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儒家經(jīng)典語錄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儒家的中庸之道
導語:儒家文化推崇“中庸”,它不是平庸,而是一種為人處世之道。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吧!
“中庸”為儒門稱道的至德,《論語》中僅一見:“子曰:中庸之為德也,甚至矣乎!民鮮久矣。”《中庸》中,明言“子曰”的“中庸”共六見。這七見中,孔子均未就其內(nèi)涵作具體闡述。后儒就此多所發(fā)揮;近現(xiàn)代學者對此亦很重視,然論述不一,或以為符合辯證法,或以為是形而上學。近年胡念耕先生有《孔子“中庸”新解》一文,綜諸說,考字義,有新解,認為孔子推崇的“中庸”,其真實含義為“遵循周禮準則奉勞不已。”從孔子的道德理論學說意義上看,此說頗為合理。然就哲學意義上,特別是從方法論意義上看,孔子講“中庸”似有更深的內(nèi)涵。茲試論之。
“中庸”之“中”,在金文中的意義,郭沫若說有“中心”、“圓心”之意,作為動詞有“命中”之意。朱熹言“中只是個恰好道理”,尤其有理。至今河南方言稱對、稱好、表贊同,亦說“中!”正是此意。
“中庸”之“庸”,《說文》云:“庸,用也,從用,從庚。庚,更事也。”庚為更事,即改事。庚又有續(xù)義,孔子尊周禮,以周禮為標準、為中,故中庸即“遵循周禮準則奉勞不已。”
對“中庸”更進一步的解釋,要注意“庸”即用的連續(xù)性:用之不已。不已即不斷,是不斷地、經(jīng)常地、持久地運動。朱熹所言“中只是個恰好道理”,即今百姓所言“正好”是也。這個“正好”是什么意思呢?即既不走極端,又不搞折中主義,不取“中間路線”,而是以原則為主導兼顧對立面的意思。
為什么又是不搞折中主義,不取中間路線呢?因為孔子主張“和而不同”,取中間,即把事物平分為二,彼此等同,也是一種極端。正如孟子所言“執(zhí)中無權(quán),猶執(zhí)一也;所惡執(zhí)一者,為其賊道也,舉一而廢百也。”(《孟子·盡心》)而孔子所取的是“和”:“和為貴”,不是“同”。如果搞折中主義,對立的雙方等同了,就是無差別境界,是靜止的,事物就不能發(fā)展了,那就意味著毀滅。所以,“中庸”之中,不是“折中主義”之中(即同),而是和,這才是“正好”、“恰到好處”,說穿了,是說在運動中把握平衡,是不平衡的.平衡,即堅持原則,但不死守原則,要兼顧對立面。
我們知道,孔子尊崇周禮,講仁政禮治,“克己復禮為仁”,以周禮為基本原則,這是不能隨意動搖的。在堅持這一原則的前提下,可以根據(jù)現(xiàn)實情況有若干變通,通過適當?shù)淖兺▽嵭兄芏Y的大原則。這在方法論上有積極辯證法的合理成分。
以今觀古,孔子的失誤主要不在方法論上,而在其政治倫理思想的基本原則即周禮上。周禮的本質(zhì)是等級制社會關(guān)系,與今天的民主制不相容。這是孔子無法超越的時代局限。
【儒家的中庸之道】相關(guān)文章:
“儒家”為何叫做“儒家”08-15
中庸之道讀書心得03-30
儒家經(jīng)典句子12-21
儒家的經(jīng)典警句04-09
幸福女人的中庸之道散文05-11
儒家的養(yǎng)生觀06-21
淺談儒家德育04-10
《論語》、《詩經(jīng)》的經(jīng)典儒家語錄08-20
儒家經(jīng)典三禮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