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讀后感1500字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后感了。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論語》讀后感1500字,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論語》讀后感1500字1
孔子其實是個愛憎分明的性情中人!
讀過《論語》的人都知道,里面全是格言,好像孔子不食人間煙火一樣,平常就專門說格言。其實這是誤解,孔子從三十歲教學,一直到七十三歲去世,中間共四十多年,這些年得說多少話,不可能全是格言。《論語》不過是把他這四十多年所講的話,挑了又挑,選了又選,最后把這些精華集中起來,我們才產(chǎn)生了這樣的誤解。
其實仔細讀《論語》,就會發(fā)現(xiàn),其中有不少有趣的情節(jié),讓我們可以看到孔子真實的一面,他并不是一個古板的教書匠,而是一個愛憎分明、有血有肉的性情中人。
一,他非常直爽。
《論語.陽貨》:“孺悲欲見孔子,孔子辭以疾。將命者出戶,取瑟而歌,使之聞之!
有個叫孺悲的人想見孔子?鬃硬豢弦,就推說自己病了。可是,傳話的人剛出門,孔子就又奏瑟又唱歌,故意讓人家聽見。意思就是說,我其實沒病,就是不想見你!就是不給你面子。
二,他非?蓯。
孔子不但喜歡音樂,還會唱歌。如果別人唱的歌很好,他一定會請人家再唱一遍,心甘情愿給人做伴唱。《論語.述而》中說道:
“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孔子不會因為自己聲望高,是老師,就端著架子,裝模作樣。他想唱就唱,無拘無束,哪怕給人家當伴唱,也心甘情愿,就這么率性,你說可愛不可愛?
三,他非常坦誠。
有一次子貢問孔子什么叫做“士”!墩撜Z.子路》講到:
“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xiāng)黨稱弟焉。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孔子的回答是:愛惜自己,懂得羞恥,能夠出使四方而不辱使命,這就可以叫做“士”。次一等的呢?孔子說:族人稱贊他孝順父母,鄉(xiāng)親們稱贊他敬老愛幼,這也可以稱“士”。再次一等的呢?孔子回答說:言必信,行必果。雖然是淺薄固執(zhí)的小人,但馬馬虎虎也算是最次一等的“士”了。
子貢又問:那些搞政治的人又是怎樣呢?孔子鄙夷不屑的態(tài)度馬上溢于言表,從一個“噫!”字當中,c就看出來了?鬃诱f:哼!那些人呀,算得了什么!意思是說還不如剛才那些“硁硁然”的小人呢!孔子對當政者的蔑視態(tài)度毫不掩飾,如此坦誠,還不算是性情中人嗎?
四,他敢于哭。
孔子哭弟子顏回,場面可謂感天動地!墩撜Z.先進》:
“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顏淵死,子哭之慟。從者曰:子慟矣!曰:有慟乎?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
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學生,四十歲就不幸去世了,孔子那年七十一歲,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鬃油纯蘖魈榈卣f:哎!老天這是要我的命呀!這是老天要我的命呀!旁邊的人就說:先生哭的太悲痛了!孔子說:難道真的太悲痛了嗎?我不為這樣的人悲痛,還該為誰悲痛呢?
沒想到,禍不單行,第二年,另外一個最喜歡的學生——子路,也不幸在戰(zhàn)亂中喪生。據(jù)《公羊傳.哀公十四年》記載:“子路死,子曰:噫!天祝予!”孔子再一次的悲痛欲絕,哭著說:哎呀!老天爺真是要斷絕我的后路呀!欲哭無淚。
五,他敢于罵。
在《論語》中,孔子罵宰予,可以說是狗血噴頭:
“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杇也。于予與何誅!子曰: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于予與改是”
孔子說:宰予這家伙,就是朽木,是糞土之墻,都不知道罵他什么才好!為什么罵?就是因為宰予白天睡懶覺。當然這只是表面情況,肯定還有其他原因。所以孔子后面又說:過去別人說什么我信什么,現(xiàn)在別人說什么,我還要看他做什么?赡茉子枰郧熬桶滋焖^覺,被孔子發(fā)現(xiàn)后,他就發(fā)誓說以后白天不睡了,結果今天又犯了,所以才氣得孔子對他大罵。
其實很多學生,都挨過孔子罵,尤其是子路,罵的最多,我們就不一一舉例了。俗話說:“打是親罵是愛”,孔子罵這些學生,正是因為對這些學生非常喜愛,所以這些挨過罵的學生,最后都很優(yōu)秀,都成為歷史上杰出的人物。
通過以上五點我們可以看出,孔子并不像我們想象中的那樣,而是一個有情有義、坦誠直率、真誠可愛、有血有肉的性情中人。
《論語》讀后感1500字2
予觀《論語》,略有所悟,抒感于懷。
今之眾人,皆以污為丑也。河中之物,盡經(jīng)百日風霜雪雨侵凌,然不為所動,非若以人力除也,不蝕也!且河中之物方可聚少成多以成其害,何況人乎?孔子嘗云:“損者三友,友便辟,友善柔,有便佞!狈步裰娙擞o其身乎,必得省其心,除異己,于益友,必先言而有信,不可為之事,不輕諾。凡數(shù)失其信者,必不可信也,若執(zhí)意親之近之,予以仁德之心,日后必有所患,故言:交友需謹言慎行,去污近潔,方為正道,自昔至今,如是者多矣!正如蘇軾之友,于其見謗辱下之獄之際,訪獄而諫書于上者,屈指可數(shù),然懼受遷而敝之者謂之多也!更甚者徒慕生恨而上書誹謗于上,譬如沈括,且不言為坡之密友,竟與坡與之離別所贈以為念之辭謗己軾譏諷朝庭之罪,可恨哉?再如舒亶,不知恩圖報罷矣,卻借潮風將恩公推于困境,亦不心生痛哉?此等居心叵測之人,安能與之為伍?假孔圣人之言:“唯小人難養(yǎng)也!”古之訓誡,不可不自深省也。
去其污,而后則潔其身。是為君子,必將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然小人反是焉,古之有秦檜謗岳飛者,今有華人學者辱李鴻章謂之辱國己為國之奸者,皆為小人也,然正是小人當?shù)溃攀构磐醭笔в谝坏,乃使王朝性命堪憂,也嘗有古今君王,為己一席之位,大舉討伐,于百姓之命于不顧,此雖為一國之君,吾亦謂之小人也!小人雖小,然其力大無窮。如若今之眾人皆以私心面試,徒牟私利,侮他人之正,是以謂之焚他人并已于無形也!此類人物,終其一生活于痛苦之中,雖有所樂而不可謂之樂也。故必以“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為誡,結其身旁。
身已潔,還需更其咎?鬃釉疲骸叭朔鞘ベt,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生而為人,有錯是必然,然錯而不能改之,無必為之愚也,然將錯就錯,終毀其一生者,甚是愚拙!正如孔子所言:“君子之過,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也皆也之;更也,人皆仰之!彪m歷經(jīng)磨難,或受盡肌腐之痛,但能磨練心志,脫胎換骨,或更其性而成君子之名,何樂而不為也?
