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卿朗讀者第三期觀后感
每一個朗讀者都在用內(nèi)心的感情在讀,有溫度,有共鳴,一笑一顰,一滴眼淚,都讓我們動容!下面是語文迷小編整理的董卿朗讀者第三期觀后感,歡迎大家閱讀!
【董卿朗讀者第三期觀后感1】
一首詩、一篇文章的美,如果只是簡單展示,它的意義并不大;但如果這種美能轉(zhuǎn)化成一種能力,在讓自己變得更加美好的同時,去感染更多的人,那就是很有價值、有意義的事情了!独首x者》無疑給億萬觀眾帶來這樣一股格調(diào)高雅的清新之風。
昨晚第三期“選擇”幾乎預(yù)支了未來整整一年的眼淚……
每個生命受造都奇妙可畏,上帝賦予每一個生命都有不同的華彩,每個人一生都要面臨多樣的選擇,小到穿衣吃飯大到求學擇業(yè)……有數(shù)據(jù)統(tǒng)計,人,每一天都要經(jīng)歷不低于370次的選擇。朗讀者第一季第三期的主題就是選擇。
徐靜蕾自述,自從奶奶去世后,一下了改變了許多,忽然覺得人生沒有意義,甚至不愿意參加弟弟的婚禮,最終,走出來,她選擇堅強。帶著對奶奶的深切懷念,她含淚讀了史鐵生的《奶奶的星星》。
2011年,王千源憑借《鋼的琴》在東京電影節(jié)上成為了新科影帝,這些我都沒關(guān)注,最打動我的是他有一次給智障孩子演戲的故事。當時的背景是他學了四年的人物表演,卻總?cè)パ輨游,演風、石頭、太陽,他當時很不開心,演的也不走心,忽然有一天,一群智障的孩子抱著他叫他“太陽”“石頭”,他被震撼了,面對世界上最單純的觀眾,他有了力量,更加熱愛自己的表演事業(yè)。講述這個真實的故事的時候,他眼圈發(fā)紅,他說一群智障的孩子抱著他叫他“太陽”“石頭”,他被震撼了,我和孩子看著也淚流滿面,他說:你用不敬業(yè)的精神去演戲,結(jié)果世界上最單純的觀眾用這么炙熱的心情去觀看,你真不次于在犯罪。你哪怕認真演也可以。從那以后就改變了演戲的一些態(tài)度。你不是因為領(lǐng)獎而學表演,你是為了熱愛而學表演。
無論是演戲、朗讀還是別的什么,真誠和熱愛,是最大的價值,也是最正確的選擇!
郭小平,從院長、家長到特殊孩子學校的`校長
臨汾紅絲帶學校是全國唯一一所艾滋病患兒學校,目前共有學生33人。作為紅絲帶學校的校長,郭小平13年來把全部的愛放在這些一出生就遭遇不幸的孩子身上。他想讓孩子們在這里接受治療的同時也能安心接受與正常孩子一樣的教育。郭校長原來是臨汾醫(yī)院院長,院里收到很多艾滋病兒童,他們的父母好多是死掉了,更多的是媽媽在醫(yī)院死亡,這些孩子在隔離區(qū)跑來跑去,他找了間空病房,放張桌子,掛上黑板,幾個孩子有了書讀,然后有了紅絲帶學校。
讓我感動不已的是郭小平說:有人問我你苦嗎?我說我不苦,并不是面對他們我不苦,因為苦得多了就不覺得苦了(淚目)。有時候孩子們在宿舍在我辦公室,你把食品發(fā)他吃著,你那那種感覺非常好……我覺得,這世上,有很多人不差錢,也不差權(quán)力,但能得到這種滿足的也不多。
郭小平選擇朗讀拉迪亞德·吉卜林的《如果》,獻給自己的33個孩子,當有一天郭小平不能再陪伴他們的時候,希望他們能夠勇敢面對自己的未來。在孩子的簇擁下,郭小平用一篇《如果》朗讀出自己的真情,當朗讀融入情感后,無論技巧的好與壞,那份情感都能被眾人體會。
麥家,中國當代著名小說家、編劇,被譽為“中國特情文學之父”、“諜戰(zhàn)小說之王”,2008年,小說《暗算》獲第七屆茅盾文學獎。節(jié)目中,麥家聊起自己兒子的青春叛逆期,“高中三年沒讀,他就是自己關(guān)在房間里,打游戲、上網(wǎng)、聊天、惡作劇,可能網(wǎng)上有的那些事他都做過。”
面對兒子不愿上學讀書的叛逆,麥家采取了開放式的教育-每天把老師請到家里來教學。但是很多老師上了幾天后就勸麥家放棄,原因是他的兒子根本不聽。
但最終,奇跡還是出現(xiàn)了。在最后的三個月,他的兒子醒了,發(fā)奮苦讀,還了他一個奇跡。麥家老師在說這段時,他坦言“都是青春犯的罪”,歷史如此相似,他14歲8月開始,17年沒理睬過自己的父親,寫信回家也只是“母親你好”。所以,這封信:
是一封小說家整整準備了18年的信;
一封他悄悄塞進兒子遠行行囊的信;
一封麥家寫給兒子,又是向自己的父親“還債”的信……
遇見是最美的意外,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選擇是一次次自我重塑的過程,這期間有苦痛有振奮有沮喪有溫暖,更飽含智慧和責任,這不就是真實的生活嗎?
不要讓瑣碎黯淡了生活。
感謝董卿、感謝朗讀者,愿美好與我們常相伴。
【董卿朗讀者第三期觀后感2】
央視<朗讀者>已有三期的內(nèi)容,從人物到故事,讓我們讀懂朗讀的意義。有人說董卿制作了如此好的朗讀者節(jié)目,非常感人與勵志,從中學到很多做人的道理。又有人說,朗讀者,讓我們內(nèi)心最深最軟的那塊靈魂得以展開釋放。
人的一生中,我們面對了很多選擇,從升學到就業(yè),從生活到工作,我們是選擇隨波逐流還是堅守自己,恐怕自己也無法回答。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永恒的選擇題,以至于到最后我們成為什么樣的人,不在于我們的能力,而在于我們的選擇。
選擇無處不在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是海子的選擇。
人不是生來被打敗的,是海明威的選擇。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是司馬遷的選擇。
在<朗讀者>第三期"選擇"這期節(jié)目當中,你會看到的是徐靜蕾選擇了挑戰(zhàn)和變化,耶魯村官秦玥飛選擇了希望的田野,紅絲帶校長郭小平選擇了呵護與守望,最讓董卿感動的是麥家,曾經(jīng)叛逆的他如今面對叛逆的兒子,選擇了理解和寬容。
選擇是一次又一次自我重塑的過程,讓我們不斷地成長,不斷地完善。如果說,人生是一次不斷選擇的旅程,那么,當千帆閱盡,就是一片屬于自己的獨一無二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