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平樂·村居》原文欣賞及翻譯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清平樂·村居》原文及翻譯
《清平樂·村居》是南宋大詞人辛棄疾的作品。此詞描繪了農(nóng)村一個五口之家的環(huán)境和生活畫面,借此表現(xiàn)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清平樂·村居》原文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fā)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音同"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清平樂·村居》翻譯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邊長滿了碧綠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吳地方言,聽起來溫柔又美好,那滿頭白發(fā)的老人是誰家的呀?
大兒子在溪東邊的豆田鋤草,二兒子正忙于編織雞籠。最令人喜愛的是小兒子,他正橫臥在溪頭草叢,剝著剛摘下的蓮蓬。
《清平樂·村居》注釋
、徘迤綐罚▂uè):詞牌名。村居:題目
⑵茅檐:茅屋的屋檐。
、菂且簦簠堑氐姆窖。作者當時住在信州(今上饒),這一帶的方言為吳音。
、认嗝暮茫褐赶嗷ザ喝ぃ。
⑸翁媼(ǎo):老翁、老婦。
、输z豆:鋤掉豆田里的草。
⑺織:編織,指編織雞籠。
、掏鲑嚕骸蓖觥白xwú,通假字,通“無”。這里指小孩頑皮、淘氣。
、团P:趴。
《清平樂·村居》賞析1
辛棄疾詞中有不少作品是描寫農(nóng)村生活的佳作,其中,有風景畫,也有農(nóng)村的風俗畫。這首《清平樂·村居》,就是一幅栩栩如生、有聲有色的農(nóng)村風俗畫。
劉熙載說 ,“詞要清新”,“澹語要有味”(《藝概·詞曲概》)。作者的此作正具有“澹語清新”、詩情畫意的特點。它表現(xiàn)在描寫手法、結構和構思三個方面。
在描寫手法上,這首詞,沒有一句使用濃筆艷墨,只是用純粹的白描手法,描繪了農(nóng)村一個五口之家的環(huán)境和生活畫面。作者能夠把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態(tài),描寫得維妙維肖,活靈活現(xiàn),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如若不是大手筆,是難能達到此等藝術意境的。
上闋頭兩句,寫這個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緊靠著房屋有一條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邊長滿了碧綠的青草。在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兩筆,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組成的清新秀麗的環(huán)境勾畫出來了。不難看出,這兩句在全首詞中,還兼有點明環(huán)境和地點的使命。
三四兩句,描寫了一對滿頭白發(fā)的翁媼,親熱地坐在一起 ,一邊喝酒,一邊聊天的優(yōu)閑自得的畫面,這幾句盡管寫得很平淡,但是,它卻把一對白發(fā)翁媼,乘著酒意,彼此“媚好 ”,親密無間,那種和協(xié)、溫暖、愜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現(xiàn)出來了。
這就是無奇之中的奇妙之筆。當然,這里并不僅僅是限于這對翁媼的生活,它概括了農(nóng)村普遍的老年夫妻生活樂趣,是有一定的典型意義!皡且簟,指吳地的地方話。作者寫這首詞時,是在江西上饒,此地,春秋時代屬于吳國!皨嫛保菍夏陭D女的代稱。
