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桓晉文之事》第三課時教學設計
本文通過孟子游說齊宣王提出放棄霸道,施行王道的經(jīng)過,比較系統(tǒng)地闡發(fā)了孟子的仁政主張。
教學目的:
分析課文的論辯層次,培養(yǎng)學生分析文章層次的能力。
擴展文言文段的閱讀理解,提高學生的文言閱讀能力。
教學重點:
論辯層次和特點的分析
教學難點:
論辯層次和特點的分析
輔助用具:
ppt課件
教學方法:
討論、分析
教學過程:
一、檢查學生背誦課文,以此導入授課內容。
二、教師提示。
論辯最講究的就是技巧,而孟子面臨的對象不同一般,要談論的話題也不同一般,嚴肅和枯燥兼而有之,如果不作精心安排,用心布局,恐怕不可能會讓齊宣王心悅誠服地說出“吾昏,不能進於是矣。愿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我雖不敏,請嘗試之。”這番話來的。那么孟子是怎樣說服齊宣王的呢?
三、學生討論問題,教師參與學生討論,形成互動;最終達成共識。
【明確】
第一步:轉移話題,把話題納入自己的軌道,明確王道的話題;
第二步:提出“保民而王”的觀點,肯定齊王的.條件【仁心】;
第三步:宕開一筆,得出齊王“能而不為”的結論,并證明其謬,斷其退路;
第四步:重拾話題,正面主張推己及人,推不忍禽獸之心于百姓,并將此作為王道的途徑;
第五步:剖析齊王能行王道而不為的真實目的及災難性后果,擺出具體措施。
四、組織學生閱讀、翻譯下列短文。
孟子謂齊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及反也,則凍餒其妻子,則如之何?”王曰:“棄之。”曰:“士師(獄官)不能治士,則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內不治,則如之何?”王顧左右而言他。
五、師生共同歸納在上述兩文中表現(xiàn)的孟子論辯的共同點。
引而不發(fā) 迂回曲折
步步為營 層層深入
跌宕起伏 邏輯嚴謹
環(huán)環(huán)相扣 水到渠成
六、布置作業(yè)。
本文是孟子的代表作品之一,頗能反映孟子散文結構嚴謹、中心突出、論點明確、說理充分、感情激越、氣勢磅礴的基本特色。本文是對話體議論文,孟子要在對話中使齊宣王接受自己的政治主張,就必須揣摸對方心理,誘使對方順著自己的思路,因此本文在寫作上具有自己獨特的特色。
【《齊桓晉文之事》第三課時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齊桓下拜受胙》文言文及翻譯12-28
《鴻門宴》第三課時教學設計10-26
《陳涉世家》第三課時教學設計04-18
文齊福不齊成語05-16
齊文姜的生平簡介01-31
《桓榮勤學不倦》文言文翻譯12-01
賢妻桓少君文言文翻譯01-20
桓子請死文言文翻譯03-11
桓榮勤學不倦文言文翻譯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