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教學設計集合15篇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觸過古詩吧,古詩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體式的詩,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創(chuàng)作的詩。那什么樣的古詩才是經典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古詩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古詩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讀懂古詩《江雪》,并能用自己的話語來說說這首古詩的意思。
2、理解部分詞語的意思。
3、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何詩中所描繪的景色。
教學過程:
一、理解課題,認識作者。
江雪:江上的雪。柳宗元(唐代)學生補充作者的'簡介。
二、解釋詞語,說說詩意。
1、千山:周圍的群山。絕:斷絕
詩意:許多山嶺看不到一只飛鳥。
2、萬徑:數量很多的道路。蹤:腳印。滅:消滅,消失(沒有了)
詩意:條條道路上都不見人走動留下的腳印。
3、孤舟:孤單單的一條小船。蓑笠翁:身披蓑衣,頭戴斗笠的老翁。
詩意:孤單單的小船上,有個身披蓑衣,頭戴斗笠的老漁翁。
4、山:寒冷江面上。
詩意:獨自一人冒著滿天飛雪在寒冷的江面上釣魚。
四、說古詩,讀古詩,背古詩。
五、聯系實際,發(fā)揮想象
六、整首古詩給人一種什么感覺?
學生交流(凄冷、孤傲)
七、學生質疑:解決問題
八、感情朗讀,體會詩境
九、作業(yè)
古詩教學設計2
第二課時《飲湖上初晴雨后》
一、以舊引新,激發(fā)興趣。
蘇軾是我國宋朝著名的大文學家、大詩人,他寫過許多著名的詩篇,我們學過他寫的詩嗎?
二、學習新課。
今天,我們再來學一首蘇軾寫的詩歌,《飲湖上初晴雨后》(同時板書)
1、俗話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西湖可是一個令人向往的地方,你去過嗎?說說西湖給你留下什么印象?
2、那么,蘇軾眼中的西湖是怎樣的?請同學根據自學提綱學習。(打出投影片)誰來讀一讀?
3、(生讀自學提綱。自學提綱:1.讀一讀這首詩,想一想西湖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2.借助字典或聯系詩句理解詞語的`意思,如“瀲滟”“空蒙”等,并說說詩句的意思。3.記下不懂的問題。)
4、打開書,翻到60頁。按照自學提綱一步一步地學,學完一道題再學一道題。(學生自學,老師巡視指導。)
三、理解詩意,體會作者感情。
1、通過自學,你已知道哪些詞語的意思?
2、剛才同學們交流了讀懂的內容,還有什么不懂的嗎?
3、隨著大家的聯想,我們眼前就出現了這樣的景象,晴攬湖光,只見湖面波光閃閃,明艷嫵媚;雨觀山色,又見水霧迷蒙,飄飄渺渺,是另一番奇景,難怪作者要借著美女西施的淡妝濃抹來比喻西湖。那么該怎樣讀這首詩呢?請你們想象這景象,自己放開聲音讀一讀。
4、(學生自由練談,指名讀。)
5、隨著大家的想象,我們眼前就出現了這樣的景象,那么該怎樣讀這首詩呢?請你們想象這景象,自己放開聲音讀一讀。
6、(學生自由練談,指名讀。)
7、你們想親眼看一看西湖的景致嗎?
8、(放錄像,同時點出畫面中的“晴”、“雨”。)
9、現在,你們面前就是西湖美景,你們想不想做一回詩人,也來吟誦一下這首詩呢?(再次練讀)
10、(學生有表情帶動作地練讀統(tǒng)背,后集體背誦。)
11、詩中第一句寫景,第二句議論,表達作者對西湖的喜愛。
作業(yè):完成背誦。
古詩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學習鄭燮的《竹石》,理解詩中“咬定、青山、立根、原、破巖、千磨萬擊、堅勁、任爾”等詞。
2.能用自己的話解釋《竹石》,體會竹子立場堅定、決不動搖、不向困難低頭的品質。
3.了解詩人鄭燮,聯系他的生平事跡體會詩中表露的詩人不向惡劣環(huán)境和世俗低頭,堅忍不拔、剛毅正直的胸襟。
重點體會竹子立場堅定、決不動搖、不向困難低頭的品質。
難點體會詩中表露的詩人不向惡劣環(huán)境和世俗低頭,堅忍不拔、剛毅正直的胸襟。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知道鄭板橋嗎?學生交流,老師適時補充。
。1)江蘇興化人,揚州八大怪之一……
。2)寫過“難得糊涂”(原意是“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
。3)他很喜歡竹子。故事:一天,鄭板橋聽說鎮(zhèn)江江心有座焦山,風景優(yōu)美,栽了許多竹子。于是他每天逛竹林,攤開紙作畫,畫上留下了許許多多竹的形象。那一竿竿墨竹翠莖蔥蔥,枝葉扶疏,配上一兩塊清奇古怪的石頭,題上幾句妙趣橫生的詩文,讓人耳目一新。
鄭板橋人稱“詩書畫三絕”,特別是他畫的'竹蘭、山石,形象逼真,姿態(tài)萬千。留下了許多名畫——竹石圖、叢竹圖、墨竹圖、蘭竹芳香圖……課件欣賞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一首題寫在竹石圖上的詩。師吟詩,生讀讀古詩。
二、初讀《竹石》。
1.齊讀,把古詩讀正確。
2.再讀,讀出節(jié)奏感來,
3.再讀,讀出平仄的變化。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
任爾——東西——南北風——
三、借助詩題,解釋古詩。
1.讀著“竹石”這個詩題,我不免產生了一個問題?這首詩到底是寫竹還是寫石。磕銈冋f呢?
2.自讀,從文中找一找依據,說明這首詩寫的到底是什么?
3.交流,在交流中展開學習。
古詩教學設計4
第一課時:學習《望天門山》
教學目標:
1、會寫“斷、楚、至、孤、帆”5個字。了解詩句的主要意思。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默寫《望天門山》。
3、通過朗讀感悟,感受詩中描寫的景物,體會詩人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教學重、難點:
感受詩中描寫的景物,體會詩人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教學過程:
一、回憶詩人,導入新課
1、同學們,你們了解李白嗎?誰來背背他寫的詩?
2、看來同學們非常喜歡李白的詩,這節(jié)課我們再來學習他寫的一首詩——《望天門山》(學生齊讀課題)
二、讀通詩句,了解詩意
1、學生初讀課文。請大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遇到讀不準的字音多讀幾遍,在讀不懂的地方打一個問號。
2、檢查交流。
a、多媒體出示課文中生字:斷楚至孤帆
讓學生讀生字,并幫助正音。
b、多媒體出示課文《望天門山》。如果大家把這些生字帶到詩中一定會讀得更好!
