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 推薦度:
-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 推薦度:
-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12篇)
當認真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是時候?qū)懸黄^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么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1
《舌尖上的中國》有一段時間很火,當時我也從別人那里或者網(wǎng)上知道了這個名字,但我并沒有去看,因為我想,不就是一部美食片嗎?還不如電視劇好看呢!
然而,當老師放出來的時候,我看到了不一樣的美食片!渡嗉馍系闹袊放c其他美食片的不同在于它不僅僅是介紹了美食,還講了人與人、人與美食之間的故事。
老師先給我們放的是第一季中的一集,這里著重講述了美食的制作過程還有當?shù)氐娘L俗習慣以及人們坐在一起笑意濃濃的吃飯。讓人在大咽口水的同時,也不禁感到溫馨。想必在外的中國人看到這部片子也會懷念起家鄉(xiāng),懷念家鄉(xiāng)的美食吧!
看完那一集,我就覺得這部紀錄片拍的真美。畫面的構(gòu)圖,動作的細節(jié),都將導演想要表達的東西勾勒了出來。老師說,那一幀幀畫面、一個個鏡頭都是從千挑萬選出來的,很多場景拍了上百個鏡頭,導演還有攝影者將最棒的鏡頭呈現(xiàn)在觀眾面前,我聽到這兒是十分震驚的,先不說時間問題,關(guān)鍵是勞心勞力,消耗的.精力不是能一筆帶過的。
老師第二次是讓我們看了一點第二季的第一集,之后又放了關(guān)于陳曉卿導演的采訪。個人覺得陳曉卿導演十分隨和,可能工作上稍微有些追求完美,但是他做人還是十分好的。在采訪過程中,陳曉卿導演講了他對外界的評論與質(zhì)疑并不是很關(guān)注,豁達的心態(tài)讓我深受震撼。也許是人生閱歷,讓陳曉卿導演看上去充滿了大智慧,雖然他自己說自己嘴挺笨的,不怎么會說話,但是我覺得他說的都是充滿智慧的、正確的話。
第二季是人們采集食材的故事,對于美食的制作過程有所忽略,但是這也是美食制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也呈現(xiàn)了中國某些地方的風俗習慣、扭曲的觀點、社會矛盾,雖然陳曉卿導演認為他只是在講故事,并沒有刻意的去暗示什么、去表現(xiàn)什么,但是在這個紀錄片形成以后,社會上對它的評價、對它的深思、對它附加上去的價值觀念會讓它提升自己在中國紀錄片歷史中的地位。
有人認為,從某種意義上看,《舌尖上的中國》猶如一場文化儀式,讓我們經(jīng)歷了一次難忘的儀式洗禮。透過日常美食的儀式鏡像,我們看到的是蘊藏在中國文化深處的遺傳密碼和文化圖景,是一個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倫理道德、價值信仰、審美情趣最生動的展現(xiàn)。片中凸顯的對普通人的人生價值和生活信仰的禮贊,既是對中華民族獨特精神氣質(zhì)及生存智慧的謳歌,也讓人體認到美食背后強大的人文力量和對共同體價值的一種深深認同。
也有人認為這部片子讓人看了氣憤,從一對江南母女走兩百多公里的山路只為了采集松茸,然而只賣了5000多元。然而大城市里,飯店中的一盤松茸就要很多錢,社會的貧富差距讓人感到十分難過。
我想起以往的很多看過的作品,有很多作品,作者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并沒有那么多的含義,那么多的深思熟慮,然而當他出現(xiàn)在世人面前,世人總會將它深入挖掘,咬文嚼字,又那么點意思就要往上套,來顯示出這個作品有多好,好在哪里,賦予它更高的地位。也不是說這樣不好,只是在這個過程中,難免會受到個人情況的影響,也會給創(chuàng)作的人帶來一定的影響。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2
家常菜,顧名思義,就是在在家里經(jīng)常能吃到的菜。沒有大飯店里那些高大上的擺盤裝飾,沒有雕梁畫棟鼓樂和鳴,有的只是一家人圍坐在桌子邊一邊聊天一邊大快朵頤。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家!芬患粌H向我們展示了家常菜,比如燃面,紅燒肉,泡椒鳳爪,西瓜醬等等非常普通的菜肴,還有普通人生活的場景,和屬于普通人的故事。這些故事不僅發(fā)生在這些人身上,同時也以另一種類似的方式,在不同的時間,發(fā)生在我們自己或者我們周邊的人身上。透過這些家常的美食,透過這些普通人的故事,“家”的概念,正在我們的眼前慢慢變得清晰。
“家”是什么?按說文解字的說法(白話翻譯下),頭頂上的寶蓋頭代表屋瓦,代表有個遮風擋雨的地方,代表有地方住;寶蓋底下是豬,古人養(yǎng)豬,區(qū)別于牛(耕地)馬(騎乘)狗(護院),是專門拿來吃的,也就是說有肉吃。古人用一種樸素的解釋來詮釋“家”的意義,即:有地方住,有東西吃。不過,這只是突出了“家”的物質(zhì)含義。其實在我們的眼里,“家”還有更重要的精神含義。首先是團聚。