更其咎,撥開云霧便可見藍天。我曾求解于人:“曷以人活于世為痛而必活之?”眾人皆謂余曰:“生之求為求樂,雖苦,但也樂!”然余不解,吾也曾求于書,書中有言:“是為活,為其本也,而非為外物也!”余亦不解,吾曾想,世間百態(tài),雖是世殊事異,但性相近,可否有人如我這般惘然?然正有也!覺察人生而為累,于萬物浮沉間時起時落,終歸塵土,便益惘,不知生之為何?故每每受挫,不知焉置身心,于周遭之事皆飽食終日,無所用心。日積月累,這是埋怨重重,求生無念,但求一死,以解今生之痛,忽一日偶的一句:“不有博異者呼?為之,猶賢乎已!”頓時大徹大悟,命也,揮之即來,霍之即去,生于塵土,末于江海,其生之本于死也!一生一世,往復紅塵,繁華虛榮咸渡但求不枉今世,走得坦然。故而積怨愈深則求生之念愈深也!方得知:人生本無意蘊,索知一切,皆人附也!若欲究察人生之道,必得于知其不可處而為之;若欲求生無所惑,不若孔圣之行,也必得,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修行數(shù)年,便可得也,孔子方四十而不惑,更且常人乎,唯有耐心等待,方得始終,唯有搏擊,方能撥開云霧,打開心靈之窗擁抱藍天。
雖去污,潔身、更咎、撥霧,然不能成仁,俟此四大污、侮、誤、霧皆空,仁可全矣!余深感于懷,抒發(fā)其想,然執(zhí)念之深,不能出也!余生不求能看破紅塵,做個瀟灑之人,但求身臨絕境時能得之坦然,失之淡然,處之安然。不求前程似錦,但求花開花落我都在為夢想而奮斗,不求家財萬貫,但求在臨時之際可無欲無求。
生而為人,本在為人,為人而活方為人之本性,人生本困乏無味,因為愛人,乃賦予生的意義,愿今之眾人能真認自己的錯,莫論他人非,并非施惡會生其害,唯因他非即我非,同體名大悲,浮華塵世萬物皆有盡時,若能聞名于世,也是一種重生。
《論語》讀后感1500字3
《論語》“侍坐章”應當是指《先進》篇的最后一段吧?這是《論語》中比較長的一個段落,但感悟卻只有一句話——現(xiàn)如今,去哪里再找到這樣的師生關系!
這里摘錄這段話,讓大家仔細品味,看看是不是有同感。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伺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子路率爾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狈蜃舆又骸扒,爾何如?”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赤,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愿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愿為小相焉。”“點,爾何如?”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弊釉唬骸昂蝹?亦各言其志也!痹唬骸澳捍赫撸悍瘸,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狈蜃余叭粐@曰:“吾與點也!比诱叱,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痹唬骸胺蜃雍芜佑梢?”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薄拔ㄇ髣t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侍坐》章是孔子“因材施教”的范例!墩撜Z》是記述孔子和學生們談志向的文章,記述富有文采,雖是語錄體散文,卻有完整的組織結構,是典型的刻畫人物的一個好短篇。請劃分并概括出文章的段落大意。參考:第一段(開頭??則何以哉)寫孔子向學生問志。第二段(子路率爾??吾與點也)寫子路、冉有、公西華、曾皙分別述志以及孔子的態(tài)度。第三段(三子者出??孰能為之大)寫孔子評志。解析:首先孔子態(tài)度謙和,善于耐心啟發(fā)誘導創(chuàng)設輕松和諧談話氣氛;然后其學生分別講述自己的志向;最后他肯定了大家的志向,但也指出不足之處,具有樸素的辯證思想。
重點理解
。1)在閱讀的基礎上,用自己的語言說說文章表達的主旨是什么?參考:通過孔子和四個學生的談話,以“言志”為中心線索,寫出了學生們的志趣、性格,表述了孔子的思想、態(tài)度。解析:通過孔子和四個學生的談話,以“言志”為中心線索,寫出了學生們的志趣、性格,表述了孔子的思想、態(tài)度。
。2)孔子為什么要“哂”子路?對子路的“不讓”應如何理解?參考:“夫子哂之”說明孔子對子路的發(fā)言有些不滿意,原因是由于子路的“不讓”。解析:“哂”是“笑”或“譏笑”的意思?鬃訉ψ勇返陌l(fā)言不滿意,是因為“其言不讓”。所謂的“不讓”可大致有兩個意思。即:說大話、不虛。從《論語》中的有關記載,我們可以看出子路為人耿直、坦率,直言不諱。他的耿直坦率,有時弄得他所尊敬的老師都下不了臺。所以,孔子“哂”子路是沒有道理的,可能存有某些偏見。對子路的評價應有實事求是的評價。
(3)孔子對學生志向的評論,表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參考:“為國以禮”是孔子的基本觀點,同時也可體會到儒家的政治“有為”的積極進取精神。解析:對子路的談志,孔子表示不滿?鬃影选岸Y”作為治國理政的根本標準,盡管子路在孔門中是位有政治才能的人物,但在孔子看來,不遵守禮義,即使有理政才能,也是不能治國的。而對冉有和公西華,孔子則予以肯定,因為他們均禮讓為先。
。4)曾皙述志,展現(xiàn)了一幅他追求的什么樣的社會圖景?參考:展現(xiàn)了一幅他追求的禮治社會的圖景。解析:曾皙想做教師對學生進行禮樂教育。在暮春跟學生一起,“澡身而浴德”,接著在舞雩臺上吹,思念蒼生,歸途中再唱起歌,陶冶性情,從而培養(yǎng)青少年優(yōu)美情操,高潔志趣。這是他追求的禮治社會的圖景。
。5)孔子對子路的評論,體現(xiàn)了孔子的怎樣的思想?參考:體現(xiàn)了孔子重視道德修養(yǎng)。解析:孔子肯定子路打算以禮治國,但批評子路說話態(tài)度不謙遜。可見其對道德修養(yǎng)、文明禮貌的要求嚴格。
《論語》讀后感1500字4
在初中的學習中,我已經(jīng)初步接觸到論語:我從"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⒅,讀懂了孔子謙虛的態(tài)度;從"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認識了孔子的實事求是;從"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看到了孔子的樂觀…
今天,當我重新手捧論語開始翻閱它時,讀到的又是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誨、點到為止的應答。我也有了更加深入的領悟和感受。我從《論語》中認識的是一個誨人不倦、多才多藝的孔子,明知其不可而為之、迂闊率性的孔子,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
孔子一生從事教育工作常見癌癥,周游列國的他據(jù)說一生有三千弟子。他對學生在教育方面的教導很多都是值得學習的。
。⒛R之,學而不厭",在學習生活中我們應該抱以不滿足的心態(tài)?鬃右院脤W著稱,對于各種知識都表現(xiàn)出濃厚的興趣,因此他多才多藝,知識淵博,在當時是出了名的,幾乎被當成無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這樣認為,孔子曰:"圣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鬃訉W無常師,誰有知識,誰有他所不知道的東西,他就拜誰為師,因此說"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子與人歌兒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這體現(xiàn)的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舍的態(tài)度?鬃由心芴撔牡卣埥虅e人,把歌重復唱一遍,自己認真地去學習,做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我們更加要隨時隨地向別人學習,取人之長,補己之短,不要為了面子而羞于向別人請教。這句話包含著一個廣泛的道理柳州分類信息網(wǎng):能者為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的人甚多,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yōu)點,值得我們去學習,亦可成為我們良師益友。在我們班,這個50多人的班集體里,就有籃球上的健將、象棋大師、書法好手,他們都有自己的長處和優(yōu)勢。山高,是因為它從不排斥每一塊小石頭;海闊,是因為它積極地聚集好一點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的淵博,就必須善于從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們點滴之長。
