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每年的新年,我都要跟隨著爸爸媽媽回老家——濟(jì)寧過新年,那里的新年和濟(jì)南截然不同。
除夕早晨,天蒙蒙亮,各家各戶便開始燒香,在門的側(cè)面貼個紅兜,以表示一年全家都會平平安安。吃過早飯,小孩子們便跟在大人后面幫著掛燈籠,貼春聯(lián),那里用的膠也很特別,不是用雙面膠,也不是用膠帶,而是用——漿糊。先是掛燈籠,把大紅燈籠掛在門的上方。俗稱“高照”,意為“福星高照”的意思。然后,再貼上春聯(lián)。
小孩子們跟隨大人干完活后,大人是要給小孩子買鞭炮的。無論男孩女孩兒,都喜歡放鞭炮。上街隨便找一戶商家,都有賣新年用品的。那里鞭炮賣得很快;禮花、掛炮、雷子、插炮都很受歡迎,尤其是禮花,往往都是大人買,到除夕晚上放。那里糖果也很多,過年了,大人會給小孩買很多糖;什么水晶糖。水果糖、棒棒糖,樣樣俱全,種類繁多。下午,是小孩子放鞭炮的時候,年齡較小的孩子放插炮,則年齡較大的放“雷子”通常,放雷子時都在小樹林里放“咚,當(dāng)”聲音特別大,五里之內(nèi)都聽的格外清楚。
晚上是最熱鬧非凡的了。晚上,人們吃著雞、鴨、魚、肉,一邊說話。小孩子們早就心不在焉了,盼著吃完飯趕緊放禮花、放鞭炮。天色越來越黑,家家點(diǎn)著燈籠,鍋中放上兩個饅頭,以求全年都有飯吃;還有,不管你家里有幾盞燈,只要是燈,就全都打開,村里燈火通明,沒有一家不開燈的!斑、咚、咚”仰頭望去,滿天的禮花,各式各樣,形態(tài)各一。月亮和星星也不見了蹤影,我才是看著人們熱熱鬧鬧、喜氣洋洋的放鞭炮呢吧!晚上八點(diǎn)鐘,家家準(zhǔn)時收看中央臺的《新年聯(lián)歡晚會》年輕人便包餃子、做排骨,羊湯,準(zhǔn)備明天早上的團(tuán)圓飯。
兩三點(diǎn),人們就起床了,掛炮齊鳴,在老家,我都把鞭炮聲當(dāng)做鬧鐘,鞭炮只要一響起,你就別想再睡下去了“噼里啪啦”起床后第一件是就是“磕頭”磕完頭后,老一輩的便給孩子們壓歲錢。全村同族男人到家祠常拜祖先,以表懷念,并請祖先在天之靈保佑家族人丁興旺,來年如意平安。4點(diǎn)多種,堂屋便成了人最多的地方,因為輩小得要給輩大的磕頭,以表尊重,也祝老人長命百歲。5點(diǎn)多種,全家團(tuán)圓,吃團(tuán)圓飯,團(tuán)圓飯中必不可少的就是雞蛋;吃雞蛋寓意學(xué)生們成績更上一層樓,打人么吃雞蛋表示全年都要團(tuán)團(tuán)圓圓。
篇二:
夜幕慢慢地降臨啦。一陣接著一陣炒豆般的爆竹聲提醒人們,新年除夕夜的重頭戲——大年三十的團(tuán)圓飯就要開宴啦!餐桌上擺滿了雞鴨魚肉,香噴噴的一大桌菜啊!
大年三十的早上,我剛朦朦朧朧的醒過來,就聽到老媽在廚房“乒乒乓乓”的忙活起來,起來一看,品種各式各樣的蔬菜、雞鴨魚肉等在廚房里擺了一地,媽媽又是洗菜、又是揀菜、又是切菜,忙個不停?吹竭@種情形,我也不能“袖手旁觀”,挽起袖子,自告奮勇的說:“媽媽,我來幫忙吧!”媽媽開心的說到:“好呀!先把你自己的桌子收拾整齊,然后再過來幫媽媽揀菜,一起準(zhǔn)備今晚的年夜飯。”
“知道了”!心情好,干什么都高興,我一邊哼著歌,一邊把茶幾、寫字臺收拾得整整齊齊,還把我那幾個心愛的芭比娃娃換上新衣服,好好的“打扮”了一番。這點(diǎn)兒活兒不難,一會兒就被我干完了。然后,真正的“工作”開始了,我要幫媽媽一起準(zhǔn)備年夜飯了!
揀菜、揀蔥、洗菜、打雞蛋……看起來很簡單,可是做起來就不那么容易了,就說打雞蛋吧,我輕輕的磕了兩三下,雞蛋殼紋絲不動,連個小小的隙縫也難以看見,那點(diǎn)兒小縫仿佛在嘲笑我呢!我一著急,在桌子沿邊重重的磕了一下,這下可慘了,雞蛋清順著我的手流到了地面,而蛋黃也“寥寥無幾”了,一個雞蛋就成了我的“犧牲品”。我一邊收拾殘局,一邊氣呼呼的說:“你這個壞家伙,我告訴你,別以為我不行,我這就再打給你看看,哼……”打到第二個雞蛋的時候,我吸取了第一次的教訓(xùn),終于順利的雞蛋打好了。
說到準(zhǔn)備年夜飯,給鵪鶉蛋剝皮兒可是我最喜歡的活兒了。因為,我常把鵪鶉蛋剝壞,只要一剝壞,我就會一口把鵪鶉蛋吃進(jìn)肚子了,一邊干活兒,一邊還能享享口福,何樂而不為呢!不過,今天干這個活兒時,媽媽時刻在旁邊“監(jiān)督”著我的一舉一動,一個個又白又嫩的鵪鶉蛋只能好好的就躺在了盤子里,雖然沒有飽“口!,但看到這些“成就”,我也是欣喜上心頭。
在緊張的勞動中,時間飛快地過去,一看窗外,一個個紅紅的大燈籠已經(jīng)亮起來了,樹上的彩燈一閃一閃,零零星星的鞭炮聲也開始湊起了熱鬧。在看看我們家的大桌子上,爸爸這個大廚已經(jīng)把剛才我和媽媽的勞動成果做成了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美味菜肴。
年夜飯是家對游子一整年的期盼,年夜飯是游子對家一整年的報答,過年的時候,家就是年夜飯,年夜飯就是家,這就是我們中國人回家過年內(nèi)在的精神動力,這種精神動力已經(jīng)流傳了三千年,它將伴隨著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千秋萬代地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