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伊人久久大香线蕉一区,夜色福利少妇专区,亚洲日本va中文字带亚洲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常見文言文虛詞用法

    時間:2024-09-11 23:45:25 文言文名篇 我要投稿

    常見文言文虛詞用法(7篇)

      在日常過程學(xué)習(xí)中,相信大家一定都記得文言文吧,文言文就是白話文的提煉跟升華。相信還是有很多人看不懂文言文,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常見文言文虛詞用法,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常見文言文虛詞用法(7篇)

    常見文言文虛詞用法1

      文言虛詞是指那些意義比較抽象,基本不能明確地表示意義,而只能組織實詞使句子結(jié)構(gòu)完整的詞,它是構(gòu)成文言句子不可或缺的部分。古今漢語中,差別最大的不是實詞,而是虛詞。“之乎者也”已成為文言文最顯著的特色,甚至成了文言文的代稱�?梢�,文言虛詞在文言文中的.地位是極其重要的。

      文言虛詞數(shù)量遠(yuǎn)不如實詞多,但在文言文中使用頻率高,語法作用大,用法相當(dāng)復(fù)雜且非常靈活。清人袁仁林說過“千言萬語,止此幾個虛詞出入?yún)⑽槠溟g,而運(yùn)用無窮”。正因為用法復(fù)雜,才給我們現(xiàn)代人閱讀文言文增加了非常大的難度,就連古人也覺得“實字易訓(xùn),虛詞難釋”。(阮元《經(jīng)傳釋詞序》)因此,我們要想真正讀懂古文,了解并掌握文言虛詞在文中的用法是非常必要的。

      雖然說是考“常見文言虛詞”,數(shù)量也只有十幾個,但放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里,讓考生在短時間內(nèi)準(zhǔn)確辨析它的詞匯意義和語法意義,難度還是比較大的。高考教材列出的文言虛詞是32個(高考語文課本后面已經(jīng)列出),20xx年的《考試說明》降低了該考點的難度,規(guī)定要考查的文言虛詞只有20個,即:而、何、乎、乃、其、且、然、若、所、為、焉、也、以、因、于、與、哉、則、者、之;20xx年的《考試說明》中則定為18個,去掉了“然、哉”。(新的語文教學(xué)大綱又減少為15個,刪去“何、乃、若”。)

      文言虛詞與現(xiàn)代漢語虛詞差異較大�,F(xiàn)代漢語虛詞一般就當(dāng)虛詞用,而文言虛詞由于是從實詞演化而來,所以大部分虛詞都有實詞的含義,所謂“虛詞不虛”。文言虛詞與現(xiàn)代漢語虛詞的差異最明顯的是語氣詞,文言文中用“矣、哉、乎、也、邪”,現(xiàn)代漢語則用“嗎、呢、了、啊、呀”等,沒有一個相同。古文中的虛詞,毫無變化的保留到今天,只是極少數(shù)。古漢語中許多虛詞都有多種用法,一個虛詞可以當(dāng)現(xiàn)代漢語幾個虛詞用。我們在閱讀時,必須結(jié)合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去找現(xiàn)代漢語中恰當(dāng)?shù)脑~語來解釋。如 “于”字在古漢語中主要當(dāng)介詞用,但它幾乎可以同現(xiàn)代漢語所有的介詞相對應(yīng)。例如:①立于不敗之地(相當(dāng)于“在”);②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相當(dāng)于“自、從”)③古已有之,于今為烈(相當(dāng)于“到”);④忠言逆耳利于行(相當(dāng)于“對、對于”);⑤嫁禍于人(相當(dāng)于“給”);⑥冰,水為之,而寒于水(相當(dāng)于“比”);⑦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fù)趙(相當(dāng)于“被”);⑧業(yè)精于勤(相當(dāng)于“由于”)。其它還有用法更多的虛詞,如“其、而”的用法大概有四五十種。如何能準(zhǔn)確地辨析文言虛詞在文中的用法和意義,我們在復(fù)習(xí)時應(yīng)該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常見文言文虛詞用法2

     �。ㄒ唬┯米鬟B詞。

      1、表示并列關(guān)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

      如:“敏而好學(xué),不恥下問�!毕喈�(dāng)于“而且”,“又”。

      2、表示遞進(jìn)關(guān)系�?勺g為“并且”或“而且”。如:“學(xué)而時習(xí)之”。

      3、表示承接關(guān)系�?勺g為“就”“接著”,或不譯。如:溫故而知新。

      4、表示轉(zhuǎn)折關(guān)系�?勺g為“但是”“卻”。如:青,取之于藍(lán),而青于藍(lán)(《勸學(xué)》)

      5、表示假設(shè)關(guān)系。可譯為“如果”“假如”。

      例如:《少年中國說》:“使舉國之少年而果為少年也” [譯]:“假使全國的青年人如果真的都成為有為的青年”。

      6、表示修飾關(guān)系,即連接狀語�?刹蛔g。

     �、傥釃L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勸學(xué)》)

      7、表示因果關(guān)系:

     �、儆嘁嗷谄潆S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

     �、诒韾浩淠芏挥靡玻ā冻啾谥畱�(zhàn)》)

      8、表示目的關(guān)系:

     �、倏z立遠(yuǎn)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

     �、诩裘�,封府庫,而待將軍(《鴻門宴》)

      (二)通“爾”,用作代詞,第二人稱,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

     �、俣虤w,自與汝復(fù)算耳(《促織》)

      ②嫗每謂余曰:“某所,而母立于茲(《項脊軒志》)(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軍驚而壞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dāng)于“罷了”。

      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

      【而后】才,方才。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而況】即“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jìn)一層的意思。

      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fēng)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

      【既而】不久,一會兒。

      既而以吳民之亂請于朝,按誅五人(《五人墓碑記》)

      【之】

      1.用作代詞: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稱。譯為“他”(他們)、“它“(它們)。作賓語或兼語,不作主語。

      例如:①作《師說》以貽之。(《師說》,代人,作賓語。)

     �、谌朔巧�。(《師說》,代事理,作賓語。)

      (二)指示代詞,表近指。可譯為“這”,通常作復(fù)指性定語。如: 均之二策。(《廉頗藺相如列傳》)

      2.用作助詞,也分幾種情況:

     �。ㄒ唬┙Y(jié)構(gòu)助詞,定語的標(biāo)志。用在定語和中心語(名詞)之間,可譯為“的”,有的可不譯。如: 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赤壁之戰(zhàn)》)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師說》)

     �。ǘ┙Y(jié)構(gòu)助詞,補(bǔ)語的標(biāo)志。用在中心語(動詞、形容詞)和補(bǔ)語之間,可譯為"得"。如: 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三)結(jié)構(gòu)助詞,賓語前置的標(biāo)志。用在被提前的賓語之后,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前,譯時應(yīng)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輸》,即"宋有何罪")

     �。ㄋ模┙Y(jié)構(gòu)助詞。當(dāng)主謂短語在句中作為主語、賓語或一個分句時,"之"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可不譯。譯時也可省去。如: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ā稁熣f》)

      (五)音節(jié)助詞。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末尾,或用在三個字之間,使之湊成四個字,只起調(diào)整音節(jié)的作用,無義,譯時應(yīng)省去。如: 頃之,煙炎張?zhí)�。(《赤壁之�?zhàn)》)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qiáng)于百萬之師。(《毛遂自薦》)

      3、用作動詞,可譯為“到”,“去”,“往”。如:已而之細(xì)柳軍。

      【其】

      1.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

     �。ㄒ唬┑谌朔Q代詞�?纱�、代事物,有在名詞之前,作領(lǐng)屬性定語,可譯為“他的”,“它的”。例如: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廉頗藺相如列傳》)

     �。ǘ┑谌朔Q代詞。一般代人,用在動詞或形容詞之前,作主謂短語中的小主語,應(yīng)譯為“他”“它”“不能加 “的”。

      (三)活用為第一人稱�?捎米鞫ㄕZ或小主語,視句意譯為"我的"或"我(自己)"。如: 今肅迎操,操當(dāng)以肅還付鄉(xiāng)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赤壁之戰(zhàn)》)

      (四)指示代詞,表遠(yuǎn)指�?勺g為"那""那個""那些""那里"。如: 則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禪山記》)

      (五)指示代詞,表示"其中的",后面多為數(shù)詞。如: 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石鐘山記》)