。W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學習是一個長久、艱苦的過程,"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孔子在此勉勵冉求知難而進,這樣才能得道。"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也是孔子的思想。迎難而上,無所畏懼,積極地接受挫折和困難,把挫折和困難當作磨礪自己的機會。在困難中才能體現(xiàn)一個人的品質。疾風知勁草、烈火見真金,正如孔子所說的"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子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偉大的教育家,積累了大量的教育方法和經(jīng)驗。
"因材施教"恐怕是孔子在教育上最大的特點。子路問:"聞斯行諸?"在這個問題前,孔子對于冉求和仲由有兩種不同的觀點:冉求辦事猶豫畏縮,要多多鼓勵他;仲由膽大過人,要抑制約束他。在孔子的弟子問"仁"的問題時,他對弟子們的回答也是各不相同的?鬃舆說過:"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也就是說對于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道理;以于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道理。提高教育質量的關鍵是為每個學生的發(fā)展服務,但是如今,有些教師不去研究自己所面對的學生,他們以為了解一些規(guī)律性的東西,了解學生的共性,課就能講好。人是有差異的,社會需要的人才是多樣的,因此一定不能忘記因材施教式的教育,要為不同的學生提供最適合于他們的教育,這才是最大的公平。
。⒆孕惺抟陨,吾未嘗無誨焉",只要愿意拿著十余條干肉為禮來見孔子的人,孔子都會樂意讓他接受教育。這一段中孔子所說的這段話,表明了他誨人不倦的精神,也反映了他"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
《論語》對于為人處世也談到了不少觀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事情,也不要強加于別人生身上,這是儒家思想的精華,也是中華民族根深蒂固的信條,然而在現(xiàn)實中許多人都不能恪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信條,一切以個人利益為中心,只顧及自身的感受,而忽略了他人的感受。
讀完《論語》,我不只是單單認識了一個誨人不倦、多才多藝的孔子,明知其不可而為之、迂闊率性的孔子,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更學習到了孔子內在的思想和精神。
《論語》讀后感1500字5
《論語別裁》是南懷謹先生對《論語》的解釋。整本書都在教我們做人做事的道理。
我不是一個善于總結反思的人,對于《論與別裁》可能理解的不深,只能記下自己一些零星的感受。對于《論語》里經(jīng)常提到的“君子”“小人”其中有一句對我的感觸特別大。
“小人之過也必文”這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文過飾非”。有些人對于自己的過錯,總喜歡給自己找一個借口、理由來掩蓋自己的過錯。而一個君子錯了,就承認錯了,所謂君子之過如日月之蝕,和太陽、月亮一樣,偶爾有一點黑暗陰影,大家都看得見。可是等一會就會過去,仍不失原有的光明。君子不怕有過,不要自己去掩飾,錯了就坦誠錯了,大家都看得見,這就是君子風度。不過現(xiàn)在明白了,改過來,人們就像對月亮、太陽一樣,仰望他的光明。
讀到這幾句話的時候,我就在反思自己:在這方面我是個君子還是個小人?對于自己的過錯我是否能夠坦誠?不,我沒做到。作為一名教師,特別是當我錯怪了某位同學的時候,我曾因為自己是老師而不好意思或是不肯蹲下身子跟孩子說聲對不起,F(xiàn)在返回頭來想想:我們教師都在教育孩子誠實,不要說謊,但老師自己卻不能勇敢地面對自己的錯誤,這叫孩子怎樣做?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當我們面對錯誤,勇敢地說出“對不起”的時候,我想,因為我們的坦誠,我們依然是孩子敬重的老師。
這些道理大家都懂,但是又能有多少人做到呢?這也就是所謂“執(zhí)德不弘、信道不篤”。譬如:看見別人做好事,心里一定肅然起敬;看見人家有好畫,心里也很欣賞;讀書時看到有些道理很對,也很開心,但是我們照著做了嗎?沒有,這就是“執(zhí)德不弘”。我們沒有這樣遠大,我們也服從真理,看見別人做好人好事也很欽佩,但是自己做起來,沒那么積極,不能發(fā)揮。
我們人生的體會,有時明明知道這個道理,但到處理事情時,自己的個性、脾氣一來,就不管道理了,這就是“信道不篤”不踏實。“焉能為有,焉能為之”,換句話說,自己沒有建立一個人生觀,自己沒有中心思想,簡單一點就是缺少一種目標的動力,這就像我們最近在寫的三年規(guī)劃,開始時,我有些迷茫:我該怎樣給自己定位,自己的目標在哪里?偶然間在雜志上看到這樣一件事情:法國一家報紙曾經(jīng)進行刊登過一個問題:“如果法國最大的博物館盧浮宮失火了,情況只允許搶救出一幅畫,你會搶救哪一幅?”據(jù)說這家報紙收到數(shù)以萬計的答案,人們紛紛論證自己的選擇,有的甚至寫出幾萬字的論文,闡明為什么應該選達?芬奇的“蒙娜麗莎”而不是凡高的“向日葵”,或者為什么應該是“向日葵”而不是“巖間圣母”。眾人相持不下,誰也不服誰,直到法國著名作家貝爾納說:“我搶離出口最近的那幅。”
道理很簡單,在失火的情況下,到處是濃密的煙霧,你根本無法看清哪幅畫掛在哪兒,如果你冒險進去找你心中認定的那幅,很可能的結果是在找到那幅畫之前,你自己已經(jīng)葬身火海。
而搶離出口最近的那幅,雖然不是最有價值的,但卻是最可行的。再說,一幅畫只要能掛在盧浮宮,就說明它怎么都差不到哪兒去,尤其當其它的畫都化為灰燼以后,這一幅即使再普通,也會變得不普通不尋常。
這個故事給了我一個啟示:給自己訂一個目標,并不是一定要價值最大的目標,而是最有可能實現(xiàn)的目標。給自己確定一個目標,一個前進的方向,盡量做到執(zhí)德能弘,信道能篤。
讀了南懷謹?shù)摹墩撜Z別裁》讓我想到的是瑞典漢內斯。阿爾文的名言:“如果人類要在21實際生存下去,必須回首2540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論語是我們華夏民族5000年智慧的結晶。對社會,對人,對社會和人的關系,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都作詳細而又精煉的透視!墩撜Z》中的每一句話都是經(jīng)典,為我們明白地講述了:《論語》講究做人做事,如何完成做一個人。南懷瑾老先生把《論語》用自己的理解意譯了一遍,將孔子為人處世的態(tài)度展示出來,教我們懂得一些道理。
《論語》讀后感1500字6
【第1篇】
我加深了對做人處世的思考,這種思考猶如悄然的細雨,隨著我的腳步,一次又一次地清晰起來,每天的生活恰恰成了臺階,我不斷地向上攀登,不斷地領悟。
每一次讀起《論語》,便覺得那是一種守望,守望著千百年后,圣賢的光輝能重新閃耀,守望著一個真正的君子出現(xiàn)。但這種守望似乎很飄渺,傳揚千百年的知識光輝到現(xiàn)在黯淡了下去,誰愿意苦心孤詣地研究磚頭般的典籍?我看到那個守望者的眼里注滿了失望。
從《論語》中,我汲取了“營養(yǎng)”,我仿佛看到了君子的模樣,他是溫和的好好先生,他是知書達禮的儒者,他是文質彬彬的智者,他又是沉默堅強的男子漢,在大多數(shù)時候,他是溫和善良的,帶著沉靜的書卷氣,滿腹經(jīng)綸。在危險面前,他又變?yōu)橛率,無所不能。
這樣的人算得上完人,是真正的“人上人”,可是這樣的人真的存在嗎?我不敢說。在完善自身的過程中,我困惑過,苦惱過,追尋過,卻始終無法參透。但,一觸摸到《論語》,我的心就清醒了,仿佛被清泉滋潤過。我開始懂得:
真正的智慧從不外露;
寬容的胸懷海納百川;
溫和的性格沒有敵人;
勤奮的學習受益良多;
堅強的支柱來自內心;
真正的君子早已存在于內心之中!