片子中,一家人圍坐一起吃飯,一家人比賽似的照顧新生的小福星和產(chǎn)后恢復的新媽媽,最后戲劇性的讓新爸爸體重超標,是一種幸福;而父母離異導致孩子不得不由姑媽拉扯大,陪女兒學琴而好幾年沒回家,則是一種辛酸。能夠一家人在一起的幸福和不能一家人在一起的心酸一對比,“團聚”之于“家”的重要意義,也就不言而喻了。正因為如此,每年春運,正如《時節(jié)》一集最后所展示的那樣,不管用什么方式,我們都要在春節(jié)的時候回到自己的家。只有家里人在一起,這個家才是完整的。正如片子中那位遼寧的大媽所說,“錢多錢少不是那么重要”。當然,有一定經(jīng)濟基礎比沒有要好,而一家人能高高興興在一起,是“家”之所以存在的意義之一。
其次是一種相互扶持的責任!凹摇敝猿蔀榧,是因為家庭的成員都會為了這個家的和諧和穩(wěn)定貢獻力量。片子中,農(nóng)忙的時候,山西一家人都得回來做事,要不然玉米就爛在地里了;最后那段,全家4個老人齊動員,輪番用拿手的好湯照顧新媽媽,最終戲劇性地導致新爸爸體重超標。每個家庭成員都在為這個家貢獻自己的力量,不論是在外面打工掙錢,還是在家里做事照顧老小。片子中既有和睦的家庭,也有離異的家庭,而片子中的一句話說得好: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故事,而幸福的家庭都有個共同點。其實我想說,不幸的家庭,也有個共同點,就是家庭成員的至少一方,不愿或者不能為家庭的幸福盡力了。相愛只是組成和諧穩(wěn)定的家庭的必要不充分條件,而相互扶持,才是支撐起這個家的重要支柱。
片子中的家庭成員,無論是長輩還是晚輩,都在為自己的家盡一份力。有時也會想想我自己,我是否已經(jīng)做好了頂起一個家庭所需的一切準備?是否已經(jīng)做好了組建自己家庭迎娶我的未婚妻芳芳……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3
《舌尖上的中國》為中央電視臺播出的美食類紀錄片,主要內(nèi)容為中國各地美食生態(tài)。通過中華美食的多個側(cè)面,不僅展現(xiàn)食物給中國人生活帶來的儀式、倫理等方面的文化,更能進一步了解中華飲食文化的精致和源遠流長。
記錄片的重要主題是中國之“變”!渡嗉馍系闹袊废蛴^眾展示傳統(tǒng)農(nóng)耕的中國,同時也告訴觀眾很多中國傳統(tǒng)正在改變,而有些片中出現(xiàn)的人很有可能是最后一代傳承手藝的人,所以該片的創(chuàng)作團隊在為本片確立了一項選擇食材的拍攝標準:“拍攝承載中國人精神的食物”。這是紀錄片的主題,也可以讓觀眾通過美食文化來看中國文化傳承,了解中國社會文化。
對于“吃”,我一直是有著極大興趣的。因為除了自己是個吃貨之外,我對于做菜,興趣也不小。所以,《舌尖上的中國》里那些講述普通人勞動和吃東西的內(nèi)容,非常符合我的胃口。片子給人的感動,超出美食和食材本身,真的觸動了現(xiàn)代人的心靈最深處,欣賞片子的過程中,會讓人忘記現(xiàn)實的自己,融入美景和美食當中。一個食好和歷史,甚至一個或幾個家庭的幸福、生活直接關(guān)聯(lián)上。細節(jié),過程的展示,真實的展示每個事物變化的過程?梢猿缘,但制作過程本身就充滿了趣味性。 中國文化中吃的文化是最感人至深的,因為它與我們的生活聯(lián)系得如此緊密,在吃中分享快樂,比瞻仰幾千年的遺物來得更有人情味一點。
這部紀錄片講述的不是那種奢侈的滿漢全席,而是最平凡普通的家常菜,這是比較吸引觀眾的一點,因為更加貼近百姓的生活。在每一集里,都會以一個普通的家庭人物的視角入手,來了解每一款食物的制作過程,畫面精致而優(yōu)良,讓觀眾充滿食欲。每一種食材的色,香,味都新鮮十足,不得不勾起人們的味蕾。另一方面,從普通人的角度入手,讓這部紀錄片更增加了真實性和親切感,更添加了幾分純真,樸實……
開篇大氣又不失細膩的鏡頭,恰到好處的配樂,徐徐悠長的男聲旁白,瞬間就讓人驚艷了。不得不說,《舌尖上的中國》這部紀錄片實為一部高質(zhì)量的用心之作,雖然片中有明顯的模仿痕跡(諸如BBC紀錄片之類),但瑕不掩瑜,每集50分鐘的片子,叫人看得津津有味,回味無窮。
片子也著意刻畫了食物是由雙手創(chuàng)造出來的這一概念,這在現(xiàn)今什么都是流水線機器操作的時代讓人不由的心頭一暖,我想很多人都喜歡那個陜西綏德縣做黃饃饃的老伯。他和老伴不辭辛苦的辛勤勞作三天,用最原始自然的'方法制作出外表毫不起眼的黃饃饃,這樣的饃饃,不知道吃起來會不會特別香甜可口?老伯和他的老伴,年復一年的不辭勞苦的制作黃饃饃,賺錢當然是首要目的,但我相信,他們在揉面團,做饃饃的時候,心底一定是踏實而快樂的,他們作為中國8億農(nóng)民中的一份子,對腳下的這片土地有著與生俱來的割舍不斷的感情。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4
除了美食和親情之外,這一集電視片中還讓我們看到農(nóng)夫、麥客、漁民和養(yǎng)蜂人的辛苦勤勞和樸實無華,農(nóng)民工和留守兒童分別時的酸楚和遠離后思念,具有遠超出美食之外的寓意。趕場為主顧割麥的麥客們,因為收割機械的競爭也許會成為最后一撥職業(yè)割麥人,這個古老的行業(yè)逐漸會退出歷史舞臺。在機械競爭面前失去賴以掙錢養(yǎng)家糊口的工作機會,雖然有些許的悲涼,但也是無可奈何之事。人們通過勞作獲取食物或自足或賣出以維持生存,其背后付出的汗水和辛勞在片中隱約可見一斑,觀者雖不至于“長嘆息以掩涕兮”,但有良知者可能會發(fā)出“哀民生之多艱”的慨嘆也不為過,這些都是在歌舞升平的春晚類節(jié)目里不大能看得到的。故曰:名曰美食,實系民生!
