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高三作文7篇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許多人都有過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從內部言語向外部言語的過渡,即從經過壓縮的簡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語言,向開展的、具有規(guī)范語法結構的、能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語言形式的轉化。為了讓您在寫作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三作文7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高三作文 篇1
伊萬,伊萬布拉金斯基,我的摯友。
他有鉑金色的頭發(fā),有漂亮的藍色眼睛——它們看過去通常像紫色的。他的鼻子很大,加上略微下垂的眼角,看過去像一個和善的人。我喜歡叫他萬尼亞,顯得可愛而又親切。
他說他喜歡向日葵,說他沒被花海簇擁著沉睡有點難過,說那金色的花瓣在西伯利亞會被凍傷,說他不忍心看著這些小生命被呼嘯而過的狂風帶走。他垂著眸,嘴角掛著一如既往的笑容,虛幻得有些不真實。思念著向日葵的他總是認真的,帶著一點點的向往和幸福,發(fā)紅的鼻頭在這時候顯得應景多了。
萬尼亞喜歡談論過去,喜歡和我說曾經由沙堆積的政權是多么可笑,民眾垂淚憤恨,那政權就變成了一堆沙子。他抱著裝有伏特加的酒瓶,像孩子一樣的笑著,然后自豪地拍拍左胸上的五角星勛章,說現在比以前好多了,他很開心,因為這都是他的功勞。我沒法反駁他,他說的一點兒都沒錯。他那一口別扭的中文啊,還不如親切的俄語,像天堂的天使伏在耳邊的輕聲細語,綿軟、輕柔,令人想闔上眼永遠圈著這位天使不讓他離開,讓他在耳邊無止境地低語,那一點兒都不煩人。他喜歡哼點小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永遠是不離口的曲兒。我多少次想讓他別哼了,可那美妙的歌聲讓我一下子就打消了這個念頭。
——你哪天能來萬尼亞家的話,萬尼亞一定用面包和鹽招待你,早上還要讓你吃上黑面包。
恍惚間,我似乎憶起他許下的承諾,這份在我眼里無比甜美的承諾。這讓我想抱一抱他,抱一抱這個有著孩子面孔和健壯身材的家伙。哦,他就像只可愛的北極熊。大只,可是不至于嚇人,憨態(tài)可掬。
但我知道,他不是和善的人,他有野心。他的野心很大,大到令家人受難。即使這樣,我也沒覺得他是個壞家伙。萬尼亞,你一定在想,等你強大了,大家都能過上好生活對吧?至少我認為你是這么想的。
他的臉龐日漸憔悴,可笑容卻從未在臉上消失過,就像被固定于此一般。他越來越容易生病了,一個個家人都離他而去,他的眼神渙散了太多太多。我心疼我的摯友,我可憐的萬尼亞?晌覅s不能為他做什么,甚至讓他能快樂些許時間也做不到——因為他早已被固定在了過去。我為此心碎,不禁酸了鼻頭。
之后,我睜開眼,視野里只有朦朧的水霧。
我的萬尼亞,你不見了。我敬愛的萬尼亞,你在和我玩捉迷藏嗎?不,我知道你沒有。
因為你只愿藏在我的夢里,萬尼亞,因為你只愿藏在我的夢里,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你就是我的萬尼亞,你是那個高大卻有著孩子心思的伊萬。
高三作文 篇2
哲人說:“一個時間只能干一個時間的事,這是時間的邊界,也是做人做事的邊界!绷间鞠让窀傻氖亲亮间居衿髦,干的是造良渚文化之事,他們終讓時間在邊界內盡情閃現出燦爛之光,這是何等的輝煌,何等的精彩!