下闋四句,采用白描手法,直書其事,和盤托出三個兒子的不同形象。大兒子是家中的主要勞力,擔負著溪東豆地里鋤草的重擔。二兒子年紀尚小,只能做占鋪助勞動,所以在家里編織雞籠。三兒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調(diào)皮玩耍,看他躺臥在溪邊剝蓮蓬吃的神態(tài),即可知曉。這幾句雖然極為通俗易懂,但卻刻畫出鮮明的人物形象,描繪出耐人尋味的意境。尤其是小兒無拘無束地剝蓮蓬吃的那種天真活潑的神情狀貌,饒有情趣,栩栩如生,可謂是神來之筆,古今一絕!“無賴”,謂頑皮,是愛稱,并無貶意 !芭P”字的用得極妙它把小兒天真、活潑、頑皮的勁兒,和盤托出,躍然紙上。所謂一字千金,即是說使用一字,恰到好處,比坐、躺、趴等用的更妙,就更能給全句或全詞增輝。這里的“臥”字正是如此。
在藝術結構上,全詞緊緊圍繞著小溪,布置畫面,展開人物的活動。從詞的意境來看,茅檐是靠近小溪的。另外 ,“溪上青青草、”“大兒鋤豆溪東”,“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四句,連用了三個“溪”字,使得畫面的布局緊湊。所以,溪”字的使用,在全詞結構上起著關鍵作用。
在寫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這本來是農(nóng)村中司空見慣的東西,然而作者把它們組合在一個畫面里,卻顯得格外清新優(yōu)美。在寫人方面,翁媼飲酒聊天,大兒鋤草,中兒編雞籠,小兒臥剝蓮蓬。通過這樣簡單的情節(jié)安排,就把一片生機勃勃和平寧靜、樸素安適的農(nóng)村生活,真實地反映出來了。給人一種詩情畫意 ,清新悅目的感覺,這樣的構思巧妙、新穎,色彩協(xié)和、鮮明,給人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從作者對農(nóng)村清新秀麗 、樸素雅靜的環(huán)境描寫,對翁媼及其三子形象的刻畫,表現(xiàn)出詞人喜愛農(nóng)村和平寧靜的生活。
這首詞 ,是作者晚年遭受議和派排斥和打擊,志不得伸,歸隱上饒地區(qū)閑居農(nóng)村時寫的,詞作描寫農(nóng)村和平寧靜、樸素安適的生活,并不能說是作者對現(xiàn)實的粉飾。從作者一生始終關心宋朝恢復大業(yè)來看,他向往這樣的農(nóng)村生活 ,因而會更加激起他抗擊金兵、收復中原、統(tǒng)一祖國的愛國熱忱。就當時的情況來說,在遠離抗金前線的村莊,這種和平寧靜的生活,也是存在的,此作并非是作者主觀想象的產(chǎn)物,而是現(xiàn)實生活的反映。
《清平樂·村居》賞析2
在這首詞中作者通過對農(nóng)村景象的描繪,反映出他的主觀感情,并非只在純客觀地作素描。
作者這首詞是從農(nóng)村的一個非勞動環(huán)境中看到一些非勞動成員的生活剪影,反映出春日農(nóng)村有生機、有情趣的一面。上片第一、二兩句是作者望中所見,鏡頭稍遠!懊╅艿托 ,鄧《箋》引杜甫《絕句漫興》:“熟知茅齋絕低小,江上燕子故來頻。”此正寫南宋當時農(nóng)村生活條件并不很好。如果不走近這低小的茅檐下,是看不到這戶人家的活動,也聽不到人們講話的聲音的。第二句點明茅屋距小溪不遠,而溪上草已返青,實暗用謝靈運《登池上樓》“池塘生春草”語意,說明春到農(nóng)村,生機無限,又是農(nóng)忙季節(jié)了。作者略含醉意,迤邐行來,及至走近村舍茅檐,卻聽到一陣用吳音對話的聲音,使自己感到親切悅耳(即所謂“相媚好”),這才發(fā)現(xiàn)這一家的成年人都已下田勞動,只有一對老夫婦留在家里,娓娓地敘家常。所以用了一個反問句:“這是誰家的老人呢?”然后轉(zhuǎn)入對這一家的其他少年人的描繪。這樣講,主客觀層次較為分明,比把“醉”的主語指翁媼似更合情理。
下片寫大兒鋤豆,中兒編織雞籠,都是寫非正式勞動成員在搞一些副業(yè)性質(zhì)的勞動。這說明農(nóng)村中絕大多數(shù)并非坐以待食、不勞而獲的閑人,即使是未成丁的孩子也要干點力所能及的活兒,則成年人的辛苦勤奮可想而知!芭P”字確實使用最妙, 它把小兒躺在溪邊剝蓮蓬吃的天真、活潑、頑皮的勁兒,和盤托出,躍然紙上, 從而使人物形象鮮明,意境耐人尋味。表現(xiàn)出只有老人和尚無勞動力的年齡最小的孩子,才悠然自得其樂。這實際上是從《莊子·馬蹄篇》“含哺而熙(嬉),鼓腹而游”的描寫化出,卻比《莊子》寫得更為生動,更為含蓄,也更形象化。特別是作者用了側筆反襯手法,反映農(nóng)村生活中一個恬靜閑適的側面,卻給讀者留下了大幅度的想象補充余地。這與作者的一首《鷓鴣天》的結尾,所謂“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正是同一機杼,從藝術效果看,也正有異曲同工之妙。
