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法化危機》讀后感800字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獲不少,寫一份讀后感,記錄收獲與付出吧。那么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合法化危機》讀后感800字,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合法化危機》讀后感 篇1
隨著現(xiàn)代技術的飛速發(fā)展,管理和控制的過度強調,產生了一系列新的危機。分別有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政治和社會文化系統(tǒng)中存在著四種形式的危機傾向,文化危機和行政系統(tǒng)的合理決策和有效協(xié)調等是更嚴重的危機。
《合法化危機》一共三個部分,從“社會科學的危機概念”到“晚期資本主義的危機傾向”到“論合法化問題的邏輯”。合法化危機原理是仿照經濟危機的概念而成的。相互矛盾的控制命令是通過行政人員而非市場參與者的目的理性行為而表現(xiàn)出來的。這種危機原理的基礎是一種一般性的觀點。這種觀點認為,社會認同是通過旨在維護系統(tǒng)整合的能力而間接確定下來的,在階段結構基礎上,這種社會認同往往是很脆弱的。這本西學書籍旨在從西方文明的整體進程出發(fā),展示西方思想傳統(tǒng)的生發(fā)流變過程,從而為我們返回現(xiàn)代中國之核心問題奠定堅實的文本基礎。一系列爭論都有來由,圍繞合法性依賴真理的爭論是由韋伯“理性統(tǒng)治”引起的:所有經驗證明,在任何情況下,統(tǒng)治都不會自動地使自己局限于訴諸物質的或情感的動機,以此作為自身生存的基礎。一切權力,甚至包括生活機會,都要求為自身辯護。一系列討論引出概念,也同時證明其他問題,這是這本書的高深之處。第五章講到的:復雜性與民主。本書作者哈貝馬斯認為,主體正像在其之前的主體間性一樣,首先是各種論證真理的潛能。人的主體性就在于能夠通過主體間性的交往來明確理性的根據(jù)。復雜社會不再是通過規(guī)范結構而被聚攏和整合的,它們的同一性不再是通過貫穿社會化個體的主體間的交往而建立起來的。相反,從控制角度處理的系統(tǒng)整合獨立于從生活世界角度能夠實現(xiàn)社會的整合。
危機概念在被當作科學學術語使用之前是個醫(yī)學用語,危機是指疾病的一個階段,這個階段將決定身體的自我康復能力是否足以使人恢復健康,危機過程就是疾病,似乎是客觀存在的。我們應該把危機與一種客觀力量的概念聯(lián)系起來,這種客觀力量剝奪了一個主體的某些正?刂颇芰。作為現(xiàn)代知識分子,你不僅要理解危機概念、還要意識到危機,有防范于未然的意識,挑起兩重使命:國家的文化建設和精神建設。
《合法化危機》讀后感 篇2
初讀《興盛與危機》,雖然整體印象模糊,但是感覺到一股新氣息,然后細讀了三遍,當文章脈絡慢慢清晰時,不免有些不安:結論有些說服力,但是論證過程卻稍顯牽強。是我沒有領會作者的邏輯?于是進一步查找關于資本主義的,又重新溫習了文化比較的經典《菊與刀》,最后確信:《興盛與危機》確實是一個概念上的游戲,只是看上去很美而已。
作者從一個經典問題開始探討:為什么中國封建社會在兩千年之間沒有發(fā)展出資本主義?之后一一批駁了幾種流行的觀點,在“破”之后,重新發(fā)問:是不是問題本身就不正確?通過分析何為封建社會,作者重新界定了問題:為什么中國“封建社會”能保持自己的結構達兩千年之久?借用控制論的觀點,將社會看做系統(tǒng),結構不變即系統(tǒng)穩(wěn)定,于是問題轉化成了中國的封建社會系統(tǒng)為什么能保持結構穩(wěn)定?
既然用結構的方法來討論社會系統(tǒng),首先當明確社會的結構是什么;作者將社會的結構定義為三個子系統(tǒng)的耦合,即政治結構,經濟結構,意識形態(tài)結構的耦合,三者分別表現(xiàn)為中央集權,地主經濟,儒家學說,然后指出封建社會具有政治結構和意識形態(tài)結構“一體化”的基因。一體化既是國家興盛的力量,同時在發(fā)展的過程中也會異化出導致國家衰亡的力量,即作者說的無組織力量。國家的興盛和危機,衰亡,就是一體化力量和無組織力量相互較量的結果:國家初建,一體化力量使得國家慢慢強盛,與此同時,無組織力量也潛在滋生,統(tǒng)治者當然不能坐視不管,于是進行改革,則推動國家繼續(xù)發(fā)展強盛,失敗則使給無組織力量繼續(xù)發(fā)展的空間,直到國民動亂,國家瀕臨滅亡,系統(tǒng)啟動自我修復,革命者推翻舊統(tǒng)治者,建立新王朝。