“良渚”的字面意思是“佳美的水中陸地”?脊艑W稱,良渚文化為距今5300—4000年,分布在長江下游環(huán)太湖流域約36500平方公里的新石器時代文化。
1936年的11月3日下午,是一個注定要被載入史冊的日子。年僅24歲、學歷只有初中文化程度,在考古學界毫無名氣的“小人物”施昕更,在家鄉(xiāng)良渚朱村兜附近的棋盤墳一個狹長形的干涸池底,發(fā)現了幾片“黑色有光的陶片”,從此漸漸揭開了良渚文化神秘的面紗。從1936年良渚文化的奠基者施昕更發(fā)現良渚文化遺跡到現在,在已經發(fā)掘和出土的文物中,石犁、石鐮、石耘等稻作農具以及各種陶制酒器,反映出當時的農業(yè)已進入犁耕稻作時代;遺存的絲、麻、陶、玉制品反映出手工業(yè)趨于專業(yè)化;氏族祭壇、貴族大墓和平民小墓顯示出不同層面的分野;黑陶器皿上的原始刻痕,既是先民對當時社會的理解,也是中國成熟文字出現的前奏……眾多信息揭示出一個共同的文化特征:華夏文明的曙光是從良渚升起的。
一種文化比一個政治單元不知要久遠多少倍,考古學家也許仍未確切地弄清良渚的時代背景,但是它折射出的文化光芒所帶給人們的驚奇,早就淹沒了對它的政治制度的興致,這也就是以“良渚文化”命名之緣由了。在我看來,玉器是良渚文化最重要的文化因子。在那個時代,良渚文化玉器恰似一卷卷古樸的詩書,沉穩(wěn)的線條就是連綿的文字,謄寫著良渚先民琢玉的故事。要知道,良渚文化是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第一個玉器制作和使用高峰期中最杰出的代表。據不完全統(tǒng)計,全世界已知的良渚玉器數目不在20000件之下。反山與瑤山是目前所知出土玉器最為豐富的兩處顯貴者墓地,24座墓葬出土玉器達到6000件,其中反山12號墓一座墓葬就出土玉器647件。良渚文化玉器使用的玉材可分為多種,一種為透閃石類礦物,同新疆和田玉類似,以青色、青綠色為多,同和田料比,較和田玉色艷、色勻,透明度高,有專家稱之為真玉。另一類屬角內石類礦族,硬度不如前一種高,幾乎沒有透明感,有些帶有云母狀亮斑,以青色、赭色玉為多,專家稱之為假玉。另有出土牙黃色玉的報道,可能是蛇紋巖類的材料。精美的石頭會唱歌,不論是哪一種類型的玉石,在良渚先民那里,都被當作一個個獨具個性的生命形態(tài)來讀。
一種祭祀憑吊的心緒,融入悠遠寧靜的空氣。躉擁著對良渚文化玉器的熱切念想,初夏的一天,我走進了位于施昕更當年發(fā)掘良渚黑陶的山角邊的良渚文化博物院。顯然,這是一座集收藏、研究、展示和宣傳教育為一體的多功能現代博物院。據介紹,博物院建筑由英國建筑設計師戴衛(wèi)·奇普菲爾德設計,凸顯了粗獷、大氣、厚重、簡潔的特色,體現了藝術與自然、歷史與現代的和諧與融合?刹皇?整座博物院以“一把玉錐散落地面”為設計理念,由不完全平行的四個長條形建筑組成。外墻全部用黃洞石砌成,遠看就如玉質般渾然一體。博物院的院落不大,過了停車坪,上十來級臺階便是一個大平臺,平臺左邊豎立著一根外方內圓中空的石雕玉琮。玉器造型作為一種元素,在設計創(chuàng)意里占據的重要位置,無疑亦昭示了玉器在整個良渚文化中之無可替代的作用。
如果說,第一展廳“發(fā)現求真”,讓我們跟隨施昕更試掘良渚,聽聞蘇秉琦感嘆“古杭州”,并在良渚古城的石破天驚里,以時空為坐標穿越體驗考古學家發(fā)現良渚遺址、認識良渚文化、確立良渚文明的70年考古歷程的話,那么,第二展廳“良渚古國”的一個個活靈活現的良渚先民的勞作場景,讓人震撼,令人感慨。