詩人描繪了一家五口在鄉(xiāng)村的生活情態(tài),表現(xiàn)了生活之美和人情之美,體現(xiàn)了作者對田園安寧、平靜生活的羨慕與向往。
作者介紹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標南)人。南宋著名愛國詞人,其詞藝術風格多樣,以豪放見長,慷慨悲壯,筆力雄厚。有《稼軒長短句》存世。
《清平樂·村居》說課稿
一、教材分析與處理
《清平樂·村居》是人教課標版小學語文 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課文,它通過“茅檐低小,坡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fā)誰家翁媼。大兒鋤豆西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這些農(nóng)村特有的清新秀麗、樸素恬靜的環(huán)境描寫以及對翁媼及其三個兒子形象的刻畫,抒發(fā)了詞人喜愛農(nóng)村安寧平靜生活的思想感情。根據(jù)教材編寫意圖,新課標的教學要求,結合學生思維情感、認知發(fā)展的需要和教學實際情況,確定了以下幾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認識2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初步了解詞的有關知識;理解這首詞的內(nèi)容,想象這首詞所描繪的情景。
2、能力目標:
利用網(wǎng)絡展示文、聲、色的動態(tài)效果,創(chuàng)設詩意氛圍,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田園生活的意境,使學生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審美情趣。
二、媒體設計
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教學媒體通常以單機操作、單線型課件形式表現(xiàn)教師的教學設計,但是,這種課件有局限性,往往一位教師用了,其他教師就無法使用,使用不當甚至會造成一種新的滿堂灌──“電灌”。新時期,新課程,新方式,對教學資源的運用提出了新課題。本著以學生發(fā)展為本,以服務教學為宗旨,在《清平樂·村居》的教學中以網(wǎng)絡為平臺,設計了課程資源網(wǎng)頁。該網(wǎng)頁貫穿于整個教學活動,分為美文誦讀、詞義點撥、課文動畫、宋詞簡介、田園佳句等部分,教師可以根據(jù)教學和學生實際情況有選擇的運用。整個媒體設計具有可選性、實效性、多層性、可操作性、可再生性。
三、教法學法
1、教法:
新課標倡導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語文教學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因此,將教學方法確定為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的“情境教學法”、“以讀代講教學法”。
2、學法:
教師的教是為了不教,作為教師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學習,教與學是不可截然分開的,教師的教法實際上是對學生學法的滲透與指導。
、 “邊讀、邊看、邊想、邊理解”的學習方法貫穿始終,把時間留給學生。學生的朗讀水平隨著對課文理解的深入逐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在“讀準、讀懂、讀好、讀寬”的遞進性活動中得到提高。
、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方法。學生在具體感悟美的活動中,資助的發(fā)現(xiàn)問題,獨立或合作解決問題,既達到本課教學目標,又實現(xiàn)學習方法的自主構建。
