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商君列傳文言文閱讀訓練題
在年少學習的日子里,大家一定沒少背過文言文吧?文言文作為一種定型化的書面語言,沿用了兩三千年,從先秦諸子到明清八股,都屬于文言文。相信很多人都在為看懂文言文發(fā)愁,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史記·商君列傳文言文閱讀訓練題,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衛(wèi)鞅
商君者,衛(wèi)之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孫氏。鞅少好刑名之學,事魏相公叔痤為中庶子。公叔痤既死,公孫鞅聞秦孝公下令國中求賢者,將修穆公之業(yè),東復侵地,乃遂西秦,因孝公寵臣景監(jiān)以求見孝公。公與語,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語數(shù)日不厭。景監(jiān)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歡甚也?”鞅曰:“吾說公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遠,吾不能待。且賢君者,各及其身顯名天下,安能邑邑(同“悒悒”,不舒暢)待數(shù)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強國之術(shù)說君,君大悅之耳。”以衛(wèi)鞅為左庶長,卒定變法之令。令民為什五,而相收司連坐。不告奸者腰斬,匿奸者與降敵同罰。為私斗者,各以輕重被刑大小。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孥。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復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國都言初令不便者以千數(shù)。于是太子犯法。衛(wèi)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睂⒎ㄌ。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明日,秦人皆趨令。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來言令便者,衛(wèi)鞅曰:“此皆亂化之民也。”盡遷之邊城。其后民莫敢議令。
衛(wèi)鞅說孝公伐魏,孝公以為然,使衛(wèi)鞅將而伐魏。魏使公子卬將而擊之。軍既相距,衛(wèi)鞅遺魏將公子卬書曰:“吾始與公子歡,今俱為兩國將,不忍相攻,可與公子面相見,盟,樂飲而罷兵,以安秦、魏!蔽汗訁n以為然。會盟已,飲,而衛(wèi)鞅伏甲士而襲虜公子卬,因攻其軍,盡破之以歸秦。
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徙告商君欲反,發(fā)人捕商君。秦惠王車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君反者!”遂滅商君之家。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資刻薄人也。跡其欲干孝公以帝王術(shù),挾持浮說,非其質(zhì)也。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將印,不師趙良之言,亦足發(fā)明商君之刻薄少恩也。余嘗讀商君《開塞》《耕戰(zhàn)》書,與其人行事相類。卒受惡名于秦,有以也夫!
。ü(jié)選自《史記·商君列傳》)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語數(shù)日不厭 厭:討厭、厭惡
B、軍既相距 距:通“拒”,相距對峙
C、吾始與公子歡 歡:友好,交好
D、民怪之,莫敢徙 怪:感到奇怪
2、下列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說明商鞅“刻薄”的一組是 ( )
、俟饰嵋詮妵g(shù)說君,君大悅之耳 ②不告奸者腰斬,匿奸者與降敵同罰
、凼履├暗《氄,舉以為收孥 ④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
⑤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 ⑥衛(wèi)鞅曰:“此皆亂化之民也!北M遷之邊城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⑥ C、②③⑤⑥ D、③④⑤⑥
鑒賞
在這篇列傳里,主要記述了商鞅事秦變法革新、功過得失以及卒受惡名于秦的史實,傾注了太史公對其刻薄少恩所持的批評態(tài)度。
然而,商鞅變法卻是我國歷史上成功的一例。孝公當政,已進入七雄爭霸的戰(zhàn)國時期,周室衰微,諸侯相互攻伐,斗爭異常激烈,誰想立于不敗之地,誰就得尋求自強的途徑。商鞅就是順應歷史的潮流,三見孝公,說以強國之術(shù),使孝公“不自知厀之前于席,語數(shù)日不厭。”君臣默契,奠定了變法成功的基礎(chǔ)。
記述變法的矛盾沖突是本文一大特點。變法未行,就遭到守舊派的公然反對。商鞅與甘龍、杜摯面對面的斗爭,其焦點就集中在“法古”、“循禮”還是“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的沖突上;變法實行,眾皆嘩然,“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數(shù)”。商鞅卻立木懸賞,取信于民;刑太子師,以肅其法。變法十年,“秦民大悅”,“家給人足”“民勇于公戰(zhàn)、怯于私斗”,國家日益強盛。率師包圍安邑,俘魏公子昂,迫使魏國割地遷都,亦是變法極富成效的佐證。他悲劇的結(jié)局乃是與守舊派斗爭的延續(xù)。與趙良一席談話,其禍已萌,但商鞅終未采納趙良言,受制于自己的變法,作繭自縛,以至車裂族滅,并非偶然。
從章法結(jié)構(gòu)上看,前有蓄勢,后有照應,通篇以變法作骨。始言商鞅“好刑名法術(shù)之學”,為變法作了鋪墊;繼而“鞅欲變法”,導出革新與守舊的斗爭;“卒定變法之令”,具體記載了新法的內(nèi)容;“于是太子犯法”,刑黥太子師傅、以嚴法令;而終以“嗟乎,為法之敝一至此”。材料取舍緊緊圍繞變法之骨,使得骨堅而肉豐、血脈貫通而主題突出。
《商君列傳》乃歷史實錄,當是不言而喻的。而強烈的文學色彩特別是適當?shù)男≌f因素,更突出了這篇記載的本質(zhì)真實。本文調(diào)動了夸張、比照、對偶、排比、形容、描寫等多種文學手段,析理透辟、深刻,語言生動形象。而這些文學手段多著眼于人物精神世界的刻畫和細節(jié)的描寫,使人物更為豐滿、靈動、傳神,而又不失歷史的真實。
商君逃難一節(jié),《戰(zhàn)國策》并沒記載?峙率浅鲇谔饭奶摌(gòu),這一細節(jié)顯然又是后世小說創(chuàng)作中的'“誤會法”,運用誤會,生發(fā)矛盾,引起戲劇性效果。這類細節(jié)不僅不傷害歷史的真實,而且使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本質(zhì)彰明、突出,增強了歷史感,從而給人以更生動、更形象、更深刻的印記。
作者簡介
司馬遷(約公元前145或前135年—?),夏陽(在今陜西韓城西南)人。出身史學世家,父親司馬談官至太史令。司馬遷十歲時隨父到長安,先后求學于董仲舒和孔安國門下。二十歲開始游歷名山大川,所到之處均考察風俗,采集史跡傳說。繼承父親太史令的職位后,司馬遷得以飽覽朝廷藏書,又隨漢武帝到各地巡游,增長了見識;他同時開始著手整理史料,以完成父親寫一部“名主賢君、忠臣死義之事”的通史的遺愿。漢武帝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李陵出征匈奴時因友軍接應不力身陷重圍,在矢盡糧絕的情況下投降匈奴,司馬遷因上疏為李陵辯護觸怒武帝,被處以宮刑。受此大辱,司馬遷憤不欲生,但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決心“隱忍茍活”。出獄后任中書令,繼續(xù)發(fā)憤著書,完成了被魯迅先生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名著《史記》。
【史記·商君列傳文言文閱讀訓練題】相關(guān)文章: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文言文閱讀訓練題01-15
史記·淮南衡山列傳文言文閱讀訓練題04-20
史記樂毅列傳文言文閱讀題04-12
《史記·蘇秦列傳》閱讀題04-19
《史記穰侯列傳》閱讀題01-15
《史記·淮南衡山列傳》閱讀題04-20
《史記·蘇秦列傳》文言文閱讀03-01
《史記·刺客列傳》閱讀訓練及譯文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