這里有實地揭取的良渚古城剖面,有反映莫角山營建的大型油畫……尤其是運用聲、光、電等現代高科技手段,全景式復原和再現良渚人的生產、生活方式,展示了5000年前良渚古國的燦爛與輝煌。圖示告訴我,良渚文化的大多數精美文物都出自人工堆筑的被當地人稱作“墩”或“山”的土臺,其高度在地平以上4米到10米甚至更高,土臺的占地面積從數百到上千平方米不等,土臺的墓葬和祭壇的作用類似于埃及法老或南美瑪雅的金字塔,這樣的高臺大冢,考古界稱之為良渚大墓。除了已經發(fā)掘的反山、瑤山、莫角山,經考證在良渚附近的大墓還有近50處。
真正令我怦然心動,有著強烈現場感和參與感的,則是一個碩大的良渚先民的琢玉場景。玉“聚天地之精華,得日月之靈氣”,其雖為石,也有生命,一旦為慧眼識之,高手琢之,則獲新生。微闔雙目,我自能想見玉匠們相互間配合默契的場景;側耳諦聽,自能聽聞隱隱的歌音。要知道,那定然是一個快樂的時代,是一個創(chuàng)造的時代,否則就不會有如此眾多的珍品奇物創(chuàng)造出來。溫煦的時光里,和諧的氛圍中,良渚先民們更多地發(fā)揮揮并且進行著幸福的想象與鍥而不舍的切割、打磨,每一件珍品,都留下了抑制不住的興奮與熱情。盡管這些創(chuàng)造了歷史,創(chuàng)造了文化的玉匠們,最后連個名字都未能留下來,他們總是不停地付出,不停地流汗,不停地喘息,但他們愿意,他們樂于默默奉獻。顯然,與河姆渡文化、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相比,良渚文化玉器的制作工藝取得了長足進步,其中一個特點是,石英砂已被廣泛運用。已被發(fā)掘的墓中不僅發(fā)現了可以琢玉的石英砂,而且管鉆剩下的棕蕊的發(fā)現,也證明了當時管鉆法已普遍運用到鉆孔技術中。另根據對良渚文化玉器工藝的考察,此時很可能已出現了旋轉性的原始砣具。在加砂注水的切割里,在砣具不斷旋轉中,良渚文化玉器呱呱落地……這幾千年前的玉器,是生命,是音樂,那些靈動的流線,是良渚先民臨摹石頭、樹葉、竹枝的指紋,是他們打擊各種器物、男女歡唱的音韻的記錄。于是,有了甲骨文、青銅器,有了詩經、楚辭、唐詩、宋詞、元曲。傳說黃帝時史官倉頡造字,造出來后“天為雨粟,鬼為夜哭,龍為潛藏”?梢姡谥袊诵闹,文字的力量驚天動地。殊不知,甲骨文正是起源于這些流線,受到了這些流線的啟迪。更何況,這些流線吞吐過無數祈禱祝福,又沉默在地下5000年,蘊含著多少力量!透過現場,我想深入和執(zhí)著,但我的手和目光只能游走在時光的背面,就像面對一張粗糙的沙紙,它擋住了我。
在展廳中穿行,就恍如在5000年的文明時空中遨游。而當步入第三展廳“良渚文明”時,我分明感受到最激動人心時刻的到來。這里展出的琮、璧、鉞等大量良渚時期的精品玉器,充分彰顯了以玉為特征的良渚文明在中國和世界同時期或同類文明中的重要地位與影響。是啊,其實每一件良渚文化玉器,都曾經照耀過也必將繼續(xù)照亮中國和世界的文明天空,其的入土和出土本只是一種存在的方式。
良渚文化玉器的種類,已知的有琮、璧、鉞、璜、環(huán)、瑗等40余種,其中琮、璧、錐形器、三叉形器、梳背等半數以上的器類,皆為良渚文化原創(chuàng)。是啊,每一件原創(chuàng)玉器,皆是古老文明的見證,都鐫刻著一段歷史的精彩;每一件晶瑩剔透里,閃耀著良渚先民的智慧之光、浪漫之情。比如那一件件玉璜,形如航船,其藝術的靈感不就來源于生活?要知道,5000年前,船已是良渚人的生產和交通工具。正如著名作家趙麗宏所說:“一個五千年前的女子,將一艘玉雕的船佩在胸前,我想,不僅僅是為了追求美,也是將希望懸在心頭。希望捕魚者滿載而歸,希望遠行人平安歸來,希望生活如航船乘風破浪……現代人如此想象,也許牽強附會,但我相信,古人的希冀,必定比我的想象更悠遠,更寬廣。”玉璜創(chuàng)作如此,那么其它玉雕的構制琢磨呢?歲月的湍流自可以將人世興衰沖刷得無影無蹤,然而,在不朽的玉器上,時間卻能永恒凝固。