      2.用作副詞。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測度、反詰、期望等語氣,常和放在句末的語氣助詞配合,視情況可譯為"大概""難道""還是""可要"等,或省去。例如: 其皆出于此乎?(《師說》表測度。)

      3.用作連詞。作連詞用時,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設(shè),可譯為"如果";或表選擇,可譯為"還是"。例如: 其業(yè)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zhì)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故哉?(《送東陽馬生序》表假設(shè)。)

      【則】

      1.用作連詞,可表示多種關(guān)系。

     �。ㄒ唬┍硎境薪雨P(guān)系�?勺g為“就”“便”,或譯為“原來是”“已經(jīng)是”。例如: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勸學(xué)》)

     �。ǘ┍硎炯僭O(shè)關(guān)系。相當(dāng)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設(shè)或推斷的結(jié)果,相當(dāng)于"那么""就"。例如: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三)表示并列關(guān)系�?勺g為"就",或不譯。例如: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師說》) 入則孝,出則弟。(《論語學(xué)而》)(四)表示轉(zhuǎn)折、讓步關(guān)系。可譯為"可是""卻";"雖然""倒是"。例如: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師說》)

      2.用作副詞。用在判斷句中,起強(qiáng)調(diào)和確認(rèn)作用,可譯作"是""就是"。例如: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非死則徙爾。(《捕蛇者說》)

      【以】

      1.用作介詞。

      (一)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視情況譯為"用""拿""憑借""依據(jù)""按照""用(憑)什么身份"等。例如: "何以戰(zhàn)?"(《曹劌論戰(zhàn)》)

     �。ǘ┢鹛崾咀饔�,可譯為"把"。例如: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ㄈ┍硎緞幼鳌⑿袨楫a(chǎn)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由于"。例如:時操軍兼以饑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戰(zhàn)》)

     �。ㄋ模┮M(jìn)動作、行為發(fā)生的時間和處所,用法同"于",可譯為"在""從"。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fēng)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記》)

     �。ㄎ澹┍硎緞幼鳌⑿袨榈膶ο�,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lǐng)""帶領(lǐng)"。例如: 天下有變,王割漢中以楚和。(《戰(zhàn)國策周策》)

      2.用作連詞。

     �。ㄒ唬┍硎静⒘谢蜻f進(jìn)關(guān)系,可譯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則游者眾……(《游褒禪山記》) (二)表示承接關(guān)系,可譯為"而"或省去。例如:余與四人擁火以入……(《游褒禪山記》)

     �。ㄈ┍硎灸康年P(guān)系,可譯"而""來""用來""以致"等。例如: 作《師說》以貽之。

     �。ㄋ模┍硎疽蚬P(guān)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例如: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

      (五)表示修飾關(guān)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語,可譯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陶淵明《歸去來辭》)

      3.復(fù)音虛詞"以是""是以",相當(dāng)"因此",引出事理發(fā)展或推斷的結(jié)果。例如:以是人多以書假余……(《送東陽馬生序》)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庖丁解�!罚�

      【于】“于”是介詞,總是跟名詞、代詞或短語結(jié)合,構(gòu)成介賓短語去修飾動詞、形容詞,表示多種組合關(guān)系。

      1.引進(jìn)動作的時間、處所、范圍、對象、方面、原因等,視情況可譯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從”“跟”“同”“對”“對于”“給”“由于”“等。荊國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輸》在……方面) 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dá)于諸侯。(《出師表》在……中)

      2.放在形容詞之后,表示比較,一般可譯為"比",有時可譯為 “勝過”。例如:冰,水為之,而寒于水。(《勸學(xué)》)

      3.放在動詞之后,引進(jìn)行為的主動者,可譯為"被",有時動詞前還有"見""受"等字和它相應(yīng)。例如: 或脫身以逃,不能容于遠(yuǎn)近……(《五人墓碑記》) 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fù)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戰(zhàn)》)

      【為】

      1.用作介詞。除表被動外,一般讀去聲。

     �。ㄒ唬┍硎緞幼鳌⑿袨榈膶ο�。可譯為"向""對"等。例如: 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ǘ┍硎緞幼�、行為的替代�?勺g為"替""給"等。例如: 當(dāng)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赤壁之戰(zhàn)》) 公為我獻(xiàn)之。(《鴻門宴》)

     �。ㄈ┍硎緞幼�、行為的時間�?勺g為"當(dāng)""等到"等。例如: 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晏子使楚》)

     �。ㄋ模┍硎緞幼鳌⑿袨榈哪康�。可譯為"為著"、"為了"。例如: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史記貨殖列傳序》)

     �。ㄎ澹┍硎緞幼鳌⑿袨榈脑�。可譯為"因為""由于"。例如: 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庖丁解�!罚�

      (六)表示被動關(guān)系。讀陽平聲,可譯為"被"。"為"所引進(jìn)的是動作行為的主動者;有時亦可不出現(xiàn)主動者;有時跟"所"結(jié)合,構(gòu)成"為所"或"為……所"。例如: 有決瀆于殷周之世者,必為湯武笑矣。(《五蠹》)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ā而欓T宴》) 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赤壁之戰(zhàn)》)

      2.用作助詞。讀陽平聲,放在疑問句之末,表示詰問,前面有疑問代詞跟它呼應(yīng)。可譯為"呢"?例如: 如今人方為刀俎……何辭為?(《鴻門宴》)

      【因】1.用作介詞。介紹動作、行為發(fā)生的原因、依據(jù)、方式,可分別譯為"因為""由于","趁著""憑借","經(jīng)過""通過"。例如: 振聲激揚(yáng),伺者因此覺知。(《后漢書張衡傳》) 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廉頗藺相如列傳》)

      2.用作連詞。表示順接上文,可譯為"于是""便"。例如: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戰(zhàn)》) 相如因持璧卻立……(《廉頗藺相如列傳》)

      【所】1.用作助詞。 經(jīng)常放在動詞前,同動詞結(jié)合,組成"所"字結(jié)構(gòu)。"所"字結(jié)構(gòu)是名詞性短語,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況"等。如: 于眾人廣坐之中,不宜有所過,今公子故過之。(《信陵君竊符救趙》)

      2.在有些句子中,"為"和"所"呼應(yīng),組成"為……所……"的.格式,表示被動。如: 賈家莊幾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錄〉后序》) 嬴聞如姬父為人所殺。(《信陵君竊符救趙》)

      3.復(fù)音虛詞"所以"。"所"和"以"連用,文言中也常見。用法主要有兩種:一種表示原因,一種表示手段和目的。表示原因的,如: 親賢臣,遠(yuǎn)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yuǎn)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出師表》) 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表示手段或憑借的如: 吾所以待侯生者備矣,……(《信陵君竊符救趙》)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師說》)

      【者】

      1、代詞,譯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況”等。滿坐寂然,無敢嘩者。

      2、語氣助詞,可不譯。如:陳勝者,陽城人也。

      【且】1.用作連詞。 且表示遞進(jìn)關(guān)系、并列關(guān)系。古之圣人,……猶且從師而問焉……(《師說》)

      2.用作副詞。 相當(dāng)于"將""將要","暫且""姑且"。以為且噬已也,甚恐。(《黔之驢》)

      【也】語氣助詞。經(jīng)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種語氣。

      1.表示判斷語氣的,如: 死生,晝夜事也。(《〈指南錄〉》后序》)

      2.表示肯定語氣的,如: 昔人云:"將以有為也。"(《〈指南錄〉后序》

      3.表示疑問語氣的,如: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4.表示感嘆語氣的,如: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ā多u忌諷齊王納諫》)

      5.用在句中,表示停頓,以舒緩語氣。如: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說》)

      【焉】語氣助詞。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譯出。 于是余有嘆焉。(《游褒禪山記》) 有時用于反詰語氣,可譯為"呢"。 萬鐘于我何加焉!(《魚我所欲也》)

      【乎】

      用作語氣助詞。

      1.表疑問語氣。可譯為"嗎""呢"。 幾寒乎?欲食乎?(《項脊軒志》) 豈有相公此時出見客乎?

