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端午節(jié)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承千年的節(jié)日,那濃郁的端午節(jié)味道飄香了千年,至今仍是我們愛的傳統(tǒng)味道……下面是精選作文“端午的味道”,歡迎閱讀。
【作文一:端午節(jié)的味道】
端午節(jié)這一天有許多風俗活動,如早上取龍須水,插艾枝于門,上山采青,食粽球,制粽,賽龍舟活動。早晨取龍須水——因為傳說五月五日是龍的生日,這一天龍?zhí)ь^噴出的水能治病。
故此人們在這一天早上到外面坑溝、水溝、溪河取水,置于自家水缸里供全家人吃喝,祈求一年的平安。插艾于門——因為艾能僻邪,這一天插艾于門上能保平安。上山采青——因為這一天是龍?zhí)ь^噴發(fā)龍須水于大地青草的時間,人們上山采一些草藥,像天冬、麥冬、金銀花、山葡萄等來家備用,都比往日來的有價值。另者上山采青自己多吸大自然清新空氣也十分有意義。今天,奶奶家也包起了粽子。
我學著奶奶的樣子拿出兩片一大一小的粽葉,學著奶奶的樣子折出一角,再在折好的角筒上放入一點已浸泡好的糯米,塞上一大塊肥肥大豬肉,又用糯米蓋得嚴嚴實實的。我開始有點沾沾自喜了,心想:簡單的包粽子根本難不住聰明的我。可是當我再把粽葉蓋好時,糯米就像一個頑皮的孩子似的不聽我的使喚,接二連三地都跳了出來。我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幸好奶奶替我“解了圍”——把一些糯米弄掉一點,我才舒了一口氣,心里的一塊沉重的大石頭放了下來。我經(jīng)過了一些小挫折,總算到了最后的一個步驟——扎棕繩。粽子要包扎嚴實才好吃,所以我接過棕繩,把粽子捆了一圈又一圈,這才交給奶奶。
這時我才明白包粽子是門手藝活兒,包起來非常不容易。我感受到人們通過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紀念屈原這種偉大的愛國精神,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端午節(jié)的傳統(tǒng)風俗。蘊涵著祖國人們深深的情感,承載著中華民族絢麗的文化,它起源于中國,發(fā)展于中國,我們要保護它,傳承它,讓全世界的人都知道端午節(jié)是我們中華民族自己的節(jié)日。
【作文二:端午節(jié)的味道】
時值晚春,繁密的枝葉已被春風吹成深綠,再過不久,便是屈原為國捐軀的日子,人們?yōu)榱唆~蝦不撕咬他的身體,向河里投入大量包好的糯米,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紀念屈原成為了中國的節(jié)日——端午節(jié)。
早在很久以前,人們就不進行向河里投粽子這種浪費的事情了,端午演變成了一家團圓,享受美味的節(jié)日。
南方人吃肉粽,在乳白的糯米團里放上一顆肥膩的肉塊,我倒不怎么喜歡這種口味,油腥味掩去了糯米的清淡,失去了原有的滋味。
家鄉(xiāng)的甜粽味道清香,不加修飾,更易品出屈原澄澈真實的想法。晾干的蘆葦包裹住清香的糯米,偶爾向其中塞入一顆甜棗,折疊成錐體,綁上纖細的葦桿,載入锃亮的瓷盤,鍋中沸水掀起一股股白浪,如龍王的怒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斜端瓷盤,大塊濃綠被這波濤淹沒,于是又拿起灶臺上的鍋蓋,輕輕扣下,叫他接受洗禮,散發(fā)香氣。
