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讀后感范文(精選7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chǎn)生了許多感想,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老子》讀后感范文(精選7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老子》讀后感字1
前幾天,我讀了《老子》這本書。這本書講的是老子一生中經(jīng)歷的一些事。
老子,大約生活在公元前571―477年間,原名李耳,字聃,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他寫的《道德經(jīng)》雖然文辭簡煉,所蘊含的道理卻至深至遠,千百年來不知啟蒙了多少人的心智。可見,老子對人們影響深遠啊!
書中的老子多次提到水,而《道德經(jīng)》中也不乏對水的贊揚:“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者莫之能勝”……我覺得,水的精神是可貴的,水的力量看似柔弱而又十分剛強。正如老子所說:“真正強大的不是剛強而是柔弱。
因為水很柔弱,它沒有爭斗的心愿,所以它能夠滋潤萬物,使萬物茁壯成長。它從不輕視低的地方,總是往低處流。難道這種精神不值得我們學習嗎?
波瀾壯闊的大海是由無數(shù)的水滴匯成的,滴水還可穿石,這是水的力量。海上的波浪永不厭倦地拍打著礁石,無私的水永遠滋潤著萬物,這是水的精神。
水從不爭強好勝,它能忍讓一切。石頭擋住了它的去路,它會繞開,繼續(xù)奔流。它又是那樣謙虛,總是往低處流,從而匯成了江河湖泊。然而水又是那樣的剛強有力,能載舟,亦能覆舟。
水乃萬物之根本。沒有了水,也就沒有了生命。水雖然無形無色,但它看似柔弱的力量卻超越了一切。水使我明白了厚德載物,雅量容人的道理。能容天下之人才能為天下人所容。同時也使我認識到,在學習上要有海納百川的胸懷,為學日益。我們才能精進有為,成為國家的有用之材。
當今社會中,又有多少像水一樣謙虛而又默默奉獻的人呢?又有多少人為了名利、金錢而落得個臭名昭著、遺臭萬年呢?水是偉大的,它的精神會讓人們有所感悟。
《老子》讀后感字2
如果說,半部輪椅可以治天下,則一部《老子》可以治宇宙!独献印肥且徊總ゴ蟮恼軐W著作。
李約瑟說,中國文化就像一顆參天大樹,而這顆參天大樹的根在道家?梢砸姷茫骸独献印肥侨绱瞬┐缶,是中國文化中的一顆奇葩。讀了《老子》,我只能說是讀了《老子》,理解了這部巨著中的皮毛罷了。對于自己,只能說,選出幾個特有感想的來說。
《老子》開篇為我們講述了“道”,道產(chǎn)生了天下萬物,可它不是一般的道,不可以用言語來表述的,是非常深邃奧妙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就是道創(chuàng)生萬物的本原!独献印分姓J為宇宙萬物的本原是“混而為一”道。這與古希臘的很多哲學家的想法很不一樣,泰勒斯認為萬物的本原是水,亞里士多德認為火是萬物的本原,乃至后來在科學水平比較高的情況下,出現(xiàn)了原子是世界的本原這一說,讓我不禁思考:在古代中國,為什么會認為道這虛擬的東西是萬物的本原,而不是跟西方所說的某一特定的物質(zhì)。難道是文明的本質(zhì)性不同嗎?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逼鋵,客觀世界就是矛盾對立著的,可人們卻因為自己的主觀,有了所謂的美惡、善與不善,這才有了每個人不同的世界觀,人生觀,審美觀等等?稍凇独献印防锩,“有無相生,難以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泵總事物的存在都是以其對立面的存在來體現(xiàn)了。也許,這就是我們中國古典哲學中的“相反相成”。
“上善若水”這是家喻戶曉的一句經(jīng)典了,可又有誰能真正理解這句話的內(nèi)涵呢?老子以水來教化世人,用水性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辈痪褪钦f高尚的品格就像水那樣,那么柔,停留在卑下的地方,滋潤萬物卻不與之爭。這才是最高的善吧。而如今,反思社會,爭權(quán)奪利,趨炎附勢,哪能體現(xiàn)善呢?又還有多少人做到無私呢?老子認為“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能自生,故能長生!庇商斓刂L久存在,是因為天地如此無私的奉獻著自己。所以。老子說:“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由于自己的無私,最終成就了自己,如此都偉大呀。
