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心理健康是指精神、活動正常、心理素質(zhì)好。大多與遺傳(基因)相關。既能過著平平淡淡的日子,也能經(jīng)受各種事件的發(fā)生。心理健康突出在社交、生產(chǎn)、生活上能與其他人保持較好的溝通或配合。下面分享關于心理健康的手抄報資料,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心理健康手抄報資料】
【青少年常見心理問題】
1.依賴心理:當前,獨生子女學生越來越多,日益成為在校生的主體。他們有的在“糖水”里長大,從小受到父母的百般呵護、溺愛、嬌寵,好比溫室里的花朵,缺少獨立意識,什么事情都要依賴家長。
2.自負心理:
主要是由于父母的過分溺愛和嬌寵,獨生子女成為整個家庭的軸心 ,總認為自己比別人強,總想事事占先搶頭,容不得別人超過自己,認識不到“山外青山樓外樓”“強中更有強中手”。
他們一旦遭遇挫折失敗,受到委屈,往往意志脆弱,承受力差,痛苦不能自拔,甚至走上絕路。
3.自私狹隘心理:
表現(xiàn)為心胸狹窄,自私自利,常為一點小事而斤斤計較,把個人利益看得過重,經(jīng)常感到委屈,吃虧而郁郁不樂,具有較強的報復心理。
4.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一旦形成并得到發(fā)展,就會對人的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產(chǎn)生日益顯著的消極影響,
特別是中學生尚處于心理發(fā)展不穩(wěn)定的年齡階段,自我否定意識更容易引起情感情緒的巨大波動和思想觀念的急劇變化,嚴重影響其學習和生活。
【在心理失衡時,如何自我調(diào)節(jié)?】
衛(wèi)生部首席健康教育專家、北京安貞醫(yī)院洪昭光教授提出“三個三”方法,簡單易行,行之有效。
(1)三個“正確”:正確對待自己,貴有自知之明;正確對待他人,心中常有愛心;正確對待社會,常懷感激之情。
(2)三個“既要”:既要奉獻社會,又要享受健康人生;既要胸懷大志,又要有顆平常心;既要精于專業(yè)知識,又要有多彩的業(yè)余愛好。
(3)三個“快樂”:順境時要助人為樂;困境時要知足常樂;逆境時要自得其樂。
專家喬治·斯蒂芬森博士總結出保持心理健康10條準則,也值得參考:
(1)當苦惱時,找你所信任的、談得來的、同時頭腦也比較冷靜的知心朋友傾心交談,將心中的郁悶及時發(fā)泄出來,以免積壓成疾。
(2)遇到較大的刺激或遭到挫折、失敗而陷入自我煩悶狀態(tài)時,最好暫時離開你所面臨的情境,轉(zhuǎn)移一下注意力,暫時回避以便恢復心理上的平靜,將心靈上的創(chuàng)傷填平。
(3)當情感遭到激烈震蕩時,宜將情感轉(zhuǎn)移到其他活動上去,忘我地去干一件你喜歡干的事,如寫字、打球等,從而將你心中的苦悶、煩惱、憤怒、憂郁、焦慮等情感轉(zhuǎn)移或替換到其他事物。
(4)對人謙讓,自我表現(xiàn)要適度,有時要學會當配角和后臺工作人員。
(5)多替別人著想,多做好事,可使你心安理得,心滿意足。
(6)做一件事要善始善終。當面臨很多難題時,宜從最容易解決的問題入手,逐個解決,以便信心十足地完成自己的任務。
(7)性格急躁的人不要做力不從心的事,并避免超乎常態(tài)的行為,以免緊張、焦躁,心理壓力過大。
(8)對別人要寬宏大量,不強求別人一定都按你的想法去辦事,能原諒別人的過錯,給別人以改過的機會。
(9)保持人際關系的和諧。
(10)自己多動手,破除依賴心理,不要老是停留在觀望階段。
【正確的人生態(tài)度】
抱有正確人生態(tài)度的人,對周圍的事物有較為清醒的認識和判斷,即有遠大的理想,又有實事求是的精神。
2.滿意的心境。
滿意的心境來源于正確的認識,由于他們能一分為二地論人論事,因而既能接受自己,又能悅納他人。
3.和諧的人際關系。
樂于交往的人往往能在相互交往中得到尊重、信任和友愛。這是因為他們以同樣的態(tài)度對待別人,因而減少了很多不必要的矛盾。與人為善的人能夠與大家互相理解、彼此感情融洽,協(xié)調(diào)一致,相互配合默契。
4.適度的情緒,充分的理智。
健康心理必須有自我控制能力,有適度的情緒,不過悲、過喜、過憂、過怒。要用積極的情緒戰(zhàn)勝消極情緒,不使消極情緒、過激情緒維護較長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