學生讀詩句,個人讀,集體讀。
3、自讀自悟詩意。請大學聯系課文中注釋,并參考一些工具書,想一想詩句的意思。
a、學生個人讀悟。
b、在學習小組中交流。
c、在全班交流:提出疑問,大家商討解決。
d、教師引導大家說說詩意。
三、誦讀全詩,感悟詩情
1、教師范讀,學生自由體驗。
2、多媒體配樂練習讀,整體體驗,力求讀出感情。
3、指名朗讀,讀完后,請介紹為什么讀得這么好!
4、引導背誦:這么美的詩大家想不想永遠留在自己的記憶中呢?
四、練習背誦古詩
自由練背。同桌互相背。多媒體配樂有感情的背。
五、書寫生字,默寫課文
1、練習生字“斷、楚、至、孤、帆”。
2、默寫《望天門山》。
六、總結全詩,深化感悟
讀完這首詩,你有什么感受呢?請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把感受表達出來。
板書設計:
望天門山
唐李白
天門(斷)楚江(開)
碧水(回)青山(出)
孤帆(來)紅日
第二課時:學習《飲湖上初晴后雨》
教學目標:
1、認識“亦、宜”兩個字,會寫“飲、初”,掌握多音字“抹”。了解詩句的主要意思。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通過朗讀感悟,感受詩中描寫的景物,體會詩人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教學重難點:
感受詩中描寫的景物,體會詩人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課文
1、播放西湖景色的課件。提問:西湖的景色美嗎?如果你欣賞了雨中的西湖,那才別有一番滋味呢!
2、板書課題。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宋代著名文學家蘇軾的一首詩——《飲湖上初晴后雨》。
二、自由誦讀,初步感悟
1、借助拼音初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教師重點指導:瀲滟liànyàn空蒙kōngméng
淡妝濃抹dànzhuāngnóngmǒ相宜xiāngyí
3、讀通課文:如果把這些生字新詞放入詩中,大家一定會讀得更好!
學生再讀課文,邊讀邊體會詩的朗讀節(jié)奏。
4、同座互讀全詩,并相互正音。
三、熟讀成誦,體驗情境
1、朗讀交流。學生自由讀,指名讀,小組讀,集體讀。
2、體會詩意。你從這首詩中讀懂了什么?
3、再讀課文,讀出詩情。你能將西湖雨中的美景讀出來嗎?
學生借助多媒體的音畫反復誦讀體驗。
4、學生自由背誦。
四、走出課文,拓展延伸
1、交流課前搜集的描寫祖國壯美河山的詩。
2、舉行“美麗的祖國”古詩詞朗誦會。
板書設計:
飲湖上初晴后雨
宋蘇軾
方好亦奇
濃抹淡妝
第三課時:學習《望洞庭》
教學目標:
1、認識“庭、未、盤”,會寫“鏡、未、磨、遙、銀、盤”5個字,掌握多音字“磨”。了解詩句的'主要意思。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通過朗讀感悟,感受詩中描寫的景物,體會詩人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教學思路:
1、以學過的古詩導入。
2、組織教學,每一首詩大體步驟:了解詩人,理解詩題;抓住字眼,明白詩意;想象意境,領悟詩情;積累內化,拓展遷移。
教學過程:
一、揭題導入
1、板書課題:望洞庭。你從題目知道了些關于這首詩的什么信息?
寫的是洞庭,從“望”角度來寫的,是遠看。
2、介紹詩人。
劉禹錫,洛陽人,它的詩通俗清新,富有民歌特色,為唐詩中別開生面之作。
二、初讀
1、自由讀詩,想想從詩中體會到了什么。
2、指名讀,正音:潭、磨、螺。
3、齊讀。
三、精讀感悟(抓住字眼、想象意境)
1、“湖光秋月兩相和”
(1)感受“和”──和諧、協調。
(2)你讀出時間了嗎?
。ㄇ锾斓囊雇恚骸扒镌隆保
。3)你讀出當時作者眼前見到的景物了嗎?(洞庭湖水清澈透明,與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輝映,顯得十分寧靜、和諧)結合看插圖。
。4)“兩相和”這“兩”誰與誰?
(湖光與秋月)
。5)湖光秋月如此“和諧”,水月澄潔,一片寧靜的氛圍,一派和諧之美!
2、“潭面無風鏡未磨”
(1)感受“鏡未磨”──風平浪靜。
(未:沒有)
。2)這里藏著一個精確的比喻,你讀出來了嗎?
。ò选疤睹妗北茸鳌般~鏡”)
(3)這銅鏡還沒有打磨呢,有些模糊,有些迷蒙。為什么?
。ㄒ皇窃鹿庀虏徽媲校欢呛崎熀,漣漪輕起,波光粼粼)
。4)這湖面浩闊,如月下銅鏡鋪在大地,漣漪輕起,粼粼細波,一派迷蒙之美!
3、“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
。1)感受“遙望”“銀盤青螺”──自然之美精美絕倫。
閉上眼睛,邊讀邊想象,感受洞庭山水美景。
。2)指名讀,想象:白銀作的盤子里放上一顆小巧玲瓏的青色田螺,看著它,你有什么感覺?
(3)詩中的“白銀盤”指什么?“一青螺”呢?再看插圖。說說感受。
月夜遙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似一顆青螺綴放在白銀盤中,大自然如同精妙絕倫的工藝珍品,讓人愛不忍釋,好一派秀美柔和之景。
四、積累內化,遷移運用
1、朗讀、背誦。(指名有感情讀背,因已有基礎,重點放在投入情感上)
2、延伸:其實寫洞庭湖的詩還有許多,比如如孟浩然的“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臨洞庭上張丞相》再如杜甫的“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彼麄兊奶攸c是把洞庭湖寫得大多氣勢雄偉、境界壯闊,而劉禹錫這首詩卻不同,重在表現洞庭湖的柔和秀美。有興趣的同學不妨讀讀比較一下。
板書設計:
望洞庭
唐劉禹錫
湖月
和山水
人景
古詩教學設計5
一、教材分析
《古詩配畫》是佛山市《信息技術》編委會編寫的《信息技術》小學版四年級(下冊)第5課內容。本課通過《古詩配畫》這個例子介紹了在Word中插入豎排文本框和在文本框中插入并調整圖片的方法,讓學生體會到圖、文結合的表現優(yōu)點,并且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yǎng)了他們的審美能力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
二、學情分析
學生通過前一階段課程的學習,已經基本掌握了Word軟件的一些基本排版技巧,能夠進行輸入文字、修飾文章、插入圖片等操作。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程的安排,普通對實際操作方面有著濃厚的興趣,對于理論方面反而不感興趣。所以,在學習過程中,教師應鼓勵學生自己觀察,親自動手操作,有條件的進行小組討論和交流,最后師生共同歸納總結、體驗學習的樂趣。
三、教學目標
1、學習和掌握文本框的使用方法。
2、學會在文本框中插入圖片,并與文字進行混排的方法。
3、培養(yǎng)學生的操作能力、審美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以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教學重、難點
1、在文本框中如何插入圖片。
2、如何調整文本框中的圖片。
五、教學準備
1、利用百度搜索引擎收集古詩配畫的圖片。
2、教師預先制作一個古詩配畫的Word文檔范例。
六、教學方法
信息技術課是一門動手、動腦能力很強的學科,對于本課的教學設計思想如下:
一、創(chuàng)設情景:首先通過Word文件舉例,讓學生在瀏覽中產生學習的興趣。
二、引入“引、放、扶、收”教學法,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參與意識。
三、通過練習反饋,讓學生展開思維空間,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教師在教學中進行適時點評,培養(yǎng)學生的美學欣賞能力和動手動腦能力。
四、通過事例講解,讓個別學生到多媒體平臺操作演示,并讓學生提出問題,讓平臺上操作的學生立即加以改進,達到理論聯系實際,知行合一,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作和協調能力。
七、教學過程
1、新課引導、激發(fā)興趣
同學們,我國古代詩歌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為詩配畫、給畫提詩,是中國古代文人文化藝術修養(yǎng)的體現。下面,我們先來欣賞幾幅古詩配畫的作品吧。教師出示在百度搜索引擎收集到的一些古詩配畫圖片。
教師通過多媒體平臺展示一些古詩配畫作品,讓學生在美的享受中學習,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2、緊扣課本、內容學習
在學生看完范例后,教師出示課題《古詩配畫》,然后提問:
1、同學們想不想知道這些作品是如何通過Word軟件制作出來的?