苦痛熾熱的煎熬總是漫長的,待火光熄滅方才發(fā)現(xiàn),葦桿不知何時變得色深柔軟,棕葉綠得油亮,頗有食欲。撈入盤中,松開棕葉之上的束縛,抄起筷子,夾住一端棕葉,慢悠悠地將白玉般的糯米自棕葉退下,忽然眼前一亮,在深綠的粽葉下,糯米光滑的身軀更顯潔白明亮。
放在盤中托在手上,輕捷地將它們擺在桌上,一家人圍坐在方桌幾面,面前擺上載著白糖的小蝶,大人身旁附上一杯白酒,夾起粽子蘸少許糖,就著白酒的辣味兒拉起家常,平日工作的勞累一揮即散,仿佛回到古時田園的小家,食物簡潔卻真情四溢,總覺得這就是屈原先生向往的生活。滿嘴溢著甜味,嗯,端午的味道。
縱使時間老去,年代老去,我們老去,但有一樣東西永世繁盛,那就是祖國傳統(tǒng)的節(jié)日,先人的愿望,我們的和諧,將永不散去,端午的味道,真情的味道,永遠都不會改變。
【作文三:端午節(jié)的味道】
今天端午節(jié),一大早起來,煮上粽子,給遠在老家的父母打了一個電話。問媽媽煮雞蛋沒有,媽媽說天天吃雞蛋。老家的端午很少吃粽子,一到端午,家家煮上一鍋雞蛋加大蒜,快快樂樂過端午。
給媽媽打完電話,我思索飛揚,飛回到了老家,飛到了媽媽的身邊,老家過端午情形歷歷在目。
端午的前一天,我們都開始忙著準備了,大人們到田間地頭個割一捆艾草,綁成小捆分別插在門框上,有驅蚊的功效,家家戶戶都要插,所以整個村莊都彌漫著艾草的濃濃的藥香味兒,這端午的味道至今也揮之不去。
我們小孩子到街上買回香藥,手巧的奶奶便穿針引線用不同花色的布給我們制作香囊,有時我忍不住也會自己動手做,雖說針線粗糙些,但也是愛不釋手。小小的香囊花花綠綠,有心形的,蝴蝶形的,各種各樣的小動物圖案,那時候覺得香囊很特別,掛在自己的脖頸上可以避邪,甚是喜愛,節(jié)日過了很久也不肯取下。
媽媽喜歡把她用作繡花的彩色棉線,選取五樣顏色纏繞在一起,這叫做五色線,把它們套在我們子妹們的手腕上,象征平安祥和,是代代相傳的習俗,小小年紀便心存神奇與敬畏。香囊和五色線,已深深烙在童年的記憶中。
端午節(jié)早上最隆重。媽媽早早起來,煮上一鍋雞蛋,平時舍不得吃,到這一天決不吝嗇。雞蛋分甜的和咸的,煮在一起,為了區(qū)分咸甜,在甜的雞蛋上用灶臺下的小灰抹一黑道。雞蛋煮好后,自己先不吃,先給鄰居東家送幾個,西家送幾個,彼此相送,雖說都是雞蛋,但這其中純樸的風俗,回想起來倍覺親切。送完雞蛋,盆子里的雞蛋大小、顏色不一,媽媽給我們每人分上十多個,敞開肚皮吃個夠,吃是吃不完的。怎們辦?書包里揣上幾個,到校送給老師,分給同學。端午節(jié)雞蛋吃得真叫過癮,咸的、甜的,有時還能分上半個鵝蛋。
鍋粽飄香,打斷了我的思索。
老家的端午雖說沒有粽子,但同樣是甜香甜香的,那味道無論到哪兒都不會忘卻。隨著時光的流逝,它更醇,如一壇陳年佳釀,回味悠長。
【作文四:端午節(jié)的味道】
每年到了這時候——端午節(jié),就會有很多的父母拎著新包的粽子來學校看望孩子。
我們還沒有下課,這些父母就站在學校大門外等,直等到看見自己的孩子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露出來,他們才露出舒心的笑容。孩子是每一個父母心頭上的一塊肉,是他們的希望,也是他們的寄托、他們的一切。
這時候,我總是不禁想起媽媽,想起媽媽每年此時包的青青的粽子。