      2.表測度語氣,可譯為"吧"。 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莊暴見孟子》)

      3.用于感嘆句,可譯為"啊""呀"等。 嗚呼!熟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ā恫渡哒哒f》)

      4.用在句中的停頓處。 胡為乎遑遑欲何之?(《歸去來辭》)

      用作介詞 相當(dāng)于"于"。 生乎吾前……(《師說》) 此外,可作詞尾。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ā垛叶〗馀!罚�

      【與】1. 作虛詞用。

     �。ㄒ唬┙忉尀椋汉�、跟、同。例如: 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愚公移山》) 日與子弟角,無不勝。(《促織》)

     �。ǘ┚淠┱Z氣詞,表示疑問或感嘆。后寫作“歟”。

      2.作實詞用,可解釋為“給予、給”,“結(jié)交、交好”。例句略。

    常見文言文虛詞用法3

     �。ㄒ唬﹦釉~。

      1.有做作為充當(dāng)變成成為等義,翻譯比較靈活。

     �、贁啬緸楸�,揭竿為旗。(賈誼《過秦論》)

      ②然后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賈誼《過秦論》)

     �、圩湎嗯c歡,為刎頸之交。(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鼙疄橹�,而寒于水。(荀子《勸學(xué)》)

     �、葳w王竊聞秦王善為(演奏)秦聲。(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藿袢召疄�(幫助)公子亦足矣(司馬遷《信陵君竊符救趙》)

     �、吣先“僭街兀詾�(劃為)桂林、象郡。(賈誼《過秦論》)

     �、酁�(治理)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曬之。(《論語》)

      2.以為,認(rèn)為。

     �、俅送銮刂m(xù)耳。竊為大王不取也。(司馬遷《鴻門宴》)

     �、趦尚盒υ唬菏霝槿甓嘀�!(《兩小兒辯日》)

      3.判斷詞,是。

     �、偃缃袢朔綖榈顿�,我為魚肉。(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诜菫榭椬鬟t,群家婦難為。(《孔雀東南飛》)

      (二)介詞。

      1.表被動,有時跟所結(jié)合,構(gòu)成為所或為所,譯為被。

     �、傥釋俳駷橹斠�。(司馬遷《鴻門宴》)

      ②遂為猾胥報充里正役。(蒲松齡《促織》)

      ③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賈誼《過秦論》)

     �、懿徽�,若屬皆且為所虜。(司馬遷《鴻門宴》)

      ⑤羸兵為人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眾。(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2.介紹原因或目的。為了,因為。

     �、偕魑馂闅w死,貴賤輕何薄(《孔雀東南飛》)

      ②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孟子《魚我所欲也》)

      ③今為宮室之美為之。(《莊暴見孟子》)

      3.介紹涉及的對象。給,替。

      ①于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缶。(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谡堃在w十五城為秦王壽。(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鄢颊垶橥跹詷�。(《莊暴見孟子》)

      4.對,向。

     �、贋橹魏�?(司馬遷《鴻門宴》)

      ②如姬為公子泣(司馬遷《信陵君竊符救趙》)

      5.表示動作、行為的'時間�?勺g為當(dāng)?shù)鹊降取?/p>

     �、贋槠鋪硪�,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晏子使楚》)

      (三)句末語氣詞,表示疑問或反詰,呢。

     �、偃缃袢朔綖榈顿蓿覟轸~肉,何辭為(司馬遷《鴻門宴》)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季氏將伐顓臾》)

     �、酆喂蕬谚砧ざ粤钜姺艦�?(司馬遷《屈原列傳》)

    常見文言文虛詞用法4

      之:

     �。ㄒ唬┐~。

      1、作第三人稱代詞,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為第三人稱,譯作“他(她)(他們)”、“它(它們)”。

     �、俟c之乘,戰(zhàn)于長勺。——《曹劌論戰(zhàn)》

     �、陉悇僮糁�,并殺兩尉�!蛾惿媸兰摇�

      ③肉食者謀之�!恫軇フ搼�(zhàn)》)

      2、有時也作第一人稱,譯為“我”。如:太尉茍以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上樞密韓太尉書》

     �。ǘ┲~。

      1、結(jié)構(gòu)助詞,譯為“的”,有的可不譯。

     �、儆鑷L求古仁人之心�!对狸枠怯洝�

      ②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恫軇フ搼�(zhàn)》

      2、結(jié)構(gòu)助詞,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不譯。

     �、籴t(y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侗怡o見蔡桓公》

      ②于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稅凵徴f》

     �、鄢家酝趵糁ニ我玻瑸榕c此同類�!豆敗�

      3、音節(jié)助詞。用來調(diào)整音節(jié),無義,一般不翻譯。

      ①公將鼓之——《曹劌論戰(zhàn)》

     �、诰弥克祁�,意暇甚——《狼》

     �、蹛澓蘧弥蛾惿媸兰摇�

      4、結(jié)構(gòu)助詞,是賓語提前的標(biāo)志。

     �、俸温校俊堵毅憽�

     �、谒魏巫镏�?——《公輸》

     �、鄱蔷诱呶粗��!稘M井游記》

      5、結(jié)構(gòu)助詞,是定語后置的標(biāo)志。

     �、倬訌R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yuǎn)則憂其君�!对狸枠怯洝�

     �、诒鳖欬S河之奔流�!渡蠘忻茼n太尉書》

      (三)作動詞,可譯為“到”、“往”。

      吾欲之南海,何如?——《為學(xué)》

      者:

     �。ㄒ唬┙Y(jié)構(gòu)助詞,譯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況”“……的原因”等,相當(dāng)于名詞性短語。

     �、偎炻首訉O荷擔(dān)者三夫,叩石墾壤�!队薰粕健�

     �、谌粲凶骷榉缚萍盀橹疑普�,宜付有司論其刑賞�!冻鰩煴怼�

      ③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稙閷W(xué)》

     �、芏擦暌晕迨镏卮嬲�,徒以有先生也�!短砌虏蝗枋姑�

      (二)語氣助詞,用在主語之后表示停頓,謂語部分一般用“也”字結(jié)尾,起判斷作用。

     �、俦鄙接薰�,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谥T葛孔明者,臥龍也�!堵≈袑Α�

      而:

      主要作連詞用,可以表示以下關(guān)系:

      l、并列關(guān)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

     �、贉毓识�,可以為師矣�!叮ㄕ撜Z)十則》

     �、谥卸牍诙圜渍邽闁|坡。——《核舟記》

      2、承接關(guān)系,可譯作“就”“接著”,或不譯。

     �、俦怡o望桓候而還走�!侗怡o見蔡桓公》

      ②尉劍挺,廣起,奪而殺尉。——《陳涉世家》

     �、郗h(huán)而攻之而不勝。前一個“而”就表示承接關(guān)系�!兜玫蓝嘀�,失道寡助》

      3、轉(zhuǎn)折關(guān)系,譯作“但是”“可是”“卻”。

     �、俣词贾魃街痔��!妒嫉梦魃窖缬斡洝�

      ②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可遠(yuǎn)觀而不可褻玩焉——《愛蓮說》

     �、塾糯罅x于天下,而智術(shù)淺短。——《隆中對》

     �、墉h(huán)而攻之而不勝。后一個“而”字表示轉(zhuǎn)折關(guān)系�!兜玫蓝嘀У拦阎�

      4、遞進(jìn)關(guān)系,譯作“而且”“并且”或不譯。

      ①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蹲砦掏び洝�

     �、趯W(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叮ㄕ撜Z)十則》

      5、修飾關(guān)系,可譯為“地”“著”,或不譯。

     �、俸忧芹判Χ怪�。——《愚公移山》

     �、谑┦┒�,漫漫而游�!妒嫉梦魃窖缬斡洝�

      其:

     �。ㄒ唬┐~

      1、作第三人稱代詞,可譯作“他(她)”“他(她)的”“他們”“他們的”“它”“它們”“它們的”。

     �、贀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丁凑撜Z〉十則》

      ②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犊诩肌�

     �、弁来笫睿智昂笫芷鋽��!独恰�

      有時也譯作第一人稱代詞“我”。

      偶然得之,非其所樂�!渡蠘忻茼n太尉書》

      2、指示代詞,可譯為“那”、“那個”、“那些”、“那里”。

     �、倨淙艘暥巳菁�,若聽茶聲然�!逗酥塾洝�

     �、趶�(fù)前行,欲窮其林�!短一ㄔ从洝�

     �、垡悦闫鋵W(xué)者也�!赌赜洝�

      也可譯作“其中的”,后面多為數(shù)詞。

      ①其一犬坐于前�!独恰�

     �、谑裰捎卸湟回�,其一富�!稙閷W(xué)》

     �。ǘ└痹~。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問、猜度、反詰、愿望等語氣,常和放在句末的語氣詞配合,可譯為“大概”“或許”“恐怕”“可要”“怎么”“難道”等,或省去。

