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伊人久久大香线蕉一区,夜色福利少妇专区,亚洲日本va中文字带亚洲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納蘭性德《南鄉(xiāng)子·煙暖雨初收》譯文及鑒賞

    時間:2024-11-08 18:42:52 秀雯 文言文名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納蘭性德《南鄉(xiāng)子·煙暖雨初收》譯文及鑒賞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都看到過許多經(jīng)典的古詩吧,漢魏以后的古詩一般以五七言為基調,押韻、轉韻有一定法式。你還在找尋優(yōu)秀經(jīng)典的古詩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納蘭性德《南鄉(xiāng)子·煙暖雨初收》譯文及鑒賞,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南鄉(xiāng)子·煙暖雨初收》

      清代:納蘭性德

      煙暖雨初收,落盡繁花小院幽。摘得一雙紅豆子,低頭,說著分攜淚暗流。

      人去似春休,卮酒曾將酹石尤。別自有人桃葉渡,扁舟,一種煙波各自愁。

      《南鄉(xiāng)子·煙暖雨初收》譯文

      雨剛剛晴,遠處升起暖暖霧氣。幽靜的小園里繁花落盡。 伸手輕輕摘下一雙紅豆,低下頭,想起了我們生死相隔,不由淚流滿面。

      人離開了就像這過去的春天容顏不再,繁華易失。拿著酒臨溪傷神。就算是有人面桃花,一葉扁舟,也是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南鄉(xiāng)子·煙暖雨初收》注釋

      南鄉(xiāng)子: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詞牌。又名《好離鄉(xiāng)》、《蕉葉怨》。原為單調,有二十七字、二十八字、三十字各體,平仄換韻。

      紅豆子:即相思樹所結之子。果實成莢,微扁,子大如豌豆,色鮮紅或半紅半黑。古人以此作為愛情或相思的象征。唐王維《相思》:“紅豆生南國,春來發(fā)幾枝。勸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卮酒(zhī ):古代盛酒的器皿。酹(lèi):指將酒倒在地上,表示祭奠或立誓。石尤:石尤風,即逆風或頂頭風。

      “別自”二句:意謂與你分別之后,定然還有人在這里乘小船作別。桃葉渡,渡口名。地在江蘇省南京市秦淮河畔,因晉王獻之于此歌煩其妾桃葉而得名。后人以此代指情人分別之地,或分別之意。

      “一種”句:謂同樣的煙波渡口,同樣的分別,但各人卻有著各自的離愁了。

      《南鄉(xiāng)子·煙暖雨初收》賞析

      這又是一首抒寫離愁別緒的詞作!盁熍瓿跏眨浔M繁花小院幽”,首句描寫了剛下過雨后的小院情景。風雨初晴,小院中落花滿地,顯得十分幽靜。正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在這種幽靜的意境中,可以看到分別在即的兩人相對無語淚滿眶的景象。

      “摘得一雙紅豆子,低頭,說著分攜淚暗流”,愛人采下兩顆紅豆,低頭和詞人說著分別的話語,說著說著,不禁淚流滿面!凹t豆”,古人常用其象征愛情或相思,唐代詩人王維就曾以紅豆為意象,寫出了膾炙人口的《相思》詩:紅豆生南國,春來發(fā)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石尤”是納蘭引用到的典故。納蘭用到這個典故,是說女主人公希望能夠效仿石尤氏,化作大風阻止愛人遠行。但是天不遂人愿,女主人公的愿望終究破滅,愛人最終乘船離去,分開的兩人只能獨自品嘗自己的憂愁。

      全詞的上片追憶往昔,下片則描寫別后幽情。“人去似春休,卮酒曾將酹石尤”,愛人離開之后,好像連春天也被他帶走了,以酒踐行時甚至祈禱船在行駛時能夠遇上頂頭風。

      淡淡的白描,平實如話,真實地傳遞出女主人公在愛人即將遠行時內心中所表露出的愁苦之情,讀后別有一番韻昧。

      《南鄉(xiāng)子·煙暖雨初收》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詞是送別情人時所作。納蘭結識了江南才女沈宛。兩人起初只是書信往來,后來便漸生情愫。后納蘭娶沈宛為妾,兩人恩愛如蜜。但因納蘭身份特殊,終于不得已與沈宛分離。送她回江南。這便是這首《南鄉(xiāng)子·煙暖雨初收》的寫作背景。

