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科學技術很早就有了高度的發(fā)展,秦漢到南北朝,一些主要的學科體系和數學、天文、醫(yī)學、農學等已基本形成,冶鑄、化工、造船、建筑等重要的技術也趨于成熟,到隋唐宋元,則有了更大的發(fā)展,一直到西方近代自然科學產生以前,中國的科學技術在許多方面處于世界領先地位,這其間最為璀璨且舉世聞名的是四大發(fā)明:指南針、火藥、造紙術和活字印刷,它們對推動世界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和人類向更新的領域探索起了巨大作用。
數學,中國是最早采用十進位制的國家之一,是籌算和珠算以及相應計算工具的的創(chuàng)造者,秦漢時的《周髀算經》和《九章算術》先后總結了古代和東漢以前的數學成就,前者書中記錄的勾股定理比西方早了500年,而后者奠定了數學以計算為中心的體系,在當時都是極為先進的;在三國和南北朝時期劉徽的“徽率”和祖沖之的“祖率”,最早提出了圓周率的計算方法,同時把圓周率數值精確推算到小數點后的第七位數,比歐洲早了1000多年;在隋唐時王孝通《緝古算經》創(chuàng)造出了一元三次方程的解法,是世界數學史上的重大成就,而南宋時秦九韶的《數書九章》創(chuàng)造出高次方程的解法,比西方早800年。
地理,東漢張衡創(chuàng)制了世界上最早利用水力轉動的“渾天儀”和測定地震方位的“候風地動儀”,并首次正確解釋了月食是由月球進入地影而產生的,其地動儀比歐洲早了1700多年;西漢“馬王堆”漢墓彩色城邑圖是世界上最早的地圖,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明朝徐霞客及其《游記》都是中國古代突出的地理文獻;在天文學方面,甘德、石申的《甘石星經》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學著作,西漢的《太初歷》第一次把24節(jié)氣訂入歷法,唐朝的僧一行《大衍歷》是根據日影實測確定,是當時世界上最精密的歷法。而北宋沈括的“十二氣歷”,依時令氣節(jié)制定,不置閏月,利于農耕,與現行公歷基本相同。元朝郭守敬《授時歷》比較科學,其回歸年長度與現行公歷相同,卻比現行公歷早300 年;赤道坐標使中國成為最早使用赤道坐標的國家,而《石氏星表》就是依據赤道坐標觀測和記錄恒星的科學結果,從而確立古代中國在星象觀測方面的領先地位。同樣,渾儀也是依據赤道坐標而制作的觀測儀器,它經過元代科學家郭守敬的進一步革新,成為在望遠鏡發(fā)明以前世界上最先進的天文觀測工具。
簡單好看的科學手抄報圖片
由于我國古代的封建經濟主要是農業(yè)經濟,國家又采取重農抑商的政策,因此,與農業(yè)關系密切的學科,都得到較大的發(fā)展。如在歷法方面所顯示的特色體系與連續(xù)不斷發(fā)展的情況,十分突出。從社會需要考察,先秦以來,一直強調以農為本,編造歷法,授民以時正是歷代王朝必須從事并給以極大關注的重大事項。又如作為地學分支之一的氣象學,遠在3000多年前,就有關于天氣實況的記錄,這些都是和當時農業(yè)生產的需要相適應的。水利工程與水文知識的發(fā)展同樣與農業(yè)灌溉、防止水患侵襲、保障皇糧軍糧運輸等需求緊密相連,正因為這樣,都江堰、鄭國渠、龍首渠、黃河大堤、海塘等我國古代水利工程都是聞名世界的杰作,它們都集中反映出在我國古代對水利工程與水文知識的掌握水平已經相當高了。
在農學與工藝上,早在西漢時就有農書《勝之書》,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更對中國農業(yè)的發(fā)展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而《天工開物》總結了明代農業(yè)、手工業(yè)的科技成就,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 ,農學主要成就是混合選擇法和人工雜交育種;在醫(yī)學上,《黃帝內經》從經絡學說、四診法和針灸療法三個最基本、最獨特也是運用最廣泛的醫(yī)學成就反映傳統中醫(yī)學的本質面貌;而東漢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闡述了中醫(yī)理論和治病原則,奠定了中醫(yī)治療學的基礎,書中提到的不少藥方現在仍在采用,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系統總結了我國16 世紀以前藥物學的經驗和成就,大大豐富了藥品的種類,被譽為“東方藥物巨典”。
在生產技術方面,成為我國古代傳統特色的主要技術,像冶鐵、紡織機械、農具制造、造紙工藝、漆器工藝、船舶制造等都已出現,并達到了相當的水平。像趙過的鐵腳耬車、杜詩的水排、梯級船閘設計的原理與方法、木結構建筑風格、豎爐冶煉法、實測基礎上繪制的地圖等等都是突出的成果。牛耕的推廣與代田法、區(qū)田法耕作制度的創(chuàng)新,則在當時條件下起到解放和促進生產力發(fā)展的重要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