第一集一個讓我感動的情節(jié)是,漁夫楊世櫓捕捉彈涂魚的場景。彈涂魚又名跳跳魚,捕捉它需要花多年時間才能練就這一絕技。楊世櫓在捕魚的時間,在遠處觀望的女兒佩服地說:“爸爸,你老厲害咧!睏钍罊┎粺o驕傲地回答:“當爸爸的就要能干的!倍嗝礃銓嵉腵話語,這讓我想起小時候爸爸帶著我和哥哥出去釣鱔魚的情景,其情其景何其相似,不由得讓我唏噓感嘆。父親是家鄉(xiāng)農(nóng)具廠的木匠,但也是釣鱔魚的高手。爸爸釣鱔魚一方面是為我們?nèi)齻孩子補充營養(yǎng)改善生活,有多余的時候也可以拿到集市上賣,換點零錢貼補家用。哥哥和我后來都成為捕魚撈蝦釣黃鱔的好手,也是跟著父親耳濡目染學習的結(jié)果。現(xiàn)在父親已逝,我們也都在養(yǎng)育著自己的孩子,靠專業(yè)知識和技能來為他們提供衣食住行,做孩子們眼里“能干”的父親也是我們的目標。
這一集中另一個印象比較深刻的情節(jié)是,養(yǎng)蜂人老譚的妻子在他們星夜轉(zhuǎn)場到下一個放蜂地的時候不無感概地說:“養(yǎng)蜂的樂趣就在于自由,不受人約束,我們就是享受這點自由!。養(yǎng)蜂人工作的餐風露宿和遷徙辛苦是不言而喻的,但四處漂泊的自由自在這一點卻又讓人心生羨慕而心馳神往。作為一個咨詢顧問有時候也有老譚妻子類似的感覺,從內(nèi)心深處我珍視職業(yè)上的自由。作為一個領(lǐng)域?qū)<遥梢员黄髽I(yè)或者同行邀請參與他們的咨詢項目并提供專家建議,這樣就可以服務于更多的客戶,而不是局限于一家企業(yè)或者自己公司的客戶,也是一種更自由更有價值的選擇。但有時候頻繁的差旅所帶來的漂泊感也讓人時生煩惱。除了少數(shù)命運之神的幸運兒,安逸舒適和自由自在是魚和熊掌不可兼得之,只能根據(jù)個人的需要和偏愛而取舍和選擇了。
該片的總導演陳曉卿說:我們正經(jīng)歷太多的歡樂與痛苦,但中國人能苦中作樂,把喜悅通過美食呈現(xiàn)。我們在關(guān)注生存的同時,更注重人們對生活的熱愛!敝袊芯涔胖V:民以食為天,吃飽穿暖是人類的基本需求。當人們衣食無憂之后,下一個目標就是對自我意識和自由選擇的追求!盁o自由,毋寧死”的聲音曾經(jīng)振聾發(fā)聵,生存和自由,同樣重要,不過最好是由此及彼的'和平漸進,正處于這個轉(zhuǎn)變過程中的中國現(xiàn)在可以說是亂象環(huán)生,不過人們珍視自由、追求夢想的那一天也不會太久遠了。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5
我想說《我的團長我的團》是近年最好的小說,它在開頭寫潰兵的那一部分尤其精彩。印象最深的大概是這么一段,一幫爛兵痞突然決定要做一頓豬肉燉粉條——死東北佬的表情在忽起的蒸汽升騰中變得柔和起來,他閉上眼,深吸,我忽然覺得被蒸汽濡濕了的那張臉屬于一個想家的孩子。他睜開了眼,看著鍋里,也用樹枝翻騰著鍋里,又變得怒氣沖天,好像隨時要打折了誰——然后他發(fā)表了一篇長篇詩作:
“這是他媽豬肉燉粉條嗎?豬肉燉粉條不是這樣做的!好好一鍋子全讓你們死關(guān)里人給禍禍啦!咋不放醬油呢?醬油招你們?nèi)悄銈兝?你們跟白菜有仇啊?整這么大鍋子白菜梆子?粉條啊!我的媽耶!沒土豆粉也就得了,煩啦你那整捆子死地瓜粉條全擱進去啦?你個土豆腦袋欠削啊?豬肉呢?豬肉跟醬油叫小日本搶光了?搶回來啊!天爺噯,東北的豬肉燉粉條哪兒是這么做的?你們整這一鍋子是他媽粉條子白菜湯啊!”
看這一段的時候我笑得前仰后合又感動不已。食物的記憶能讓顛沛流離的人落地生根,行尸走肉有了魂,一幫爛人廢物因此得了救贖。我對蘭曉龍的這個設定萬分信服。
莼鱸之思到底太風雅了。舌尖上的故國實在要粗糲得多。匈奴人退走漠北,哀嘆“失我祁連山,使我牛羊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一食一色,草原民族看得最簡單透徹?墒茄芍竭有發(fā)菜,李漁尊為“河西物產(chǎn)第一”,說“浸以滾水,拌以姜醋,其可口倍于藕絲、鹿角菜”。哀歌里沒提,大概那時候匈奴民族還不大會吃這種東西。
這是漢族得勢的時候,后來兩宋積弱,北地拱手。陸游在《老學庵筆記》里記過這么一個故事:“故都李和炒栗,名聞四方。他人百計效之,終不可及。紹興中,陳福公及錢上閣愷出使虜庭,至燕山,忽有兩人持炒栗各十裹來獻,三節(jié)人亦人得一裹,自贊曰:‘李和兒也。’揮涕而去。”一包栗子而引故國之思山河之恨,而至于悲慨揮淚,這個故事比“家祭無忘告乃翁”還催人涕下。
幾年前跟一個廣東的老華僑吃飯,老人家青年攜妻子去國,在美國開畫廊,賣國畫,算是有所成,老大歸來,走路說話都在哆嗦。桌上端來一盆白斬雞,滿頭白發(fā),一直沉靜不語的老太太忽然使勁拍老頭的胳膊:“誒誒,走地雞呀!”飛快地夾一塊給老頭,又自己夾一開,連筷子頭一起吮在嘴里,閉眼,滿臉都是笑,嘆一口氣:“好好味喔!