其實,《老子》里講到了很多人道的部分,正是我喜歡的。關(guān)于為人處世的哲學:“功遂身退,天之道也!睘槿酥溃笮惺马毩粲杏嗟,不要把事情做得太過,無論做什么都要有一個度,應(yīng)該適可而止。人們不可“盈”,一個人在成就功名之后,就應(yīng)當身退不盈,才是長保之道呀。
“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钡乐畟ゴ笱,“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之乃萬物之母呀。
老子的《老子》,是那么深奧,又是那么深不可測,早晨一露珠,夜晚一顆星,都在這偉大的道里面,渺渺眾生中的我,是多么想了解這偉大的道呀,只有繼續(xù)努力地學習著,才能越來越接近“道”。慢慢地了解道,如同數(shù)星星般,無窮無盡。
《老子》讀后感字3
是誰在數(shù)千年的歷史中悠悠地述說著亙古的智慧?是誰在漫漫的歲月輪回里傳遞著不變的真理?是誰只留下五千言卻給人類帶來了無限的哲思?是他,哲學的圣者,生活的智者——老子。他就如一顆璀璨而又古老的恒星,散發(fā)出神圣的光芒,透過數(shù)千年的時光,照耀在宇宙深處的每一個角落。
老子具有非同一般的智慧,那一雙犀利的明眸洞穿了人世間的是是非非,渴望著寧靜與恬適的生存方式,力圖避開現(xiàn)實的紛紛擾擾,追求那一份純真的心靈自由,這種超乎其然的生活態(tài)度,為后人指明了一條新路,令人神往,令人渴望。
他的思想,他的哲學,總與‘道’息息相關(guān)。道是萬物的本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薄独献印吠ㄟ^一個‘道’字把自然創(chuàng)造的根源歸于自然本身,從而否定了一切唯心論和宗教主義。在我看來,道的就是一種客觀規(guī)律,看不見,摸不著,而世間的每個細微之處都存在著道的本真。做人之道,為學之道,謀事之道,道道相關(guān),處處都是智慧,都需要我們?nèi)グl(fā)現(xiàn)和領(lǐng)悟。每個人都必須生活,做人為學謀事之道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頗為重要,道德有無,道德高低,決定著你做人做事做學問的`方式和成效!独献印方涛覀兊氖切奚碇,以來提高精神境界,讓我們學會生活。每個人都渴望著自由與快樂,而煩惱無處不在,坎坷接踵而至,若要從中解脫,主動權(quán)在自己手上!坝杏職馊ジ淖兡芨淖兊,有肚量去接受不能改變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只有這樣,方可身心自由,才能有更好的心態(tài)去面對生活。
《老子》之中有一個重要的思想———無為。無為就是什么也不做,無所謂,無所為嗎?其實不然。無為的精華之處在于它的玄理,有太多的人無法真正理解無為的,把其歸為消極避世的人生觀。然我的理解有所不同,老子的無為,并不是不作為,而是不為所欲為,不胡作非為,是有所為,有所不為。無為是順道辦事,按照事物的客觀規(guī)律,順自然發(fā)展的一種高姿態(tài)的智慧!安蛔鲆餐昝馈睆哪撤N角度看,確實有道理。漢武帝當年并沒有采取黃老之學的不為之道,而采用了有為,讓漢朝走上了一個更高的臺階。殊不知,正是當前的文景之治的無為政策,采取了休養(yǎng)生息,為有為創(chuàng)造了機會,打下了基礎(chǔ)。因此,漢武帝的有為也是某種程度上無為,無為是過程而非目的,我想,這樣的認識,只有真正意義上悟到無為思想的精華方可理解。
每每聯(lián)系起現(xiàn)實的生活和社會,就越覺得他的思想之偉大。人們太多的有為讓悲劇不停地上演。那黃土高原的溝壑縱橫,那黃河、長江的水體污染;那海底大片的珊瑚礁死亡;那南極臭氧層空洞的不斷擴張;全球氣候的急劇變暖……這一切的一切擺在眼前時,想想我們的有為是否已經(jīng)過了度?現(xiàn)在,我們呼吁人要與自然和諧相處,而數(shù)千年前的老子早已悟到這真理,這也正說明了《老子》在當今社會乃至未來存在著巨大現(xiàn)實意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薄独献印芬粫ㄟ^對道與自然的結(jié)合,闡明了人與天地萬物的關(guān)系,處處充滿著辯證的思想,體現(xiàn)著最樸素的智慧。《老子》短短五千言,字字精煉,句句精髓,篇篇精華,滲透著一絲絲美妙的讓人敬佩的大智。
我想用平靜的心態(tài),慢慢地品,讀,看,聽,思,悟,像老子一樣,坦然地生活!