【第2篇】
寒假中,我讀了《論語》這本書,使我受益匪淺。
《論語》是孔子智慧凝成的結晶,在中國教育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是論語的開場白。意思是:孔子說:“學習而且經(jīng)常溫習,不也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嗎?好朋友從遠方來了,不也是一件高興的事情嗎?別人不理解我,我也不生氣,不也是道德高尚的人嗎?我明白了孔子在學習中,很注重溫習,也就是把學到的知識鞏固起來。我在學習中,不應該學過就忘記了,也要向孔子學習,注重溫習,這樣知識才能鞏固起來。同學不理解我,我也不生氣,也不和同學爭吵,這樣我才是一個受歡迎的好學生。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意思是,孔子說:“學生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要尊敬兄長,做事小心而誠實,對人要有愛心,親近有道德的人,做完這些后如果還有空閑,就用來學習吧!边@句話對我的影響很大。我要好好學習,聽父母的話,這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孝敬。在外面要尊敬師長,對人有禮貌。做任何事情要誠實守信,對人要有愛心,要親近有道德的人。還有空閑,不應該沉迷電腦游戲,就用來看書學習。
《論語》不僅使我們擁有更加豐富的知識,還教會了我們學習,做人!墩撜Z》這本書,為我們打開學習國學經(jīng)典文化的大門。
【第3篇】
《論語》是一部語錄體散文,是孔子死后,弟子們把他平日的言行記錄收集起來,整理編成的,其中有孔子的言論,也有弟子們的自相問答,它是儒家思想所依據(jù)的經(jīng)典。
細看各篇,學而篇第一只要講“務農(nóng)”的道理,遇到初學者入“道德之門”;為政篇第二主要講治理國家的道理和方法;八佾篇第三主要記孔子論禮樂之事;里仁篇第四主要講仁德的道理;公冶長篇第五主要講古今人物的賢否得失;雍也篇第六主要講孔子與弟子們言行;述而篇第七主要講孔子謙己誨人之辭及容貌行事之實;泰伯篇第八只要講孔子、曾子的言論,及對古人的評贊;子罕篇第九主要講孔子提倡禮制,鼓勵人們好學不倦,以及記述孔子不肯說什么,不肯做什么;鄉(xiāng)黨篇第十主要講孔子平素的言談舉止,衣食住行,生活習慣;先進篇第十一主要講孔子對弟子賢否的評論……縱觀論語,其實孔子本人的言論不多,大多為門生的對話或對門生的評價,整個論語分為二十章,看似一個松散的'論集,然而整個論語又通過對孔子思想的論述,緊密的形成了一個整體。
而我覺得,《論語》終極傳遞的是一種態(tài)度,一種樸素的、溫和的生活態(tài)度。這樣一種從容不迫的態(tài)度,這樣一種謙抑的態(tài)度,其實正是中國人的人格理想。與西方不同,中國哲學崇尚的是一種莊嚴、理性和溫柔敦厚之美!墩撜Z》的思想精髓就在于它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華融入人的內心,使天、地、人成為一個完美的整體,人的力量也因而無比強大。
《論語》讀后感1500字7
《學而》是《論語》的第一篇,共包括16章,涵蓋諸多方面的資料,從學習到道德修養(yǎng),從孝悌到忠信,從君子到君主其實講的全部是做人的道理。雖為學而,但并不僅僅局限于學習知識,更多的是強調個人品德的修養(yǎng)。在孔子看來,知識在于其次,最重要的在于做人。
“人不知而不慍”,別人不理解我,但我并不怨恨、惱怒。因為別人的不了解而憤憤不平,爭吵不休,實際是缺乏氣度與自信的表現(xiàn)。別人不理解我而出言諷刺,我不與之爭,也不怨恨之,只是淡然一笑,你有你的理解,我有我的堅持,如此而已。要做到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正需要這樣的超然與堅持。人不知而不慍,不僅僅是一種大度,更是一種對自身所堅持之道的自信與堅守。
“子曰:巧言令色,鮮仁矣”。花言巧語,裝出和顏悅色的樣貌,這種人的仁心就很少了。“仁”是儒家學說的核心,儒家崇尚質樸,反對花言巧語;主張說話應謹慎留意,說到做到,先做后說,反對說話辦事隨心所欲,只說不做,停留在口頭上。孔子的儒家思想重視人的實際行動,尤其強調人就應言行一致。但是,當今社會,狀況卻往往不是這樣,巧言令色、長袖善舞的人,越來越多,人們似乎早已習慣了這樣一種浮夸的表現(xiàn)方式,漸漸將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踏實、質樸的精神拋諸腦后,“仁心”則更不必說。在我們夸夸其談的背后,藏著的究竟是難填的欲壑還是真心誠意?撕下我們掛在臉上的面具,摘掉強作的笑顏,一張張疲憊而冷漠的面孔背后,還有一顆空洞的心。我們在這天讀《論語》就就應拋開塵世煩擾,摒棄花言巧語,尋找生活在當今社會中的我們所漸漸喪失的“仁心”。
“曾子曰:五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句話的意思是“我每一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yè)是不是復習了呢?”且不說要我們以竭心盡力、誠實可信、學而時習之來要求自己,當今的我們,又有幾人能夠每一天沉心靜氣,思考自己一天的作為?忙碌似乎是沒有時間反思自己的最好借口,我們看似每一天在為理想奮斗,但其實卻有很多人在不知所謂的忙碌中虛擲了青春。我們是不是就應問問自己,忙的究竟是不是自己想要做的?是不是順應內心的?這天,我們也許真的做不到曾子的要求,但我們至少就應在腳步匆匆之際,抽出片刻,反省一下自我,調整一下忙碌的方向,讓自己的目標更明確。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貧窮而不諂媚需要無盡的骨氣及傲氣,富有而不驕傲自大則只有真正謙虛的人才能做到,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做到這兩點已屬不易,更何況安貧樂道、富而好禮?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像顏回那樣“一簞食,一瓢飲”的又有幾人?在如今物欲橫流的社會里,我們是否能夠耐得住寂寞,不趨炎附勢、沽名釣譽?我想,這些都是我們在閱讀《論語》的過程中就應反思、拷問自己的問題。
“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不要同與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過錯,就不要怕改正。道不同不相為謀,與志同道合之人交朋友能夠激發(fā)我們實現(xiàn)目標的動力。自己有了過錯,首先想到的不就應是紋飾、狡辯,而是改正。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改正過錯不是沒用無能,反而是大智大勇的體現(xiàn)。只有能正視錯誤并勇于改正的人,才能夠尋找到生活與學習的真諦。
“夫子溫良恭儉讓”。溫順、善良、恭敬、儉樸、謙讓。這是孔子的學生對他的贊譽,這五條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傳承到如今雖然表面上還在被大家贊譽,但其實很多人的內心并不以為然,認為此刻還這樣是會吃虧的。但我覺得,這五種品德,體現(xiàn)了人的本性之美,不論到什么時候都是我們修身養(yǎng)性的標準,是我們就應繼續(xù)傳承下去的美德。
《論語》學而篇的十六章每一章都給人以深刻的思考,在我們此刻更側重于知識學習而忽視品德修養(yǎng)的時代,更能給我們帶來啟示。我們就應靜心沉入其中,遠離塵囂,返璞歸真,尋找圣人留給我們的生活、學習之真諦。
《論語》讀后感1500字8
《論語》,顧名思義,就是議論的話,當然了,準確的解釋是,孔子師徒及其再傳弟子的言行錄。前段時間在補習班學習了幾個月的《論語》,如今,就寫篇文章來展現(xiàn)一下我的學習成果,也能體現(xiàn)出老師的教學成果嘛!呵呵!
古人常說,文如其人。那我們就先了解一下作者吧。據(jù)我所知,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提出“仁”的學說。作為大教育家的他,招弟子從不問出身貴賤與家境貧富,主張“有教無類”。教學方法上“因材施教”。教給我們的學習方法是“溫故知新”。學習態(tài)度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行了,不羅嗦了,切入主題啊。趙普曾說過“半部《論語》治天下”,漢武帝也曾“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論語》的魅力究竟在哪里呢?你迫切地想知道更多的內容嗎?好吧,Let’s go!
老師常跟我們說“學而不厭”,其實,它就出自于孔子之口:“默而識之,學而不厭,侮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孔子謙虛如此。他勤學終身,終有所成,不正告訴我們,只要你勤奮學習永不滿足就能把學習搞上去。我們班的桂濤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她從不滿足于自己的學業(yè)(其實我認為已非常好),不斷向上,我很佩服她,每次我與她搶第一名的寶座,總是失望而歸,懊惱不已的我決定從今以后向她學習,要花更多的時間在學習上,我還不信這個邪兒了!