那一瞬間滿桌的年輕人互相看看,臉上都是很溫柔的笑,女孩子好像要哭。我承認我那會兒想起的是辣椒炒蝦米,腌菜煨豆腐,毛栗子燒雞。
這是舌尖上的故鄉(xiāng),而每個人舌尖上的故鄉(xiāng)加起來就是舌尖上的中國。我毫不介意去愛別人的故鄉(xiāng),譬如菌子的云南,臘肉和豌豆尖的四川,干絲的南京,肉餅的香河……
意識形態(tài)或者利益立場千差萬別,總歸舌尖上的`中國才是我們的,有靈魂的中國,只有在這個問題上,古今左右海峽兩岸內(nèi)外蒙古都有徹底達成共識的可能。
基于這一共識,我認為中國的領(lǐng)土神圣而不可分割,其中一些譬如沙縣、成都、廣州、沙灣、昭通、金華、桂林、德州更加神圣而不可分割。
沒有豬肉燉粉條的東北不是東北,沒有火腿的金華不是金華,沒有龍井蝦仁的杭州不是杭州,不能好好吃的中國也就國將不國。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6
最近,網(wǎng)絡上火爆流傳著一部介紹中國各個民族地區(qū)的美食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趁著今天心思不定,就打開了網(wǎng)絡,好好欣賞一下。的確,通過這部記錄片,我還是全面的了解了中國各個地方的美食,很多看了都說好想吃遍中國。不僅僅從美食上開闊了自己的視野,也從人文上給予自己內(nèi)心不少的震撼。
從開始大自然的饋贈到我們的田野,我都看的津津有味。每一道美食的背后都代表著一種深層的含義,都代表著一種文化,一個習俗,甚至是一種信仰。美食,是我們的祖先經(jīng)過千錘百煉之后留給我們偉大的財富,比如家傳秘方。美食除了滿足我們的溫飽之外,還讓我們享受生活中大自然的美好。整個記錄片,我們可以看到拍攝的取景都是在郊外或者鄉(xiāng)村,尤其是在云南的香格里拉,我們看到了大自然的力量。似乎生活在鋼精水泥包圍的大城市人群,漸漸的迷失了生活的本質(zhì),我們一味地追求所謂的事業(yè)或者理想,絕大部分是為了賺錢,賺錢的高低成為了衡量我們成敗的標準?粗捌镟l(xiāng)村人們單純的生后,相比較大城市的日夜奔波與勾心斗角,很讓人開始懷念家鄉(xiāng)。離開家鄉(xiāng)久了,總有種味道讓人嘴饞,這種味道讓背井離鄉(xiāng)的人在外總是流連忘返,也許這就是家鄉(xiāng)的味道。我們看到了大自然的力量,大自然的親和力,生活的平淡卻趣味十足?墒乾F(xiàn)實中,我們的生活已經(jīng)遠離了大自然,大城市的過度擴張與環(huán)境的污染,我們的生存空間變得越來越小,生活環(huán)境越來越差。當我們走進鄉(xiāng)村的時候,大自然會賦予我們一種安靜舒適的親和力,能安撫我們浮躁凌亂乃至受傷的心。當你走進寬闊的田野中,生活的許多煩惱頓時消失的無影無蹤,平時難以跨越的心理障礙一下子都變得舒坦。當人類在破壞大自然的同時,本質(zhì)上也就是在消滅自己。與大自然和平共處,是人類生存永久不變的話題。
記錄片中震撼我內(nèi)心的是講敘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春節(jié)。當我們漸漸的長大之后,發(fā)現(xiàn)生活在大城市的年輕人再難以感受過年的美好氣氛了,過年就是匆匆忙忙的擠車回到老家,看看年邁的父母吃個飯,嘮叨嘮叨幾句就又走上返回大城市的車。雖然現(xiàn)在的過年讓我們失去了兒時的味道,但是春節(jié)團圓的蘊意沒有絲毫變化,老一輩的人就是多么渴望有這么幾天能在家聚在一起吃個飯,這是不在乎物質(zhì)上的多少,而在于人的'參與,只要人參與,精神上就有一種平和的圓滿享受,F(xiàn)代的生活讓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個飯都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很多生活的壓力讓過春節(jié)的味道變了。還記得兒時,那是多么渴望春節(jié)的來臨。春節(jié)以來就可以由很多的零花錢,可以買自己喜歡的東西,又有很多美食,整天與一起長大的伙伴玩耍。但是現(xiàn)在,逐漸長大的我們,尤其是還在為事業(yè)摸索中的年輕人,一想到春節(jié)就害怕,春節(jié)成為了一種負擔,而不是一種喜悅。我們的心態(tài)漸漸的被扭曲,價值觀漸漸被誤導,生活作風漸漸
走向浮躁。有時,當我們遠離大城市而走進深林或者高山時,我們就發(fā)現(xiàn)原來我們所追求的生活還需要更多的色彩。
細節(jié)決定成敗,美食就是最好的表現(xiàn)。歷史遺留下來給我們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與文化,是一份寶貴的財富,我們必須好好的傳承。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7