四、教學過程設計及理論依據(jù)
本課的教學設計,按以下四個環(huán)節(jié)進行:
1、在古樂中 “走向村居”,恬淡走近詩詞:
(讀對讀通)
畫是一種含蓄深刻的語言,它能把人引入心馳神往的境界。教學伊始,在揭示課題前教師先出示了一幅鄉(xiāng)村生活的圖畫,讓學生在古箏樂曲的相伴中欣賞這幅畫面,然后談自己的感受。伴著悠揚的古琴曲,在一份恬靜的田園氛圍中,學生探究的欲望和閱讀的興趣得到了激起,形成了“未成曲調(diào)先有情”的良好課堂基調(diào)。新課標特別強調(diào)要加強朗讀訓練。揭示課題之后,指導學生進入“賞韻讀文”下的“美文誦讀”邊聽課文范讀邊借助課后的拼音,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全詞,運用自讀、默讀、齊讀等方式,將這首詞讀正確,讀通順。這部分的多媒體設計主要是讓學生借助媒體提供的課文范讀、生字注音運用自己的方式將課文讀對、讀通,初步感知詞的內(nèi)容。
2、在吳音中 “走入村居”,悠閑走進詩詞:
(自己讀懂)
在學生初步感知課文的內(nèi)容之后,再次讓學生帶著感受,對照圖畫讀這首詞。這里采用“以圖畫為先導,以音樂作鋪墊,以語言描繪作引子”的方法,讓學生在想象中朗讀,朗讀中想象,使文中之境成為學生心中之境、口中之言。讓學生自由組合進行合作探究,借助“詞義點撥”、“配樂演繹”來幫助理解本詞,感受田園的意境。“詞義點撥”提供了“茅檐”、“醉里”、“吳音”、“相媚好”、“翁媼”等詞的意思,便于學生釋疑詞中一些不易理解的詞語,為了讓學生更真切的理解“吳音”我在該詞義邊上設計了一個鏈接,提供了吳方言的定義以及一些簡單的吳方言;而“配樂演繹”中的動畫再現(xiàn)了詞中的景象──“茅檐低小”、“坡上青青草”……通過這些動畫結合詞的內(nèi)容,讓學生在讀中思考,在讀中討論,在讀中探究,在讀中感悟,教師相機點撥,緊緊圍繞“你讀懂了什么?”這個問題展開交流。當學生談到讀懂了“醉里吳音相媚好”一句時,相機提了這樣兩個問題:
⑴ “這里是誰在講吳音?”
、 “你想象一下他們會講些什么呢?”同學們便會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展開了激烈的討論。之后,教師說一段吳地方言,這時學生定是興致盎然,手舞足蹈,以講自己所在的吳方言為趣,仿佛個個身臨其境,整個教室中充滿了歡聲笑語。最后,再讓學生在讀中感受詞的意境。學生會在輕松、悠閑的音樂中對詞的內(nèi)容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和感悟。這部分的媒體設計主要讓學生借助“配樂演繹”、“詞義點撥”運用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來讀懂課文。
維果茨基認為,學生是通過與教師和同伴的共同活動,通過觀察、模仿、體驗,在互動中學習。教師、學生、教材、媒體多邊互動,形成多維度的良性循環(huán),有力的突破了重難點,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3、在欣賞中 “走出村居”,自然外化詞意:
(讀好讀出來)
在學生能讀出意思的基礎上,又該如何使學生的身心與朗讀內(nèi)容融為一體呢?一首詩詞不但要讀懂而且要讀好,這時要求學生把自己的心放進去,進入“誦讀嘗試”再讀這首詞,談自己的感受。(提示:你感覺這戶農(nóng)村人家生活得怎樣?)有的同學說:“這一家人生活得很溫馨。”;有的同學說:“這一家人很和睦,我好羨慕!;也有的同學說:“這一家人毫無一點煩惱,我也真想去那里生活!薄瑢W們個個說得頭頭是道,可看出他們感受到了這安寧、悠閑的鄉(xiāng)村田園生活,也充滿著對這種生活的向往。同學們通過字字到位的讀、讀出圖意、讀出韻味的螺旋上升的朗讀練習,理解了詞意,領悟了內(nèi)蘊,在讀中獲得了情感的熏陶。新課標指出,學生的語文能力只有在語言實踐的基礎上才能獲得,借助“意義識記”的方法,結合課文插圖再現(xiàn)詩境,進入“誦讀嘗試”給自己配配音樂,在“誦讀嘗試”一頁中我還設計了“背一背”的鏈接,組織游戲背誦,從而達到積累內(nèi)化。這樣的設計,使學生樂學、趣學、善學,享受到學習的樂趣!秾W記》中說:“能博喻然后能為師”,學生在積累體驗中,進一步體會到田園的恬靜、和諧,受到了美的熏陶。
