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學習被考試分隔,學習變成了應付考試的工具。
考試前的很長一段時間是休閑娛樂期;臨近考試是臨陣磨槍期;考試時是焦慮不安,捶胸頓足期;而考試后——當然是一段傷口愈合期,再然后便逐漸忘記凌云壯志,迎來另一段無關(guān)緊要的學習。
考試,似乎成為了學習的目的。大人告訴孩子高考完了就可以痛痛快快的玩了,考上好的大學就前途光明了。的卻,好的大學可以接受好的教育,好的教育可以帶來遠大前程。
于是,在中國,許許多多的大學生浪費生命。逃課現(xiàn)象習以為常。許多高中成績優(yōu)異的學生,在大學卻荒廢學業(yè)。
他們都誤解了“學習”,錯把高考當做了最終的目的地。
對比一下哈佛。央視《世界著名大學》制片人謝娟曾帶攝制組到哈佛大學采訪。她們到哈佛大學時,是半夜2時,可讓她們驚訝的是,整個校園當時是燈火通明的,那是一個不夜城。餐廳里,圖書館里,教室里還有很多學生在看書。
哈佛
的博士生,可能每3天要啃下一本大書,每本幾百頁,還要交上閱讀報告。哈佛過橋便是波士頓,前人類學系主任張光直在哈佛讀博士那幾年,沒有上過橋沒有去過波士頓。
他們比我們聰明,在未來的競賽中跑在我們前面,但他們的努力程度卻把我們遠遠的甩開。
我們批判中國的應試教育,批判中國的教育資源分配不均,但是沒有問問自己:除去考試,又是為了什么而學習?沒有了外在的逼迫,又會不會主動學習?
很遺憾,很少有人有明確的信仰。
期盼外界環(huán)境的改變,不如改變自己。把希望寄托在負責教育改革的人手里,不如將命運握在自己手中。
哈佛有句名言:沒有艱辛,便無所得。
學習很艱苦,但為了換得更加閑適的生活,一股腦的批判教育制度,浪費的只有自己的未來。
我們應該找回自己丟失的夢想,明白什么是學習。
中國不缺乏人才,也從來不缺乏吃苦的精神,只是應該牢牢的記。
沒有艱辛,便無所得!
精彩搶先看New Top
最熱文章榜Hot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