很欣喜,能在新年到來之際看到一部原汁原味兒的中國風記錄電影《舌尖上的新年》。原汁原味的“舌尖體”,以美食為承載,以新年作為一個符號,去講述中國人年節(jié)時下的美食、文化、風土人情以及對生活的美好期盼。
影片用溫暖的鏡頭記錄著繁復的制作流程和漂流各地的游子們漫漫回鄉(xiāng)路,那些美味的食物、菜品都代表著美好的象征,那些對團圓的期盼、對家人的思念、對新年的希望和愿景……都在這部娓娓道來的《舌尖上的新年》里。
以前的“舌尖”講美食,通過鏡頭的記錄,帶著你去體味中國博大精深的美食文化,八大菜系、民間小吃、街頭蜜餞,美食中又蘊含著華夏兒女為人處世的事故哲學。而這一部《舌尖上的新年》,則是用美食品嘗日日沖淡的年味兒。許多兒時對于新年的美好向往都隨著鏡頭的遠近搖移慢慢浮現(xiàn)出來。當大都市里日漸被洋節(jié)日侵占的時候,鄉(xiāng)野民間卻還保存著年節(jié)時祭天祭地送灶王爺?shù)牧曀住?/p>
你是否還記得,那首小時候一直傳唱的年俗兒歌,“小孩兒小孩兒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兒粘,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燉羊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fā),二十九,蒸饅頭,三十兒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滿街走。”每當細細讀起來這首有趣的民謠,心里都是對過年的懷念和回憶。小時候的我們,過年就是最大的歡樂?梢再I到過年的新衣,走親訪友,吃不完的瓜子、糖果,還有很多長輩們給的“嘎嘣響”的嶄新的壓歲錢。那時候的年味兒之于我們,就是過年整的棗花糕、大花卷、餃子就著臘八蒜,還有一根根的吊在屋檐子前的風干臘腸;蛟S,那些90年代的記憶已經(jīng)永遠的成為了過去,可是《舌尖上的新年》還是那么恰巧的戳中了淚點。那些父輩的人們,就仿佛被時光停駐了一般,他們依然堅守著流傳幾千年的年俗,心中便充滿了無限的感慨~
或許,有這樣感慨的人不在少數(shù)。生活在都市的我們被一個個精心包裝的洋節(jié)日迷得團團轉(zhuǎn)的時候,原本屬于我們自己的.春節(jié),卻在年年的“越來越?jīng)]年味兒”中漸漸失去了歡樂。以前,老輩兒的人講,過完了大正月,這個年才算完。可如今,快節(jié)奏的生活,讓我們就連個正月十五都過不到就要緊鑼密鼓的回來上班,如何還有“鬧花燈”的閑暇和心境呢?有時候想,對于春節(jié)最大的保護,應該是以政府為主導的尊重,讓我們有閑暇也有心情去扮靚我們民族的節(jié)日。
當然,感慨是個人的。影片本身還是很歡樂的?赐觌娪昂螅芏嗳司墼谝黄鹩懻摗渡嗉馍系男履辍肥沁m合吃飽了看,還是餓著肚子去看?有人說,得吃飽了看,不然看半路就餓不行,怕根本堅持不住;也有人說,還是餓著看吧,不然吃飽了看完還得吃,太長肉了。反正我是餓肚子去看的,一個字,饞啊~人還在電影院,心早已飛在了春節(jié)奔馳的火車上,期盼著一年一次的大團圓和一桌豐盛的年夜飯。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8
《舌尖上的中國》這部紀錄片帶給我們不僅是味覺和視覺的沖擊,并且從這部紀錄片拍攝方法和電視解說詞等專業(yè)制作手法上面都是十分值得我們借鑒的。紀錄片往往給我們的感覺就是一種“侵入式”的方式在逼迫我們在接受紀錄片所傳達出的信息,往往我們會很難接受到紀錄片中所傳達出的一些深刻的含義。在《舌尖上的中國》這部紀錄片中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美食,更重要的是發(fā)現(xiàn)我們中國的地大物博和全國各地的風土人情,以及在時下中國的平常老百姓的生活和精神層面上的東西!渡嗉馍系闹袊匪鶄鬟_出的深刻含義值得我們細細的品味,我們在欣賞紀錄片的美食時更要注意紀錄片所傳達的信息。
在《舌尖上的中國》這部紀錄片中我們學習到了很多的紀錄片拍攝的方法,在解說詞方面上,語言更加的平和,畫面上傳達出的信息我們在觀看時都能夠深深地體會到。特別能感受到時代變遷下,中國人民的那種質(zhì)樸的氣息能夠深深地感染者每一位觀眾,他們對待生活上面總是那么的簡單,就是能讓日子過得更好,簡簡單單的過好每一天的的生活,大家并沒有因為時下浮躁的氛圍而喪失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從紀錄片中我們看到許多看似很通俗的話,這些話往往很直白但是這些話卻是那么的真實,往往最質(zhì)樸的話語就能打動我們的內(nèi)心。
