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美學十五講讀后感(精選5篇)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獲不少,現(xiàn)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后感吧。千萬不能認為讀后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美學十五講讀后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美學十五講讀后感 1
由于假期閑時無聊,便在放假前在圖書館里拿了《美學四講》、《溝通人神》兩本書回家閱讀。
在上學期,我聽了一場馬來西亞設計大師設計人,神,生,死的精彩講座,之后產生了好奇之心,想進一步了解其中的奧秘,知道在形式上人和神的關系到底是怎么樣的,于是找到了《溝通人神》一書閱讀。
而讀《美學四講》,是因為它經常出現(xiàn)在各任課老師推薦書目之中,想必它一定是本良書,所以在圖書館里找到了它。
《美學四講》中,作者從“自然的人化”的觀念出發(fā),倡“人類學歷史本體論”之說,立宏觀理論體系,結構嚴密,氣魄恢宏,不單回應了現(xiàn)時流行的中外各美學流派,而且從哲學高度,以主體的實踐和積淀,統(tǒng)一社會與自然,探討美與人的本體存在、美感與心理情感的“數(shù)學方程式”、藝術產品與藝術作品、“后現(xiàn)代”等等問題,提出美與與人類命運相關連的前景。
全書分四部分,依次回答四個問題:美學是什么?美是什么?美感是什么?藝術是什么?作者基于這些問題意識,分別在四講中探討了美學領域的諸多復雜命題。這里既有對從古至今具有代表性的各家各派的觀點的評析,又有自己的一家之見。由于引入了大量生動貼切的例證,文字風格也淺顯暢達,所以這本書雖然要作美概論看,但讀來又絲毫不覺得繁瑣可畏。整體上作者以簡潔有力、極為濃縮的文筆,旁征博引,娓娓而談,引領讀者通過仔細閱讀和深入思考而走入金碧輝煌的美學宮殿。
在四講中,我收益最大的是李澤厚先生對美和美感的見解。
關于美
中國傳統(tǒng)把一切能作為欣賞對象的事物都叫美,而李澤厚認為這是把美的概念泛化了。美既然是具有肯定性價值的審美對象,那么美總會有一定的感性形式,于是他認為美必須具有感性形式,從而訴諸人的感性。這就談到了審美對象問題。李澤厚把它解釋為:人的'主觀情感、意識與對象結合起來,達到主客觀在“意識形態(tài)”的統(tǒng)一,才能產生美。
李澤厚認為美的根源就是“自然的人化”,即實踐。所謂“自然的人化”是物質化,是物質生產勞動實踐。美的本質是“人類和個體通過長期實踐所自己建立起來的客觀力量和活動!
“美是真與善的統(tǒng)一,也就是合規(guī)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統(tǒng)一!焙弦(guī)律性是社會美的方面,而從客觀對象說,合目的性則是自然美的方面。他從社會美到自然美進一步說明了人類總體的社會歷史實踐創(chuàng)造了美。
關于美感
李澤厚認為美感問題屬于心理科學范圍,是審美心理學所專門研究的課題。西方美學家認為美是美感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而這個過程有一個中介,就是主觀的審美心理。因此研究美感就需要從審美心理研究。
美感首先是悅耳悅目,這里耳目不只是認知而是享受,這享受也不只是生理快感,而是身心愉悅。其次是悅心悅意,最高的形式也是最高的境界就是悅志悅神,它是道德基礎上達到某種超道德的人生感性境界,它不僅不只是耳目器官,而且也不止是心意情感的感受理解,而且還是整個生命和存在的全部投入。黑格爾認為與崇高有關,是一種崇高感,而在中國則可以理解成“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李澤厚在《美學四講》中所講的美學是哲學美學,是美的哲學。美屬于哲學范疇,研究的是美的本質問題,而美感則屬于心理學范疇,研究的是審美心理的問題。但是它們都可以從哲學的高度,從人類學本體論出發(fā),用“自然的人化”觀念來探討,于是,歸根到底關于美與美感到底是什么的問題又可以用“自然的人化”來解釋。因此,“自然的人化”既是研究美與美感的出發(fā)點,又是美與美感的歸宿。
看完《美學四講》之后,我還到網上查找了很多學者對四講的個人見解和評論,感覺受益匪淺。
美學十五講讀后感 2
本書的第七講標題即為靈的空間,而本篇也正是圍繞著“靈”之美來寫的。
第一章節(jié)主要寫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藝術中的空。在我看來,中國人對空的追求主要是因為由古至今有太多不滿于現(xiàn)實生活的文人墨客,他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無法找到精神的慰藉,然后便想方設法開辟能寄托精神的新空間,排斥現(xiàn)實中的功名利祿,希望走向一個無形而理想的世界,久而久之,便開辟了一個新領域,叫“空”。最典型的便如老子,強調“大用之空”,希望人們關注空無的世界,我感覺這也可以理解為關注真實的心聲,給自己的心靈留一塊空白之處安置理想世界。老子的思想對后世的人們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當人們感到失意的時候,就不妨用“空”來安慰自己,在這個非真實的無形世界,嘗到一絲絲生活的甜頭,這種想法不能說是錯誤消極的,畢竟每一個人總得需要些理想,更何況這里的“空”非“無”,其更多強調的是一種有用之空。中國畫便是有用之空的很好的體現(xiàn),它極盡白的妙用,填得太實了便只能算作墨團了,不能稱之為畫,譬如文章開頭講的畫家,畫美女畫到最后就涂黑了,個人感覺中國畫講求的是一種意境,只需要用寥寥幾筆,將構畫中最核心的意象突出便行了,其余部分則留給看畫者自由想象,讓人的思維可以自由馳騁,這大概也能稱之為“靈”吧!
