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其二》古詩譯文及賞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其二)
【宋】蘇軾
放生魚鱉逐入來,無主荷花到處開。
水枕能令山俯仰,風船解與月徘徊。
【參考譯文】
放生的魚鱉跟隨人來,池塘里荷花到處開放。從水中看山如倒過來,解開船隨風在月下徘徊。
賞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五絕·放生魚鱉逐人來》是宋代詞人蘇軾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七絕的前兩句,寫出了湖上景色的隨意自然。首句寫動物,次句寫植物,一動一靜,動靜結(jié)合。后兩句落筆題目的“醉”字,因為醉了,斜倒在樓上就像枕在水上,伏在桌上就像坐在船上,所以能想像出好似山在俯仰、與月徘徊。
1072年(熙寧五年),蘇軾在杭州任通判。這年六月二十七日,他游覽西湖,在船上看到奇妙的湖光山色,再到望湖樓上喝酒,寫下五首絕句。這是其中的第二首。
這首詩是寫乘船在湖中巡游的情景。
北宋時,杭州西湖由政府規(guī)定作為放生池。王注引張栻的話說:“天禧四年(指1020年),太子太保判杭州王欽若奏:以西湖為放生池,‘禁捕魚鳥,為人主祈福。’”這是相當于現(xiàn)代的禁捕禁獵區(qū);所不同的`,只是從前有人賣魚放生,還要弄個“祈福”的名堂罷了。西湖既是禁捕區(qū),所以也是禁植區(qū),私人不得占用湖地種植。詩的開頭,就寫出這個事實。那些被人放生、自由成長的魚鱉之類,不但沒有受到人的威脅,反而受到人的施與,游湖的人常常會把食餌投放水里,引那些小家伙圍攏來吃。便是不去管它們,它們憑著條件反射,也會向人追趕過來。至于滿湖的荷花,也沒有誰去種植,自己憑著自然力量生長,東邊一叢,西邊一簇,自開自落,反而顯示出一派野趣。
然而此詩的趣味卻在后面兩句。“水枕能令山俯仰”——山本來是不能俯仰的,杜甫有“風雨不動安如山”(《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句子,杜牧也有“古訓屹如山”(《池州送孟遲》)的說法,蘇軾卻偏要說“山俯仰”。詩人認為,山是能俯仰的,理由就在“水枕”。所謂“水枕”,就是枕席放在水面上。準確地說,是放在船上。船一顛擺,躺在船上的人就看到山的一俯一仰。這本來并不出奇,許多人都有過這種經(jīng)驗。問題在于詩人把“神通”交給了“水枕”,如同這個“水枕”能有絕大的神力,足以把整座山顛來倒去。這樣的構(gòu)思,就顯出了一種妙趣來。
“風船解與月徘徊”——同樣是寫出一種在船上泛游的情趣。湖上刮起了風,小船隨風飄蕩。這也是常見的,不足為奇。人們坐在院子里抬頭看月亮,月亮在云朵里慢慢移動,就像在天空里徘徊。因此李白說:“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月下獨酌》)這也不算新奇。不同的地方是,蘇軾把船的游蕩和月的徘徊輕輕牽攏,拉到一塊來,那就生出了新意。船在徘徊,月也在徘徊,但詩人不知是月亮引起船的徘徊,還是船兒逗得月亮也欣然徘徊起來。詩人想,如果是風的力量使船在水上徘徊,那又是什么力量讓月亮在天上徘徊呢?還有,這兩種徘徊,到底是相同呢還是不同呢?他把“船”和“月”兩種“徘徊”聯(lián)系起來,就產(chǎn)生了許多問題,其中包含了一些哲理,他要定下神來,好好想一想。所以說,詩句寫得饒有情趣。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其二》古詩譯文及賞析】相關(guān)文章: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古詩賞析05-24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古詩改寫12-15
古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教學實錄04-06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改寫10-13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教案01-26
古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課堂實錄05-09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擴寫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