面對每一件玉器,佇立呆看,只覺一股氣勢迎面撲來,形制各異,動人心魄,讓人深為良渚古人的膽識、氣魄與智慧激動。為什么偏偏是這種形制狀態(tài),而不是別的形制狀態(tài)?為什么只發(fā)生在良渚,而不發(fā)生在別的什么地方?良渚先民究竟出于何種思考……一切都讓人感嘆不已,思量不已,深感自己才剛剛開始閱讀一部大書。
也許是太湖之水天目之綠給了能工們太多的靈感,也許是錢塘之潮東海之濤給了巧匠們太多的激情,良渚先民們把摯愛與希望、虔誠與理想統(tǒng)統(tǒng)傾注于每一件玉器之中了。是的,良渚文化玉器在數量和器類上的絕對優(yōu)勢,標志著良渚文化的制作和使用達到了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獨一無二的高度;在功能方面所顯示出來的復雜性和全面性,也為中國同時期各大區(qū)系類型考古學文化所絕無僅有。
是不是可以這樣說呢?隨著良渚文化的琢玉技術的提升,尤其是隨著經濟文化的發(fā)展,良渚文化玉器的用途始有了質的變化。當時,璧、琮、冠狀器、三叉形器、鎮(zhèn)為禮器,是史前時代人類用來崇拜神靈的利器。這標志著中國古代部分玉器已經開始脫離現實生活,逐步被蒙上神秘的面紗走上神壇。毫無疑義,良渚文化玉器是當時輻射面最寬、影響力最強的器物,其政治、經濟、文化和宗教的影響力幾乎達到大半個中國。
是啊,良渚文化玉器所顯示出與夏商周文化的密切關系,自引起了學術界的高度重視。比如,良渚玉琮到了商代,不僅為殷人所繼承,而琮上雕刻的神徽,更成為商王朝青銅禮器裝飾上所具有的饕餮紋,呈現出一派莊嚴威武而又神秘的氣氛。《周禮》記載:“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边@也是后世“蒼天、黃土、青龍、朱雀、白虎、玄武”思想的由來,而周代以璧琮祭祀天地的用玉禮制,正是起源于良渚文化。漢代以后玉琮發(fā)展成“玉剛卯”,變成一種佩帶于身,具有祈福消災作用的護身符。又比如,良渚玉璧在先秦時已為華夏民族所使用。良渚玉璧的功能既是先民用以與神明溝通的祭器,又是具有斂尸防腐功能的法器,同時還是部族間饋贈禮聘的貴重禮器。三國以降,良渚玉璧融入華夏文明,而且功能仍具有良渚遺風……可以說,其他地區(qū)出土的內圓外方造型的玉琮為良渚文化首創(chuàng),其他地區(qū)出土的玉琮都受到了良渚文化直接間接的影響。隨之秉承、變異、傳遞和發(fā)揚光大,最終融匯到夏、商、周三代文明以“六器”與“六端”為代表的玉禮器系統(tǒng)之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這一切誠如為“良渚文化”定位的夏鼐所言:“當時各種文化在祖國大地上爭妍競秀,并且常;ハ嘤绊,互相滲透,交織成一幅光采奇麗的圖景,而且為中國文明打下了基礎。良渚文化不愧為中國文明起源的一大源頭!
穿梭在一片片玉石串成的歷史隧道,我想起了王蒙先生的話,良渚玉器有“天人合一”的自然審美趨向,有“寧為玉碎”的愛國民族氣節(jié),有“敢為人先”的創(chuàng)業(yè)新追求,有“潤澤以溫”的無私奉獻品德,有“化干戈為玉帛”的和諧友愛風尚。是啊,這些鮮明的性格,自深深熔鑄在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之中,良渚文化那種精致和諧的調性奠定了杭州這座城市的審美調性,又何以不為當下浙江人留下創(chuàng)新、開拓進取的文化基因?
