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jié)總是給人一種淡淡的壓抑感,或許老天也被這種情緒所感染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關于我們的節(jié)日清明征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于我們的節(jié)日清明征文1】
青少年愛黨愛國情懷的培養(yǎng),應以潤物無聲、和風細雨的方式入手。要注重家庭教育,父母要提高自身素養(yǎng),以身作則、正面引導,營造良好的家風。通過講述先輩先列保家衛(wèi)國、舍生忘死的動人事跡,陶冶青少年的愛國之情、報國之志。教育他們珍視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倡導青少年傳承優(yōu)良傳統、奉獻服務社會!
對青少年愛黨愛國的教育應當融入到國民教育的全過程中,人民教師應當率先垂范、立德樹人,為青少年做好榜樣,教導青少年自尊自愛、奮發(fā)圖強,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傳承愛國心,延續(xù)民族魂。
他們的名字或將在歷史的洪流中消逝,他們的精神卻世代傳承、永志不滅。我們今天所擁有的一切都是革命先烈用生命換來的,我們沒有理由忘記他們的貢獻、漠視他們的犧牲;赝鹉ルy,珍惜今日和平;感懷革命先烈,不忘赤誠報國!
他們是國家的赤子,60年前,他們保家衛(wèi)國、浴血奮戰(zhàn),忠骨遠埋他鄉(xiāng)。60年后,他們終于落葉歸根、重回故國。又是一年清明時,親人追思逝者,英魂終回故園。這是國家對戰(zhàn)爭充滿人文的追思,一個為國家獻出生命的士兵,應該有一份屬于他的國家榮譽。
入土為安、魂歸故里是中國人自古以來的風俗習慣。遷回在韓老兵遺骸,既是對死者的紀念,也是對生者的告慰;既是關于戰(zhàn)爭的記憶,也寄托了對和平的期待;既是善待歷史,也是展望未來;這不僅僅事關老兵及其遺屬,也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事——因為正是他們的勇敢和忠誠、正是他們的流血和犧牲,才有了祖國今天的繁榮與發(fā)展。紀念他們,就是宏揚民族精神!
他們在國家有難、民族危亡之時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血與肉譜寫了一曲驚天地、泣鬼神的民族自由之歌。他們中的幸存者,現在已是耆耋老人,他們中的很多生活困頓,身體殘疾,無兒無女。我們對戰(zhàn)爭英雄的感懷不能只掛在嘴上,緬懷逝者的同時,是不是該讓炮火洗禮后幸存老兵得到更多地關懷,給他們一個溫暖而有尊嚴的晚年?
【關于我們的節(jié)日清明征文2】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給人的印象總是濕漉漉的,天上下著牛毛細雨,到處都被沾濕了,這片雨仿佛帶來了淡淡悲涼和絲絲懷念,人們總是會感到有些悲傷,在煙雨蒙蒙中映襯著一座座墓碑。人們會去掃墓、祭拜和踏青,來祭奠死去的親人。
關于清明節(jié)還有一個這樣的傳說:相傳春秋戰(zhàn)國時期,晉獻公的妃子為了讓自己的兒子重耳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重耳為了自身的安全逃出城外,重耳最后只有幾個忠心耿耿的大臣。一次重耳餓暈了,大臣里有一個叫介子推的忠臣,從自己身上割下一塊肉,用火烤后給重耳吃,重耳的病好了。后來重耳做了君主,想要介子推來任命封官,介子推不肯來逃進了綿山上。 重耳為了讓介子推做大官,放火燒山讓介子推自己出來,大火燒了三天三夜才熄。并沒有看見介子推出來,進山一看,介子推和他母親抱著一棵樹已死去,樹上有個洞,里面的衣服上寫著一首血詩: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做鬼終不見,強似伴……后來重耳把綿山改為介山,每年四月五日定為清明節(jié)。聽了這個傳說,大家應該都知道清明節(jié)的來歷了吧!
清明節(jié)是我國的傳統節(jié)日。我們每年都會去祭拜死去的親人,今年也不例外。清晨,爸爸開車載著我們一家人去天津墓地掃墓,在路上,爺爺向我們講述著太爺爺生前的故事。唉,真是感慨萬分啊!到了墓地,爺爺帶領我們直奔太爺爺的墓碑。來到墳前,我和弟弟在一旁遠遠的看著,爺爺點燃蠟燭和香,插在墳頭上,接著雙手合十,開始祭拜。爺爺嘴里嘟囔著,不知在說些什么,可能是一些祝福的話吧。接著輪到了爸爸和媽媽,也和爺爺一樣,祭拜著太爺爺。掃完墓,我們就回去了,感覺心情很是舒暢,一路上我們欣賞著美麗的景色,細長的柳條像小姑娘的秀發(fā),隨風飄舞著,春天真美呀!
有人說,對別人的思念會隨著時光流逝,但是我覺得,對于至親的親人,卻恰恰相反。即使過了再長的時間,在每次憶起他們的時候,也會感覺事情就像是昨天發(fā)生的一樣。清明節(jié),也許是對于人們心中哀愁的感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