向看,如果依照自己認(rèn)為對的就肯定它,那么萬物沒有不對的;如果按照自己認(rèn)為不對的就否定它,那么萬物沒有不可被否定的。知道堯和桀都自認(rèn)為是而互相否定,那么傾向和標(biāo)準(zhǔn)便表現(xiàn)出來了。從前,堯和舜由禪讓而取得了王位,燕王噲禪讓給國相子之而身亡國亂;商湯伐桀、周武王滅紂,都以斗爭取得了王位,而楚國的白公勝卻因斗爭而自取滅亡。由此看來,斗爭和禪讓的儀式,堯和桀的行為,貴或賤都是由于時(shí)勢的不同,不能認(rèn)為那是經(jīng)常不變的規(guī)律。粗大的棟梁可以用來攻撞城墻,而不能用來堵塞蟻穴鼠洞,這是說不同的器材有不同的用法。騏驥、驊騮,一天能跑千里,捕捉老鼠卻比不上野貓和黃鼠狼,那是說不同的才技有不同
的用處。貓頭鷹能在黑夜中捕捉跳蚤,能看清楚最小的東西,可是在白天,它睜大了眼睛還看不見山丘,這是說才性不同而能力也不同。所以說,如果肯定自己的‘是’而否定‘非’,自以為能‘治’而否定‘亂’,這就是不明白天地萬物變化的規(guī)律和道理啊。這正象只尊崇天而看不到地,尊崇陰而看不到陽那樣,這顯然是行不通的。但是,某些人還要堅(jiān)持辯論而不愿放棄,這不是愚蠢便是有意制造混亂。三王五帝有不同的禪讓方式,夏、商、周三代有不同的繼承法,不適應(yīng)時(shí)勢,違反風(fēng)俗人情的,就稱之為篡弒的叛徒。配合時(shí)勢,順應(yīng)世俗人情的,就被稱為仗義的革命家。安靜些吧,河伯,你哪里會知道貴和賤的界限,大和小的標(biāo)準(zhǔn)呢!”
河伯說:“那么,我應(yīng)該做什么?不應(yīng)該做什么?我對于一切事物的拒絕或接受,求取或放棄,究竟應(yīng)該怎么決定?”
北海若說:“從道的標(biāo)準(zhǔn)看,什么貴什么賤,都是各自向?qū)α⒌姆较虬l(fā)展。不要拘泥你的思想,否則會與大道相抵觸的。哪里多哪里少,那是事物的代謝轉(zhuǎn)化。不要固執(zhí)你的行為,而與大道有參差。要莊重地象國君那樣,對誰都公正無私;坦然自得地象社祭時(shí)的土地神,對誰都不偏私福祐;浩蕩廣大地象天地四方那樣無邊無際,沒有界限。要能同時(shí)包容萬物,誰也不受到特殊的偏愛,這就叫做‘無方’。天下萬物都是一樣的,無所謂長短。大道無終無始;萬物都有死有生,所以它的存在是不足憑恃的。事物的變化時(shí)虛時(shí)滿,形態(tài)也是不固定的。年歲不能提取,時(shí)光無法停止,消亡、生長、滿盈、虧虛,始終循環(huán)。知道這種現(xiàn)象,就可以談?wù)摯蟮赖姆较、原則,和萬物變化的規(guī)律。天下萬物的生長,象奔馳一樣,沒有一個動作不在變易,無時(shí)無刻不在轉(zhuǎn)移。你何必躭心于做什么,不做什么呢?它本身就在不斷變化!
河伯說:“既然如此,又何必重視‘道’呢?”
北海若說:“懂得道的人,一定能通情達(dá)理,通情達(dá)理的人,一定很懂得權(quán)宜應(yīng)變,能應(yīng)變的人,就不會因物而傷害自己。有最高道德的人,火不能
燒灼他,水不能淹溺他,嚴(yán)寒酷署都不能傷他,兇禽猛獸不能殘害他。這并不是說要他故意去觸犯水火、寒署、禽獸,而是說他很能察覺安危、禍福的契機(jī),能小心地選擇進(jìn)退去就,因此外物不能傷害他。所以說:天性是內(nèi)在的,人為是外在的,道就體現(xiàn)在天性里。知道天性和人為的運(yùn)行規(guī)律,以了解天性為基礎(chǔ),以道德為根據(jù),或退或進(jìn),或屈或伸,這就是歸結(jié)到要點(diǎn),而我的話也盡于此了!
河伯說:“那么,什么是天性?什么是人為?”