不過,學習主要是你要有興趣!白釉邶R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我們從中可以看出孔子對音樂的癡迷程度,如果我們學習也能這樣,那不就什么都好說了嗎?可我們生活中缺乏的不就是這種興趣嗎?我們班很多同學那叫一個“瘋”呀!中午回家與晚自習出去吃飯的那點時間,都和網(wǎng)絡約會去了,有的竟還跑到網(wǎng)吧去上網(wǎng)。我無語!如果他們能把這點癡迷轉到學習上,那成績一定名列前茅!該轉變一下癡迷的方向了,我的同學們!
學習搞上去,還要注重學習方法。在《為政》篇里有這樣一句話:“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币馑际菍W習不思考就會迷惑,思考不學習就會空無所得。所以,我們在學習中,即要學習,也要思考。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我從前作文寫不好,喜歡從作文書中硬搬一些好詞好句,爸爸總是說我沒有多少真情實感,我很苦惱。后來,經(jīng)過漫長的讀書生涯,我終于明白了,別人文章中的各種句型、結構都是由作者情感表達需要而定的。從此以后,我讀書時就會思考一下,我的文章可不可以摻雜這種句子?如果我也這樣寫,應該刪改哪里?讀的越多,思考的也就越多,雖然我的文章還沒有達到出神入化的地步,但是也有了不小的進步。
除此以外,我們還要舉一反三。子曰:“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笨鬃诱J為,如果提示學生一個方面,而他想不出另一方面,就不教他了?鬃幼畈幌矚g什么樣的弟子?學習這一則,你便會明白,孔子不喜歡不會舉一反三的人。你想讓孔子討厭嗎?不想就快學吧!
前文大多談到學習,可學習的前提是什么呢?是志向、目標?鬃诱f:“匹夫不可奪志也!边B普通人都不想沒有志向、隨意改變志向,難道你連普通人都不如嗎?一個人如果有理想,有抱負,卻又因為衣食不好而羞恥的人,孔子認為不值得與他談論:“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未足與議也!笨鬃舆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币馑际钦f孔子十五歲才開始發(fā)憤讀書,而他最終有那么高的成就,說明我們發(fā)憤還為時未晚。只要肯“不恥下問”“勤勉于學”,我們也可能成為下一代的“孔子”。加油啊,同學們!
我們知道,《論語》中記錄的是孔子在日常生活中的話,卻那么富有哲理,說明他是一個思想者。我們日常生活中也說了很多話,可是有多少有意義的話呢?我們是否應該向孔子一樣,做一個思想者呢?有一句話說的好:“我們不能延伸生命的長度,但是我們可以增加生命的厚度!”讓我們與《論語》同行,厚重我們的生命!
《論語》讀后感1500字9
讀完《論語》,我的心中充滿著一種淡淡的感動,因為《論語》總是用最簡單的話語告訴我們真正的道理,讓我們的心靈歸于平靜之中。讀完了《雍也篇》,也令我從中獲益匪淺。這個世界上真正的真理永遠都是樸素的,就好像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一樣,就好像是春天要播種、秋天要收獲一樣,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都是最簡單的。但是,最令人感動的永遠都是最為簡單而真摯的東西。
《論語·雍也》中最令我感受深刻的是孔子對于顏回所作的3次評價話語?梢哉f,孔子弟子凡三千,有名者七十有二,但孔子首推顏回,從這三句的話語中我們可以窺看一二。
第一句是: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從這一句,我們就能看出顏回的好學不倦,孔子的弟子三千,一定不乏勤奮好學者,孔子卻說顏回死后再也沒有好學者了,可見顏回品德是勤奮好學,而且在失敗時不會遷怒于人,只會從自己身上找差距,而不是為自己的過錯和失敗找出無數(shù)的借口和退路,并且他在求學的過程中不犯重復的錯誤,這樣才是真正的求學態(tài)度,只有不遷怒,不貳過,才能獲得真正的進步,成就大事業(yè)。
第二句是: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這樣看來,顏回不但勤奮好學,而且不為生活艱苦所困,是一個大賢者。他即使居住在簡陋的地方,食物僅可以勉強果腹,對于這種情況一般人是無法承受的,但顏回卻自得其樂,悠哉游哉,真正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全不以物質的貧乏為意。人不堪其憂,所有人都會被此困擾,為自己所處的情況所抱怨的時候,而顏回從來不改變他那種樂觀的態(tài)度,所以孔子才會說賢者回也,又感嘆一聲這才是真正的賢德。因為這是在什么樣的物質環(huán)境下都不改變心境的那種坦然和安寧。在現(xiàn)今時代,要真正做到這一點是十分困難的,盡管現(xiàn)在大家的生活水平都有所提高了,但是又有誰能夠真正做到如同顏回一般的安貧樂道呢?
第三句是: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余則日月至焉而已矣”。仁愛是儒學的核心精神,而這句話正是孔子對于顏回的仁愛給予的高度肯定,這句話的意思是 “顏回這個人的心可以在長時間內不離開仁德,其余的學生則只能在短時間內保持這樣”。 即使在艱苦的日子里,他依然奉行著孔子的教導,并且“其心三月不違仁”。從此,我想到了世上的事情難就難在這“恒心”二字。換句話說,叫做“貴在堅持”。世上事幾乎無不適應這一規(guī)律。而仁心的修養(yǎng)也不例外。一個人做點好事并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 不做壞事。不難的是“日月至焉”,難的是“三月不違仁”。我由此想到了近段時間的中國如同卷入了災難的漩渦之中,先是干旱,接著又是玉樹的地震,不幸的事情一件接著一件,牽動著人們的心弦。大家開始呼吁捐款捐贈物資,但是與此同時,我又想到了,每當災難到來的時候,人們都會十分重視公益事業(yè),但是在普通的日常生活中的我們,是否會有那么一刻想起公益事業(yè),想起身處水深火熱中的人們呢?我不得不承認,并不是所有人都是特蕾莎修女,并不是每個人都需要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于公益慈善事業(yè),我想說的只是很多時候,我們并不能只是在災難發(fā)生之際,我們才開始關心弱勢的人們,在平常的日子里,也需要我們有所盡力,我曾聽過一個很生動的比喻,愛心就像用柴草點火一樣,只要有火,柴草就容易被點燃。而我們的心也是這樣,只要有“仁”的引導,就容易被感動。要保持柴火不斷地燃燒下去,那就得不斷添加柴草。但對我們大多數(shù)人來說,要么缺柴草,要么懶得添加,所以很少有能使火焰長久不熄的。只有像顏回那樣的人,才能夠做到一直不斷地添草加柴,使火焰熊熊燃燒。
讀《論語》,就如同是與圣人在對話。其實圣賢的價值就在于千古之前,他們那些有價值的人生經(jīng)驗可以穿越千年的滄桑,走到今天,讓我們仍然覺得溫暖;而他在千古之前緘默地微笑著,注視著我們仍然在他的言論中受益而已。
《論語》讀后感1500字10
一本《論語》放在書架已有好幾年了,來到新的工作單位,也把它順手帶了過來置于床頭,雖然偶爾翻閱幾頁,卻也沒有讀完。今年寒假總算是完整的讀完了一遍,但總感覺只是一知半解,略知皮毛而已,其中的好些道理還是參悟不透。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遼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F(xiàn)僅將本書中的孝道就與治學的部分談一下自己的一點淺顯的認識:
