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聆聽蛐蛐聲散文
秋夜,無論是皓月當空,天空如洗;或是彩云追月,明暗切換;還是光亮皆無,烏黑幽森。此刻,似乎大家不約而同都在向往去聆聽那場既波瀾壯闊氣勢恢宏,又如泣如訴娓娓道來的秋的吟唱。
這是秋天的夜才獨有的一道靚麗風景,也是年復一年重奏的一首無標題樂章。沒有華麗的舞臺,也難以看見演唱者們的面容。你只能平心靜氣地去靠近無論是廣袤遠近的花草樹叢,或是院居天井的旮旮旯旯,去靜靜地傾聽,那里全都是純天然原生態(tài)的長腔短調混聲獨領;蛟S伴隨意念的張弛,似乎還能分辨出其中的.豐收歌舞、勞動喜悅、生活風采、憫秋悲愴等百花綻放的豐富內涵。
俗話說,會看的看門道,不會看的看熱鬧。由此引申出我說,會聽的聽真諦,不會聽的聽無聊。其實,這充其量不過是秋夜里昆蟲們聚在一起,此起彼伏的鳴叫,并不值得點贊樂道。然,我不敢茍同。
據(jù)說,秋夜蟲鳴中的主角是蟋蟀,又叫促織,俗稱蛐蛐。蟋蟀的吟唱是秋月已到的象征,它在葉微黃、草微枯、風微涼的秋天才發(fā)出鳴唱,聞之令人生悲,常引起游子的思鄉(xiāng)之情。
賈島的“促織聲尖尖似針,更深刺著旅人心”的詩句淋漓盡致的表現(xiàn)了這種離愁別緒。杜甫的“促織甚微細,哀音何動人。草根吟不穩(wěn),床下夜相親。久客得無淚,故妻難及晨。悲絲與急管,感激異天真”也是描寫了長期客居他鄉(xiāng)的自己,在聽到床下蟋蟀發(fā)出的鳴聲后,油然而生的懷親思鄉(xiāng)的憂思和背井離鄉(xiāng)的感傷。讀罷,令人憫然涕下。
《國風?唐風》中有一首題目為《促織》的詩,詩中寫道:“蟋蟀在堂,歲聿其莫”“蟋蟀在堂,歲聿其逝”“蟋蟀在堂,役車其休”。其大意是說,不知不覺間,蟋蟀已經來到我的家里,日月流轉,稍縱即逝,就讓我們盡情享受美好的生活吧。蟋蟀們的引吭高歌也許在慶賀一年的好收成,火紅的高粱、金黃的谷穗、粗大的玉米、搖鈴的大豆、長鞭的芝麻、飄香的果梨、豐滿的花生等等。就是一顆無名小草,頭上也頂出一粒飽滿的草籽,一切都在展示著春華秋實的輝煌。
宋代詩人王安石的《促織》詩曰:“金屏翠幔與秋宜,得此年年醉不知。只向貧家促機杼,幾家能有一絇絲?”詩人借對蟋蟀無端“促機杼”的嗔怪之語,表達了對貧家人的同情,對富家人的憤慨。這與“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有著同樣鮮明的憐憎。還有蒲松齡在《促織》里,用辛酸的血淚筆墨,辛辣地諷刺和揭露了宣德皇帝時期“上有所好,下必甚為”的官場規(guī)則,以及“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黑暗制度。看來,同是蟋蟀,同是蟋蟀的吟唱,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就像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
記得我小時候,走大姨家住下,夜里躺在炕上聽著窗外墻根下有蛐蛐在叫,我問叫的啥,大姨解釋說,這不是緊緊蓋蓋嗎?是在提醒你秋涼蓋被子,別凍著。我對她的解釋雖然銘記到今天,但仍有不太像的質疑。
年年有秋秋有夜,夜夜蟲鳴鳴不同。古人在《豳風?七月》中說:“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比缃瘢巳跃幼∑椒空,那些居住進了樓房的人家難有蟋蟀進門入室,但它們的秋夜吟唱在靜夜里仍能聽個一清二楚。
聽說,蟋蟀們的相聚吟唱還有一個目的,是循聲會佳偶,這除了享樂天作之合,更重要的是傳宗接代。否則,世世代代的人咋能一直能夜聆秋唱一飽耳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