這部紀錄片比起以往的紀錄片,更貼近我們的生活,從畫面上來看反映都是和我們生活息息相關(guān)的一些事物,這些事物雖然看似很平淡,但是更能顯示出紀錄片所想表達的含義!渡嗉馍系闹袊凡粌H僅是介紹美食更重要的是讓我們了解我們生活中存在的`許許多多讓我們覺得幸福的事,這些事就包含在制作美食的過程中,例如制作“黃饃饃”、采摘“竹筍”、挖“蓮藕”等等。我們看到了許多美食制作過程讓我們內(nèi)心感動很多的感情。
《舌尖上的中國》同期聲的運用給整部紀錄片增色不少。特別是一些方言的運用,讓我們感受到了這部紀錄片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guān)。紀錄片中的人們在制作美食過程中,每一個人都是非常的興奮,他們的心情都可以表現(xiàn)在他們的言語中,這些看似非!巴痢钡姆窖噪m然我們都聽不懂,但是語言的表達讓我們都很好的了解到制作美食的過程中,人們是非常享受在制作美食的過程中。這些的同期聲都十分的接地氣,這部紀錄片不是一味的高談闊論,在聲效方面,同期聲會讓我們覺得很平和,這樣讓我們很快的融入到紀錄片的觀賞中。
在這部紀錄片中電視解說詞和畫面以及聲效都配合的非常的好,所以在《舌尖上的中國》推出之后,獲得了很大的反響。這部紀錄片的的成功有很多經(jīng)驗值得我們借鑒。我們在制作紀錄片的時候,一定要要注意畫面與電視解說詞的搭配。不能讓畫面或者電視解說詞蓋過對方。另外下聲效方面,事后的配音有時不如同期聲所帶來的反映好。紀錄片的制作我們不僅僅要把電視解說詞和畫面相互銜接,更重要的是從畫面和聲效以及解說詞中體現(xiàn)出一部紀錄片的主題和所蘊含的的含義。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9
這幾天連續(xù)熬夜,為的是看中央一套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我的觀感是:以文化的視角談飲食,收獲的是愛國情懷。
小時候就知道一個概念,叫“透食”:剛會吃飯的小兒,經(jīng)常吃的東西或習慣會記憶一輩子。我們每個普通人,即使他從小吃的食物看起來稀松平常,長大了總是難以忘掉那個味道。居住在廣州再久的北方人總要隔幾天吃頓餃子,南方人少有能習慣北方的大蔥,四川人把吃辣的習慣帶到全國,而對在外地的廣東人來說,最不習慣的就是沒有燉湯了。
哲學家費爾巴哈有句名言:人就是他所吃的東西。我的理解,飲食是一個人文化身份的重要標識。梁實秋先生寫的《雅舍談吃》,寫得很有味道,在描寫飲食之外主要寫的是個人的記憶和趣味,這些個人的記憶與趣味,便是連接在飲食之上的個人文化背景。
今天的中國人處在經(jīng)濟大發(fā)展、社會大變革、人口大流動的時代,飲食也在大流動。在全國任何一個小縣城里,都可以找到川菜館;再大一點城市,可以說是各地菜館應有盡有也不是夸張。流動的中國人嘗到了各地的食物,又把各自家鄉(xiāng)的食物帶到所到之處,人們從而去到哪里都能吃到家鄉(xiāng)的東西。盡管如此,仍然代替不了這食物背后的山水、鄉(xiāng)情、氛圍……
這就是文化!
《舌尖上的中國》看似不過是一部關(guān)于吃的紀錄片,但它是以現(xiàn)代紀錄片的理念,以展示中國飲食文化為背景,終極展示的則是這飲食文化背后的人文文化。它契合了經(jīng)濟大發(fā)展、社會大變革、人口大流動時代人們內(nèi)心的需要,它撓準了這個時代大眾的“胳肢窩”、心頭肉,滿足了許多人的思鄉(xiāng)情結(jié),因此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成為國人鄉(xiāng)愁的集體共鳴。
飲食是流動人口的主要文化記憶。記錄片讓北方人在片中不僅看到熟悉的小麥,還看到廣東的河粉,江浙的.年糕,廣西的米粉;南方人不僅看到常吃的稻米,還看到陜西的糜子,山西的哨子面,蘭州的拉面……如果離開當今中國大變革的時代背景,《舌尖上的中國》也許只是一部旅游宣傳片罷了!
《舌尖上的中國》以個人的視角,揭示個人與一個家庭、或者是一個族群的飲食經(jīng)歷與龐雜沉厚的中國飲食文化史的內(nèi)在聯(lián)系,而且這些個人多數(shù)是普通人,不是專業(yè)廚師,也不是美女私房菜,他們不是飲食技術(shù)表演者,也不是群眾演員,而是參與者,是主角,展現(xiàn)的是他們的生存、情感和命運。所以“看著筍挖出來,火腿吊起來,漁網(wǎng)里閃閃發(fā)亮,揭開蒸籠白花花、冒著蒸汽的饅頭,拉面摔打在案板上的脆響……都讓人激動得落淚。”
正是他們,眾多的個人,用辛勤的勞動和超常的智慧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飲食文化。舌尖是個人的,中國則是共同的。眾多人的舌尖構(gòu)成中國人的共同飲食體驗,從味蕾到故鄉(xiāng),從個人的故鄉(xiāng)到眾人的故鄉(xiāng)——就成為了“中國”。超越美食,那些細節(jié)與溫情,喜怒與哀樂,讓觀眾不得不贊嘆:多可愛的中國!