《老子》讀后感字4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币馑际,禍是造成福的前提,而福又含有禍的因素。也就是說,好事和壞事是可以互相轉(zhuǎn)化的,在一定的條件下,福就會變成禍,禍也能變成福。老子說的這句名言,是很有道理的。
老子是中國,也是全世界最早具有辯證法思想的哲學家之一。關(guān)于老子其人、其書及其“道論”歷來有爭論。根據(jù)司馬遷在《史記》一書中給他寫的一個簡單的傳記來看,他是春秋時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縣)厲鄉(xiāng)曲仁里人!袄献印笔侨藗儗λ姆Q呼,“老”是年高德重的意思,“子”是古代對男子的美稱。他的生卒年月不詳。
老子做過周朝的“守藏室史”(相當于現(xiàn)在的國家圖書館館長或歷史博物館館長),所以他諳于掌故,熟于禮制,不僅有豐富的歷史知識,并有廣泛的自然科學知識。
公元前520年,周王室發(fā)生爭奪王位的內(nèi)戰(zhàn),這年4月,周景王卒,大夫劉耿立王子猛為悼王。王子朝殺悼王自立。晉人攻王子朝,立王子匄為敬王。這次內(nèi)戰(zhàn)達5年之久,公元前516年,王子朝失敗,席卷周室典籍,逃奔楚國;老子所掌握的圖書亦被帶走。于是,老子遂被罷免而歸居。形勢的變化,使老子的地位發(fā)生變化,使他的思想起了大轉(zhuǎn)變,由守禮轉(zhuǎn)向反禮。
老子由于身受奴隸主貴族當權(quán)者的迫害,為了避免禍害,不得不“自隱無名”,流落四方,后來,他西行去秦國。經(jīng)過函谷關(guān)(今河南靈寶縣西南)時,關(guān)令尹喜知道老子將遠走隱去,便請老子留言。于是老子寫下了5000字的《老子》。相傳老子出關(guān)時,騎著青牛飄然而去。
老子的思想主張,大都保存在《老子》一書中!独献印饭81章,分上下兩篇。因為它所講的是道與德的問題,后來人們又稱它為《老子道德經(jīng)》,F(xiàn)在我們所見到的《老子》一書,并不是老子的原著,因有戰(zhàn)國時人增益的文字,但其中的主要思想?yún)s是屬于老子的。
《老子》一書,文詞簡短,艱深難懂,因此后人作了許多注解。最通行的有西漢時道學家河上公,注,三國時魏國哲學家王弼注,還有清朝時魏源的《老子本義》,等等。下面我們就通過《老子》這本書,來了解老子的哲學和政治思想。
“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老子是我國第一個力圖從自然本身來解釋世界,而不求助于超自然的主宰——天帝的意志的哲學家。在老子之前,人們以為宇宙間的萬物都有神在統(tǒng)治著,最高的神就是天,又稱天帝。這種觀念,到了社會大變革的春秋時期才開始了變化。老子就是較早的從哲學方面有意識地、明確地否認天帝的思想家。他在《周易》的基礎(chǔ)上,進一步闡明“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老子“道論”的中心思想是:“道即自然,自然即道”。他說,“道”是萬物之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
《老子》讀后感字5
《老子》又稱《道德經(jīng)》,一書言辭簡短,略為晦澀難懂。他第一次提出了“道法自然”的概念,經(jīng)過后人不斷發(fā)展延伸成為我國本土的第一門宗教——道教。也是因此,道家的學說更偏重于精神世界的探索與追求,更加注重個人而不像儒家“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guān)心”,所謂“仙風道骨”也正是由此而來吧。
老子認為,一切事物都是相輔相成的,所以看問題要辯證地看待。正所謂福禍相依,生活中的許多事情都應(yīng)該抱著一種平常心,順其自然。更進一步來講,要將生活中的每一次遭遇都看成生命成長的歷程,將遭遇中的精神、能量轉(zhuǎn)化為自身生命的體驗中來。
記得高中老師曾經(jīng)講過,說青年時期盡量要少的接觸《老子》,畢竟它的內(nèi)容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并不適合情緒應(yīng)該激昂向上的年輕人,如果看得太多影響過深可能會缺少應(yīng)有的朝氣。但我想這并不和了解它的精髓相沖突,當我深入了解了《老子》這本書之后,發(fā)現(xiàn)其中許多道理對于當今社會人們的精神生活有很多好處。如今社會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人們的物質(zhì)財富越來越殷實,卻越來越忽視精神財富的積累,道德淪喪的現(xiàn)象日益嚴重。物欲橫流的現(xiàn)實生活中,如何去面對存在的各種誘惑?千年前的老子或許能夠給出答案:靜心、凈心、盡心就是人生的三個不同心態(tài)層次。
靜心,靜安人生坐標。