4、在積累中 “放眼村居”,漫步走進詞海:
(讀寬讀下去)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guī)律!毖Ψǜ蠋煹慕M塊教學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示,課前布置學生收集圖片、文字資料,課上指導進入“宋詞簡介”、“詞人介紹”、“田園佳句”等鏈接進行搜索查找有關江南、村居的詩詞,再縱向回憶低年段閱讀過的《江南》、《憶江南》、《水鄉(xiāng)歌》后,并在課堂上討論、交流、展示,如:詩詞朗誦、我來介紹、名句講解等。學生通過這樣的拓展學習,能將課前搜集的資料、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與課上自己有選擇的點擊媒體所得到知識的進行整合,外化成精練的語言表達出來,感受我國古代文化藝術的魅力。
這樣的整合學習,拓寬了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促使學生在不同內(nèi)容和方法中滲透整合,初步培養(yǎng)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意識。
大語文教學觀認為,語文教學要打破課時、教材的束縛,把學習延伸到課外。這樣的設計為學生提供更多協(xié)商交流的空間,學生能夠?qū)ψ约旱膶W習進行及時的反饋評價,培養(yǎng)學生終生學習的意識。
五、教學總結
《清平樂·村居》一課的教學設計,以心理學、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根據(jù)新課標精神,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使語文教學與媒體運用形成新的整合模式:利用情景資源,創(chuàng)設情景;運用教材,感知課文;整合課程資源,質(zhì)疑探索;處理信息,拓展學習,最終達到知識建構的目標,促使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致力于學生語文素質(zhì)的形成與發(fā)展。
《清平樂·村居》改寫
一漲清溪,優(yōu)哉游哉地流著,叮咚作響,像流動的水晶;溪底的細黃沙和白石子像篩出來的金屑和瑩潤的珍珠。那溪水可真清!清的向天真少女純凈的眼波;流水碧沉沉的,像是一疊厚厚的玻璃,連溪底的游魚和碎石也歷歷可數(shù)。沿著小溪的上游一直往前走,一陣濃郁的荷花香撲鼻而來,清涼的馨香。
荷花旁的草坪上有一座茅草屋,屋檐很低,上面還爬著瓜蔓。溪邊的草長得正旺,綠綠的,還帶一點青,愈發(fā)愈現(xiàn)出了夏天的生機。茅草屋里有一位老爺爺和一位老奶奶。鬢邊的頭發(fā)全白了。唯有那向上翹起的嘴角,顯示出了他們零星的活力。老爺爺一手端著酒,一邊操著吳地的方言與老奶奶談論著:我們的兒子們越來越懂事了,總算沒白養(yǎng)他們。老奶奶回應道:是呀,在這兒的確很好,兒子們又孝順,環(huán)境也很好。下半輩子在這可真是舒坦啊!他們已經(jīng)七旬了,是安享晚年的時候了。
瞧,那是他們的三個兒子!大兒子戴著斗篷,赤著上身,賣力地鋤著豆田里的草,希望今年有個好收成,卻早已汗流浹背;二兒子坐在樹蔭底下,細心地編織著雞籠,頭上的藍絲帶不停地搖著,他還時而搖搖雞籠,看看結不結實,時而又拆了,重新編一點,好像這樣會更漂亮;最可愛的可就是小兒子啦!他趴在溪邊,頑皮地翹起腳,一會兒剝剝蓮蓬,一會兒又逗逗溪里的小魚兒,小魚兒也不怕他,還咬著他手指。小兒子被魚兒咬疼了,倒吸了一空涼氣,還甩著手指,不跟小魚兒玩了,繼續(xù)剝著蓮蓬。這真是一幅和睦的田園風景呀!
泉水繼續(xù)叮咚響,一家五口也繼續(xù)著他們悠閑的田園生活
【《清平樂·村居》原文及翻譯】相關文章:
《清平樂·村居》原文欣賞及翻譯03-25
《清平樂·村居》原文及賞析03-19
《清平樂·村居》注釋及翻譯03-27
辛棄疾《清平樂村居》全詞翻譯賞析01-14
《清平樂·宮怨》原文及翻譯02-25
清平樂村居07-22
清平樂村居03-07
清平樂村居10-24
清平樂·村居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