2、這些文件應用了Word軟件中的哪些技巧?
提出問題后,教師讓學生閱讀書本16~19頁內容,然后,讓學生回答,要做出這些漂亮的作品需要用到哪些知識。
學生回答:需要用到“豎排文本框”、“插入圖片”。
然后教師講解了如何插入豎排文本框,和在文本框中插入并調整圖片的知識,并實際操作一次,讓學生觀察和分析。接著,學生結合書本的提示,歸納出操作的步驟。在這里,放手讓學生自己去看書,學生在看書的過程中自己去掌握,并通過教師的操作,找出制作文本框和插入圖畫的操作流程,并歸納。
3、理解內容、討論分析。
學生歸納完后,教師讓學生四人一個小組進行討論分析。
首先討論在上述例子中使用了Word中的哪些知識,如何進行處理才能達到這種效果?
其次,如果你來做的.話,你會采取哪些步驟進行修改,使整個過程顯得美觀、大方,賞心悅目?
再次,讓學生發(fā)揮集體的智慧,設計出大家通過想象和討論所設計的內容,并選出一人,準備讓他上講臺進行實際操作演示。
通過學生討論分析后,從學生中選出兩個設計比較好的例子,上講臺的教師機處實時制作(多媒體平臺可以讓所有的學生看到整個制作過程)。讓學生在臺下思考,哪些地方處理的比較好,哪些地方不夠完善,提出意見。當每個學生操作完成后,讓下面的學生舉手發(fā)言,發(fā)表自己的觀點。當所有的操作完成后,教師進行總結性的點評,好的,好在哪里,稍遜的,需要怎樣改進。
4、發(fā)揮想象、設計內容
讓學生按照書本的提示自己設計作品。
首先,每個學生按照自己的思維,設計出自己的作品。
古詩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正確朗讀《絕句》這首古詩,讀準字音,認識“鷺、含、嶺、泊、吳”這幾個漢字,會寫八個漢字。
2.感情朗讀這首古詩,感受春天的明媚色彩,感受詩人杜甫的愉悅心情。
教學過程:
一、回憶背誦導入
1.背誦《望廬山瀑布》
2.揭題:這節(jié)課再來學習一首古詩,板書:絕句,指名讀
3.理解“絕句”:詩歌的一種體裁形式,每首四句,每句五個字或七個字,稱五言(七言)絕句。
4.了解詩人杜甫:又稱“詩圣”,在成都待過,那兒有“杜甫草堂”,此詩是戰(zhàn)爭平息后重回成都寫下的,詩人都寫了些什么呢?
二、自讀,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讀準字音,同桌互相幫助糾正
2.指名展示讀,傾聽,糾正
3.齊讀
三、學習詩句,朗讀感悟
。1)
1.默讀,想想詩人在這首詩里寫了哪些景物?板書:黃鸝、翠柳、白鷺、青天、千秋雪、萬里船
2.邊讀邊想像:
在藍天的映襯下,黃鸝、白鷺、翠柳、青天,構成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想象,描述:兩個黃鸝唉翠綠的柳枝上歡快地鳴叫,一行白鷺輕盈地飛上了藍藍的天空,這一切顯得多美。
3.看到這樣的景色,此時詩人杜甫的心情會是什么樣?
4.是的,他被這生機勃勃的春景深深地感染了,內心充滿了愉悅。
5.朗讀體現
。2)
1.詩人在明媚的春光里還看到了什么?千秋雪、萬里船
2、為什么會看到千秋雪?
。ㄔ娙送高^自己的窗戶望去,正好是著名的西嶺雪山,山頂上的積雪長年不化,詩人形象地叫做千秋雪)
3、要開往遠方的船只,靜靜地?吭谠娙说募议T口,理解:停泊
4、一幅美麗的雪景圖像一幅畫一樣出現在詩人的窗前,即將遠航的船只靜靜地聽在門邊,一切是那么美好!
理解:沒有戰(zhàn)爭,人們和平地生活,讓他快樂而欣慰,經歷了戰(zhàn)爭之苦的杜甫,看到草堂內外一片美好的春光,心里有說不出的高興。
5、朗讀體現
6、試著背誦
四、總結延伸:在今后的學習中,我們還將走進更豐富、更奇妙的大自然呢!
五、指導寫字
六、教學反思:
古詩的教學一直是我的'一個困惑,不知道從何下手,試著能讓學生自己去讀、去感悟,似乎又不能達到想要的效果,但教師的引又顯得特別束手無策,一講總是會忍不住將學生該說的也說了。本課教學下來,有這樣幾點感受:
1、適當介紹時代背景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詩句、體會情感,但介紹過多、過細,學生易游離于書本。
2、詩句意思的理解不可過于死板,通過口述的方法將詩意、想象、語言進行有機聯系,用自己的話講通順、講明白即可。有些學生一字一句地按照詩句去理解,反而不能讓詩意明白。這點要及時地糾正和指導;
3、要引導學生多讀古詩,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新課標要求,小學古詩教學是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熱愛古代文化,學會朗讀、體會文章思想感情。放開手讓學生大量閱讀和背誦經典古詩,既能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培養(yǎng)學生語感,又能潛移默化地進行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何樂而不為呢?
