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百家講壇之解讀《三字經(jīng)》觀后感
以前我都是不看百家講壇的,時間太晚了。因為歷史老師讓我們去看,我就在網(wǎng)上挑了一期《三字經(jīng)》解讀去看看,這個我還是挺感興趣的。也因為看了這期的百家講壇,我才真正認識了《三字經(jīng)》。
《三字經(jīng)》和《百家姓》《千字文》共稱三百千。而三字經(jīng)用“經(jīng)”這就體現(xiàn)了三字經(jīng)的重要性。寥寥1720個字的《三字經(jīng)》概括了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及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代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儒家和道家“百家爭鳴”的思想繁榮,留給后人的文化遺產、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一代代君王粉墨登場、歷史人物或血灑疆場,愛國情懷感動一代代炎黃子孫;或助紂為虐,遺臭萬年!
其中,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這句話令我印象最為深刻,玉不琢不成器,出于《禮記》的《學記》。字面意思很清楚,一塊玉石,如果不經(jīng)過雕琢,它是成不了器的,也就是它不能成為一件玉器,它只是一塊玉石。人不學不知義,人如果不學習的話,是不知道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什么是合適的,什么是不合適的。錢教授講到君子拿玉,美玉來體現(xiàn),來展現(xiàn),或者來比喻君子所應該擁有的品德。所以古人經(jīng)常用琢玉來比喻自己完善自己的修養(yǎng),他使自己的修養(yǎng)越來越完善,就像雕琢這個玉一樣,所以《三字經(jīng)》用玉不琢不成器來做比喻。因此我明白學習像制玉一樣,必須經(jīng)過切磋琢磨的過程。所以《詩經(jīng)》里面也有話叫“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講的就是這個道理。而《三字經(jīng)》所倡導的是,學習是一個過程,它像制玉一樣,必須經(jīng)過切、磋、琢、磨這樣一個過程。
通過對錢教授解讀《三字經(jīng)》的學習,我明白了學習是一個持之以恒的過程,需要我去切、磋、琢、磨,在不斷的實踐中不斷的學習、不斷的進步。人必須經(jīng)歷過勤苦才會有快樂,才會有成功遇到困難我也應該有不怕苦的精神,并把遇到的困難當做一個學習的過程,一個打磨的過程。
【百家講壇之解讀《三字經(jīng)》觀后感】相關文章:
解讀《狐假虎威》11-01
《河童之夏》觀后感(精選10篇)07-29
解讀中考作文題目技巧07-07
高考漫畫作文:巴掌之吻,教育之痛06-07
國慶節(jié)之植物園之游作文10-13
巴掌之吻教育之痛高考滿分作文05-10
高考漫畫優(yōu)秀作文:巴掌之吻教育之痛(精選11篇)06-14
七星湖之游01-21
名著介紹之《泰戈爾詩選》09-12
中秋之月作文(精選19篇)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