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元宵晚會“鬧”出新意
京2月6日是農歷壬辰年元宵節(jié),中央電視臺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的創(chuàng)作團隊又為全國觀眾獻上了元宵晚會。晚會以“吉祥如意鬧元宵”為主題,圍繞一個“鬧”字作文章,通過主持人話語形態(tài)、串聯(lián)方式、節(jié)目設計等多個環(huán)節(jié),充分渲染和突出“鬧”的喜慶氛圍。
雖然本次取消了春晚最佳節(jié)目評選,而且大魔術師劉謙因故無法與節(jié)目主持人董卿合唱,但整臺晚會仍是喜慶熱鬧,精彩紛呈。首先主持人分為兩隊,朱軍、董卿、李詠三位“老人”為吉祥隊,畢福劍、撒貝寧、李思思三位“新人”為如意隊,雙方以比拼出節(jié)目的形式串聯(lián)全場。六個人互相調侃、擠對,輕松自然的語態(tài)讓現(xiàn)場笑聲不斷。
其次,晚會保留2012年春晚中的家庭式聯(lián)歡的形式,整場節(jié)目仍然以東南西北各地明星家庭聯(lián)唱形式的開場,其中包括戴玉強家庭、胡月陸建民夫婦、劉和剛夫婦等,從而形成一種溫馨團圓的喜慶氛圍。而元宵猜燈謎的習俗也穿插在節(jié)目中,朱軍、周煒兩人以猜燈謎分高下,曹云金、劉云天的相聲則全是猜燈謎,讓觀眾在笑聲中領略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在節(jié)目設計上,元宵晚會的節(jié)目創(chuàng)意中多采用“跨界”和“混搭”的形式,力求給觀眾帶來耳目一新的觀感,同時增加整臺晚會的歡樂度。比如歌曲《因為愛情》再次在元宵晚會中唱響;不同的是,歌曲保留了春晚中王菲和陳奕迅的舞臺包裝模式,演唱者卻換為蔡明和廖昌永,為同樣的歌曲作品帶來新的趣味。此外,春晚中的鋼琴王子李云迪,此次用鋼琴和沙溢的薩克斯進行合奏,同時伴以春晚中《龍鳳呈祥》領舞李倩、張傲月的雙人舞,形成一個美輪美奐同時又具連環(huán)性的混搭節(jié)目《彩云追月》。
除了經典作品的創(chuàng)新演繹之外,元宵晚會中仍會大量啟用新人新作。如草根明星朱之文,此次與于文華合唱家鄉(xiāng)的《沂蒙山小調》;李玉剛演唱《逐夢令》;《星光大道》節(jié)目走出的劉大成、石頭和相聲演員周煒合作《小合唱2》;《我要上春晚》節(jié)目成名的周天將空竹耍得如行云流水;幼童鄧鳴賀則帶小朋友們唱起了戲曲。雖然晚會的長度和精彩度稍遜春晚,但央視熱鬧喜慶的元宵晚會,仍給全國的電視觀眾和全世界的中華兒女,帶來節(jié)日的喜慶和歡樂,并送上了一份團圓美滿的祝福。
林湄論節(jié)日:習俗,是人共同渴求的快樂載體
“客游經歲月,羈旅故情多”。我對故鄉(xiāng)的記憶離不開春節(jié),尤其是童年記憶中的春節(jié)。上世紀70年代初移居香港,春節(jié)的氣氛、內容、形式,大抵與中國內地的傳統(tǒng)習俗相似,只是“物欲”、“致富”意識濃重。大街小巷滿目年貨,處處可見紅黃紙制作的“利市”,商場減價告示顯眼觸目,什么“大出血”、“跳樓貨”、“良機難逢”、“合約到期”等,真是購物的良機。