從這個意義上講,《舌尖上的中國》也為“愛國主義”這樣宏大的主題探索了“宣傳”“灌輸”的視角!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10
第一集里出現(xiàn)了“麥客”這個職業(yè),之前只在書里看到過,所以對這一職業(yè)不甚熟悉,但我小時候的家鄉(xiāng)有類似“麥客”的職業(yè),都是遠走故鄉(xiāng)去幫人收獲來賺錢,不同的是我家鄉(xiāng)的這群人收獲的是花生。姑且叫他們“花生客”吧。(當然我的家鄉(xiāng)是沒有這個稱謂的)
中原地帶盛產(chǎn)花生,且不像收獲麥子的收割機出現(xiàn)得很早,花生在很長的歷史中都只能靠人工從地下一棵棵刨出來。每年花生收獲的季節(jié),都有一群外鄉(xiāng)人來到我的家鄉(xiāng),和“麥客”不同的是,她們都是女性。
《舌尖上的中國》里說善待“麥客”是祖輩的傳統(tǒng),而在我的故鄉(xiāng),這些花生客們能不能得到善待,純粹要看主人的意思了。
姥姥姥爺心地善良,總是把家里能提供的最好的東西拿出來。而我記憶中最深刻的,要數(shù)天黑到看不見時,她們從勞作的地里歸來,吃過飯后,洗洗漱漱,并坐在院子里一起聊天,她們會和媽媽一起聊起家中的情況,也會把家里的孩子和我作比較,F(xiàn)在想來,她們對家里的孩子也必是牽腸掛肚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現(xiàn)在科技越來越發(fā)達,也影響了農(nóng)業(yè)的發(fā)展。近幾年,出現(xiàn)了收割花生的“旋耕機”,不再需要純?nèi)斯な栈ㄉ,這些花生客們也漸漸退出了中原農(nóng)業(yè)歷史的舞臺。
這一集里出現(xiàn)的另一種職業(yè),我的家鄉(xiāng)也曾經(jīng)有過:趕蜂人。小時候家在學校里,學校離村莊都有一段距離,而學校周圍卻是大片大片的土地,每年的特定時期都會有養(yǎng)蜂人來到這里并用帳篷駐扎下來。他們通常是夫妻兩個,而至于他們?yōu)楹魏臀野职謰寢尯苁欤乙驗槟昙o太小,已記不起來了,只記得他們會送成瓶的蜂蜜給我們,那時候,我們那里蜂蜜還沒有普及,我們都不太知道蜂蜜怎么吃。對于他們的記憶,還有紫玉米,玉米大都是黃色的,可是他們卻有紫色的玉米,他們把紫玉米給我們,說可以炸爆米花,媽媽帶到姥姥家,用地鍋炸爆米花,炸的時候威力很大,需要用很重的東西,壓著鍋蓋,我記得最后好像鍋都被炸爛了。《舌尖上的'中國》里有個特寫是煤氣灶的牌子:君愛妻。我會浮想聯(lián)翩,當年在我家附近駐扎過的養(yǎng)蜂人夫妻,是不是也是這么相濡以沫得恩愛呢?
而這些養(yǎng)蜂人也很久沒有再來我的家鄉(xiāng)了,大概是家鄉(xiāng)種植油菜花的土地越來越少了。
有人說第二季很煽情,我卻不這樣認為,這是一檔關(guān)注美食背后的文化的,人文情懷無疑是重要且精彩的。里面的一個個小細節(jié),都會讓我們想起很多自己腦海里曾有過的記憶。而且配音詞都恰到好處,不會過于煽情,又能傳達出很多意味深長。比如,最后一段的老華僑,“少年熬成白發(fā),故鄉(xiāng)變了模樣,但各種老味道歷久彌新”,這句平實的記錄,卻會讓人想起古詩“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遠離家鄉(xiāng)后,故鄉(xiāng)的味道也漸漸只存在在記憶中,如今家中祖父一代的人已經(jīng)全部不在人世。上次回家,和爸爸說起修葺老家房子的事,我們商量著等爸爸退休,把老房子翻修一下,我和姐姐多年后寒暑假期間可以領(lǐng)著孩子回家鄉(xiāng)看看,姐夫還美名其曰:讓孩子到基層鍛煉下。
看《舌尖上的中國》第一集時回憶起的一些東西,敲鍵盤記錄下,我怕會忘記。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11
用三句話評價《舌尖上的中國2》
1、美味只能來自鄉(xiāng)野;美味與民俗共傳承。那些舌尖上的味道,是平凡樸實的雙手所創(chuàng)造;而那些摩肩接踵的熙來攘往,也無非“賺生活”的辛苦與疲勞。真正的美味,不是五星級大廚的烹飪,抑或時代潮人的午后甜點;而是生活的滋味。
2、與其說食材的索取是人類接受大自然的饋贈,不如說是人使盡十八般武藝,對每一寸土地殘忍地剝削。
3、即便是吃也要吃出文明的深度。與其說這是一個專屬于美食的游記,倒不如說這是一次對民俗與文化饒有滋味的思考。
如何做文藝的吃貨
舌尖上的中國,我認為最吸引人的,不是他告訴了你什么好吃,而是告訴你,怎么吃,和誰吃,在哪里吃,應該用什么樣的心情吃。我不希望我是為數(shù)不多的,看舌尖上的中國看哭的人,不是為了吃不到的美味,而是為了他的那一句家鄉(xiāng)味。
舌尖上的`中國的文案一直很棒,你難以想象的動人,頑固,竟然都可以成為味道的形容詞,我們這才不止一次的覺得,原來,味覺也是情的來源。加上背景永遠“勾人”的男聲,畫面的質(zhì)感和清晰度是一如第一季,給人身臨其境和心曠神怡的曼妙感受。所謂生活,除了柴米油鹽,全都是人情世故。所以當看到為生計奔波,遠走他鄉(xiāng)的國人的時候,誰沒有那么一刻把自己帶入了進去,誰沒有設身處地的想想,然后鼻尖一酸?
舌尖的成功遠遠不止是吃那么簡單。這部超脫了紀錄片意義的紀錄片實在是給人了大于更實際的現(xiàn)實的震撼。雖然你知道這是擺拍,但是你能感受到每一張淳樸的臉上的每一絲感情,都是不摻假的真實。偶爾的背景音還是在不斷的提醒著我們,中國的現(xiàn)狀,雖然傷感,可是越是這樣,傳遞出的人文關(guān)懷也就越加的濃烈,不同于那些新聞里的,法制頻道里的念白,人們在這種打開心靈和感官,專注于感受的時候,傳遞出的這樣的情懷,這樣的信息,才更加被人接受,更加讓人印象深刻,也更容易勾起人們的惻隱之心。
“爸爸,你太厲害了!
