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jié)的相關辦報內(nèi)容:唐代女性中秋“拜月”
“開簾見新月,便即下階拜”
從《周禮·春官》的“中秋夜迎寒”一說來看,“中秋”在中國古人心中已占有一定位置,但此時的“中秋”與現(xiàn)代的“中秋節(jié)”并非同一概念,即便到了節(jié)假日最多的唐代,八月十五都不是法定節(jié)日。倒是當時的新羅(朝鮮半島國家之一),已將八月十五列為法定節(jié)日,放假三天。
雖然八月十五不是節(jié)日,但唐代八月十五的活動還是很豐富的。這一天,最為活躍的是女性,特別是女孩子,后來廣為流行的“女子拜月”,便是唐代女性中秋之夜最愛做的事情。“大歷十才子”之一李端的《拜新月》一詩,所描寫的便是唐代女性拜月的情形——
開簾見新月,
便即下階拜。
細語人不聞,
北風吹裙帶。
詩中的“新月”,便指八月十五這天晚上剛升起的月亮。在唐代,“女子拜月”風俗頗為流行,不論是宮廷還是民間,女性在八月十五晚上都不忘拜月。施肩吾的《幼女詞》,進一步證明了拜月風俗對唐代女性的影響,連小女孩都知道——
中秋節(jié)的手抄報
幼女才六歲,
未知巧與拙。
向夜在堂前,
學人拜新月。
唐代女性為何喜歡中秋拜月?這里有極深的文化內(nèi)涵和宗教背景。在古人看來,中秋節(jié)與七月十五的中元節(jié)、正月十五的上元節(jié)一樣,都是女性節(jié)日。古人認為萬物有靈,月亮上也有一位神仙——代表女性的太陰之神,與代表男性的“太陽神”相對應。
“嫦娥奔月”的神話誕生后,作為月神的月亮更被擬人化,嫦娥成了月亮女神的化身。嫦娥是女性的福音,能賜予女性美貌、愛情與家庭幸福,自然要祭拜她。這一觀念在唐代已被廣泛認同,唐代女性愛拜月,便很好理解了。
后來,唐代女性的“拜月”風俗逐漸成為中國女性共有的中秋節(jié)風俗,希望“貌似嫦娥,圓如潔月”,由此還衍生出“月亮占候”、“摸秋送瓜”等風俗。
古代女性如何拜月?明末文人劉侗、于奕正合著的《帝京景物略·春場》里有這樣的記述:“八月十五日祭月……家設月光位,于月所出方,向月供而拜,則焚月光紙。”
至于“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節(jié)日規(guī)則,應該是古代女性出于維護自己節(jié)日空間的需要而逐漸形成的。事實上,這一規(guī)則并非“全國通行”,有的地區(qū)拜月便不避男性,甚至男女同拜,明嘉靖時期的《固始縣志》曾記載,當?shù)?ldquo;男女望月羅拜,已而歡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