孔子講究孝道,孝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今天的有些人們在這一方面卻在褪色,學習孝道并對學生對后人講述孝道是非常必要的,使自己也讓他人明白孝是為人之本。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意思是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后,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fā)點。所以為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父母唯其疾之憂。一個人如果能夠使他的父母只擔心他的疾病,那就可以算得上是孝了。我個人的理解為,能夠在自己控制的范圍內的事情,盡最大努力的不讓父母為自己操心,除非是像生病這樣自己沒法控制的事情。
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撰:曾是以為孝乎!書中注釋為侍奉父母,難在時常保持和顏悅色!人子中年紀少的做事,年紀長的具備飲食,難道這就可以算得孝么!我對后面的句子的理解有些欠缺,單就色難一句,我認為一個人果真能夠做到這一點已經(jīng)很不錯了。有句俗語久病床前無孝子雖是有些譏諷的意味,但也不得不讓人深思。這也讓我聯(lián)想到自己,父母年事還不是很高,還沒有到子女經(jīng)常服侍的地步,但老人愛嘮叨,嘮叨多了就有些不耐煩了,其實想來老人的嘮叨就是一種愛的體現(xiàn),我也應該尊重老人的嘮叨,和顏悅色地傾聽她的嘮叨。
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意思是說,現(xiàn)在人的孝,只是能養(yǎng)父母。但人們亦養(yǎng)犬馬。如果只養(yǎng)而不敬,則養(yǎng)父母跟養(yǎng)犬馬還有什么不同!充分體現(xiàn)了孔子提倡不僅能養(yǎng)更注重敬的思想。當然針對于我們來說,相信在這一方面都能做得很好。但在我們生活的周圍,也會時常見到或聽到對老人養(yǎng)而不敬的事例,更有甚者既不養(yǎng)也不敬者。因此不僅我們自己要做到這一點,也要對我們的后代,對我們的學生傳輸對父母對祖父母等不僅要養(yǎng)更要敬的思想。
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意思是說,父母在的時候,不到遠處去游;如出游,必有一定得地方。社會發(fā)展到現(xiàn)在父母在不遠游是不大可能了,但游必有方還是很值得提倡的,必須告知父母自己所去的地方,并且時常告知父母自己的情況,免得讓父母牽掛。我的父母就是這樣,有時忙隔三五天忽視了沒有打電話回去,媽媽準會打來電話詢問情況。放假回到家中,晚上有時出去玩耍,無論回家多晚,遠遠就能望見家中的燈光,父親總是坐在桌前喝著茶水等我們回來才睡,多次說他卻總是這樣。有一次,晚上我們開車出門正值天氣不好,老公忘了帶手機,我的手機又沒電了,也就沒有跟家中聯(lián)系,家中又給我們聯(lián)系不上,害得父母擔心,聽母親說父親還發(fā)了火,我們也非常愧疚。今年正月十五下了一場大雪,在老家過完了元宵佳節(jié),正月十六,老公單位要上班了,因天氣原因,我們早上6點起床出發(fā)趕8點的班,大冷的天婆婆早早起了床,不顧我們的反對又是掃雪,又是遞熱毛巾擦車窗玻璃,站在村口,望著車子遠遠離去。路上經(jīng)車壓結了一層厚厚的冰,非;,車開得很慢,不到50里地足足走了1個小時零40分鐘,中途公公打來兩次電話詢問路面怎樣,是否到了。這都是一份份濃濃的牽掛埃我們要從小事做起,注意生活的點滴,多為父母想想,盡可能的讓父母少一份牽掛,這也是一種孝的做法吧。
治學方面,有好些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義至大,是我們非常值得學習的。
《論語》讀后感1500字11
五千年來中華文明源遠流長。而悠悠文明長河中,璀璨至今的依然是那顆“星”——儒家的《論語》。它代代相傳、歷久彌新、永垂不朽,它就是一部經(jīng)典,我的成長因它而精彩!
說起《論語》,那可是家喻戶曉的一部經(jīng)典作品,不僅在我國廣為人知,更是舉世聞名。它是儒家的核心著作,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對孔子言行的記錄。古人曾云:“半部論語治天下!倍,我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多也體現(xiàn)出了《論語》中的禮教思想。由此可觀,《論語》思想,影響了一代又一代華夏子孫。
因此,這更加深了我想去閱讀它的欲望。于是,我漫步到《論語》的世界里,嘗試著去感受其中的奧秘、熏陶自己的心靈。讀后,其中的很多句語錄都深入我心,影響我至今。
小學的時候,我并不是很注重學習。雖然我在課堂上積極參與老師的問答互動,會動腦思考,可是卻很少做筆記,課本十分的嶄新,里邊除了印刷文字就如同豆腐一般白花花的。結果,好記憶不如爛筆頭,我也得到了我的“報應”,那就是復習時總是無法回憶起老師上課所講的知識點,于是成績總是處于中等偏下的水平,仿佛一株枯苗不見長勢。到了初中后,由于學業(yè)競爭的激烈,我終于明白了成績的重要性。于是我上課就一直埋頭做筆記,不肯放過一毫秒,就好像頭頂千斤重,抬個頭都不舍得?墒浅煽儏s還是不怎么理想,而且雖然做過筆記,但都好像是走個形式化,滿足自己的視覺需求,卻從未自己動過腦筋自己思考。這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警示了我。它告訴我只學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茫,只思考卻不學就會陷于困境之中。這清楚地反映出我當時的狀況,讓我明白了要把學與思結合在一起,兩者缺一不可,這樣的話,即使是事半也會功倍的。對啊!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我馬上調整了自己的學習方式:當老師講解例題、重點時,我就應該放下筆抬起頭仔細聽講、認真思考;當老師停下讓我做筆記時,我再拿起筆書寫。果然,經(jīng)過了幾個月的調整,我的成績逐漸有了起色,直到至今也受益匪淺,在年級里名列前茅!
這時,雖然我的成績有了較大的起色,但是在人際交往方面卻又出現(xiàn)了問題。
我和一個相處得不錯的朋友鬧起了矛盾,彼此之間相互指責,把事情鬧得沸沸揚揚的。后來,因為不想再爭執(zhí)下去,我主動向她提出了道歉,可心中卻還是憤憤不平,不能釋懷。也許她也是如此,于是我們之間又進行了不約而同的“冷戰(zhàn)”。但是,她的家長一直在調整她逃避的心理,希望她能放下往事與我重歸于好,她也明白了,也想要重拾我們之間的友誼,便趁著學習之余主動來找我互動。時間一長,我的心竟有些被觸動了,就要被她堅持不懈地關懷所感化,卻又礙于自己的面子,無法釋懷往事。這時,“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又如雪中送炭,幫助我去解決這塊心結。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不也愉快嗎?是呀,她如此大度地選擇忘記我們之間的不悅,不管自己是否能成功,努力地想重建我們之間友誼的橋梁,態(tài)度非常的誠懇,若我還計較這件事、避之門外,不就顯得我是個小肚雞腸、心胸狹隘的小人嗎?于是,我慢慢地主動與她多起了互動,并且在學習上互幫互助,有說有笑,呈現(xiàn)出一派和諧的景象。我的心結也慢慢解開,踱步時如踩在云朵上輕松。
《論語》不愧是大名鼎鼎的我國的藝術瑰寶,其中的語錄幫助我改正了自己錯誤的思想、言行與為人處世的方法。讓我明白了待人要友善,共創(chuàng)和諧的社會環(huán)境;并且要掌握好學習的方法,為國家大大小小的建設積極做準備,使自己的文化底蘊豐富強大、了解更多的知識,這樣才能承擔起自己在國家中應盡的一份責任,成為國家棟梁,能夠強國盛國。這正是我身為一名中國學生說“愛國”的強烈體現(xiàn)。
在《論語》這部經(jīng)典的熏陶下,我正在茁壯成長,我要帶著我的中國夢、滿懷著希望地去成長,爭取做一個對社會、國家有用的人!墩撜Z》,我的成長因你而精彩!