顯然,自我修復是社會結構演化的轉折點,因為歐洲也是經歷發(fā)展,動亂,推翻舊結構,但是卻建立了新系統(tǒng),即資本主義,而我們?yōu)槭裁唇⒌倪是原來的系統(tǒng)?作者提出了兩點:一,我們借助家國同構保留了一體化的基因,二,儒生階層為該基因提供了復生的環(huán)境。簡言之,新王朝初創(chuàng),統(tǒng)治階層的指導思想還是源自上一朝,所建立的系統(tǒng)自然也是原來的結構。打個比方來說,作者的問題是,為什么人自猿猴轉化成直立人之后就一直保持現(xiàn)在的樣子,而作者給出的答案是,因為人有生殖系統(tǒng),消化系統(tǒng),神經系統(tǒng)等,這些系統(tǒng)的耦合使得人一方面成長,另一方面也異化出衰老的力量,但是由于人的基因完整保存了自己的信息,在合適的環(huán)境中可以重生,即使自己已經死亡,后代也是人本身的結構而不會變成其他物種。
作者將這樣的社會叫做超穩(wěn)定系統(tǒng),但是因為魏晉是個反例,所以作者進一步探討魏晉的情況,指出魏晉其實是亞穩(wěn)定系統(tǒng),它的出現(xiàn)使得超穩(wěn)定系統(tǒng)更加穩(wěn)定,即起到了反向刺激的作用。然后作者大膽的借用數(shù)學來說明超穩(wěn)定系統(tǒng),作為一個數(shù)學專業(yè)畢業(yè)生,我對于作者粗糙草率的做法很是失望。并不是社會科學不能引入數(shù)學,而是社會科學本身的發(fā)展到了必須要用數(shù)學才能進一步發(fā)展時我們再用,而且用的時候,一定得保證所用的數(shù)學是合乎社會原理的。就本文來說,作者的數(shù)學模型是關于王朝壽命,簡單的將王朝壽命分解為三個子系統(tǒng)的線性和,倘若如此,作者的意思就是三個系統(tǒng)的耦合就是加和,但是不論從原理還是文章看,都不是這樣的情況。一旦核心的模型都是錯的,后面再有什么數(shù)學的內容,不過都是空中樓閣,自欺欺人罷了。
而作者的野心還不僅僅局限于此,作者要進一步將自己的結構分析法運用到整個人類社會演化史,并且據(jù)此得出演化的四種方向,靜止型,滅絕型,超穩(wěn)定型,進化型。姑且不論四種型是否有意義,只問兩個問題:一,作者對于人類社會的知識是否足夠精確完整?二,如果連結構的子系統(tǒng)耦合的概念都沒有清晰定義,談何系統(tǒng)結構方法?
總體而言,文章運用結構分析法研究社會演化進程,這是一個很好的方向,可惜作者沒有清晰定義何為結構,各要素如何相互作用,因此文章整體不嚴密,有些結論也不是建立在推理上,而是直接引用馬克思或其他人的話,或由某個特例便得出一般性斷語,這樣所得出的結論也就不具有說服力;其次,作者論證過程涉及到相當一部分的文化比較,我本身沒有多少這方面的知識,但是讀過《菊與刀》之后,我認為從文化的歷史淵源和當下生活在其中的人的具體行為去比較更有意義。
《合法化危機》讀后感 篇3
讀完《中國意識的危機》,我感到一陣的后怕,感覺中國人的意識已經開始走入一個讓人感到恐懼的方向了。書中就提到“全盤西化”恰恰是只有中國人才想的.出來的主張。過去的一百年里,我們可以看得出,“全盤西化”論是十分受當時的文化人歡迎的,他們在看到西方國家的強大時,覺得中國文化有著根本上的漏洞,必須徹底向西方學習才能夠拯救自己。在今天都還有很多人認同這樣的觀點。
將一個國家方方面面綜合起來,當做一個整體來看,在改革的時候,不是一個部分改,而是一下子上升到整體的高度,去革新它。咋一聽起來是多么的不可思議,因為這種方法沒有綜合現(xiàn)實情況,沒有分析到自身所存在的特殊問題,這種改革是必然失敗的。但是回首“五四”運動期間的“全盤西化”不正是如此。它將中國古代文化和制度全盤性的推翻,然后將西方的制度文化生搬硬套的放在中國。
作者將這種思想看做是中國人的特色,用他的觀點來看,是中國儒家有機宇宙論影響的。自秦朝以來,儒家思想就提出了王朝帝制與宇宙天道都是彼此相關的有機整體,是一個整合性的結構。后來很多知識分子延續(xù)了這個思路,認為改變的第一個層次是世界觀,其次是價值、信仰系統(tǒng),最后才是政治經濟層面的改變。
知道今天,還是有很多人用這種方式去思考問題,比如香港的陶杰,講中國文化的DNA,都有把中國幾千年的復雜歷史文化簡化為一個整體的思維態(tài)勢,并且認為這個整體有著根本的漏洞,只要徹底改變它,我們整個國家的面貌都會煥然一新。這就是傳統(tǒng)一元論的延續(xù)。
在我的身邊也存在很多一元論者,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如果一個人的成績不好,那么很多人都會認為他是一個十分糟糕的人,一無是處。僅僅是因為成績,頓時變得如同4等公民一樣不受待見,但是實際的情況確實,他在藝術或者其他領域有著別人不可比擬的天賦和優(yōu)勢。這是一個簡單的,個人的一元論式思維。上升到民族,國家等復雜的結構存在時,給我們帶來的災難有多大呢?是不可想象的。
【《合法化危機》讀后感800字】相關文章:
生化危機5經典臺詞摘抄04-12
勵志美文:大學校園里的十大危機12-31
《曾國藩日記》讀后感 【讀后感】08-14
甜酸讀后感01-19
酒店讀后感09-16
武器讀后感09-16
《變量》讀后感09-13
《烏托邦》讀后感09-07
孝敬讀后感09-07
書店讀后感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