走出良渚博物院,我心自難以平靜。良渚,吸引我們的不應該只是瞻仰者的目光,更多的應該是一種厚重與雋永的文化符號,凝結在華夏歷史與傳統(tǒng)文明的骨髓中,永恒在一個民族的記憶中。什么叫智慧?什么叫力量?創(chuàng)造文明就是智慧,推動歷史就是力量。良渚文化玉器告訴了我們一個完整準確的答案。
高三作文 篇3
生活中每個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境地。對于不同的境地,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選擇,每個人都會尋找最適合自己的那條路。往日去棲霞山的經歷一幕幕場景都歷歷在目。
迷失
在上棲霞山之前,我和另外三名同學組成一個小組一起去登山。剛到山腳,Z同學就被他以前的同學拉去另外一個小組了。就這樣,還未開始就已經少一個人,這對我們的士氣有一定的打擊,但山還是要爬的,剩下我們三人繼續(xù)前行著。
在爬山過程中,我和W同學在商討上山的路徑,而Q同學卻只硬著向上爬,幾次都差點與他走失。有幾次我都需先暫時叫住Q同學,叫他等一下,讓他等一下W,雖然我可以追上Q同學,我站著與W討論,時不時抬頭看Q是不是走遠,在Q走遠前,我得追上去叫他等一下。來回幾次,不幸的是,Q還是不見了,只有我和W兩人,且不知道往哪里走,感到非常迷茫。
相遇
就在這時,我們遇到另外一組同學,我們兩人十分高興,終于遇到同班同學了,于是我們兩人就加入他們組,和他們一起前進了。
當我們到山上一座小亭時,他們都覺得這里又有歇腳的地方,又爬了這么久了,就在此停下來,我并不甘心,決定繼續(xù)向上爬。
獨行
我獨自一個人上山,這時我遇到以前的認識的同學,問這里離山頂還有多遠,他說他走了半小時左右。于是我再次啟動上山的步伐,上山的路并不陡,但也很遠,何況走了這么長時間,我已經精疲力竭了,沒有力氣再走下去。這時我站在我走到的地方往下看,下面的景色真是不錯,然后我覺得累了,心想這里該是山頂了吧?墒俏姨ь^向上望去,發(fā)現上面還有路走。最后,我下定決心一定要登頂。
此時已臨近中午,我也有點餓了,但一想現在放棄豈不是功虧一簣嗎?咬一咬牙,登上山頂,發(fā)現景色比剛才看到的還美。心中思緒萬千,突然想到自己上山不易,聯想到“四面湖山收眼底,萬家憂樂到心頭”這一句詩,在山上呆一會,拍了一些照片,我便下山去了。
歸去
回到亭子那邊,我驚奇地發(fā)現之前走失的同學,我連忙問他去哪里了,他說他去過山頂了,我們分享各自的照片。此時此刻,內心有說不出的喜樂。
尋路,不就是一個迷失,到相遇,到獨行,最后歸去的過程嗎?其實獨行尤為艱難,如果意志不堅定,就尋不到真正的路,則會前功盡棄,鎩羽而歸,尋路意義也就在于獨行了。
高三作文 篇4
高三?誰都知道。
高三的天宇是由一座龐大的坐標撐起的。
老師像獄卒,父母像跟班,同學像敵人。
同學們的抽屜里桌子上都放滿了做過的沒做過的試卷,剩下的日子里擠滿了高高低低的數不勝數的測驗分數,甚至夢里都充斥著演算背誦分析推理。從節(jié)日里穿過,竟然連看一眼休閑的街道的心思都沒有了。開始的時候大家還問國慶放假么,元旦放假么,后來連星期天休息么都不問了。
高三,像一臺榨油機,那些飽滿的,香噴噴的菜籽、花生、大豆、葵花,經過300多個日夜的擠榨,最后成了一塊堅硬如鐵的又干又硬的餅。可是,那些油呢?誰也不知道流去了哪里。
每當我們看到青春的臉龐被慘白的日光燈吸干了血色,看到鮮紅的分數牽引出傷心的淚水,都忍不住想嘆息。但是,我們不會在自己面前嘆息,我們只能故作欣喜地告訴自己,這是自己必須經歷的第一場風霜,之后,果實就開始散發(fā)出香味。
高三,只有身在高三的人才懂得其中的痛苦,只有身在高三的人才能深深體會到叛逆的味道。孜孜不倦的學子們在面對不平的付出與回報時搖頭苦嘆:難道我的未來只是個夢?不!我要說,在某種意義上,選擇意味著放棄,嘗試的結局是更替,重復代表著新的開端,努力只是過程的裝飾。