老子以“清靜為天下正”,“清靜無為”為修道之本!办o心”,才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靜心,才不受名利得失困擾,不因進退去留而影響;靜心,才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靜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們的心境達到虛靜的狀態(tài),才會時刻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才會在社會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
凈心,凈處人生方向。
老子《道德經(jīng)》十三章:“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蔽覀兛梢钥闯觥皩櫲枞趔@”的根源就在于“為吾有身”,“為吾有身”就在于人的心性不能清凈如水,清澈透明,把個人看得太重,把自己的名利、地位看得太重。如果恬淡處世,致虛守靜而見素抱樸,少私寡欲,何來“貴大患若身”呢?由此,凈心能使自己自覺地堅持自我反省,能時刻檢束自己的貪欲之心、遏制自己的非份之想。凈心是保持清醒認識的源泉。
盡心,盡展人生作為。
老子在《道德經(jīng)》之十七章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我覺得老子的無為思想并不是說消極而無所作為,這是對老子《道德經(jīng)》的誤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為,而有作為。只有“不妄為”才能更好地有所大作為,也就是說“不妄為”是有所作為的保證。而有為則指的是盡心扮好社會角色,干好本職工作,擔起家庭責任,就是“有作為”。
是的,在世欲紛爭的當今社會中,如能盡心安心于本職的話,那他的心態(tài)肯定是時常處于靜心、凈心的狀態(tài),沒有進入靜心、凈心的心境,他是收斂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即神不外馳,心不外思,由是說:靜心、凈心是盡心干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先決條件。
《老子》讀后感字6
在中華上下五千年的光輝歷史中,許多為人的一句話令我們終身受益,讓我們不禁對先輩們的智慧暗暗贊嘆,也迫切的希望能夠回到那個時代,去目睹那些偉人們的尊榮,去靜靜聆聽他們的淳淳教誨……
《老子》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令我終身受用,當我們感嘆別人是多么的成功、多么的有錢……但是我們只是停留在羨慕的階段,從來沒有坐下來靜靜地思考,別人為什么這么優(yōu)秀、這么成功……難道他們一生下來就這么成功嗎?當然不是,他們之所以走在我們大多數(shù)人的前面,是因為他們是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堅持不懈的從一無所有做起,他們所付出的是我們的很多倍,自然就會比常人收獲的更多。
工作是這樣,學習又何嘗不是呢,我們?yōu)榱巳〉靡粋好成績,在平時的學習中不斷的去吸取知識,不斷的像土一樣,一點一點的累,成就九層之臺,像毫末一樣,一點一點的生長,長成合抱之木。
人生亦或如是,人生路漫漫何其修遠。我們每面對一個困難,就在人生的路上跨出了一步。這一步看似微不足道,其實對我們每一個人都至關(guān)重要。那一步,令我記憶猶新。
考試,看似痛苦,卻如同人生一樣,每解一道題都如同跨過了一道困難,我記得考試時,開始我做的行云流水,沒有絲毫的問題,可越做到后面,就如同陷入泥潭里一般,寸步難行。我費盡腦力,終于一路過關(guān)斬將,殺到最后一題,可最后一題如磐石堅硬,油鹽不進,我坐在那里冥思苦想,卻拿它沒有辦法。我看向窗外,看著那蔚藍的天空,純潔的白云,突然產(chǎn)生一絲明悟,考試如人生,要學會“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只是一味的追求答案,卻忽略了過程,忽略路上的一切。于是我開始從基礎(chǔ)入手,一步一步的向前走,最后費勁千辛萬苦,最終把這塊磐石打磨成一件藝術(shù)品。這次,讓我在人生的漫漫長途上,踩下了最困難的一步,但讓我對這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有了更深的了解,對老子那博大精深思想,所折服。
老子的思想、智慧,都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老子在四五百年前便懂得了現(xiàn)在我們?nèi)祟惗茧y以理解的哲學。他的思想、智慧無時無刻侵潤我們的人生,他的語言傳承了我們中國璀璨的文明!