古詩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完成并檢查預習任務。
2.有感情的朗讀并背誦古詩,默寫《題西林壁》。
3.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能把讀詩的感受、學到的觀察方法與他人交流。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欣賞古詩文并認真體會含有人生哲理的的詩句。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
預習任務設計:
1.查找有關資料或工具書,了解蘇軾、陸游的生平及作品2—3首。
2.嘗試自讀,理解兩首詩。
(1)借助字典讀準字音。
(2)借助“注釋”或工具書試著講一講每首詩的意思。
。3)有不理解的地方記錄下來,準備上課質疑。
。4)朗誦自己查找的課外古詩。
總結、評價學生自學檢查的情況
肯定和鼓勵學生的進步,激勵學生自己讀書的積極性。
根據理解朗誦兩首古詩
1.學生試讀,注意把詩的節(jié)奏和對詩的理解讀出來,師生評價。
2.采用齊誦、唱誦、表演誦、輪誦等方式讀古詩。
讀后理解、學生質疑
1.讀完后再說一說自己最新的理解,并提出不懂的問題。
2.師生共同歸納、整理。有的問題師生即時解決;有的可在學習中解決。
欣賞詩句、體會意境、品味情感
1.看圖想象,這兩首詩描繪了怎樣的景色,抒發(fā)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2.把想象到的景色用自己的話簡單的說一說。
3.把自己想象到的內容畫出來,然后到講臺前作展示并說一說為什么這樣畫?
4.師生共同評價,看學生是不是把詩中的景象、作者的感受畫了出來。
朗讀古詩、體驗情感
1.把自己的想象和體會融入到誦讀之中,促使自己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
默誦古詩、談讀后的感受
1.談讀誦的方法和體會。
2.說對詩句內容的獨到見解和感悟。
相互交流、介紹自己查閱的詩
1.小組交流蘇軾和陸游的詩并說一說自己的理解。
2.摘抄其他同學找到的好詩。
第二課時
引入:
同學們,今天我們采用“古詩接龍”的方式,復習以前學過的描寫景色的詩。
學習《題西林壁》
設問置疑、思考哲理
1.詩人的觀察地點和觀察角度有哪些變化?你認為詩人所見到的景色有什么不同?
可先讓學生找出“橫”“側”“遠”“近”“高”“低”這幾個表示地點轉換的字,然后再想象景色的變化。
2.你認為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的真面目?
3.結合學過的《畫楊桃》一文或自己的生活實際,說一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包含了什么道理?小組交流匯報。
變換角色、交流認識
1.扮演蘇軾,可問其他同學“讀了這首詩有什么感受?”
2.做一次采訪者,可問蘇軾“為什么寫這首詩?”
3.老師引導:在生活中我們應該怎樣看待同學和身邊的事物呢?結合生活實際回答。
學習《游山西村》
朗讀古詩、升華情感
1.陸游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表達了什么?
看到“山重水復,柳暗花明”,感受到農人純樸、田家盛情,表達詩人對農村生活的真摯感情。
2.你是通過那個字感受到農人田家的盛情的?由此你想象到了什么情景?
用優(yōu)美的語言具體描繪想象到的情景
1.美酒加盛情讓人沉醉;山巒重重,水道彎彎,柳蔭深深,鮮花簇簇讓人迷戀;前行的路就在這美景之中。請你用自己的語言描繪一下陸游眼中的景色。
2.我們在什么情況下會產生“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舉例子說一說。
配樂朗誦《題西林壁》、《游山西村》以及課外寫景的詩。
1.老師范讀、指名試讀,指導學生讀出古詩的韻律美和節(jié)奏美。
布置作業(yè)
1.自己出一期手抄報。
要求:選取學過的兩首寫景古詩,為其配上合適的圖畫,同時還要把自己想象到的內容以文字的形式展現在手抄報上。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生字和新詞,讀懂古詩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讀并默寫這兩首古詩。
3、運用學習古詩的方法,理解詩中所含的哲理,想像詩歌所描繪的景象,感受詩人的心境,培養(yǎng)學生互助學習的能力。
重難點:理解詩句和詩中所含哲理
關鍵:理解詩句,有感情的朗讀
課時:兩課時
教具:風景畫、錄像、小黑板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引入
我們的祖國山河壯麗,風景如畫。說說你都游覽過哪些風景名勝?(生自主發(fā)言)景色秀美、山巒起伏的廬山,你游覽過嗎?(放映廬山錄像)看了以后,你覺得廬山怎樣?今天,我們就隨著北宋詩人蘇軾一同到廬山一游。(板書詩題)
二、整體感知,初步了解詩意
1、指名讀古詩,糾正字音(古詩的教學,離不開吟讀,因而在本環(huán)節(jié)中教師要相機進行朗讀指導,讀出情,讀出神。)
2、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練讀。(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應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三、自主探究,理解感悟
1、借助書上的注釋和自學任務,自讀自悟(小黑板出示學習任務)。
。ㄉ詫W,教師根據實際情況播放廬山風景。如果遇到難題,可以向老師、同學求助)
2、小組交流、互相補充糾正(培養(yǎng)學生互助學習的能力)
3、集體匯報交流,感悟詩意和哲理
。1)詩人站在什么角度看廬山?(橫、側、遠、近、高、底)
。2)看到的廬山分別是什么樣子?(橫看:山巒起伏、連綿不斷;側看:奇峰陡峭;遠看:隱天蔽日;近看:危崖險巖;高處俯看:身溝幽壑;山下仰望:重巒疊嶂。)
師小節(jié):詩人眼中的廬山,形狀、姿態(tài)各不相同。
。3)廬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壯麗、是險峻、還是幽秀?詩人為什么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呢?
(點撥:詩人站在廬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個面呢?所以無論詩人從什么角度看廬山,都只能看到廬山的一個——部分)
同時引導聯系《畫楊桃》,幫助學生理解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的結果也各不相同的道理。
師問:你碰到過這樣的情況嗎?舉個例子說一說。
四、品讀欣賞,積累詩句
播放廬山的風景,配樂朗讀。(師引發(fā)情感:在我們的眼前是成片的云霧遮擋著連綿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廬山,廬山時隱時現,看到如此美麗的風景,你們高興嗎?讓我們一起朗誦這首廣為流傳的〈〈題西林壁〉〉)
五、感悟寫法
作者是怎樣寫千姿百態(tài)的廬山風景?
學生匯報,教師點撥。
作者先寫游山所見,再談感受。全詩不僅是對廬山雄奇壯觀、千姿百態(tài)景象的贊美,而且還蘊含著人生的`哲理,內涵深刻,耐人尋味。
六、總結課文,拓展延伸
學了這首詩,你有什么收獲?你認為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的真面目?(要想對某個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實際的認識,就必須站在客觀的立場上,正如俗語所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保
1、課后積累蘇軾的其他詩句或描寫祖國壯麗山河的詩句。
2、將詩改寫成短文,加上自己的感悟。
附板書設計: 題西林壁
北宋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所見)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明理)
(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結果各不相同)
第二課時
一、引入
走出令人迷惑的廬山,我們再跟隨宋朝著名詩人陸游,到美麗的浙江紹興的山西村一飽眼福,好嗎?(板書詩題)
二、學習古詩
1、回憶上一節(jié)課我們是怎樣學的?