空的思想在當今生活中仍具有很強的現(xiàn)實意義,如今很流行的一個詞叫“佛系”也許是它的扭曲變性,佛系完全忽略了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對于身邊的一切都隨遇而安,而“空”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衍生出來的,它不代表著不作為,不過是更強調給心靈留點空白的空間,也就是還可以有順應心聲的空間。但是做人太實了也不好,做人太實,壓力便會很大,國民太實,自殺率便可能上升。
文章的第二章節(jié),是對人生短暫的思考。莊子的觀點是:隨世界同在,沒有執(zhí)著,便有自由。個人感覺這一觀點也是為失意的文人墨客量身定制的,在經歷了官場失意后,也許只有一句不再執(zhí)著能讓自己死心了。我認為自由分兩種,第一種自由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其實也就是如流浪漢般,什么都不做,我想流浪漢是現(xiàn)實生活中最自由的職業(yè),他們不用疲于應付人際關系,不會為了拿到某個榮譽或升職而發(fā)愁,他們整個人都是屬于自己的,我曾看到過一篇文章是贊揚流浪漢的,說他們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想做什么,但是我不是流浪漢,我怎么知道他們清楚還是不清楚呢?第二種自由則是在積累了足夠的.現(xiàn)實資本,在一定的經濟條件的基礎下獲得的自由,我想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典型代表便是郭川,他辭去了企業(yè)老總的職位,投身于競技帆船中,試想若他沒有在做企業(yè)老總時積累的資本,他怎能放心地參與帆船競技呢?我想莊子強調的大概是第一種,他之所以這么想,是因為他的思想足夠深邃,各國國君尊重他,無形中便積累了自由的資本,我等凡夫俗子可吸收他思想的精髓,但我想萬不可以學習他這種做法。人生短暫,該拼還得拼,否則,我們怎知道自己是夸父逐日還是走向成功?
文章的第三章節(jié),講的是無色之色,我想這本質上闡述的跟空差不多,在這里,我也可以把它理解為強調樸素之美,這種美在水墨畫里也是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的,進一步來說,樸素可以引申為返璞歸真,強調的其實還是去掉修飾,關注自己的心靈。 文章的第四章節(jié)講的是在書法繪畫中的制造矛盾,細細品味,對提高個人的藝術修養(yǎng)還是有幫助的,關注書畫,其實也是關注心靈的活動。
本篇中所謂的“靈”,我認為便是關注心靈,給心靈留白,給心靈留點自由,讓心靈去掉修飾,用書畫陶冶心靈……總之,文學藝術是一種關注人的思想精神的活動,通過中國美學十五講,我們也不妨靜下來,讓自己的心靈發(fā)個聲。
美學十五講讀后感 3
“空”,是中國美學意識中的核心組成部分。它集道家智慧于大成,展現(xiàn)出了中國哲學的精華。
“空”,指的是物質上的“空”,卻映射出精神上的“繁”。“空”不是空虛,而是空靈。外表的空曠匱乏,并不代表著意境的空。我國的傳統(tǒng)國畫,僅寥寥幾筆,便勾勒出圖畫的神貌。第一眼看去,好似畫作并沒有什么內容,顯得有點空曠單薄。細看,便會被其中淡雅的意境所吸引,心思也會隨著那淡淡的筆墨飄進那素凈之地,達到精神的滿足。不同于歐洲那種濃墨重彩的油畫,用各種艷麗的顏色吸引住你的眼球。中國的國畫是以空淡之靈慢慢化進人的內心,讓靈氣豐盈人的身體。