高三!高三的人生是一朵如燈的野菊,開在秋季的春風里。它將從從容容地綻放……
高三作文 篇5
有一個成績很差的學生,他認為自己的生活里,沒有任何東西值得自己去留戀,他認為自己很孤獨,他認為自己沒有朋友,認為自己沒有親情,認為這個世界上的一切,只是別人做給自己看的,他認為自己一無所有。唯有這條茍延殘喘的生命,以及這具行尸走肉般的軀殼;可是很多人都不會想到,曾經的他,其實一直都是十分優(yōu)秀的學生,以前他總是不放棄,總是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完成他的目標,而且每次都能收獲成功的喜悅。
后來逐漸長大的他,開始思考自己的生活,開始設計自己的未來,在他的腦海里,是一幅美好的藍圖。再后來,他明白,原來環(huán)境,真的能改變一個人。后來發(fā)生很多事情,那是在別人看來無關緊要的事,可是對于他來說,正在一點一滴的改變自己的人生,他的未來藍圖,正在被點上一滴一滴的黑墨……那次以后,他被傷得很深,他不顧父母的反對,不理會父母的批教,一次又一次的和父母吵架,他認為自己才是對的',他認為自己長大了,他認為可以靠自己的能力去做好自己的事,父母是絕對的錯誤。結果是,他錯了,錯得十分完美,錯得無可挑剔,成績一落千丈,拖下了班集體,當他知道班級的退步是因為自己,他很失落......
那天晚上,他做了一個夢:高三畢業(yè)的時候,他和同窗們開心的站在一起,他們懷里捧著奮斗了這么多年得來的大學通知單,笑得那么開心,那種笑,是兩年后再一次出現在他的臉上,而且這一次,不是他一個人,他擁有了朋友。走進夢寐以求的大學校園,呼吸著新鮮的空氣,在校園里漫步,聆聽鳥語,細品書香......
他醒了,窗外飄著細細的雨,微風掠過臉頰,伴著陣陣新葉的清香!霸瓉,今天是立春啊!彼Z到。他又一次只身漫在寥寥的街頭。他終于又一次體會到了生活帶給他的驚喜,原來,他的身邊,一直有著許多朋友、兄弟,他從來沒有孤單過。當他重開心扉,去感受這個世界,一切重建,宛如新生。由此,再做一個夢,一個永不退縮、決不放棄的夢。
高三作文 篇6
寫下題目,我大腦中飛快地閃過一些影像——天幕上暈黃的月,日落后遠方淡紫色的山巒,雪后伴著沉重的“咯吱”聲踩出的第一排腳印,一條古老而狹窄的小巷,清晨飄出縷縷炊煙。一首淡雅的歌,一首清雅的詩,輕塵微微浮動,兩片白云漸漸重疊……這些細微的影像,都給予我清歡的感覺。它們猶如浮世中透進的一縷光,整顆心因此流光溢彩。
可是,漸漸發(fā)現,如今這縷光越來越淡,清歡的感覺,離我越來越遠。不是滄海桑田,而是人心在花花世界里變得不再敏感。
同是十里楓林,一千年前,杜牧經過,情不自禁地停車坐看。晚霞遍染層林,天地間是一片深沉而濃烈的紅色。詩人目不轉睛,忘記了迷途的窘境。直到夕陽將墜,圓月出林,滿山紅色漸隱漸淡,詩人才如夢方醒地嘆息道:這霜葉竟紅于江南二月繁花。千年后,我們經過楓林,只忙于穿梭在擁擠的游客之間,尋到一片空地,便擺出剪刀手,偏頭微微笑,相機“咔嚓”一聲,便大功告成般喜笑顏開,匆匆忙忙尋找下一照相佳處。我們只想著把美景裝進相機,匆匆忙忙中,手忙腳亂中,卻不曾留心秋葉流轉,飄落肩頭。
同是山園小梅,林逋望見它,久久屏息而立。他看到晚風輕拂,吹皺一池春水,水中墨梅疏影,淺淺蕩漾。黃昏月半,嗅到梅花清香,沁人心脾!笆栌皺M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彼時,林先生有一支工筆,細細描畫了墨梅疏影。今天的我們望見梅花,馬上掏出相機,拍攝,剪輯,特效,忙著發(fā)微博。然后焦慮地等待被贊,被評論,被轉發(fā)。幾個回合下來,早忘了山園小梅是什么樣子,更別提那醉人的暗香了。
奧斯卡·王爾德曾說:“如今這樣的年代,讀得太多,而沒時間去欣賞;寫得太多,而沒有時間去思考!蔽镔|如潮水般涌來,時代的焦慮陰霾籠罩心的天空,我們的情感日漸荒蕪,還能否放緩匆匆的腳步,去尋找那一念清歡?