。▽W習過程中要善于指導學生積累學習方法,學以致用。正所謂“教是為了不教”。)
2、用上節(jié)課的學習方法學習這首古詩。
。1)自由讀詩,大體說說詩句寫了什么內容。
。ㄐ抡n程標準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動者,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自主學習。讓學生怎么想的就怎么說,要注意進行“用我口說我心”的訓練。)
。2)讀書上的注釋,再讀古詩,自讀自悟,說說詩句所表達的感情。
。3)合作學習,小組交流,進一步了解詩意。
。ㄟ@一環(huán)節(jié),教師讓學生在小組內協商合作,談各自的感受,如:可以每人講一句,也可以一人講,其他學生補充,教師要適時加入學生的學習研討,巡視指導,對表現好的給予表揚。)
(4)匯報小組學習情況,理解詩句意思,體會詩句的情感因素。如,可以這樣預設:
。ㄇ皟删渲v:山西村民家給客人備足了豐盛的飯菜。品味“莫笑”“足”等詞語,體會農家的熱情和樸實;后兩句寫詩人的感覺:山巒重重,水道彎彎,正懷疑前面無路時,忽然柳綠花紅又出現了一個美麗的村莊。這是詩人回憶來村的經歷,可以說是倒敘。由此可深入一步繼續(xù)問:這個村子美嗎?美得很,它在重山復水的保護下,在柳樹花草的掩映之中。)
三、品讀欣賞,感悟道理
1、引導學生在讀中體會詩人的感情,從中悟出道理。
(重點理解: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詩人對農家款待客人的豐厚和熱情,歷久不忘。這個村莊的風光更給了他深刻的啟示:經過坎坷曲折之后,往往會出現坦途。)
2、我們在什么情況下會產生“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你能舉個例子嗎?
。ā吧街亍币宦撌菤v來膾炙人口的名句,其意義不止于表現行路人的感受,現在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以無望,忽而絕處逢生,出現新的契機,增強克服困難的信心。)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中,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收獲、見解,其他同學進行補充、爭辯,這樣掀起學生自主學習的高潮,激起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火花。)
四、感悟寫法
作者怎樣寫出對農村生活的熱愛?
讓學生匯報,教師點撥。
作者先敘事,后寫景,寓情于景。整首詩無一字寫“游”,但我們從中不難發(fā)現作者的身影。這種影隨人移,情景交融的寫法使每兩句都構成一幅清新優(yōu)美的畫面,而詩人的風格也如詩人描繪的對象一樣樸實純真。學習時要讓學生體會這種寫法。
五、鞏固練習
1、背誦兩首古詩,默寫〈〈題西林壁〉〉。
2、說說下面詩句的意思。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六、作業(yè)
創(chuàng)作一首贊美家鄉(xiāng)的詩。
附:板書設計
游山西村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敘事)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寫景、議論)
古詩教學設計8
一、情感鋪墊:
1、我們來到人間,第一眼看到的是我們可親可敬的母親,今天老師給大家?guī)砹艘皇赘,仔細聽,跟著唱,有什么感受?播放《母親》
2、伴樂欣賞有關母愛的詩詞名句,一分鐘速記
十月胎恩重,三生報答輕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世間最難得者兄弟
兒行千里母擔憂萬愛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
養(yǎng)兒方知父母恩無悔無怨,無休無盡,可憐天下父母心
兒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貧世上最是母親親,斷了骨頭連著筋
母愛無所報,人生更何求為人父母天下大善,為人子女天下大孝
二、讀詩,了解背景
1、引入:就讓我們帶著對母親的崇敬走進的課堂,感受孟郊筆下那慈愛的母親,齊讀課題《游子吟》
2、簡介作者:唐代詩人孟郊出身貧寒,早年喪父,母親含辛茹苦撫養(yǎng)大他。41歲開始,母親鼓勵他進京應試,不中。50歲時,孟郊第三次赴考,不負母親期望中了進士,得了一個縣尉的職,立即接母奉養(yǎng)。想起母親的含辛茹苦,想起每次求學和赴考前母親一針一線給自己縫制衣服,盼望遠行的兒子平安歸來,認為自己難報答母親的深恩,于是寫下了這首詩。
3、朗讀詩歌
a、初詩古詩,注意詩中的生字和讀音,爭取讀得字正腔圓。暉(hui)
b、再讀,讀通順,注意停頓和節(jié)奏。
c、配樂范讀,指導學生讀出詩的韻律和音樂美感。
三、解詩,初識愛
1、師:母恩難報,用孟郊的話說是—生: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師:那誰知道是什么意思呢?
2、詩人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慨呢?帶著這樣的思索,再讀詩歌,借助注釋,爭取讀懂每句話及詩歌的大概意思。
3、檢查孩子們對這首詩的意思大概讀懂了多少?讀詩的時候,透過靜止的文字你看到了什么畫面?
四、品詩,深化愛
1、看圖,聽《游子吟》的歌曲,品讀詩歌,沉入文本,你看到了哪些畫面?
生討論交流,匯報:
師:夜已經很深了,母親還在昏黃的燈下縫著,補著,她摘下頭上的簪子撥了撥燈芯,燈光明亮了些,孟郊抬起頭來早已淚流滿面,透過婆娑的淚眼,母親幾十年含辛茹苦的身影又浮現在面前……
小時候,母親總是……
求學時,母親……
遠行前,母親拉著孟郊的手語重心長的說……
落榜了,孟郊垂頭喪氣回到家中,母親……
2、后一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是孟郊自己在捫心自問,在反問自己像小草一樣的心意能報答母親陽光般的深恩嗎?
3情感遷移:我們的媽媽呢?她為我們了什么?我們能報答嗎?
五、寫詩,升華愛
1、母親是偉大的,知道母親節(jié)是哪天嗎?
2、母親不分春夏秋冬,不管何時何地,也不論你成功失敗,始終陪伴你,母愛無處不在,那么我們該怎樣用行動來愛母親呢?
3、用上一個詞,一句話,一首詩,一首歌,一個符號贊美我們的母親,記錄下此時的感受吧!
4、我們這個世界之所以美好,是因為處處充滿了愛,有偉大無私的父母之愛,
師生之愛,朋友之愛,在愛的沐浴下,我們健康茁壯成長。面對這樣的愛,我們該怎樣呢?
教師贈言:讓我們學會關愛自己,關愛他人,關愛世間一切美好的東西,心存感恩,努力學習,報效祖國,報答父母吧!