     �、倨淙缤潦危俊队薰粕健�

     �、谄湔鏌o馬邪?其真不知馬也�!恶R說》

      前一個“其”可譯作“難道”,后一個“其”可譯為“恐怕”。

     �、郯擦昃湓S寡人!其:可譯為“可要”�!短砌虏蝗枋姑�

     �。ㄈ┻B詞,表示假設(shè),可譯為“如果”。

      其業(yè)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zhì)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爾�!端蜄|陽馬生序》

      以:

     �。ㄒ唬┙樵~。

      1、介紹動作行為產(chǎn)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于”。

     �、俨灰晕锵�,不以己悲�!对狸枠怯洝�

     �、谑且韵鹊酆啺我赃z陛下。(前一個“以”表原因,后一個“以”表目的。)——《出師表》

     �、鄯鎏K以數(shù)諫故,上使外將兵�!蛾惿媸兰摇�

      2、介紹動作行為所憑借的.條件,可譯為“憑借”“按照”“依靠”等。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恶R說》

     �、谝詺埬暧嗔Γ荒軞街幻�。——《愚公移山》

     �、塾蛎癫灰苑饨�,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丁疵献印刀隆�

      3、表示動作行為的方式,可譯作“把”、“拿”、“用”等。

     �、偻缿�,投以骨�!独恰�

     �、谒煸S先帝以驅(qū)馳。——《出師表》

     �、垡匀酥�,待水之勞�!秿{江寺飛泉亭記》

     �。ǘ┻B詞。

      1、表示目的,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漢語里的“來”。

     �、僖鈱⑺砣胍怨テ浜笠��!独恰�

     �、谝怨庀鹊圻z德。——《出師表》

     �、蹖儆枳魑囊杂浿!对狸枠怯洝�

      ④故為之文以志�!妒嫉梦魃窖缬斡洝�

      2、表示結(jié)果,可譯作“以至”“因而”。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冻鰩煴怼�

      ②以傷先帝之明。——《出師表》

      3、有時相當(dāng)于連詞“而”。

     �、偾瓱o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黔之驢》

     �、谧韯t更相枕以臥�!妒嫉梦魃窖缬斡洝�

      (三)“以”還可作動詞(屬于實詞)用,可譯為“認(rèn)為”。

     �、傧鹊鄄灰猿急氨桑酝髑��!冻鰩煴怼�

      ②魏武將見匈奴使,自以形陋�!丁词勒f新語〉三則》

      焉:

      1、疑問代詞,可譯為“哪里”。如:且焉置土石�!队薰粕健�

      2、句末疑問語氣助詞,可譯為“呢”。如: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恫軇フ搼�(zhàn)》

      3、代詞,相當(dāng)于“之”。如:忽啼求之,父異焉�!秱儆馈�

      4、兼詞,用于動詞、形容詞之后,即兼有介詞和代詞的作用,相當(dāng)于“從這里”“在那里”。

     �、俨粡�(fù)出焉。——《桃花源記》

     �、诤钜坠�(jié),始一反焉�!队薰粕健�

     �、鄯虼髧�,難測也,懼有伏焉�!恫芘姓搼�(zhàn)》

      雖:

      連詞“雖”在文言文中主要有兩種用法。

      1、表示假設(shè),可譯為“即使”。

     �、匐m千里弗敢易也,豈止五百里�!短砌虏蝗枋姑�

     �、陔m乘奔御風(fēng),不以疾也�!度龒{》

      2、表示轉(zhuǎn)折,可譯為“雖然”。如: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端蜄|陽馬生序》

      然:

      (一)代詞,起指示作用,譯作“這樣”“如此”。

     �、俑咐淙灰��!秱儆馈�

     �、谥^為信然�!堵≈袑Α�

      ③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始得西山宴游記》

     �。ǘ┻B詞,表轉(zhuǎn)折關(guān)系,譯作“然而”“但是”等。

     �、偃蛔阆虏分砗��!蛾惿媸兰摇�

     �、谌恢惊q未已�!堵≈袑Α�

      (三)語氣助詞,分三種情況:

      1、用在形容詞之后,作為詞尾,譯作“……地”。

      雜然相許�!队薰粕健�

      2、用于詞尾,譯作“……的樣子”。

      ①臨川之城東,有地隱然而高。——《墨池記》

     �、谕等欢钚阏摺!蹲砦掏び洝�

      3、用于句尾,常與“如”“若”連用,構(gòu)成“如……然”“若……然”格式,相當(dāng)于“……的樣子”“好像……似的”。

      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逗酥塾洝�

      乃:

      (一)作副詞。有三種情況。

      1、表示動作在時間上的承接,譯作“才”。

      ①斷其喉,盡其肉,乃去�!独恰�

     �、谔鹕崛ィズ竽酥��!妒勒f新語三則》

      2、表示動作在時間上的承接,譯作“就”。

      乃詐稱公子扶蘇、項燕,從民欲也�!蛾惿媸兰摇�

      3、表示出人意料,譯作“竟”“竟然”。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短一ㄔ从洝�

      4、用于判斷動中,相當(dāng)于“是”“就是”。

      當(dāng)立者乃公子扶蘇�!蛾惿媸兰摇�

     �。ǘ┳鬟B詞,表示前后的銜接或轉(zhuǎn)折,可譯為“于是”。

      ①乃入?yún)菍ざ��!吨芴帯?/p>

     �、谀酥匦拊狸枠��!对狸枠怯洝�

     �。ㄈ┳鞔~,譯為“你、你的”。如: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示兒》

      于:

      介詞“于”的主要用法有:

      1、表示動作發(fā)生的處所、時間,譯作“在”“從”。

      ①公與之乘,戰(zhàn)于長勺。——《曹劌論戰(zhàn)》

     �、谧幽勇勚�,起于魯�!豆敗�

      2、表示動作的對象,譯作“向”“對”“同”“給”“到”等。

     �、俨偕咧衤勚�,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队薰粕健�

     �、谪氄哒Z于富者曰�!稙閷W(xué)》

     �、勖颗c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冻鰩煴怼�

      ④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孟子二章》

     �、輿r仁人莊士之遺風(fēng)余思,被于來世者何如哉�!赌赜洝�

      3、用在被動句中,介紹行為主動者,可譯為“被”。如:“受制于人”的“于”。

      4、用在形容詞之后,表示比較,一般可譯作“比”。如: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遏~我所欲也》

      5、表原因,可譯為“由于”“因為”。如: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孟子二章》

      為:

      “為”作為動詞有兩種基本用法,一是表判斷,一是表動作行為。這里只介紹“為”作為介詞的用法。

      1、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可譯作“向”“對”等。

      ①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诖巳恕獮榫哐运劇!短一ㄔ从洝�

      2、表示被動,譯作“被”。如:梅花為寒氣所勒�!段骱斡浂⻊t》

      3、表示動作、行為的替代,可譯為“替”“給”等。如:為我謝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韓愈短文兩篇》

      4、表示動作、行為的目的,可譯作“為著”“為了”。如: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魚我所欲也》

      5、表動作、行為的時間,可譯為“當(dāng)”“等到”,如: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蛾套庸适聝善�

    常見文言文虛詞用法5

      【因】

      (一)介詞。

      1.依照,根據(jù)。

     �、儇璨灰騽菹笮�。(《核舟記》)

      ②變法者因時而化。

     �、凵茟�(zhàn)者因其勢而利導(dǎo)之。

      2.依靠,憑借。

      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過秦論》)

     �、谝蛉酥Χ种�,不仁(《燭之武退秦師》)

     �、塾忠蚝駧庞檬抡叱冀�。(《屈原列傳》)

      3.趁著,趁此。

     �、俨蝗缫蚨裼鲋�。(《鴻門宴》)

     �、谝驌襞婀谧�。(《鴻門宴》)

      4.通過,經(jīng)由。

      ①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鴻門宴》)

      5.因為,由于。

      ①因造玉清宮,伐山取材,方有人見之。

     �、诙魉觿t思無因喜以謬賞。(《諫太宗十思書》)