何謂清歡?
清歡是內心的獨白,是對樸素美的感悟,是孤獨的絢爛,是一個人的朝圣。
清歡不需要分享與贊揚,她只是一朵默默開在心靈深處的花,美麗而靜謐。
浮世之中,去尋找、品味清歡吧。繁華落盡,清歡才是珍寶。
就如席慕容所說:“喜歡那一刻的感覺,知道生命除了外表的喧囂與不安之外,在內里還有一種安靜和慎重的成長,不會因為時日的推移而消失,就好像這水仙淡淡的清香一樣!
高三作文 篇7
仍記得高二將近學期末的一堂體育課上,一個高一學子看著我們班在打籃球的同學,向他的同學發(fā)出感慨:“時間過的真快,轉眼間這些人就是高三的學生了。”
步入高三前的我,對這一學年充滿了種種幻想:高三的我們是否可以勞逸結合,玩得翻天覆地的同時,大家又學得死心塌地呢?我能否在這年里跟我期盼已久的同學拼同桌?高考之后的一切事物是否會以美好的結局收尾?
一年下來,經歷的事不算刻骨銘心,但也多不甚數?吹胶诎遄笊辖恰案呖嫉褂嫊r”的字樣,我不由自主地顫栗,或許每個同學的心底里都在感慨時間的飛逝吧!進入高三學年的我們,開始了第一輪復習,如同以往,我們基本無異于其他年級地上課。班里的同學,我們起初也有互不相識的,狂熱的心態(tài)和善談的性格將同學們融匯在了一起,從此我們真正屬于高三里的一個班集體。
在課堂上,我們時而碰上懵燃不懂的難題,或在同學的“點化”下恍然大悟,或與同學放口“怒”言這種“神”邏輯的難題是如何虐盡學生“幼小”的心靈,如此種種,我們逐漸習慣高三這種每天一知半解的學習生活,有時確實沒法懂,也只能忽略而過,找人聊聊天,說說地。面臨第一次模擬考,我們都有幾分緊張,因為老師說模擬考的成績與高考的成績不會有太大的出入,但聽聞老師口中往年那些“潛力股”的事跡,考砸的學生的心才不至于“死”去。
越接近高考,同學們越是躁動,不知何時開始,他們開始熱衷于集聚成各個不同的小組,賣菜式地討論起了高三后的生活:“你想考哪個大學,選什么專業(yè)?”“成績太差的話,也就只能去打工了! 有激勵人心的,也有刺人心脾的。高考前的幾十天,大多數人奮起直追,渴望補回什么,到高考前的幾天,大家變成了一群死魚,真正體驗到了何為哭笑不得。
終于,高考這一天來臨了,我們如往常的普通測速到了學校,只是大家都比較早到,因為當地考點不在本校,需要我們一同乘公車去。車上我們還能說說笑笑,不至于死氣沉沉,副座上的同學與司機大哥聊成一片,一番打聽才得知上了“賊船”,大哥他不認識路,有時透過擋風玻璃,我們看到的是一條不見盡頭的路,對于那些“宅男”“宅女”而言,無盡之感尤為強烈,雖然這些情節(jié)老套,但同學們心底里的感覺卻是彌新而辛酸的,只是這一切都必須面對,才沒人暢談這種茫然之感。
生活中有那么多擾人心扉的繁雜事物,為何人類依舊生存著?“是固所欲有甚于生者”,在感受痛苦的同時,我們也會品味道美好,正是這些美好支撐了高三里的我們。
【【精選】高三作文7篇】相關文章:
4.精選高三作文七篇
5.精選高三作文三篇
7.精選高三作文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