北海若說:“牛和馬都有四條腿,這就是天性。給馬絡(luò)上籠頭,給牛鼻上穿上繩索,就是人為。所以說:不要用人為去毀滅天性,不要因人事而忽視天命,不要因有限之得而殉無窮之名。小心地緊守這三個原則,這才叫做反樸歸真!保ㄊ┫U存黃素芬)
【注釋】
。1)時(shí):按時(shí)令。(2)灌:奔注。河:黃河。(3)涇:直流的水波,此指水流。(4)不辯:分不清。(5)旋:轉(zhuǎn),改變。(6)望洋:茫然抬頭的樣子。(7)伯夷:商孤竹君之子,與弟叔齊爭讓王位,被認(rèn)為節(jié)義高尚之士。(8)子:原指海神若,此指海水。(9)長:永遠(yuǎn)。大方之家:有學(xué)問的人。(10)鼃:同蛙。(11)虛:同“墟”,居住的地方。(12)篤(dú毒):固。引申為束縛、限制。(13)曲士:孤陋寡聞的人。(14)丑:鄙陋,缺乏知識。(15)大理:大道。(16)尾閭(lǔ呂):海的底部,排泄海水的地方。(17)虛:流空。(18)過:超過。(19)自多:自夸。(20)大:同“太”。(21)方:正。存:察,看到。見(xiàn現(xiàn)):顯得。(22)奚:何,怎么。(23)礨(lěi磊):石塊。礨空:石塊上的小空洞。大澤:大湖泊。(24)稊米:泛指細(xì)小的米粒。(25)號:稱。(26)連:繼續(xù)。(27)“仁人”二句:仁人:指專門講仁義的儒家者流。任士:指身體力行的墨家者流。墨家以任勞以成人之所急為己任,故稱。(28)分(fèn憤):分性、秉賦。無常:不固定。(29)
故:同“固”。(30)大知(zhì智):大智大慧的人。(31)知量:知道物量。(32)曏:明。故:古。(33)“故遙”二句:悶:昧,暗。不悶:不昏暗,即“明白”。掇(dūo多):伸手可拾,表示近。跂:通“企”,求。不跂:不可企求。(34)分(fèn憤):界限,盈虛得失的界限。(35)坦涂:大道。涂,同“途”。(36)說:通“悅”。(37)至大之域:無窮大的境界。(38)倪(ní泥):頭緒,引申為標(biāo)準(zhǔn)、界限。(39)不可圍:不可限制,沒有范圍。(40)信:真實(shí)。(41)。ǎ妯卜和佰惫菈。殷:盛大。(42)便:通“辨”。異便:不同的區(qū)別。(43)期:憑借。(44)數(shù):數(shù)字。(45)不期:不可能。(46)“是故”三句:大人:得道的大人先生。多:贊美、歌頌。(47)辟異:傲慢怪辟。(48)倪:標(biāo)準(zhǔn)。(49)“道人”三句:道人:得道的人。不聞:不求名聲。至德:品德極高的人。不得:不自顯其德。大人:偉大的人。無己:忘我。(50)惡(wū烏)至:什么標(biāo)準(zhǔn)。(51)差:差別。(52)差數(shù):差別的概念。等:相同。(53)功分(fèn憤):功利的性分。(54)趣:通“趨”,思想傾向。(55)操:主觀標(biāo)準(zhǔn)。睹:可見。(56)之:燕國相名子之。噲:燕王名噲。燕王噲于周慎靚王五年(前316年),用蘇代之說,讓王位給國相子之,燕人不服,大亂。齊乘機(jī)伐燕,殺噲與子之,燕國也幾乎滅亡。(57)白公:白公勝,楚平王孫,他父親太子建,因受陷害而流亡國外,生白公勝。后來白公勝回國,為了爭奪政權(quán)發(fā)動武裝政變,事敗身亡。(58)常:不變的規(guī)律。(59)麗:通“欐”,屋棟。(60)性:才性。(61)師:推崇。(62)“女惡”兩句:女:汝。家、門:范圍、界限。(63)趣:求取。(64)衍(yǎn演):通“延”,發(fā)展。反衍:反方向發(fā)展。(65)無:勿。而:你。(66)道:大道。蹇(jiǎn剪):阻塞,引申為抵觸。(67)謝:代謝,衰落。施:移,轉(zhuǎn)。(68)嚴(yán):通“儼”。有:語助詞。(69)繇(yóu由)繇乎:坦然自得的樣子。社:土地神。(70)畛(zhěn枕)域:疆界。(71)翼:庇愛,偏護(hù)。(72)成:萬物之成形。(73)位:守住、固定。
不位:不固定。(74)舉:提取。(75)消:消亡。息:生長。(76)大義:大道。方:方向、原則。(77)權(quán):權(quán)衡輕重而應(yīng)變。(78)薄:迫近,引申為觸犯。(79)蹢躅(zhízhú直逐):或作“躑躅”:進(jìn)退的樣子。(80)反:通“返”。極:盡。(81)落:絡(luò),籠住。
【秋水原文、譯文及注釋】相關(guān)文章:
觀潮原文及譯文注釋09-04
愛蓮說原文及譯文注釋07-19
師說原文及譯文注釋07-26
《孟子》原文、譯文及注釋02-21
《勸學(xué)》原文、譯文及注釋02-22
《元日》原文、譯文、注釋04-01
童趣原文及譯文注釋08-10
嫦娥原文、譯文及注釋03-06
《秋思》原文譯文注釋02-22
《閑居》的原文譯文及注釋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