小時候,我和小伙伴一起在田野間玩耍,等到傍晚回家的時候,媽媽就會把煮了半天的香噴噴的粽子拿出來。我呢,就會狼吐虎咽地吃上兩三個,當咬到那一個個蜜棗時,就會覺得全世界的香甜都匯集到了媽媽的粽子里。
長大一些后,我就會幫媽媽一起包粽子了。那一片片綠綠的粽葉,包上白白的江米,然后輕輕摁上一兩個蜜棗,再包成一個個有棱有角的新米粽子,加上青綠色的或五彩的粽線,煞是好看,總是讓我想到一個成語“秀色可餐”。剛開始的時候,我包得太松,江米常常跑出來;后來,越來越熟練,我包的粽子棱角也就更加分明了。包好后,媽媽就親手把它們放進大鍋里,添上剛從水井里提上來的清水,用帶著新木味道的木柴煮上半天,粽子就可以出鍋了。最后,就能看到滿鍋的新粽子在熱鍋里汩汩叫著等我了。
每年廟會前,媽媽會煮上一大鍋粽子,端午節(jié)前還會再煮一大鍋。這樣,我就可以吃個夠了,而每次我也都吃得不亦樂乎。每當這時,我看到媽媽在熱氣騰騰的粽香里也欣慰地笑了。原來,端午節(jié)里不只有粽子的香味,更有母愛的味道,一如端午節(jié)里,門口那些父母的愛。
此時,我的視線忽然模糊了。也許,那群人里,媽媽也在里面。
【作文五:端午節(jié)的味道】
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有很多,就像一座大花園里的花朵一樣數(shù)不勝數(shù)。不同的花朵在不同的季節(jié)里盛開,她們爭奇斗艷,才使得花園姹紫嫣紅;不同的節(jié)日在不同的日子里到來,它們豐富多彩,才使得我們的生活更多姿多彩。而我,卻鐘愛在五六月間盛開的梔子花般的端午節(jié)。為什么呢?因為我喜歡端午別具一格“味道”。
端午的味道是芬芳沁人的,是那粽子送來的縷縷清香。在端午這天,每家每戶都要準備一桌豐盛的晚餐,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道美食就是粽子。粽子的形狀各有不同,有三角的,方形的,筒狀的......但不論是什么形狀,只要你解開包扎繩,打開粽葉,那種濃郁卻又淡雅的清香便撲鼻而來,在你面前彌散開來,令人垂涎三尺!在趁著口水還沒有滴下來前,輕輕地咬上一口,頓時,黏黏的糯米與蜜棗的甜蜜便充滿了整個口腔,存留在唇齒之間,回味無窮。這便是端午的味道。
端午的味道是幸福愉悅的,是與家人團聚的甜蜜。每年端午,爸爸媽媽都會帶我回奶奶家,一起吃飯,一起說笑。爺爺奶奶總會親切地問我的學習情況與爸爸媽媽工作是否順利;我們也總會關心地詢問他們二老的身體狀況。雖然只有寥寥數(shù)語,但是每當看到爺爺奶奶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我就會有一種莫名的感動,這種感動仿佛幾滴蜂蜜滑入了我的心里,很甘甜,很幸福。這便是端午的味道。
端午的味道是令人肅然起敬的,是屈原那滿腔的愛國情懷與文章的韻味悠長。兩千多年前,詩人屈原因“眾人皆醉我獨醒”而投汨羅江自殺,汨羅江從此祭奠著這位高風亮節(jié)的詩人,每到端午,后人便前來瞻仰,寄托哀思。而他的《離騷》也流傳千古,供后人學習。
愛寫詩的爸爸在端午為此還寫了一首詩:
翻到了/歷史最黑暗的一頁/因為悲哀/太陽曾在汨羅江上/隕落/希望兜不住/它下沉的翅膀
翻過了/歷史最黑暗的一天/因為破曉/東方到處呈現(xiàn)曙色/時間掩埋不了/他魅力四射璀璨的/文學瑰寶--《離騷》
在各種花朵中,我最愛梔子花,因為她平凡樸實;在所有節(jié)日中,我獨愛端午節(jié),因為它意義深刻;在端午的味道中,我惟愛屈原,因為他那人格的芬芳!