      (二)副詞。

      1.于是,就;因而。

     �、僖虬蔚俄角白喟�。(《赤壁之戰(zhàn)》)

     �、谙嗳缫虺骤祬s立(《廉頗藺相如列傳》)

      2.原因,緣由,機(jī)緣。

     �、儆诮駸o會因。(《孔雀東南飛》)

      (三)動詞

      1.根據(jù)

     �、俟适乱蛴谑�,而備適于事(《五蠹》)

      2.沿襲,繼續(xù)。

     �、倜晒蕵I(yè),因遺策。(《過秦論》)

     �、诩又詭熉茫蛑责囸~。

      【于】

      (一)介詞。

      1.在,從,到

      ①乃設(shè)九賓禮于庭。(在)《廉頗藺相如列傳》

     �、诳N紳、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計所出。

     �、矍啵≈谒{(lán),而青于藍(lán)。(前一個于:從)(《勸學(xué)》)

     �、軓膹降劳�,歸璧于趙。(到)《廉頗藺相如列傳》

      2.在方面從中

     �、偾G國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谟谌藶榭勺I,而在己為悔。(《游褒禪山記》)

      3.由于

     �、贅I(yè)精于勤、荒于嬉(《進(jìn)學(xué)解》)

      4.向,對,對于。

     �、僬埛蠲缶扔趯O將軍(《赤壁之戰(zhàn)》)

      ②魯肅聞劉表卒,言于孫權(quán)曰(《赤壁之戰(zhàn)》)

      ③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師說》)

      5.被。

     �、倬矣谮w王�!读H藺相如列傳》

      ②故內(nèi)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屈原列傳》)

      6.與,跟,同。

     �、偕黹L八尺,每自比于管仲、樂毅。

      ②燕王欲結(jié)于君�!读H藺相如列傳》

     �、勰羟哺剐淖越Y(jié)于東,以共濟(jì)世業(yè)。《赤壁之戰(zhàn)》

      7.比。

     �、倏鬃釉唬嚎琳陀诨⒁病�

     �、谇啵≈谒{(lán),而青于藍(lán)。(后一個于:比)(《勸學(xué)》)

      【于是】

      1.相當(dāng)于于+此,在這時,在這種情況下,對此,從此,因此。例:

      ①于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在這時)

      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這種情況下)(《捕蛇者說》)

      ③于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罅。(對此)《廉頗藺相如列傳》

     �、苡谑怯嘤袊@焉。(因此)(《游褒禪山記》)

      ⑤遂墨以葬文公,晉于是始墨。(從此)

      2.連詞,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關(guān)系,與現(xiàn)代漢語于是相同。例:

     �、儆谑乔赝醪粦�,為一擊缻。(《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吳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厲聲以呵,則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記》)

     �、塾谑菫殚L安君約車百乘,質(zhì)于齊。(《觸龍說趙太后》)

      【見于】表示被動。

     �、傥衢L見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诮袷窍氁娙栌谟�,何哉(《愚溪詩序》)

      【與】

      (一)介詞。

      1.介詞。和,跟,同。

     �、倥婀姲陨希吹门c項羽相見(《鴻門宴》)

     �、诙虤w,自與汝復(fù)算耳(《促織》)

      2。給,替。

     �、訇惿嫔贂r,嘗與人傭耕。(《陳涉世家》)

     �、谂c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

      3.比,和比較。

      ①吾孰與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

     �、谳^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六國論》)

      (二)連詞。

      1.連詞。和,跟,同。

     �、偃恢\臣與爪牙之士,不可不養(yǎng)而擇也(《勾踐滅吳》)

     �、诠篡`載稻與脂于舟以行。(《勾踐滅吳》)

      (三)動詞。

      1.給予,授予。

     �、偕耍c之母;生二子,公與之餼。(《勾踐滅吳》)

     �、趧t與一生彘肩(《鴻門宴》)

      ③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

      2.結(jié)交,親附。

     �、僖蛉酥Χ种蝗�;失其所與,不知(《燭之武退秦師》)

      ②合從締交,相與為一(《過秦論》)

     �、叟c嬴而不助五國也(《《六國論》》)

      3.對付。

      ①龐煖易與耳。

      4.參加,參與。

     �、衮q叔之子與師。(《騫叔哭師》)

      5.贊許,同意。

      ①吾與點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②朝過夕改,君子與之。

      (四)通假。通歟。句末語氣詞,表示感嘆或疑問。

     �、贌o乃爾是過與(《《季氏將伐顓臾》》)

     �、诨①畛鲇阼裕斢駳в跈持�,是誰之過與(《《季氏將伐顓臾》》)

      ③然則廢釁鐘與(《齊桓晉文之事》)

      【孰與】【與孰】表示比較與選擇,譯為:跟比較,哪一個

     �、僦^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

     �、谂婀唬菏肱c君少長?(《鴻門宴》)

      ③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廉頗藺相如列傳》)

     �、芪崤c徐公孰美(《鄒忌諷齊王納諫》)

      【孰若】【與其孰若】表示選擇(舍前取后),譯為:哪如與其哪如

     �、倥c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馮婉貞》)

     �、谂c其殺是童,孰若賣之(《童區(qū)寄傳》)

      【則】

      (一)連詞。

      1.表示承接關(guān)系。譯為就便,或譯為原來是已經(jīng)是。例如:

     �、夙椡踉唬簤咽�!賜之卮酒。則與斗卮酒。(《鴻門宴》)

      ②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勸學(xué)》)

     �、坌於熘�,則山下皆石穴罅。(《石鐘山記》)

     �、芘R視,則蟲集冠上(《促織》)

      2.表示條件、假設(shè)關(guān)系。譯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

     �、偃雱t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谙蛭岵粸樗挂�,則久已病矣。(《捕蛇者說》)

      3.表示并列關(guān)系。這種用法都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則連用,每個則字都用在意思相對、結(jié)構(gòu)相似的一個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間是并列關(guān)系。可譯為就,或不譯。

      ①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師說》)

     �、谌雱t孝,出則弟。(《論語·學(xué)而》)

     �、坌t獲邑,大則得城。

     �、芪槐皠t足羞,官盛則近諛。

      4.表示轉(zhuǎn)折、讓步關(guān)系。表示轉(zhuǎn)折時,用在后一分句,譯為可是卻;表示讓步時,用在前一分句,譯為雖然倒是。

     �、儆谄渖硪�,則恥師焉,惑矣。(《師說》)

     �、谑植门e,則雙超忽而躍(《促織》)

     �、燮涫覄t邇,其人甚遠(yuǎn)。(《詩經(jīng)》)

      5.表示選擇關(guān)系。常和非不呼應(yīng)著用,譯為就是不是就是。

     �、俜撬绖t徙爾(《捕蛇者說》)

     �、诜瞧渖碇N則不食(《勾踐滅吳》)

      (二)副詞。

      1.用在判斷句中,起強(qiáng)調(diào)和確認(rèn)作用,可譯作是就是。例如:

     �、俅藙t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2.表對已然或發(fā)現(xiàn)的強(qiáng)調(diào)�?勺g為已經(jīng)原來原來已經(jīng)。

     �、偌爸T河,則在舟中矣。(《殽之戰(zhàn)》

      (三)名詞。

      1.指分項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條數(shù)。

      ①《論語》六則。

      2。準(zhǔn)則,法則。

     �、僖陨碜鲃t。

      (四)動詞。效法。

     �、僮窈箴�、公劉之業(yè),則古公、公季之法。

      (五)通假。同輒,總是,常常。

     �、倬觿t曰:不吾知也!