“當爸爸的很能干的!
“無論腳步走多遠,在人的腦海中,只有故鄉(xiāng)的味道,熟悉而頑固,它就像一個味覺定位系統(tǒng),一頭鎖定了千里之外的異地另一頭則永遠牽絆著記憶深處的故鄉(xiāng)!
“這是巨變的中國,人和食物比任何時候走得更快,無論他們的腳步怎樣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歡,來得有多么不由自主,總有一種味道,以其獨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著我們,認清明天的方向,不忘,昨日的來處!
舌尖上的中國給了我異樣的感動,不管腳步有多遠,心永遠都朝著故鄉(xiāng)的方向,不管生活有多難,都要記得一種永恒的感動,家,是最最溫馨的港灣。
我不是個合格的吃貨,不然就不會美食當前還有時間拿著手帕紙流淚。但是我是個有感情的文藝的吃貨,所以,舌尖就是這樣的,在每一個抑揚頓挫的聲調(diào)之間,把不僅僅是如何吃,更加是對于中國的熱愛,對于社會的關(guān)愛嗎,對于家鄉(xiāng)的思念,全部勾引出來,讓你欲罷不能,又沉醉其間。
所謂的根正苗紅,若是做到這樣,倒也真真是,不負恩澤。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12
暌違一年,在萬千吃貨翹首以盼中,姍姍來遲的《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終于與大家見面,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再次迅速躥紅。我雖未以吃貨自居,怎奈朋友圈已被“舌尖”刷了滿屏,終于還是沒有戰(zhàn)勝湊熱鬧的好奇心,開啟了“美食之旅”。
空靈的鏡頭,精致的畫面,醇厚的旁白和吻合情境的背景音樂,讓我驚嘆紀錄片竟有如制作精良的傳統(tǒng)文化電影!各種樸素低調(diào)的美食撲面而來,大有一番“大隱隱于平凡生活”的奇妙況味,讓人味覺神經(jīng)條件反射般活躍的同時,不由多思考一點。
“不論我們的腳步怎樣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歡來得有多么不由自主,總有一種味道,以其獨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著我們——認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來處……”第二季第一集《腳步》在最后充滿了哲學味道的旁白中劃上句號,讓人意猶未盡。
然而在鏡頭漸行漸遠之際,我卻有了別樣的感受,《舌尖上的中國》這個系列名字取得太好,觀眾嘩嘩然追慕著“舌尖”而去,蜂擁徜徉在這美食的博覽會之中,卻發(fā)現(xiàn)原來講述的終究還是關(guān)于“中國”的故事,是這片熱土上的人民生活、生存、奮斗的剪影,是個體在時代浪潮里的無奈與妥協(xié),是平凡人對未來的迷茫與希望。
我們所看到的不僅僅是最甜美的酥油蜂蜜,更是兄弟之間的親情友愛,是對生命中原始渴望的追求,這樣的情感,樸素卻動人。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咸豆花的鄉(xiāng)土味道,更是人生路上相互扶持的夫妻之愛,他們沒有玫瑰花與巧克力的浪漫形式,而那一幀令人莞爾的“君愛妻”恰是風雨生活一路同甘共苦、默契包容的最好詮釋,這樣堅實而溫厚的愛,亙古而雋永。我們看見的不僅僅是令人垂涎的海味,更是父母徹夜顛簸在浪尖討生活的不易,是半世辛勞照拂子女安穩(wěn)成長的'良苦用心,無私奉獻的父母之愛,無言更偉大!
在這里看見了令人動容的情感,也看見了時光迭代的辛酸無奈。寡居的鰥夫,在暮色火光之中獨自以美味慰勞自己,只是美味無人分享會不會也減了滋味,老有所依何時從愿景化為現(xiàn)實?那個倚著窗子獨自流淚的苗族女孩,是留守兒童群體的小小縮影,沒有父母陪伴的童年是不是人生記憶的缺憾?何以送別,唯有家鄉(xiāng)味道與眼淚。她說:“我沒有辦法讓他們留下來!钡莱龅氖撬辛羰貎和拿芘c心酸。麥客的生存空間正在一點點被現(xiàn)代化收割機蠶食殆盡,這個曾經(jīng)輝煌的職業(yè)已近日暮,那些回鄉(xiāng)的麥客的故事,讓人覺得不甚唏噓。后來看到媒體報道馬萬全的故事,丟下鐮刀的馬萬全說不割麥了,想去打工?矗∷麄儚膩頉]有放棄,仍在為生活一路打拼!
在這里,不僅僅是美食色香味,更是人生百態(tài)、悲歡離合和嘗不盡的酸甜苦辣。所以,我覺得將它定義為美食紀錄片實在太過草率,他們只是以美食的名義,說中國人的生存百態(tài)。因美食之名,行的是人文情懷的呈現(xiàn),帶來的是觀者對祖國各地美食的追捧和對社會人生的思考的連鎖反應。
我雖未有相同經(jīng)歷,卻時時因相同情感引發(fā)了共鳴,而潸然感動。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舌尖上的中國臺詞01-15
舌尖上的中國作文04-07
舌尖上的中國相逢臺詞11-23
舌尖上的中國經(jīng)典臺詞05-06
舌尖上的中國2經(jīng)典語錄01-15
舌尖上的中國經(jīng)典語錄大全07-19
《舌尖上的中國2》經(jīng)典語錄08-11
舌尖上的中國作文7篇06-04
舌尖上的中國作文9篇05-15
舌尖上的中國作文12篇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