香港地少人多競爭劇烈,在迎春辭舊中也不忘對錢財?shù)目释统绨,連諧音字句也負有眾望。除夕飯桌上的生菜意“生財”,發(fā)菜是“發(fā)財”,蠔泗即“好事”,有魚求“有余”,加上酒啊祝詞呀,開心又熱鬧。富人為逃避派“利市”,年前便攜眷出國旅游。普通人年夜飯后一家大小逛夜市去,雖人山人海,步如蠕動,仍眾往矣!所見花卉盆栽、糕點小吃、日用品等無不掛有“利市”、“掛千”字條(取“利事”、“掛錢”之意)。初一“黃大仙”廟前,燒香拜佛祈福者擠得水泄不通。也有人忙于請客吃飯、送禮和拜年,無論富人窮人皆用心良苦,先分門別類再按序處理,多循古訓“禮尚往來”或“聚友敘舊”。功利者另當別論,利人的目的是為了利己,對上司或有所求者拜年送禮均有學問,不能亂拍馬屁,看準的有益升職加薪,拍錯了自討沒趣。
社團組織對商人情有獨鐘,年初到各商店舞龍采青派財神,祝詞鏗鏘:“生意興隆”、“財源廣進”、“貨如輪轉”、“出入平安”。店主一面笑納一面回“利市”,彼此皆大歡喜。
我家翁是商界名人,除夕前門庭若市,送禮者絡繹不絕,家里堆滿大包小包禮品,初一“恭喜發(fā)財”聲此落彼起,家翁“利市”厚,常見一家大小到訪。數(shù)年后家翁因健康問題而結業(yè),初時尚有熟客上門,之后便門可羅雀,家人哀嘆世態(tài)炎涼,老爺卻說“正常”并吟詩“別有人間勢利徒,一去一就隨榮枯。”
我雖初識“人生無常”,卻仍熱愛生活看重責任,努力適應新環(huán)境,繼續(xù)探求人生的意義,仍迷戀春節(jié)的魅力和意韻。再次漂泊到荷蘭后,面對跨民族跨地域跨文化的“地球村”的不同年景和意象,我又重拾對“習俗”的思考。
或許“習俗”是人類共同渴求的“安適”和“快樂”的形體,“洋年”的最后晚餐也很著重團圓意識。子時一過,炮響后,家人即刻開香檳舉杯互賀,隨之出門和鄰居握手、相互祝福,卻不說與錢財有關的詞句。到處是友善歡笑的臉孔,視清閑為寶貴的享受。新年上午到祖父母家慶賀,下午往父母那里聚合,長者給幼年孩子幾分錢“利市”(代表祝福),家人可一起下棋或上教堂,回顧反省過去一年的得失。有些人的新年愿望是“戒煙”、“少喝酒”、“決心減肥”等,真是樂也融融。天黑時,取下圣誕樹到集中地,看堆積如山的燃燒火焰。
華人“入鄉(xiāng)隨俗”,雖與洋人一起歡度新年,卻仍不忘過春節(jié)。餐館老板早在大門口倒貼個“福”字;除夕晚,留學生忙于打長途電話,或與同學相聚吃年飯,共看中國CCTV的春晚;各社團組織不是聚餐,就是觀看中國到歐的藝術團表演。唐人街的初一午后熱鬧非凡,有人跑龍舞獅向店主拜年,有人放鞭炮派“利市”,觀眾多是異族人看熱鬧的……可見陳舊更新、驅邪迎福、招財進寶仍是華人春節(jié)的意愿,久而久之,便成了“習俗”。
可惜,當下的習慣已隨著科技信息的發(fā)展在變異,洋人也喜歡年夜放鞭炮賀慶,跨年之時海港上空煙花怒放,震天動地,“仙女散花”、“龍頭吐金”、“萬千祝福”……能持續(xù)半天的光彩。至于東方人,日益喜歡用圣誕節(jié)的燈飾到處結燈掛彩,由此想來,“洋年”和“春節(jié)”或許有天會成為“混血兒”。
漸漸地,我喜歡站在“邊緣”看春節(jié);如果說童年喜歡熱鬧和歡樂,在香港初識忍耐、等待、希望與權財名利的關系,那么如今,則是用春節(jié)去計算時間和叩問死亡。這熙熙攘攘的人生、熱熱鬧鬧的春節(jié),每一種顏色、聲音、言行舉止,均代表著對財權名利的渴望和向往,盡管古訓“適可而止便是圣人”,然人心欲望卻無窮無盡,富人企望有上加有,普通人渴望時來運轉,弄得人人神魂不定。卻少有人想到“年”是物質的也是精神的,它無始無終地在時空飛越,而人生不過是“一”的過程。
佛家認為人渴望“錦衣玉食”、“聲色犬馬”,不是樂而是苦,滅苦之道就是要參悟“富貴如云”、“轉眼成空”的真諦。因而,真正暖人心房的快樂并非是過多的形式或消費,而是“以自己所有的為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