《老子》讀后感字7
“老子其猶龍乎?”這是孔子對老子的贊嘆。老子何許人也?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于西周末年武丁朝庚辰二月二十五時誕生于楚國苦縣厲鄉(xiāng)曲仁里。當時的中國呈現(xiàn)出極為燦爛的文化一些杰出的學者和思想家紛紛產(chǎn)生一時出現(xiàn)了百家爭鳴的局面。老子就生活在那個偉大的時代那個時代也正因為有了老子才更加偉大。
老子曾做過周朝守藏室的史官。在那里他潛心于書籍之中所以習得鑒往知來的歷史所以對人世有了得深的體認。老子運用他深邃的思維創(chuàng)造出了燦爛亙古的道家思想。
其間同時代的另一位偉人孔子來拜訪。他向老子請教了很多問題對老子的博學和科研成果很佩服?鬃討阎屑さ那榫w離開了洛陽;氐紧攪蟪3θ速澝览献。
孔子曾用瑰麗的語言贊美老子:鳥會飛我明白;魚會游水我明白;曾很走我明白;但是龍它在去端在天上無法捉摸深不可測李聃就像龍一樣!
老子的哲學被稱為“智者的低語”、“滋潤心靈的甘泉”它究竟是怎樣的呢?
就應(yīng)說老子本意是用于政治的但它的主要用處卻是在為人處世方面。
人們看事物多是從正面看而老子卻是從反面看。“以柔克剛”就是老子哲學思想的主要資料也是世上競爭者取勝之決竅。
自古以來一般的教誨都是:人要表現(xiàn)堅強不要表現(xiàn)柔弱;人要表現(xiàn)聰明不要表現(xiàn)愚魯。而老子的觀點則反其道而行之:人要表現(xiàn)柔弱不要表現(xiàn)堅強!人要表現(xiàn)愚魯不要表現(xiàn)聰明;人要無為、無我、無欲、居下、清虛、自然……
柔非怯懦而是一種以退為選的權(quán)變一種驕敵之志而暗蓄力量的極高計謀。自己示弱能夠俠敵人不注意而得保全。太“剛”者鋒芒太盛容易招惹事非暴露自己之不足為“柔”者所!大柔非柔到剛無剛!
在身體上牙齒最硬可謂“剛”而舌頭則是“柔”者。但是等人年紀大了牙齒都脫落而舌頭完好這是為什么?大樹比小草剛強的多但時當臺風來的時候大樹經(jīng)常連根拔起而小草卻安然無恙;風無形無體卻能夠拔屋倒樹;水可方可圓可謂至“柔”卻能夠懷山襄陵。這不是說明了剛強的未必是強柔弱的才是真正的強嗎?
【《老子》讀后感范文(精選7篇)】相關(guān)文章:
《老子帛書》帛書老子注釋06-19
《老子帛書》帛書老子校正06-19
《老子帛書》楚簡老子校正06-19
《老子帛書》帛書老子乙本06-19
《老子帛書》帛書老子甲本06-19
關(guān)于老子的名言警句【經(jīng)典】04-12
《老子帛書》帛書乙本復(fù)原06-19
《老子帛書》帛書甲本復(fù)原06-19
《老子校釋》第二十章06-14
《老子校釋》第二十章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