      【則是】只當(dāng)是。

     �、倥c竇娥燒一陌兒,則是看你死的孩兒面上。(《竇娥冤》)

      【則則】贊嘆的聲音。

      ①連呼則則。

      【者】

      (一)助詞。

      1.指人、物、事、時、地等。的,的(人、東西、事情)。

     �、儆袕�(fù)言令長安君為質(zhì)者,老婦必唾其面!(《觸龍說趙太后》)

     �、谇刈钥姽詠矶嗑磭L有堅明約束者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2.用在數(shù)詞后面,譯為個方面樣?xùn)|西件事情。

     �、俅藬�(shù)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戰(zhàn)》)

     �、诨虍愑诙咧疄�,何哉?(《岳陽樓記》)

      3.用作若似如的賓語,譯為的樣子。

     �、傺灾�,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說》)

      ②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黔之驢》)

      4.放在后置的定語后面,相當(dāng)于的。

     �、偾笕丝墒箞笄卣�,未得。(《廉頗藺相如列傳》)

     �、陧曋�,煙炎張?zhí)�,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赤壁之戰(zhàn)》)

      5.放在主語后面,引出判斷,不必譯出。

     �、倭H者,趙之良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趲熣�,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師說》)

      6.用在今昔等時間詞后面,不必譯出。

     �、俳叻钷o伐罪。(《赤壁之戰(zhàn)》)

     �、诠耪咭蕴煜聻橹鳎秊榭�。

      ③遠(yuǎn)者數(shù)世,近者及身。

      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偃徊偎炷芸私B,以弱為強(qiáng)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赤壁之戰(zhàn)》)

      ②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畚崞拗牢艺�,私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二)語氣詞。

      1.放在疑問句的句末,表示疑問語氣等。

     �、俸握�?嚴(yán)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誰為大王為此計者?(《鴻門宴》)

      【之】

      (一)代詞。

      1.第三人稱代詞,他、她、它(們)。有時靈活運(yùn)用于第一人稱或第二人稱。

     �、偬笫舛局�。(《觸龍說趙太后》)

     �、诓恢獙④妼捴链艘�。(之:我)(《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數(shù)存之。(之:我)(《信陵君竊符救趙》)

     �、芮夜涌v輕勝,棄之降秦,獨不憐公子姊邪?(之:我)(《信陵君竊符救趙》)

     �、萑徽Z之,又恐汝日日為吾擔(dān)憂。(之:你)(《與妻書》)

      2.指示代詞,這,此。

     �、俜蜃佑�,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將伐顓臾》)

     �、诰蛹卜蛏嵩挥貫橹o(前一個之,這樣。后一個之,它。)(《季氏將伐顓臾》)

     �、壑x又何知。(《逍遙游》)

     �、芫撸瑢幵S之以負(fù)秦曲。(《廉頗藺相如列傳》)

      (二)助詞。

      1.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漢語的`的,放在定語和中心語之間。

      ①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季氏將伐顓臾》)

     �、谧佣紙蟾改钢�,臣而思報君之仇。(《勾踐滅吳》)

      2.放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俪贾畨岩�,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燭之武退秦師》)

     �、诳椭牢艺�,欲有求于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鄄换计浔娭蛔阋�,而患其志行之少恥也。(《勾踐滅吳》)

     �、芡鯚o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

      3.放在倒置的動(介)賓短語之間,作為賓語提前的標(biāo)志。

     �、倬渥x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師說》)

      ②譬若以肉投餒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竊符救趙》)

     �、墼娫疲核擞行模桠舛戎�。夫子之謂也。(《齊桓晉文之事》)

      4.放在倒置的定語與中心語之間,作為定語后置的標(biāo)志。

     �、衮緹o爪牙之利,筋骨之強(qiáng)。(《勸學(xué)》)

     �、谌擞终l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傳》)

      5.用在時間詞或動詞(多為不及物動詞)后面,湊足音節(jié),沒有實在意義。

     �、偬钊还闹屑冉�,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國也》)

     �、谟囔鏹iōng,牖yǒu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項脊軒志》)

     �、垌曋�,煙炎張?zhí)臁?《赤壁之戰(zhàn)》)

      (三)動詞,到去。

     �、俸鸀楹蹂劐赜沃�?(《歸去來兮辭》)

     �、谵梢灾湃f里而南為?(《逍遙游》)

     �、塾袪颗6^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齊桓晉文之事》)

      ④卒之東郭墦間,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顧而之他。(《齊人有一妻一妾章》)

    常見文言文虛詞用法6

     �。ㄒ唬┘嬖~。

      1.相當(dāng)于于之、于此、于彼。

     �、偃诵�,必有我?guī)熝?在其中)。(《論語》)

     �、诜e土成山,風(fēng)雨興焉(從這里)。(荀子《勸學(xué)》)

     �、畚迦苏�,蓋當(dāng)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義而死焉(在這件事情上)者也。(張溥《五人墓碑記》)

      2.相當(dāng)于于何。譯為在哪里從哪里等。

     �、偾已芍猛潦�?(《愚公移山》)

     �、诜窃僦粒芍淙舸�?

     �、垩捎腥嗜嗽谖�,罔民而可為也?(孟子《齊桓晉文之事》)

      (二)代詞。

      1.相當(dāng)于之。

     �、傥┵狗蛴^人風(fēng)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說》)

     �、讵q且從師而問焉。(韓愈《師說》)

     �、廴ソ裰苟嵫桑錇闀r止十有一月耳。(張溥《五人墓碑記》)

      2.哪里,怎么。

     �、傥粗芍�(《論語》)

     �、诟铍u焉用牛刀(《論語》)

      (三)語氣詞。

      1。句末語氣詞,了,啊,呢。

     �、僦恋ひ郧G卿為計,始速禍焉。(蘇洵《六國論》)

     �、谝挥鹬慌e,為不用力焉。(孟子《齊桓晉文之事》)

      ③則牛羊何擇焉?(孟子《齊桓晉文之事》)

      2.作句中語氣詞,表示停頓,相當(dāng)于也。

     �、倬渥x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否焉,小學(xué)而大遺。(韓愈《師說》)

     �、谏傺�,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蘇軾《赤壁賦》)

      3.作詞尾,相當(dāng)于然,譯為的樣子地。

     �、俦P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乎幾千萬落。(杜牧《阿房宮賦》)

     �、谟趤y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焉。(蘇軾《石鐘山記》)

    常見文言文虛詞用法7

      一、而 ér

      1、連詞。

     �。�1)表并列: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例①:蟹六跪而二螯。例②:北救趙而西卻秦。

      (2)表遞進(jìn):可譯為“并且”或“而且”。例: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

     �。�3)表承接:可譯為“就”、“接著”、“然后”、“于是”,或不譯。例①: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fā)于水上。例②:圖窮而匕首見

      (4)表轉(zhuǎn)折:可譯為“但是”、“卻”。例:青,取之于藍(lán),而青于藍(lán)。

     �。�5)表假設(shè):可譯為“如果”、“假如”。例: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

     �。�6)表修飾:即連接狀語,可不譯或譯為“地”。例①:吾嘗終日而思矣。例②:吾恂恂而起。例③徐而察之

     �。�7)表因果:可譯為“因而”。例:諸人徒見操書言水步八十萬而各懾恐。

      2、代詞。只用作第二人稱,一般作定語,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例①:而翁長銓,遷我京職,則汝朝夕侍母。例②:而翁歸,自與汝復(fù)算爾。

      3、音節(jié)助詞。常與其他虛詞構(gòu)成“復(fù)音虛詞”。如:“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dāng)于“罷了”。例①: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例②: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已而”、“俄而”一般用來表示時間不久。

      二、何 hé

      1、疑問代詞。

     �。�1)單獨作謂語,問原因,后面常有語氣助詞“哉”、“也”,可譯為“為什么”、“什么原因”。例①:何者?嚴(yán)大國之威以修敬也。②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

      (2)作賓語,常放在謂語動詞前,主要代處所和事物,可譯為“哪里”、“什么”。譯時,“何”要后置。例①:豫州今欲何至? 例②:大王來何操?

     �。�3)作定語,可譯為“什么”、“哪”。例①:然則何時而樂耶? 例②: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

      2、副詞。

     �。�1)用在句首或動詞前,常表示反問,可譯為“為什么”、“怎么”。例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例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2)用在形容詞前,表示程度深,可譯為“怎么”、“多么”、“怎么這樣”。例①: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例②: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3、復(fù)音虛詞。“何如”、“何以”。

      “何如”常用于疑問句中,表疑問或詰問,相當(dāng)于“怎么樣”或“什么樣”。例:樊噲日:“今日之事何如?”

      “何以”即“以何”,介賓短語用于疑問句中作狀語,根據(jù)“以”的不同用法,分別相當(dāng)于“拿什么”、“憑什么”等。例:榮祿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 又:何以戰(zhàn)?

      三、乎hū

      1、語氣助詞。

     �。�1)表疑問語氣,可譯為“嗎”、“呢”。例①:兒寒乎?欲食乎? 例②:豈有相公此時出見客乎?

     �。�2)表測度語氣,可譯為“吧”。例①: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例②:日食飲得無衰乎?