“空”是有靈氣的。仿佛一只躍動的精靈,清新脫俗,不染塵氣!翱铡钡拿缹W強調用心靈去感知萬物,用心去順應自然的發(fā)展!翱铡迸c“靈”,有空才有靈。唯有將塵世中的執(zhí)念掃空,才會有自由自在,無拘無束之靈氣。靈氣,方為人之魅力所在。不為過去而煩惱,不為未來而憂愁,活好自己的每一天,對人世間的萬物都有著自己的判斷,即使看破了紅塵,也要裝作看不破,用積極與真誠對待人生。這樣的人,才是有靈氣之人。
“空”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底蘊,已經根植于每一個中國人的內心,一代又一代地傳承了下來。當代,我們仍能在現(xiàn)實生活中時不時地追尋到“空”的印跡。蘇州園林,即是“空”中顯“靈”的一個典型代表。一方水鄉(xiāng),一片聚落,縱橫交錯的水路網承載著空靈的氣息,氤氳著每一位蘇州人的內心,展現(xiàn)出蘇州大地的.神奇與美麗。蘇州園林錯落有致地點綴在蘇州這片土地上,循著那緩緩的流水,穿過一條尋常的巷陌,蘇州園林總是在不經意間映入你的眼簾。蘇州園林并不像宮殿那樣富麗堂皇,它有的,只不過是幾間清新淡雅的書房,幾池清澈見底的湖水,或是一座低矮的假山。漫步其中,在這空曠的園林里,你自會發(fā)現(xiàn)蘊含其中的無限魅力。一汪清池,承載的是蘇州人骨子里的柔情與細膩。一座假山,聳立的是蘇州人不屈與剛正的風骨。不僅是蘇州園林,在中華大地上每一處都蘊含著“空”背后的“靈”,都散發(fā)出中華民族背后的靈性之美。
“空”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底色,映射出中華民族獨特的“靈”的風韻。從中華民族對于美學的審視,便可推知中華民族的性情與風骨。中華民族是兼具柔情與剛毅的民族,散發(fā)出沉淀了五千年的文化氣息!翱铡迸c“靈”一直扎根于我們華夏人的內心,從未消逝過。
美學十五講讀后感 4
我一直覺得在博物館看國畫是一種奇妙的體驗,畫卷中全無動漫的浮夸,也沒有油畫那樣流光溢彩,如空谷幽蘭,卻有暗香浮動,神秘而不可把握。經過《中國美學十五講》“蹈虛躡影”、“無色之色”兩篇文章對國畫知識的介紹后,我對國畫終于是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想談一談我自己的一些理解與聯(lián)想。
“蹈虛躡影”揭示了藝術家創(chuàng)作時的構思規(guī)律,提出藝術不是寫“實”,而是寫“影”——在畫中大概就體現(xiàn)為幻象化的景物。一來作者通過對質實的世界的改造,直觀地傳遞出事物給人的感受。比如有些人物畫各人比例不同,有的人衣袍無風自動,這樣畫重點就很鮮明,人物有力量感,畫面也更具氣韻美。過于追求局部的描繪,反而使畫面形散而神不似,失去內部的靈性。二來沒有了現(xiàn)實空間的限制,畫家便能通過畫面寄托自己某些內在情思。這樣創(chuàng)作出來的畫往往很有個人風格,展現(xiàn)出畫者的真性情。琢磨這樣的畫,也便是在琢磨畫者的思想,這讓我不禁想起了一個故事。米芾曾見到蘇軾畫竹從地而起,一筆至頂,便問:“何不逐節(jié)分?”蘇軾答:“竹生時何嘗逐節(jié)生?”我想不僅是我,米芾一定也被蘇東坡的奇思妙想給驚艷到了。畫竹的過程中他側重于表現(xiàn)出其中的時間感,做到了以表相的一個“點”,表現(xiàn)出內在的“流”。只從這一支畫竹,便可以見出蘇軾思維方式的卓爾不群。
黑白二色的基調,使中國畫別具一格。但這其中還有更深刻的.內涵。“無色之色”闡明了為何中國畫的色調基本都是黑白二色,這其中有色空思想的影響,也有歷史因素影響。在中國哲學中,無色即為世界本色。我們現(xiàn)在畫畫配色講究,卻遠不如古人以水墨率性而為——插畫里藍瑛的《溪山雪霽圖》留給我很深的影響,畫面里只有深深淺淺的黑白二色,溪流處能讓人感覺到溪水的流動,沒有多余的色彩喧賓奪主,靈動之感就這么自然而然地出來了。
