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xiāng)音抒情散文隨筆
現(xiàn)在比較害怕見到熟人。
異鄉(xiāng)逢故人,頷首探鄉(xiāng)音。怕的,其實是碰到熟人后的“鄉(xiāng)音”。
這種熟人,不是每日相見的同學或同事,而是一不小心在超市里,或是在某個速食店中碰到的黑眼睛黃皮膚的同胞。
“來幾年了?”“四五年了!
“時間不短了呢!”此時話題開始進入速熱期,“那你計劃回國么?”
若回答“回國”,那么對方一定感嘆“哎呀,還是回國好啊,你看這……你看那……”若是回答留下,又是另一番話娓娓道來,但句式也是很類似的“不回也好啊,你看這……你看那……”。
這一番鄉(xiāng)音,其實已經(jīng)在自己耳邊和內心里翻騰了千百遍,那一席話中的每個字就算碎成渣后不做標記,我都能在一秒之內像做拼圖一樣恢復原貌,上一句開口前嘴角往哪邊動,我都能想到五分鐘之后會說到哪段臺詞的哪個字。
這一番鄉(xiāng)音,其實源自眾多海外華人內心的一潭水,一天天發(fā)酵,所以越酵越濃。
回,還是不回?
談話雙方,或許真的關心回還是不回的問題么?不一定。其實在這個話題中,可以感受到深層次里的那種華人社區(qū)的普遍心態(tài),人們內心缺乏歸屬感而掙扎的'無奈。生活在異鄉(xiāng)的文化夾縫之中,黃皮膚里包裹著根深蒂固的儒家文化,黃皮膚外卻浸潤在山姆大叔的快餐香氣中找不到故鄉(xiāng)的味道。無奈外國的月亮其實一樣圓,但舉頭一看,思念的是故鄉(xiāng)。
這種無奈,淵源已久。
相比西方文化中崇尚個人的自由與獨立,中國人更加珍視家庭與家族的榮辱與共。中國的家庭文化中有對“團圓”的渴望,唯有“團圓”的家才是幸福圓滿的。
一個人再怎么漂泊,無論天涯海角,血脈源自哪里,故鄉(xiāng)就在哪里!芭e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中國人的鄉(xiāng)愁情結其實早已被深深烙在文化之中,走得夠遠,離開得夠久,鄉(xiāng)愁就愈深。
落葉歸根,游子終究還是會回的。
若“不回”,這種無奈,還得繼續(xù)。
東南亞國家有基數(shù)龐大的華裔,都是歷經(jīng)幾朝漂洋過!跋履涎蟆庇懮嫸ァK麄兪来诋愢l(xiāng)勞苦耕作,繁衍生息,可是,被沉淀千年的“農耕文化”哺育的華人,卻終究無法與異鄉(xiāng)文化交融而獲得歸屬;他們投資置業(yè)以求安全感,卻終究不那么“安全”,貌合而神離。
留不下,胡不歸?
不是“不回”,只因時候未到。“衣錦還鄉(xiāng)”當屬很多游子夢寐以求的狀態(tài)。若未“還鄉(xiāng)”,只因“衣錦”還沒有做好。學子求學,商人經(jīng)貿,跋涉千里之外,費盡周折,若不尋得上等“衣錦”,必將慚顏于色,何以“還鄉(xiāng)”?
要在異國他鄉(xiāng)做得人上人以購“衣錦”,只能努力蛻變,摸清當?shù)匚幕拿}絡,形成新的重組的文化。如同社區(qū)里全是鋼筋混凝土大樓,但你卻住在小木屋中,為了與社區(qū)整體建筑風格一致,縱使你敲敲打打拆拆補補,把小木屋按照其它大樓的格局進行改建,然后刷上灰蒙蒙的涂料,看似能夠以假亂真,但實際卻岌岌可危。這種形似的構建在強震之后必會分崩離析,塌陷于頃刻之間。最終適合這些木材的,依然還是坐北朝南依山傍水而建的小木屋。
異鄉(xiāng),不是你用各種方式留下了,它就真能收納你的,有“國籍”的人不一定是“國人”。在異鄉(xiāng)里,回蕩不絕于耳的“鄉(xiāng)音”,只是一遍遍在提醒自己,“鄉(xiāng)”就在那,不遠不近,但你的“衣錦”備好了嗎?
【鄉(xiāng)音抒情散文隨筆】相關文章:
夢見散文隨筆01-03
愛情散文隨筆01-21
關于散文隨筆10-13
善待自己散文隨筆08-24
人生橋梁散文隨筆11-03
彩虹之上散文隨筆11-03
家抒情作文04-18
大灣里散文隨筆11-04
女兒紅散文隨筆11-04
抒情的好段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