      《南鄉(xiāng)子·煙暖雨初收》作者介紹

      納蘭性德(1655-1685),滿洲人,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詞人之一。其詩詞“納蘭詞”在清代以至整個中國詞壇上都享有很高的聲譽,在中國文學史上也占有光彩奪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滿漢融合時期,其貴族家庭興衰具有關聯(lián)于王朝國事的典型性。雖侍從帝王,卻向往經(jīng)歷平淡。特殊的生活環(huán)境背景,加之個人的超逸才華,使其詩詞創(chuàng)作呈現(xiàn)出獨特的個性和鮮明的藝術風格。流傳至今的《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富于意境,是其眾多代表作之一。

      納蘭性德簡介

      納蘭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滿洲正黃旗人,葉赫那拉氏,字容若,號楞伽山人。原名納蘭成德,為避當時太子保成的名諱,改名納蘭性德。一年后,太子改名為胤礽,于是納蘭性德的名字改回成德。他是滿洲正黃旗人,康熙十五年進士,為武英殿大學士明珠長子,一生淡泊名利、善騎射、好讀書、擅長于詞。他的詞基本全以一個真字取勝,寫情真摯濃烈,寫景逼真?zhèn)魃。但細讀卻又感淡淡憂傷。

      人謂誰料曉風殘月后,而今重見柳屯田。主要作品有長相思。

      生平

      納蘭性德于順治十一年(公元1655年1月19日)生于北京,其父是康熙時期權傾朝野的相國明珠,母親覺羅氏為英親王阿濟格第五女,一品誥命夫人。而其家族那拉氏隸屬正黃旗,為清初滿族最顯赫的八大姓之一,即后世所稱的葉赫那拉氏。納蘭性德的曾祖父名金臺什,為葉赫部貝勒,其妹孟古姐姐,于明萬歷十六年嫁努爾哈赤為妃,生皇子皇太極。其后納蘭家族與皇室的姻戚關系也非常緊密。因而可以說,他的一生注定是富貴榮華,繁花著錦的。也許是造化弄人,納蘭性德偏偏是雖履盛處豐,抑然不自多。于世無所芬華,若戚戚于富貴而以貧賤為可安者。身在高門廣廈,常有山澤魚鳥之思。

      納蘭性德因生于臘月,小時稱冬郎,自幼天資聰穎,讀書過目不忘,數(shù)歲時即習騎射,17歲入太學讀書,為國子監(jiān)祭酒徐文元賞識,推薦給其兄內閣學士,禮部侍郎徐乾學。納蘭成德18歲參加順天府鄉(xiāng)試,考中舉人,19歲 準備參加會試,但因病沒能參加殿試。而后數(shù)年中他更發(fā)奮研讀,并拜徐乾學為師。在名師的指導下,他在兩年中,主持編纂了一部1792卷編的儒學匯編《通志堂經(jīng)解》,受到皇上的賞識,也為今后發(fā)展打下了基礎。他又把熟讀經(jīng)史過程中的見聞和學友傳述記錄整理成文,用三四年時間,編成四卷集《淥水亭雜識》,其中包含歷史、地理、天文、歷算、佛學、音樂、文學、考證等方面知識。表現(xiàn)出他相當廣博的學識基礎和各方面的意趣愛好。

    【納蘭性德《南鄉(xiāng)子·煙暖雨初收》譯文及鑒賞】相關文章:

    納蘭性德《赤棗子·風淅淅》譯文及鑒賞09-27

    納蘭性德《清平樂·風鬟雨鬢》鑒賞及譯文10-23

    納蘭性德經(jīng)典詩詞(經(jīng)典)03-06

    納蘭性德經(jīng)典詩詞10-18

    納蘭性德的詩詞01-09

    納蘭性德作文02-25

    納蘭性德名句11-27

    納蘭性德詩句09-28

    納蘭性德的性格是怎樣的03-29

    納蘭性德的海淀故居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