哦,端午的味道……
【作文六:端午節(jié)的味道】
夏季最期待的節(jié)日就是端午節(jié)了,看著那三角形狀的粽子,就直饞人;聞著艾草淡淡的香味,卻也沁人心脾,劃龍舟,趕鴨子,都是我最喜歡的節(jié)日娛樂。雄黃酒的傳奇故事,熏蒼術的祝福,無不透露著節(jié)日的喜慶。
端午節(jié)吃粽子是從古傳承至今的一個重要習俗。包粽子主要是用荷塘邊盛產(chǎn)的嫩蘆葦葉,也有用竹葉的,都統(tǒng)稱為粽葉。粽子的傳統(tǒng)形狀一般都是三角形的,人們都會根據(jù)粽餡為粽子命名,全是糯米的叫糯米粽;糯米里摻合小豆的叫豆棕;摻棗子的是棗棕。在很久以前的考試當中,家長大多都會給孩子包幾個棗棕帶上,因為棗棕又叫“早中”。剝開那層墨綠的外衣,露出里面雪白的米肉,甜糯的香味,早已將我的饞蟲勾起來了。甜糯的粽子,這是端午節(jié)味道。
端午節(jié)在門上掛艾葉,蒿草,白芷等植物,也是端午節(jié)的一個傳統(tǒng)習俗艾葉、蒿草、白芷都是屬于中藥的。先煮兩個雞蛋,等雞蛋煮好以后,從中間剝開蛋白,取出蛋黃,在原本蛋黃的位置放入用艾草或蒿草包住一件銀飾品,合上雞蛋,用紗布包住,塞到嘴里,可以驅寒、治咳嗽。艾葉,蒿草的清香是端午節(jié)的味道。
賽龍舟也是端午節(jié)的重要習俗之一。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河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以后,每年五月初五劃龍船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在我的家鄉(xiāng)每年都會舉行賽龍舟比賽,還會在江面放置許多鴨子,幾個龍舟隊伍相互競爭,那個隊伍抓到的鴨子多,那個隊伍就獲勝。每年,我都會站在江邊,看著江面上龍舟隊伍的奮勇激進,看著他們的比賽。龍舟對屈原的紀念,這是端午節(jié)的味道。
傳授屈原投江之后,屈原家鄉(xiāng)的人們?yōu)榱瞬蛔岒札埑缘羟倪z體,紛紛把粽子、咸蛋拋入江中。一位老醫(yī)生拿來一壇雄黃酒倒入江中,說是可以藥暈蛟龍,保護屈原。一會兒,水面果真浮起一條蛟龍。于是,人們把這條蛟龍扯上岸,抽其筋,剝其皮,之后又把龍筋纏在孩子們的手腕和脖子上,再用雄黃酒抹七竅,以為這樣便可以使孩子們免受蟲蛇傷害。薰蒼術是端午節(jié)的傳統(tǒng)習俗活動之一,就是民間傳統(tǒng)用蒼術消毒空氣;將天然的蒼術捆綁在一起,燃燒后產(chǎn)生的薄煙,不僅會散發(fā)出清香,還可以驅趕蚊蟲,令人神清氣爽。雄黃的傳奇,薰蒼術的祝福,這是端午節(jié)的味道。
千年的傳統(tǒng)延續(xù)至今,每一樣習俗都被傳承,端午節(jié)的味道也被記憶。甜糯的粽子;奮勇激進的賽龍舟;清香的艾草;傳奇的雄黃;神奇的薰蒼術。這都是我記憶中端午節(jié)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