     �。�3)表反問語氣,可譯為“嗎”。例: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4)用于感嘆句,可譯為“啊”、“呀”等。例:嗚呼!熟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5)用在句中的停頓處,表舒緩語氣,可不譯。例:胡為乎遑遑欲何之?

      2、用作介詞。相當(dāng)于“于”。例①:生乎(在)吾前,其聞道也亦先乎(比)吾。例②:吾嘗疑乎(于)是。例③:叫囂乎東西。

      3、作詞尾�;只趾跗溆谟稳斜赜杏嗟匾樱。ā模�

      四、乃nǎi

      1、副詞。

     �。�1)表示順接,可譯為“就”、“這才”等。例: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yuǎn)謀�!蹦巳胍�。

     �。�2)表示轉(zhuǎn)折,可譯為“卻”、“竟(然)”、“反而”、“才”等。例①:今君乃亡趙走燕。例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3)表示限制或條件,可譯為“才”、“僅”等。例①:臣乃敢上璧。例②:必以長安君為質(zhì),兵乃出。

     �。�4)表示出乎意外,可譯為“竟然”。例: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

      2、代詞。只用作第二人稱,常作定語,譯為“你的”;也作主語,譯為“你”。不能作賓語。例①: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例②: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3、用在判斷句中,起確認(rèn)作用�?勺g為“是”、“就是”等。例

      ①:若事之不濟(jì),此乃天也。例②:當(dāng)立者乃公子扶蘇。

      4、“乃”有時還作連詞用,釋為“而且”、“可是”、“卻”、“于是”等。例①:非獨聶政能,乃其姊者烈女也。例②:不見子都,乃見狂且(子都,美男子;狂且,狂行愚拙之人)。例③: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五、其qí

      1、代詞。

      (1)第三人稱代詞�?纱�、代事物,用在名詞之前,作領(lǐng)屬性定語,可譯為“他的”、“它的”(包括復(fù)數(shù))。例: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

     �。�2)第三人稱代詞。一般代人,用在動詞或形容詞之前,作主謂短語中的小主語(主謂短語,在句中作主語或賓語修飾語)應(yīng)譯為“他”、“它”,不能加“的”。例①:秦王恐其破璧。(“其破璧”作賓語。)例②: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其聞道”作主語。)例③: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其可目”作賓語。)

     �。�3)活用為第一人稱�?捎米鞫ㄕZ或小主語,視句意譯為“我的”或“我(自己)”。例①:今肅迎操,操當(dāng)以肅還付鄉(xiāng)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例②: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4)指示代詞,表遠(yuǎn)指。作定語,可譯為“那”、“那個”、“那些”、“那里”。例:則或咎其欲出者。

     �。�5)指示代詞,表示“其中的”,后面多為數(shù)詞。例: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

      2、副詞。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測度、反詰、婉商、期望、祈使等語氣,常和放在句末的語氣助詞配合,視情況可譯為“大概”、“難道”、“還是”、“可要”等,或省去。例①:其皆出于此乎?(表測度,大概。) 例②:其孰能譏之乎?(表反詰,難道。)例③:汝其勿悲�。ū硗裆�,可要。) 例④:爾其無忘乃父之志�。ū砥谕�,一定。) 例⑤:吾其還也�。ū砥硎梗€是。)

      3、連詞。

      作連詞用時,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設(shè),可譯為“如果”;或表選擇,可譯為“是……還是”。例①:其業(yè)有不精,德有不成者。(表假設(shè)。)例②:其若是,孰能御之? (表假設(shè)。) 例③: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表選擇或反詰:難道。)

      六、且qiě

      1、連詞。

     �。�1)表示遞進(jìn)關(guān)系、并列關(guān)系。例①: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已久疲。例②: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例③:河水清且漣漪。例④:猶且從師而問焉。(尚且)

     �。�2)表示轉(zhuǎn)折,相當(dāng)于“但是”。例: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

      (3)有時相當(dāng)于“尚且”,先讓步,后推進(jìn)一層。例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例②:古之圣人,……猶且從師而問焉。

      2、副詞。

      相當(dāng)于“將”、“將要”、“暫且”、“姑且”。例①:不出,火且盡。例②:卿但暫還家,吾今且報府。例③且暫還家去。

      七、若ruò

     �。�1)表人稱,相當(dāng)于“你”、“你們”;作定語時則譯為“你的”。例①:若毒之乎?(你)例②:更若役,復(fù)若賦……(你的)

     �。�2)表近指,相當(dāng)于“這”、“這樣”、“如此”。例①:南宮適出,子曰:“君子哉若人!”

      2、連詞。

     �。�1)表假設(shè),相當(dāng)于“如果”、“假設(shè)”等。例: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

     �。�2)表選擇,相當(dāng)于“或”、“或者”。例:以萬人若一郡降者,封萬戶。

      2、復(fù)音虛詞。

      “若”和“夫”、“至”結(jié)合,組成“若夫”、“至若”,放在一段或另一層意思的開頭,表示他轉(zhuǎn)。例①:若夫霪雨霏霏。例②:至若春和景明。

      八、所suǒ

      1。助詞。

     �。�1)經(jīng)常放在動詞前,同動詞結(jié)合,組成“所”字結(jié)構(gòu)�!八弊纸Y(jié)構(gòu)是名詞性短語,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情況”等。例①:于眾人廣坐之中,不宜有所過,今公子故過之。例②: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例③:余在患難中,間以詩記所遭。

     �。�2)所和動詞結(jié)合,后面再有名詞性結(jié)構(gòu),則所字結(jié)構(gòu)起定語的作用。例:夜則以兵圍所寓舍。

      2、在有些句子中,“為”和“所”呼應(yīng),組成“為……所……”的格式,表示被動。例①:賈家莊幾為巡徼所陵迫死。例②: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

      3、復(fù)音虛詞“所以”�!八焙汀耙浴边B用,文言中也常見。用法主要有兩種:一種表示原因,一種表示手段和目的。例①:親賢臣,遠(yuǎn)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yuǎn)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表示原因。)例②: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表示手段或憑借。)

      九、為wèi

     �。�1)除表被動外,一般讀去聲。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勺g為“向”、“對”等。例: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2)表示動作、行為的替代,可譯為“替”、“給”等。例①:當(dāng)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例②:公為我獻(xiàn)之。

      (3)表示動作、行為的時間�?勺g為“當(dāng)”、“等到”等。例: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

     �。�4)表示動作、行為的目的�?勺g為“為著”、“為了”。例①: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例②:慎勿為婦死,貴賤情何薄。

      (5)表示動作、行為的原因�?勺g為“因為”、“由于”。例①: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例②: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6)表示被動。讀陽平聲wéi,可譯為“被”�!盀椤彼M(jìn)的是動作行為的主動者;有時亦可不出現(xiàn)主動者;有時跟“所”結(jié)合,構(gòu)成“為所”或“為……所”。例①:有決瀆于殷周之世者,必為湯武笑矣。例②: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例③: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

      2、助詞。讀陽平聲wéi,放在疑問句之末,表示詰問,前面有疑問代詞跟它呼應(yīng)�?勺g為“呢”。例:如今人方為刀俎……何辭為?

      十、焉yān

      1、語氣助詞。

     �。�1)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譯出。例:于是余有嘆焉。

     �。�2)有時用于反詰語氣,可譯為“呢”。例:萬鐘于我何加焉!

     �。�3)在詞或短語后,起附加作用,相當(dāng)于“然”。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

      2、代詞。

     �。�1)相當(dāng)于人稱代詞“之”:以俟夫觀人風(fēng)者得焉。

      (2)疑問代詞,可譯為“哪里”。例:焉足道邪!

      3、兼詞。

     �。�1)相當(dāng)于“于之、于是”。例①:積土成山,風(fēng)雨興焉。例②:青麻頭伏焉

     �。�2)相當(dāng)于“哪里”。例:且焉置土石?