5、播放《感恩的心》,結束課程。
古詩教學設計9
第一課時
↘談話導入,激發(fā)興趣
、佟奥稄慕褚拱,月是故鄉(xiāng)明!边h離故土的人,總會思念自己的家鄉(xiāng),這是人世間最美好的情感。同學們,你們學過哪些與“月”有關的詩詞呢?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②是呀,故鄉(xiāng)的月亮總是那么令人懷念,今天我們首先要學習的就是一首與“月”有關的詩。
、劢沂菊n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教師板書課題。出示字典中“泊”字的兩個音節(jié)(bó pō)及其不同的意義,選擇正確的讀音。齊讀
課題。)
↘查找資料,了解詩人
、僬n前,你們通過收集資料,都知道些什么呢?
。╝.“瓜洲”現在揚州的一小鎮(zhèn),位于長江北岸。
b.王安石,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詩人。)
②解題:“泊船瓜洲”(“泊”是“停泊” 的意思。)
↘整體把握,初步感知
、偃帻R讀,注意讀準字音。
、诟鶕⑨,四人小組討論詩句的意思并從中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感情。
③ 自由朗讀,并從詩中找出能集中表達詩人想回家的一個字。(“還”字)
↘緊扣“還”字,披文入情
、僮杂蓞R報:你學懂了什么?
、诟鶕䦟W生的匯報,相機引導學習。
a.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問:從這兩句詩句中你還體會到什么?
。ǹ商崾荆簭摹耙凰g”、“只”、“數重山”等詞去體會)
生:我能體會到作者離家非常近!
。ò鍟*家近──很想還)
b.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讀讀詩句,想象畫面。
◆推敲詩句用詞的準確。
將“綠”字與詩人曾想過的“到、過、入、滿”作對比,想一想詩人為什么最后選”綠”?
◆啟發(fā)想象:假如你來到江邊,望著僅僅一江之隔的對岸,而對岸的不遠處就是你離開很久、思念很久的家鄉(xiāng),此時你有何感想?
。ㄒx”明月何時照我還” )
◆引導學生概括詩人此時這種強烈的思鄉(xiāng)之情。(板書:思家切)
過渡:詩人思家切,可他能還嗎?(學生板書:不能還)
、壑笇W生朗讀,感悟體會詩人強烈的思鄉(xiāng)之情。
↘自主探究,感受詩境
、僬n文學到這里,你有什么疑問嗎?
(生可能提出以下問題:詩人為什么不能還?……)
、 討論、升華詩情:既然詩人已經離家很近了,而且他又這么渴望回到家鄉(xiāng)去,那他為什么不回去看看呢?
③學生先猜測有幾種可能,師再順勢簡介當時的時代背景。
。ㄔ娙藶榱烁母锎笥、為了國家大事,雖到家門卻不能還,為大家而舍小家的崇高境界,他從內心深處發(fā)出的“明月何時照我還”的強烈的思鄉(xiāng)情深深地震撼了我們。)
、芡阑フf詩意。
、莘帜信x古詩。
↘總結學法,自讀感悟
、倏偨Y學習方法:剛剛我們通過初讀詩句──緊扣題眼──朗讀感悟的方法學習了《泊船瓜洲》這首詩,下面我們繼續(xù)學習《秋思》。
、诔踝x詩句,了解詩人情況。
③合作學習,了解詩句大意。
a.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ǹ途勇尻枺忠娗镲L。心中涌起千愁萬緒,覺得有說不完、寫不盡的話需要傾吐,而一時間竟不知從何處說起,也不知如何表達。)
b.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fā)又開封。
(帶信的人將要出發(fā)的時候,我卻又打開了封好的信。)
、苤笇Ю首x,感悟情感。
↘咬文嚼字,體會“推敲”
、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嗎?這兩首詩中都因某個字用得特別妙而成為千古絕句,有誰知道是哪兩句詩、哪兩個字嗎?(綠、見)
②過渡:我們已經體會了“綠”字的妙用,那么秋風無形,何以用“見”,談談你的理解。
、蹘熤v解:秋風本無形,但它可使本葉黃落,百花凋零,給自然界帶來秋光秋色,因而雖無形可見,卻又處處可見。用“見”就將秋風與秋風所帶來的肅殺的秋景聯系起來,給讀者以暗示和聯想。
、芸偨Y:秋風無形,但處處可“見”;一個“綠”字,表達了眼前一片景,胸中無限情;一個“綠”字,使《泊船瓜洲》成了千古絕句;一個“綠”字,使王安石改字成了千古佳話,F在讓我們也來當一回王安石,推敲一下以下的句子該用什么字好。
、萏钭志毩暋
a.選擇最恰當的字填入括號內,并說說理由。
旺、濃、鬧
紅杏枝頭春意( )。
起、動、翻、皺、拂
風乍起,吹( )一池春水。
b.自由填字:
春風吹( )了樹梢,吹( )了小草,吹( )了河水,吹( )了花苞。
↘反復誦讀,指導背誦
①有感情朗讀全詩(自由練讀、指名讀、齊讀)
、谥笇П痴b。
第二課時
↘查找資料,了解詩人
①上節(jié)課,學習了兩首思念家鄉(xiāng)的古詩,今天繼續(xù)學習清代詞人納蘭性德所寫的《長相思》。課前通過收集資料,你們有哪些收獲呢?(從作者生平及作品內容等方面進行交流。)
、诤喗樽髡呒{蘭性德。納蘭性德是清初滿洲貴族人士中,文學造詣很深,藝術成就很高的詞人。他的作品大多數反映滿洲貴族的生活情調,盡管缺少廣泛的社會意義,但情真意切,顯現著一種華貴的悲哀,一種優(yōu)美的感傷。他和朱彝尊、陳維嵩被稱之為清代”詞家三絕”。
、圻@首詞作于康熙十二年(1681)。是作者隨康熙皇帝東巡到山海關的.途中所作。
④納蘭性德善作詞,反對模仿,強調獨出心裁!伴L相思”,詞牌名,內容多寫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思念。
↘自查釋疑,讀懂詩句
①學生試讀。思考:這首詞寫了什么內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②學生試講,逐句理解。(注意書上的注解。)
a.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
。ㄗ哌^一段山路,又走過一段水路,我向榆關那邊行。夜深了,周圍千百座帳篷里亮著燈。)
b.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xiāng)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L兒刮了一更天,雪又下了一更天,刮得我心兒碎,連回鄉(xiāng)的夢都未做成。在我的家鄉(xiāng)啊,可沒有這樣
的風云交加的聲音。)
、墼佻F形象。這首詞寫的是什么呢?
、苡^察插圖:想象作者深夜站在軍帳外,他在望何處?心里又在思念誰呢?
↘討論探索,感受詩境
、俑鶕鍒D,引導學生質疑:為什么詞人在夜深時無法入睡,這是怎樣的一種感情?