《論語》讀后感1500字12
曾經(jīng)粗略地讀過《論語》,但總是懵懵懂懂,不勝其意。最近,受單位閱覽室之惠,讀了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看了她對《論語》的解讀,使我有一種“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而且于丹教授那神閑氣定,娓娓道來,古今中外,信手拈來的講解風采,誠可謂妙趣天成,觀之可以忘憂,思之可以解惑。
讀罷此書,掩卷長思,仿佛一位長者坐于眼前,用智者的從容與平和與你談古論今,它傳遞著每個人心中有而口中無的簡單真理,我覺得受益匪淺,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略總結了幾點感悟:
悟點一 平和的心態(tài)
每個人都想過得幸?鞓,但幸?鞓返降资鞘裁,到底又在哪里呢?我們周圍有許多人在別人看來是十分幸福的,但自己內心卻時常感到痛苦不堪;同樣有不少人在別人看來是艱難困苦的,然而他們自己心中卻時常充滿快樂。千帆過盡,驀然回首,“其實幸?鞓分皇且环N感覺,與貧富無關,而與內心相連!边@就需要我們有一個好的心態(tài),并能夠時常用好的心態(tài)來對待一切,因為無論人生給予我們什么,決定我們生存狀態(tài)的永遠是心態(tài)。我們應該經(jīng)常捫心自問,到底以什么樣的心態(tài)度過一生。生活本身并不完美,社會分工千差萬別,人的素質、能力和機遇也各不相同,誰都會遇到成功的喜悅和失敗的沮喪。但不論碰到什么,我們都要以平常心看待自己的付出和收獲,不必喜形于色,不必急功近利,更不必在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悲觀失望。要知道,決定一個人成功的不是命運的垂青,而在于他是否能夠在任何情況下都始終不忘陶冶自己高尚的情操,始終保持不懈的精神追求,始終保持輕松、自在、灑脫的良好心態(tài)。
用《菜根譚》里的一句頗有感觸的話來說吧,“風來疏竹,風過而竹不留聲,雁照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來而心始現(xiàn),事去而心隨空!鄙钪胁蝗缫獾氖虑橛行┍仨毭鎸Γ踔帘仨毺幚,當然也必須穿越,事情來了,用心去作,最短時間內做完,事情過去了,心里,還應該是一片海闊天空。
悟點二 寬容的心靈
“仁”是這本書要告訴我們的最儒家的、最簡單、也是最精華的道理。 “仁者不憂”你的胸懷無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小了。想要無憂,那就要學會寬恕他人,要學會去愛別人,這就是“仁”。當然,要我們每一個人都抱著寬容的心去做每一件事絕非易事,但最起碼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事多想想他人,做一個善良的人,便也能內心安靜、坦然。中國一直以和諧為美,而真正的和諧是什么?就是在堅持不同聲音、不同觀點的前提下,對于他人的一種寬容,一種融入。其實這就是君子之道。
你寬容別人,其實是給自己留下來一片海闊天空。雨果說過:“比海洋寬廣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廣的是人的心靈。”
悟點三 提升生命的效率
孔夫子將他的一生概括為“吾十有五,而治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
于丹認為,這種人生的坐標是有代表性的,但也不是絕對的。其實人生有生理年齡,有心理年齡,還有社會年齡,真正有效率的生命是讓我們也許在二三十歲,就能夠提前感悟到四五十歲的境界。
生命給予我們每個人只有一次,無論多么珍惜,多么不舍,或者是在不經(jīng)意間任時光飛逝,誰都不可能重新來過,最終每個人都要離開這個世界。三十歲的自信堅定和內心的從容不迫,四十歲對自己真正需要什么的明了和懂得如何取舍,五十歲時心中擁有不再怨天憂人的內定力,六十歲時有一顆寬廣的理解和包容之心,七十歲時從心所欲而不逾矩,這就是我們生命的歷程。
人生苦短,我們不能決定自己的生理年齡,卻可以調整自己的心理年齡,在日益成熟的過程中,完全可以擁有一種年輕的心態(tài)。信息時代,只爭朝夕,面對各種生存和競爭的壓力,我們沒有理由不成熟,但這不能影響我們保持永遠朝氣蓬勃,永遠充滿活力的精神狀態(tài)。
當我們在現(xiàn)代的規(guī)則下,重新領悟圣賢于千古之前以他簡約的語言點出的人生大道時,最終希望那種古典的精神力量,能夠圓潤地融合成為一種有效的成分滲入靈魂,讓我們真正建立起有用的人生,用平和、寬容的心,實現(xiàn)幸?鞓范行实纳鼉r值。
《論語》讀后感1500字13
我覺得,在道德方面,東方更重視實踐而不是理論。老子說:“圣人行不言之教”。道德更多的不是用來講的,也講不出來。所以論語中“仁”字凡一百零九見(《論語通譯》,人民文學出版社,徐志剛,序P3),但卻通篇沒有定論。孔子在教導弟子的時候,總是言傳身教,因材之異而施教。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讓弟子體會到什么是“仁”。或許后來孔子死了,他的弟子也老了,再傳弟子為了能讓后人能夠受到如師在側般的指導,才從先師的生活中截出一個個片斷,整理出一部《論語》。(當然,這純屬我的想象,沒有什么依據(jù))
正是因為《論語》來自生活,是生活鮮活的再現(xiàn),所以我們才應該用一種獨特的方法去讀它。個人認為,與其風格比較像的一部書是晉代的《世說新語》。我們怎樣讀《世說新語》的?我想大多數(shù)人如果不是出于學術目的(例如需要寫一篇論文或讀書報道什么的),一定不會去分析它的中心,分析某段話是多么曲折地表達了一個多么深刻的學術理論——我們大都會把它當成一種生活的紀錄,以一種閑心來讀它。我覺得,其實閑談的心境才是最適合讀這樣的書的。讀到會意處,拊掌一笑,自然就理解了他要表達什么。或許比條條框框地分析加分解來得好一些。當然,這是讀書的高境界。我做不到。
若要用一句話來歸納《論語》講了什么,我覺得應該是“如何做人”。做人和做學問是不同的。做學問也許還能在紙上做,做人卻只能到生活中去做了。讀教人做人的書,自然要放到生活中去讀而不是僅僅在紙上讀,到故紙堆中去尋找疑問的解答。
隨著中國近代社會的到來,各種西方學說陸續(xù)傳入中國,形成了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強烈沖擊,甚至連長期在中國思想界占統(tǒng)治地位的儒家思想也不能幸免。在學習了半個學期的《中華元典導讀》課和閱讀了《論語》這部書后,我認為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從儒學的根,即孔子的《論語》說起!墩撜Z》大概包括的以下幾種思想,即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以下分別加以介紹。
仁:愛人。孔子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它是孔子社會政治、倫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標準,也反映他的哲學觀點,對后世影響亦甚深遠。仁體現(xiàn)在教育思想和實踐上是“有教無類”,春秋時代學在官府,孔子首開私學,弟子不問出身貴賤敏鈍,均可來受教。仁體現(xiàn)在政治上是強調“德冶”,德冶的基本精神實質是泛愛眾和博施濟眾,孔子把仁引入禮中,變傳統(tǒng)“禮治”為“德治”,他并沒有否定“禮治”,他的“德治”無疑是對“禮治”的繼承和改造。愛人既為仁的實質和基本內容,而此種愛人又是推己及人,由親親而擴大到泛眾。
義:原指“宜”,即行為適合于“禮”。孔子以“義”作為評判人們的思想、行為的道德原則。
禮:孔子及儒家的政治與倫理范疇。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中,“禮”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道德規(guī)范和生活準則,對中華民族精神素質的培養(yǎng)起了重要作用,但隨著社會的變革和發(fā)展,特別是封建社會后期,它越來越成為束縛人們思想、行為的繩索,,影響了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
“半部《論語》平天下!”孔子那睿智閃光的語言光照古今!不必說一代偉人毛澤東,一代梟雄蔣介石,對它情有獨鐘,就連后世的文人墨客、平常百姓受其深遠的影響也不勝枚舉!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話的道理是:別人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這不正是君子的品德嗎?孔子說的這句深刻而又蘊含哲理的話,告訴(用詞不準,建議改為:不外乎告誡)人們修養(yǎng)是如此的重要。修養(yǎng)好像花兒在寂靜中開放,成功的果子在光明里結實。
因為司令部在集合開會時,他總會第一個到,然后走到地圖前,用手指著敵人應在什么地方出現(xiàn),我軍現(xiàn)在在哪?如何擋住敵人的去路,而將他們一網(wǎng)打盡?他在那似乎總是在自言自語,到會的人都說他什么都不懂,卻在那自言自語一定是發(fā)瘋了。
華西列夫斯基聽到大家的非議后并沒有生氣,依舊在那里想著大事……開會時讓他發(fā)言,他一會說這兒,一會說那兒,云里霧里,在坐開會的人都聽得稀里糊涂,斯大林來回踱著步子慢條斯理地說道:“坐下吧,我親愛的華西列夫斯基同志,你不要說了,還是讓我來說吧!”斯大林把戰(zhàn)爭形勢分析得頭頭是道,讓人聽了不由得心服口服。
《論語》讀后感1500字14
《論語》是孔子和學生的對話錄,主要內容是孔子教育弟子怎樣做一名君子。孔子認為君子與小人之別,并非是有沒有知識,而是有沒有高尚的品德、是否愛好學習,所謂“君子懷德,小人懷土”。知識和道德并非是同步的。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tài),涵蓋全社會;知識在舊社會只有少數(shù)人才能享有。有知識未必道德就高尚。孔子強調的是一個人要具備“禮”和“仁”。《論語》中孔子對君子的提法有幾十種,但“禮”和“仁”是君子的最高標準,所謂“克己復禮為仁”?鬃臃浅V匾晫W習,要成為一名君子,就要學習!墩撜Z》開篇第一句就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據(jù)楊伯峻《論語譯注》統(tǒng)計,《論語》全書有64個“學”字?梢娍鬃訉W習的重視?鬃訉τ凇皩W”有精辟的見解,我覺得有下列幾層意思:
一是強調學的重要性?鬃釉趦商幹v到“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強調君子要學習,要“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公冶長篇》)?鬃訂栔儆,你聽過六種品德便有六種流弊嗎?仲由答沒有?鬃诱f:“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保ā蛾栘浧罚┚褪钦f,即使有好的品德,不學習,也會有很多弊端,就會變得愚蠢、無所適從、被人利用、勇而無謀、膽大妄為等。這里強調了學習的重要性,君子要時時學習,“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君子對于學習,要“學如不及,尤恐失之”(《泰伯篇》)。不斷學習,生怕落后。而學習要有興趣,要自己樂于學,所以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篇》)。
二是論述了學與思的關系,要把學與思結合起來?鬃诱f:“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保ā稙檎罚⿲W習而不動腦筋思考,就會受蒙蔽;只是空想而不讀書學習,就沒有理想、沒有信心。也就是說,學習不是機械地記住一些知識,而是要思考理解。這種學與思的關系,在今天的教學中仍然值得重視。教學不只是把已有知識傳授給學生,更重要的是要啟發(fā)學生思考,讓學生理解所學的知識,并能進一步思考,培養(yǎng)他們的思維能力,做到孔子講的“舉一隅而三隅反”。
三是論述了學與習的關系!墩撜Z》開篇:“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習”字可以有兩種解釋:溫習、實習。這句話也可以有多種解釋。楊伯峻先生翻譯為“學了,然后按一定的時間實習它,不也高興嗎?”但還可以有另兩種解釋:一種是,學了常常溫習,不也很愉快嗎?讀后感另一種是,適當?shù)臅r候學習,不是很愉快嗎?我想這幾種解釋都可以?傊皩W”要與“習”結合起來。學了要實習,要學以致用,踐行學到的知識;學了要常常溫習,所謂“溫故而知新”。就如我們讀《論語》,每一次讀,都會有新的體會。我們今天的課程設計和教學也要遵循這種規(guī)律,許多知識是要反復學習的,做到溫故而知新。
四是論述了學與行的關系。學了要踐行,要化為行動?鬃映3=逃茏右粲谛猩饔谘,他說:“君子欲訥于言敏于行。”(《里仁篇》)就是說,一位道德高尚的人不是夸夸其談,而是要有實際行動。所以孔子說“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憲問篇》),又說“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篇》)。學習要實實在在,不圖虛名。一次魯哀公問孔子,弟子中誰最好學?鬃诱f,是顏回,可惜不幸早死了。他哀嘆,可惜現(xiàn)在沒有好學的人了!他還批評:“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保ā稇梿柶罚┛鬃诱J為,古人學習是為了自己修身,今人學習是裝飾自己,給別人看的。他要求弟子實事求是,不要華而不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篇》)。知和行是哲學家經(jīng)常討論的問題,常常認為知難行易,其實行更難,許多人懂得道理,卻不去實行。一個有道德的人更重視他的行動。
孔子在《論語》中關于學習的精辟見解,我想仍是今天我們需要學習和繼承的。
《論語》讀后感1500字15
前不久,我讀了《論語》這本書,我之所以讀它,是因為它與《百家姓》、《孫子兵法》……書一起來到了我的手邊。
《論語》這本書分有20篇,其中,學而篇、為政篇、里仁篇、公冶長篇等比較有名。有時候,人們常掛在嘴邊的話,我竟然不知出于《論語》。像“父母在,不遠游。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道不同,不相為謀,任重而道遠,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讀《論語》這部書,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的孔子。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chǎn)生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于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jīng)書,是有必要讀的。
治學方面,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guī)煟⿲W而篤志,切問近而思!辈徽且环N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舍的治學態(tài)度嗎?治學的方法他講究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甚至覺得學而實習之不亦說乎。由此可見學習的重要性,治學是仁信的基矗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薄ⅰ懊舳脤W,不恥下問!边@是《論語》六則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則。前一則是說幾個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當老師的人;后一則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這兩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義至大。“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边@句話包含著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為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的人甚多。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yōu)點,值得我們去學習。就說我們班上的吧。在這個近50人的班集體里,就有籃球猛將、繪畫巧匠、書法好手、象棋大師。有的是上知天文,下通地理;有的是滿腦子的數(shù)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們身邊的這些人學習,就像置身于萬綠叢中的小苗吸收著豐富的養(yǎng)分。高山,是那樣地雄偉,綿延;大海是那樣地壯麗無邊,山之所以高,是因為它從不排斥每一塊小石;海之所以闊,是因為它積極地聚集好一點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的淵博,就必須善于從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們點滴之長——“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薄R粋年紀不大的小女孩當了愛因斯坦的老師;平民百姓同樣沒有史學家的見識廣博……但是正是這樣的“不恥下問”而造就了許多偉人。我還知道一個關于不恥下問的笑話:有一個人,官位很高,但學問不高,平日喜歡不懂裝懂。又一次,他去喝喜酒,見到桌上放著很多水果,他不認識石榴,又不肯放下架子問人,就裝出內行的樣子連皮啃。只覺得又苦又澀,就對伙計說:“這饃饃還沒煮熟,你得再煮煮!本褪沁@種不懂裝懂的人,才會遭到別人的冷嘲熱諷。
孔子的“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居敬興簡,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對各行各業(yè)的人們都有所啟發(fā)。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是指孔子說:“弟—子在家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則謙恭有禮,對人如兄弟一般,謹慎而誠實可信,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后,還有余力的話,就再去學習知識,。“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團結友愛,有愛心,以賢德的人為榜樣,不斷激勵自己,努力實踐,完善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這些做人的立身原則做好了以后,再學習文獻知識,以開闊視野,豐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為政方面,孔子講得最多?晌覍@一方面不太感興趣,就草草地看了一點。自然,虎頭而蛇尾也是很正常的。雖然這本經(jīng)書我沒有完全讀完,但已從中受益匪淺。如果我有時間和精力的話,我一定會仔細的重讀幾遍,細品其中的滋味。
我希望大家和我一樣,多讀一些文言文,這樣,就能用更多的知識為我們的祖國盡自己最大的一份力!
仁義禮智信,國人都按這一標準去做,社會會更加和諧,我們的國家會成為文明、昌盛、禮儀之邦。
【《論語》讀后感1500字】相關文章:
《論語》的讀后感3篇09-19
論語中關于道德的讀后感08-01
論語第一則讀后感12-09
《論語集注》論語序說06-14
《論語》論語·為政第二06-14
《論語集注》讀論語孟子法06-14
《論語》論語·子張第十九06-14
《論語》論語·子路第十三06-14
《論語》論語·顏淵第十二06-14
《論語》論語·先進第十一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