朱良志先生在書中說“生命超越是中國哲學的核心”,中國的畫確乎是不寫實的,表現(xiàn)的主題更多是情感與哲學。據(jù)說在古代,作畫就常常被用于體現(xiàn)自己的品行修養(yǎng)。無論是“蹈虛躡影”,還是“無色之色”,都是再高明沒有的表現(xiàn)主題的手段,它們建立在超脫原有物象的基礎上的,體現(xiàn)出作者辯證思維。也許正因為這樣,我們才能從國畫中品出人與物的精神氣質,風度韻味,有更多的收獲。
美學十五講讀后感 5
唐代詩人學常建的“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和北宋歐陽修的“庭院深深深幾許”一個是由外到內的曲經通幽,一個是由內列外的庭院深深,無不內含著中華民族重要的審美觀念——含蓄、委婉。
何以謂“曲”?曲即是深,曲亦是委,曲更是隱,從詩詞的委婉,到園林的曲折,從書法的“藏”“忍”到《周易》的'用“晦”,深曲者,自妙也。以宛曲,藏勢,迷遠,中國藝術之林屹立著一座無上妙殿。曲徑自綿長,宛曲通萬家。宛曲是柔和的、溫雅的,隱于其間的是縱遠幽深,是層層推進的妙處,更是那深藏于有形之像背后的有意味的世界,蘇東坡《赤壁賦》中的“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首裊裊,不絕如縷”,脫去了繁雜的修飾,余留下音樂的綿長與詠嘆,啟迪人想象的空間。蘇州園林或橫出障礙、或巨石障眼,都為欲露還藏,其命意正在柳暗花明處,速游客回抑的心靈掀起狂瀾。婉曲,帶來流轉回絕的生機,此乃“曲經通幽”,幽處更得婉轉。
點必鋒隱,霧欲寒江。藏勢是有力的,暗含玄機的,內在的沖蕩抵住高山,力拔千鈞,給人以強烈的力感。末代畫家郭熙有言:“山欲高,盡出之則不高,煙霞鎖其腰。則高矣。水欲遠,盡出之則不遠,掩映斷其流。則遠矣!敝袊鴷o注不復,無垂不縮,點必鋒隱,波必三折,將動未動的瞬間,凝留著最有力的空間;“秘響旁通”《周易》中有限的卦爻符號象征天地中無限的事物。梅暫于其之下的一開一含,一起一伏,勢通萬里。藏勢,使靜態(tài)運動,使衰動重業(yè),使燦爛沒落,增其內在魅力,更增其闊遠。
花非花,霧非霧,霧里看花,妙在飄渺!盁熿F暝漠,野水隔而不冗者”謂之迷遠。山墨戲以朦朧迷恍之感,傳達出宇宙初開,鴻蒙之感;元代山水畫迷離中更重淡遠,若有若無,煙霞變天,恍惚縹緲,似與天道其生貌合。“倏忽虛無境,迷離山水情!蔽乙悦赃h托我意,綿綿不絕,逸興倏然。以迷遠追索,以迷遠透視,以迷遠顯美。景至絕而微茫、迷遠,為山前夢幻,為迷離的雨,為縹緲的霧,突出了人們對世界如夢如幻的看法。
不同于直白的清晰顯露。不同于豪放的一瀉千里。擲地有聲,不同于“銀瓶乍破水漿迸,秩系突出刀槍鳴”,不同于“昆山玉碎鳳凰叫,芙鶯泣露香蘭笑”,含蓄以“曲徑通幽”產生優(yōu)雅流物的美感;以“霧斂寒江”內部激起張力,創(chuàng)造一個回蕩的空間,展示豐富的藝術內容;以“霧里看花”通過迷離恍惚產生獨特美感。含蓄——確是中國藝術審美的無上至寶。
【美學十五講讀后感】相關文章:
《美學四講》讀后感范文(通用12篇)07-12
美學生作文08-03
講政治我們怎么講心得范文10-10
優(yōu)美學生作文12-28
贊美學生的詩歌10-15
贊美學校的詩歌11-25
贊美學校的句子05-28
綠色美學及其他06-18
贊美學校的作文11-30
贊美學校作文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