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詩人孟浩然的生平
孟浩然與王維被并稱為“王孟”,被推為書寫隱逸情懷的山水田園詩宗主。他們的“隱逸”很不相同,甚至截然相反,可謂錢鐘書“圍城”一詞的唐代解說版。王維是終生為官,人在官場、心在山林;孟浩然至死都是布衣,卻是身在江湖、心系仕途。
孟浩然的字是浩然,名不詳,湖北襄陽人。相貌儒雅,風(fēng)神散朗,友善警敏,寬厚大度,慷慨豪邁,常解人之難,救人于困,善寫五言詩,被譽(yù)為天下無雙。家有田產(chǎn),不需為生計所困,日常以文學(xué)、交游為要務(wù)。這樣一位人情練達(dá)、才華橫溢之人在開元盛世始終未能釋褐,實在是一大憾事。因此,雖然彼時許多大詩人被“大材小用”,屈居八九品官位至生命終了者不算罕見,但孟浩然的運(yùn)氣比他們都差。對他懷才不遇的悲劇的同情,從他那個時期便已開始,持續(xù)至今。
在求仕的道路上,孟浩然不可謂不用心。初唐開始流行、在武則天時代愈演愈烈的以隱求仕的“終南捷徑”,到了玄宗時仍方興未艾。孟浩然最初走的也是這條路。他隱于家鄉(xiāng)的鹿門山,故號鹿門處士。東漢的龐德公拒絕劉表的邀請,曾隱居于此,成為隱士之典范。選擇鹿門山,也算步先賢之后塵。可能由于這里距長安、洛陽都太遠(yuǎn),不容易被皇帝注意到,而且他隱居得比較清淡,沒有效仿道士那一套求仙、煉丹,而是“以詩自適”,時而往返于家宅和山中,亦不是完全風(fēng)餐露宿之隱居,故未引起玄宗的重視。
和他同隱于鹿門山的生死之交張子榮于712年下山,進(jìn)士及第后被任用,一直未歸襄樊。兩三年后,二十五歲的孟浩然也走出襄樊,游歷湖南、安徽等地。漫游各地結(jié)交朋友、尋求機(jī)會亦屬當(dāng)時文人之風(fēng)氣,李白是此中翹楚——即使在他被玄宗“賜金還山”離開長安后,“依然四處漫游干求,幻想著有朝一日東山再起,再次入仕”。顯然,十年漫游江湖無顯著成效,三十五歲時(724年)冬,孟浩然去了洛陽,開始了正式的干謁求仕之路。
干謁求仕即拜訪朝中貴要、進(jìn)獻(xiàn)自己的作品以求推薦和重視,以此獲金榜題名、被選拔為官,是大多數(shù)唐代文人登上政治舞臺的必經(jīng)之路。去洛陽未去長安是因為玄宗于當(dāng)年十一月去洛陽,725年十月從洛陽去泰山封禪,朝廷官員都隨行在東都洛陽。
玄宗離開洛陽,孟浩然也繞道四川返回故鄉(xiāng)。此次洛陽之行并不順利,在途中他作詩“十上恥還家,徘徊守歸路”,以蘇秦說秦王上書十次而未果自比,從中亦可見他在洛陽也確實下過不少工夫,但理想?yún)s落空了。
家居一段時日后,孟浩然于次年前往吳越。他在吳越停留了三年,見到了老友張子榮。期間寫了數(shù)首思鄉(xiāng)之作,如“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客行愁落日,鄉(xiāng)思重相催”等,表達(dá)出欲回不得回的無奈。不得回鄉(xiāng)是為了求仕的各種拜會,而非為江南山水所絆。這些拜會中,最重要的一項是結(jié)交天臺山道士。唐代重道教,著名的道士司馬承禎從高宗、則天時就深受重視,玄宗及其胞妹玉真公主尊其為師。天臺山是司馬承禎的主要道場。孟浩然在天臺山流連期間,司馬承禎雖已被玄宗召去洛陽、在王屋山建陽臺觀并修行,但他與天臺山舊觀不會斷掉聯(lián)系。與天臺山司馬道士的門徒、道友交往,不失為迂回之策。