②討論探究,感受詩境。
。◤脑~的內容看,寫的是從軍出征的人對故鄉(xiāng)的思念之情。作者無法入睡就是因為思念家鄉(xiāng)、懷念親人。)
↘反復誦讀,體會詩情
、佥p聲自讀,想象詩中送別的情景,說說這首詩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
、谶@種思鄉(xiāng)之情作者是如何表達的?(觸景生情)
、塾懈星榈乩首x,體會詩情。
↘積累內化,拓展延伸
、俦痴b全詞。
、谒鸭磉_思鄉(xiāng)情感的詩詞,拓展閱讀。
古詩教學設計10
床前明月光 明亮的月光從窗戶外照進來。
疑是地上霜 把床前的地映得一片銀白,以為是一層白白的霜。
舉頭望明月 抬頭仰望天空,一輪又圓又亮的明月高高懸掛著。
低頭思故鄉(xiāng) 不由得低頭沉思,想起了心中懷念的故鄉(xiāng)!
活動目標:
1、能理解圖片的內容,學會念古詩:靜夜詩。
2、體驗詩中離開家鄉(xiāng)的人的思鄉(xiāng)之情。
3、鼓勵幼兒大膽地念古詩,培養(yǎng)他們專心學習的習慣。
活動準備:課件
活動過程:
1、出示課件:小朋友看一看,這個人怎么了?他在看什么?
2、幫助幼兒體驗古詩的意境。
師:這是一個離開家鄉(xiāng)的人,離開了媽媽的人,當天黑下來的時候,他就特別的想自己的家,想自己的媽媽,想家里的親人。
3、師示范念古詩,邊講解古詩含義:
床前明月光 明亮的月光從窗戶外照進來。
疑是地上霜 把床前的地映得一片銀白,以為是一層白白的霜。
舉頭望明月 抬頭仰望天空,一輪又圓又亮的明月高高懸掛著。
低頭思故鄉(xiāng) 不由得低頭沉思,想起了心中懷念的`故鄉(xiāng)!
4、理解字詞
疑 懷疑,誤任務的意思。
舉頭 抬起頭,舉是抬的意思。
思 思念,想念。
5、幼兒學習古詩,邊作指導。
師:我們一起來年一遍,能用響亮的聲音念古詩。
6、反復的練習,請幼兒上來表演。
師:請小朋友上來表演給大家看。
7、為古詩創(chuàng)編動作,幫助幼兒進一步的掌握。
師:誰能給古詩編上動作呢?加上動作來念古詩。
8、講評。給專心的幼兒頒發(fā)獎品。
古詩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1、通過查字典或有關資料,初步了解詩句的意思,能夠大致理解詩句中描述的情景。
2、想象詩句描繪的景象,引導學生理解“身在最高層”和“身在次山中”看峰、認識事物的不同,理解詩句蘊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讀兩首詩,并背誦、默寫。
教學過程:
登飛來峰
。ㄋ危┩醢彩
飛來峰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一、讀詩題,老師作簡要提示,理解詩題,簡介作者。(飛來峰:杭州西湖靈隱寺附近。)
二、初讀古詩,自學檢查。
思考:
1、這是一首寫什么的詩?
2、詩人看到的是一幅怎樣的景象?
三、深入理解詩句。
1、飛來峰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理解“尋”、“聞說”。
理解詩意:“我”登上飛來峰頂高高的塔,聽說每天黎明雞叫的時候,在這兒可以看見太陽升起。
2、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理解“緣”。
詩人為什么“不畏浮云遮望眼”?
3、讀古詩,說說詩人寫這首古詩有什么用意?
四、用自己的話說古詩的大意。
五、指導朗讀。
六、練習背誦。
題西林壁
。ㄋ危┨K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次山中。
一、介紹詩人“蘇軾”,回憶學過的蘇軾的詩,導入新課。
二、解題:西林壁,即西林寺的墻壁,西林寺在廬山北麓。
三、理解詩意。
1、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詩意:從正面橫著看廬山,是連綿起伏的雄偉山嶺;從側面看廬山,是峭拔高峻的.山峰。
2、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次山中。
詩意:看不清,認不準廬山真實的雄偉山勢。只因為自己在廬山之中,看來看去,只能看見廬山的一部分,不可能一眼看到廬山的全貌。
3、齊讀古詩,指導朗讀,評議。
四、思考:
1、哪些詩句寫景?哪些詩句說理?
2、“只緣身在此山中”詩人所指的只是廬山一座山嗎?你對此還有什么理解?
一、自己的話說說古詩的大意,體會詩人寫詩的用意。
六、練習背誦。
七、拓展延伸:
1、補充李白的《望廬山瀑布》、王之渙的《登鸛雀樓》,對比地讀一讀,增加積累。
說說自己登山觀景的體會。
古詩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7個生字,正確、流利朗讀、背誦古詩。
2.理解詞中字詞的意思以及整首詞的意思。
3.想象詞所描繪的情景,并能夠用自己的筆觸描寫詩中畫面,體會詩中情感。
教學重點:
理解詞中字詞的意思以及整首詞的意思。
教學難點:
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牧童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大家聽說過“八仙過!钡墓适聠?呂洞賓到底是不是神仙我們不知道,但歷史上確實有呂洞賓其人,他原名叫做“呂巖”,是唐代人。呂巖考過科舉,做過縣令。后來唐代暴發(fā)了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時局動蕩,呂洞賓就帶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大家想不想了解這個人呢?就和老師一起走進這首傳言是呂洞賓寫的詩中吧。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牧童》。
(二)整體感知
1.自由讀古詩,讀通順,讀流利。
2.小組齊讀古詩、互評、互相正音。
(教師強調“蓑”字的讀音和寫法)
3.再自由讀詩,把不理解的詞語勾畫出來。
4、學生反饋并質疑。(師適時板書并回答學生的質疑)
鋪,鋪開。
弄,逗弄。
飽飯,吃飽了飯。
蓑衣:棕或草編織的外衣,用來遮風避雨。
臥月明:躺著觀看明亮的月亮。
5.出示問題:你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大意嗎?