      十一、也yě

      1、語氣助詞。經(jīng)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種語氣。

     �。�1)表判斷。例①:吾師肺肝,皆鐵石所鑄造也。例②:環(huán)滁皆山也

     �。�2)表肯定。例:昔人云:“將以有為也。”在有否定詞的句子中,仍然是一種表否定的肯定。如:眾曰:“若所為誠快,然使君冤未白,猶無益也�!�

     �。�3)表疑問。例: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

     �。�4)表感嘆�!耙病北硎疽蓡栒Z氣和感嘆語氣,句中一般要用疑問代詞。例①:吾王之好田獵,夫何使我至于此極也! 例②: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5)表商量�?勺g為“吧”。例:吾其還也。

      2、語氣助詞。用在句中,表示停頓,以舒緩語氣。例①:當(dāng)余之從師也,負(fù)篋曳屣。例②: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十二、以

      1、介詞。

      (1)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視情況譯為“用”、“拿”、“憑借”、“依據(jù)”、“按照”、“用(憑)什么身份”等。例①:以故法為其國與此同。例②:愿以十五城請易璧。例③:問:“何以戰(zhàn)?”例④:余船以次俱進(jìn)。

     �。�2)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例: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

     �。�3)表示動作、行為產(chǎn)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由于”。例①:且以一璧之故逆強(qiáng)秦之歡,不可。例②:時操軍兼以饑疫,死者太半。

     �。�4)引進(jìn)動作、行為發(fā)生的時間和處所,用法同“于”,可譯為“在”、“從”。例: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至于泰安。

      (5)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lǐng)”、“帶領(lǐng)”。例①:天下有變,王割漢中以楚和。例②:(公子)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

      2、連詞。

      (1)表并列或遞進(jìn),可譯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夫夷以近,則游者眾。

      (2)表承接,可譯為“而”或省去。例:余與四人擁火以入。

     �。�3)表目的,可譯為“而”、“來”、“用來”、“以致”等。例①:作《師說》以貽之。例②:斂貲財以送其行。

      (4)表因果,可譯為“因為”。例: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5)表修飾,可譯為“而”,或省去。例: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

     �。�6)表結(jié)果,可譯為“以致”。例: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3、動詞。可譯為“認(rèn)為,以為”、“用”、“行”等。例①:自以本非巖穴知名之士。②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

      4、復(fù)音虛詞“以是”、“是以”,相當(dāng)于“因此”,引出事理發(fā)展或推斷的結(jié)果。例①: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例②: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

      十三、因yīn

      1、介詞。

      介紹動作、行為發(fā)生的原因、憑借、對象、方式,可分別譯為“因為”、“由于”、“趁著”、“憑借”、“經(jīng)過”、“通過”。例①:振聲激揚(yáng),伺者因此覺知。例②:變法者因時而化。例③: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例④:祥符年間,因造玉清宮,伐山取材,方有人見之。例⑤: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

      2、連詞。

      表順接上文,可譯為“于是”、“便”。例①:因拔刀斫前奏案。例②:相如因持璧卻立。

      十四、于yú

      1、介詞。

     �。�1)引進(jìn)動作的時間、處所、范圍、對象、方面、原因等,可譯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從”、“跟”、“同”、“對”、“對于”、“給”、“由于”等。

      例①:得復(fù)見將軍于此。(在。)例②:荊國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在……方面。)例③: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dá)于諸侯。(在……中。)例④:請奉命求救于孫將軍。(向。)例⑤:權(quán)起更衣,肅追于宇下。(到。)例⑥:謂獄中語乃親得之于史公云。(從、自。)例⑦:故燕王欲結(jié)于君。(跟、同。)例⑧:于其身也,則恥師焉。(對、對于。)例⑨:昔先皇頒僧保所貨西洋珠于侍臣。(給。)

     �。�2)放在形容詞之后,表示比較,可譯為“比”。例①:良曰:“長于臣�!崩冢罕�,水為之,而寒于水。

      有時則只是表示對象的性質(zhì)和狀態(tài),可不譯。例如:例③:非常之謀難于猝發(fā)。

     �。�3)放在動詞之后,引進(jìn)行為的主動者,可譯為“被”,有時動詞前還有“見”、“受”等字和它相應(yīng)。例①:或脫身以逃,不能容于遠(yuǎn)近。例②: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fù)趙。

      2、復(fù)音虛詞“于是”,用法與現(xiàn)代漢語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1)放在句子開頭,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關(guān)系,與現(xiàn)在的承接連詞或因果連詞相同�,F(xiàn)代漢語也這樣用。例:于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缻。

     �。�2)放在謂語之前或謂語之后,“于是”屬介賓短語作狀語或補(bǔ)語,分別相當(dāng)于“在這”、“從這”等。例: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這職業(yè)上”。)

      十五、與yú

      1、連詞,表示并列,可譯為“和”、“跟”、“同”。例①: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天下,可以知之矣。例②: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2、介詞,表示相關(guān),可譯為“和”、“跟”、“同”。例①:客從外來,與坐談。例②:陳勝少時,嘗與人傭耕。(另一說,“與”為介詞,當(dāng)“為”、“替”解。)

      3、句末語氣詞,表示疑問、感嘆、反詰(這個意義后來寫作“歟”)。例①:“管仲非仁者與?”例②:無乃爾是過與?

      4、用于句中,無意。例:是盟也,其與幾何?

      5、動詞�?勺g為“給予”、“授予”、“結(jié)交”、“參加”等。例①:與斗卮酒。例②:不欺其與。例③:蹇叔之子與(yù)師。

      十六、則zé

      1、連詞。

     �。�1)表承接,可譯為“就”、“便”,或譯為“原來是”、“已經(jīng)是”。

      例①: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眲t與斗卮酒。例②: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例③: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

      (2)表假設(shè),相當(dāng)于“假使”、“如果”或“那么”、“就”。例①: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例②: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

     �。�3)表并列,可譯為“就”,或不譯。例①: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例②:入則孝,出則悌。

      (4)表轉(zhuǎn)折、讓步,可譯為“可是”、“卻”,或譯為“雖然”、“倒是”。例①: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例②:其室則邇,其人甚遠(yuǎn)。

      2、副詞。

      用在判斷句中,起強(qiáng)調(diào)和確認(rèn)作用,可譯作“是”、“就是”。例①: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例②:非死則徙爾。

      十七、者zhě

      1、助詞。

      (1)附在別的詞或短語之后,組成名詞性短語。例①:將藏之于家,使來者讀之,悲予志焉。例②:用花者取花初敷時,用實者成實時采。

     �。�2)放在一個詞或一組詞后邊,起提頓作用:先用“……者”提出要說明的事物,稍微停頓一下,然后說明或論斷。例①: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例②:古之讓天子者,是去監(jiān)門之養(yǎng)而離臣虜之勞也。

     �。�3)有時放在時間詞之后,起語助作用,可不譯。例: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4)有時放在數(shù)詞后邊,可譯為“個”、“樣”之類。例:此數(shù)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

      十八、之zhī

      1、代詞。

      (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稱。譯為“他”(他們)、“它”(它們)。作賓語或兼語,不作主例①:作《師說》以貽之。(代人,作賓語。)例②:鞣使之然也。(代物,作兼語。)例③:人非生而知之者。(代事理,作賓語。)

     �。�2)指示代詞,表近指。可譯為“這”,通常作復(fù)指性定語。例:均之二策,寧許以負(fù)秦曲。

      2、助詞。

     �。�1)結(jié)構(gòu)助詞,定語的標(biāo)志。用在定語和中心語(名詞)之間,可譯為“的”,有的可不譯。例①: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例②: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2)結(jié)構(gòu)助詞,補(bǔ)語的標(biāo)志。用在中心語(動詞、形容詞)和補(bǔ)語之間,可譯為“得”。例: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3)結(jié)構(gòu)助詞,賓語前置的標(biāo)志。用在被提前的賓語之后,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前,譯時應(yīng)省去。例:宋何罪之有?(即“宋有何罪”。)

     �。�4)結(jié)構(gòu)助詞,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可不譯。譯時也可省去。例①: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例②: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5)音節(jié)助詞。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末尾,或用在三個字之間,起調(diào)整音節(jié)的作用,無義,譯時應(yīng)省去。例①:頃之,煙炎張?zhí)�。例②:毛先生以三寸之舌,�?qiáng)于百萬之師。

    【常見文言文虛詞用法】相關(guān)文章:

    常見文言文虛詞用法05-22

    常見文言文虛詞用法07-23

    常見文言文虛詞用法(實用)02-10

    (熱門)常見文言文虛詞用法08-04

    常見文言文虛詞用法7篇05-22

    高二語文常見文言文虛詞用法08-02

    常見文言文虛詞用法合集7篇05-23

    高二語文常見文言文虛詞用法05-29

    文言文虛詞于的用法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