也許這段時間的交游有了起色,728年孟浩然返鄉(xiāng),與李白相識,稍作休整后動身前往長安。在西京長安、東都洛陽奔波往返,停留五年,雖結(jié)交張九齡、張說等政要,與王昌齡、王維等成了好友,佳作廣為傳頌,“微云淡河漢,疏雨滴梧桐”等名句被眾人欽服,卻仍未金榜題名。733年從洛陽直奔吳越,與崔國輔相聚,并相約隔年春天再聚于江南。短暫停留后,孟浩然返鄉(xiāng)。735年春,依約三下江東去見崔國輔,路過江夏時,遇到李白,李白作名詩“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孤帆遠(yuǎn)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可惜崔國輔已經(jīng)應(yīng)詔離開江南,孟浩然留有“我行窮水國,君使入京華。相去日千里,孤帆天一涯!敝。命運(yùn)總是這樣作弄孟浩然。他的兩次赴京(東西二都)、三次下吳越,博取了盛名,與同期一批詩人訂交,換來的現(xiàn)實卻是骨感的。
然而,孟浩然并未氣餒。在襄樊時,他仍一如既往地?zé)嵝慕Y(jié)交經(jīng)過之官員、文人!皺z點(diǎn)孟浩然集,現(xiàn)存的.250多首作品中,有十之六七是寄贈、酬答、送別、留別、宴會、登高懷人等用于應(yīng)酬、交游之作”。737年夏天,張九齡被貶至荊州任長史,孟浩然應(yīng)邀去作張九齡的幕賓。一年多之后,他離開荊州返家。張九齡雖被貶,但政治聲望仍在,孟浩然是抱著極大的希望去投奔其賬下的,有詩“寄語朝廷當(dāng)世人,何時重見長安道”為證。然而希望再次被摔得粉碎。他未受到提拔、重用,只承擔(dān)了一次赴揚(yáng)州的公出。在張九齡身邊,也只是陪同觀獵、游覽、祠祭,無國事可商。張九齡是政治家,他明白進(jìn)退尺度,不可能在荊州大張旗鼓地有什么作為,孟浩然卻不懂,張九齡的韜光養(yǎng)晦加重了他的絕望。絕望之后,辭歸襄樊。一年后背上生瘡,初愈便接待了來訪的王昌齡,因食海鮮病發(fā)而亡。
孟浩然得年五十二歲,不算長壽。對他貌似波瀾不興,實則暗流涌動的一生,學(xué)界的看法是相似的,“詩人一生遑遑?zé)o寧,孜孜以求地奔走于干謁求仕的道路上”。但孟浩然仍然是一位隱士,施蟄存說:“并不是說孟浩然不配稱為隱士。他還是隱士。唐代知識分子由進(jìn)士及第而從政,叫作入仕。落第回家,終生不得官職叫歸隱。唐代所謂隱士,僅僅意味著此人沒有功名,不像宋以后的隱士,根本不參加考試,不求功名,甚至韜光養(yǎng)晦,甘心使自己默默無聞,老死無人知道。”只是不同于王維的大隱于朝,孟浩然是心不甘、情不愿地小隱于野。他有那么多經(jīng)世濟(jì)國的抱負(fù)從來都沒有被展開。
【唐代詩人孟浩然的生平】相關(guān)文章:
唐代張若虛詩人的生平資料07-19
唐代詩人李煜的生平故事08-22
唐代詩人杜牧的生平故事08-22
唐代詩人孟郊的生平故事08-19
唐代詩人李商隱的生平故事08-20
唐代詩人王昌齡的生平故事08-19
唐代詩人王維的生平故事11-12
唐代詩人駱賓王的生平故事09-29
唐代詩人李白的生平簡介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