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尊師重道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古往今來,代代相傳。下面是3個古代名人尊師的小故事,歡迎閱讀。
【秦始皇拜荊條】
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6年后,即公元前215年的秋天,他第四次出巡時發(fā)生的事。當時,秦始皇在文武群臣的護衛(wèi)下,乘著車輦,浩浩蕩蕩地從碣石向東北的仙島前進。隨著均勻的馬蹄聲,秦始皇不覺沉入對往事的追憶中:回想起自己幼年的老師,仿佛他就在眼前,雖說嚴厲,可令人欽敬難忘。我嬴政能有今日,其中也有他的一份功勞呢。那位威嚴的老人,第一次授課講的就是舜爺賜給我們家的姓。他先分別講了“亡,口,月,女,凡”,然后再合成一個“嬴”字。第二天就要背寫。“老師,這字太難寫了。什么一個嬴字就難住了將來秦國要你去治理,難事多著哩,能知難而不進嗎”說著就舉起了荊條棍……可惜自己已多年沒見過這位老師,聽說他老人家已經去世了。突然,車停了。前衛(wèi)奏道:仙島離此不遠,請萬歲乘馬。于是,秦始皇換乘了心愛的大白馬。過不多時,便到了島上。始皇環(huán)視渤海,胸襟萬里,豪氣昂然,更加思緒萬千。待到他低頭察看眼前,卻忽然下馬,撩衣跪拜起來。隨從的大臣們見此情景,莫名其妙,也只好跟著參拜。等皇帝站起身來,大臣李斯才問他為何參拜。秦始皇深情地說:“眾位卿家,此島所生荊條,正是朕幼年在邯鄲時老師所用的荊條,朕見荊條,如見恩師,怎能不拜 ”后來,人們就把這個島稱為秦皇島。傳說島上的荊條為秦始皇敬師的精神所感動,皆垂首向下,如叩頭答謝狀。
【唐太宗教子尊師】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開國皇帝,是我國歷史上一個少有的明君,他懂得國家要興望發(fā)達,長治久安,搞好子女教育非常重要,認為教誡太子諸王是“當今日之急”。因此,他給幾個兒子選擇老師都是德高望重,學問淵博的人。而且,一再告誡子女一定要尊重老師。
一次,太子的老師李綱因患腳疾,不能行走。怎么辦呢?在封建社會里面,后宮森嚴,除了皇帝和他的后妃、子女可以坐轎后,其它官員不要說坐轎,就是出入也是誠惶誠恐的。唐太宗知道后竟特許李綱轎進宮講學,并詔令皇太子親自迎老師。
后來,唐太宗又叫禮部尚書王圭當他第四個兒子魏王的老師。有一天,他聽到有人反映魏王對老師不尊敬。唐太宗十分生氣,他當著王圭面批評兒子,說:“以后你每次見到王圭,如同見到我一樣,應當尊敬,不得有半點放松。”從此,魏王見到老師王圭,總是好好恭迎,聽課也認真了。
由于唐太宗家教很嚴,他的幾個兒子對老師都很尊敬,從不失禮。唐太宗教子尊師也被后人傳為佳話。
【程門立雪】
宋朝的時候,有一位有學問的人,名叫楊時,他對老師十分尊重,一向虛心好學。“程門立雪”便是他尊敬老師、刻苦求學的一段小故事。
楊時在青少年時代,就非常用功。后來中了進士,他不愿做官,繼續(xù)訪師求教,鉆研學問。當時程顥、程頤兄弟倆是全國有名的學問家。楊時先是拜程顥為老師,學到了不少知識。4年后,程顥逝世了。為了繼續(xù)學習,他又拜程頤為老師。這時候,楊時已經40歲了,但對老師還是那么謙虛、恭敬。
有一天,天空濃云密布,眼看一場大雪就要到來。午飯后,楊時為了找老師請教一個問題,約了同學游酢一起去程頤家里。守門的說,程頤正在睡午覺,他們不愿打擾老師的午睡,便一聲不響地立在門外等著。
天上飄起了鵝毛大雪,越下越大。他們站在門外,雪花在頭上飄舞,凜冽的寒氣,凍得他們渾身發(fā)抖,他們仍舊站在門外等著。
過了好長時間,程頤醒過來了,這才知道楊時和游酢在門外雪地里已經等了好久,便趕快叫他們進來。
這時候,門外的雪,已經積得有一尺多深了。
楊時這種尊敬老帥的優(yōu)良品德,一直受到人們的稱贊。正由于他能夠尊敬師長,虛心向老師求教,學業(yè)才進步很快,后來終于成為一位全國知名的學者。四面八方來向他求教的人,都不遠千里地來拜他為老師,大家尊稱他為“龜山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