再讀古詩,利用工具書和學習資料進行“小組學習”。
(給學生充足的時間進行自主學習,交流討論。)
7.根據學生回答,教師適時小結出各詩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誰鋪開在地上一樣,方圓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風中隱約傳來三四牧童聲悠揚的笛聲。
牧童放牧歸來,在吃飽晚飯后的黃昏時分。
他連蓑衣都沒脫,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8.全班齊讀此詩。
(三)深入研讀
1.教師配樂朗讀,學生閉目想象。
2.學生反饋,把所想象到的畫面說給大家聽。
3.學生配樂朗讀,邊讀邊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4.體會到什么,迅速寫下來,與小組同學交流。
5.全班交流所體會到的思想感情,教師加以引導:
(詩人向往寧靜淡泊,饑來即食,困來即眠,無牽無掛,自由自在的生活。)
(四)拓展延伸
1.自由讀詩,帶著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思想感情朗讀。
2.比賽讀詩,單個比,小組比,男女生比。(教師適當點撥抑揚頓挫)
3.伴樂,全班一起誦讀全詩。
(五) 小結
同學們學習了《牧童》這首詩,說說牧童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
以隨機點名的方式請學生做出總結。
(六)作業(yè)
1、預習剩下的兩首詩
2、搜集八仙過海的故事,下節(jié)課來講一講。
古詩教學設計13
教材分析及教學理念:
這是兩首贊美春天的好詩,它們詩中有畫,靜中有動,有聲有色,為我們描繪出兩幅春意盎然的美麗圖畫。
古詩教學重在激發(fā)學生的情趣:這里的“情”是指從詩中感悟到的思想感情;“趣”指的是閱讀古詩的興趣。重視朗讀。不管是領會詩的涵義,還是體味其美的意境,都離不開朗讀。朗讀能激發(fā)想象,強化積累,培養(yǎng)語感,所以,朗讀必須貫穿于古詩學習的全過程。同時,針對小學生,情境創(chuàng)設也很重要,它可以把抽象的詩句變?yōu)樾蜗笊鷦拥漠嬅,便于學生輕松愉快地感悟古詩。
學校及學生狀況分析:
我校是西安市雁塔區(qū)的一所位于城鄉(xiāng)結合部的小學。大部分學生為農村進城務工人員子女,而且班額較大,這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國家級實驗區(qū),我區(qū)教師至少經過區(qū)一級新課程培訓,在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上都有很大轉變。相應的,學生們也變得視野更開闊,思維更敏捷,獨立學習能力與合作意識、創(chuàng)新能力都得到很大發(fā)展。四年級學生學習古詩有一定的基礎,而且大部分學生早已熟背本課兩首古詩。
教學目的:
1、理解詩句,能進入詩人描繪的春意盎然,生機勃勃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古詩。
3、體會詩人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感受詩人愉悅的心情。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春天畫面的圖片資料。
2、學生準備收集描寫春天的古詩。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江畔獨步尋花》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現在正是春暖花開的季節(jié),歷代詩人留下了許多贊美春天的詩句,誰能背一首給大家聽一聽?(1―2生背)今天我們再學一首杜甫的詩:《江畔獨步尋花》(板書題目)
2、交流找到的有關杜甫的資料。
3、解題:看圖,猜題意,交流。
江畔:江邊獨步尋花:獨自一人一邊散步,一邊賞花。
二、理解詩意
1、自學。指導方法:邊讀詩,邊看圖,畫出不明白的詞句。
2、出示全詩,交流自己理解的詞或句。
。1)(要求用自己的話說詩意,只要說出大概意思,就給以適當鼓勵)要求查工具書,解決“蹊”;幫助學生理解詞語:“留連”。
。2)再說詩意。
3、體會詩的意境,有感情地朗誦。
。1)詩中描繪的景色美嗎?除了這些,還可能有什么?閉目想象這一美景。
(2)結合春天景色的圖片,用自己的話描繪這幅景象。
。3)動手畫一畫,做畫配詩,(交流、評議)
[點評:古來詩畫是一家,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是詩人追求的藝術境界,也是我們感悟的方向。在要求學生熟讀古詩,理解古詩的意思的基礎上,舉行“好畫配好詩”的活動,不僅能激發(fā)大家學習的興趣,還能檢驗同學們是否真正理解了詩意。整合課程,激發(fā)興趣,調動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這正是新課標所提倡的學習方式。]
(4)自由練讀。同桌合作讀。(要求注意讀出動靜相宜。)
(5)老師示范讀。(重點指導:邊讀邊看圖邊想象,置身美景中。)
。6)不拘形式練讀、背誦古詩。
三、拓展,作業(yè)。
1、自學杜甫的另一首寫花的詩《絕句》:“盡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毙〗M制出配詩圖來。
2、預習《游園不值》
板書:
江畔獨步尋花杜甫
黃四娘家/花/滿蹊,花
千朵萬朵/壓/枝低。多
留連戲蝶/時時/舞,花
自在嬌鶯/恰恰/啼。香
教學反思:本詩的意思并不難理解,但作者對春天的喜愛之情卻不能靠生硬的翻譯來加以一一對應。在這一課里,我給學生營造了一種情趣化的學習氛圍,以描述春景的方式來力圖讓學生獲得讀詩的'美感;尊重學生的閱讀感受,放飛他們想象力,讓他們以自己的語言和手中的畫筆來個性化地表達對春天的喜愛和對大自然的贊美之情。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游園不值》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背誦《江畔獨步尋花》。
2、板題《游園不值》。
3、交流詩人葉紹翁的資料。
二、理解古詩
1、自讀古詩,大體讀懂古詩,提出疑難問題。
2、交流釋疑。要求查工具書,解決“屐、扉”。
3、結合插圖,用自己的話說說詩意。
(1)小組討論“小扣柴扉久不開”的原因,體會當時詩人的心情。
。2)看圖,進一步體會詩人看到“一枝紅杏出墻來”時的心情。
(3)抓住機會,指導朗讀。
[點評:用小組討論的形式使學生獲得充分發(fā)表觀點的機會,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合作意識。]
4、詩人沒有進園,他怎么知道“春色滿園”呢?
。1)你想園中應該是怎樣的景象?
(2)再次朗讀。(讀出春的生命力。)
5、指導有感情地朗讀。
。1)自由朗讀,背誦古詩。
。2)想象當時的情景,誰愿意做詩人來表演一下?
。ㄔ谠u議中要求學生演出詩人由失望、掃興到驚喜、愉快的心理變化。)
(3)指導朗讀。
三、拓展、作業(yè)
1、小組舉行朗誦比賽。(兩首詩任選)
2、任選本課中的一首古詩,改寫成短文。
。ǹ梢园炎约合胂蟪稍娙耍芽吹降、想到的都寫出來)
[點評:在朗誦和改寫中比較并體會了兩首詩的不同風格。]
3、自學“目積月累”中《吳興雜詩》
板書:
游園不值葉紹翁
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失望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驚喜
教學反思:在古詩教學中運用情境教學手段,孩子們會感到“易”、“趣”、“活”,學生的視野、思想也不再被禁錮在小小的教室里。通過表演,詩中那鮮明生動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及耐人尋味的哲理,都會深深地印到學生的腦海里。愛表演是學生的天性。學生要表演好,首先要熟讀課文內容,深入理解課文語言;其次要展開想象的翅膀,豐富課文內容。因此,課堂表演能促進學生正確理解并靈活運用課文語言,是學生進行語文實踐的有效方法。
總評:古詩的教學,感悟為重。小學古詩教學,目的在使他們在感悟中領會古詩意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所以我們應從學生實際出發(fā),為他們創(chuàng)造體驗、感悟的條件,把他們領入詩的意境,體驗詩人的感情,詩情畫意地教古詩,教出古詩的詩情畫意。當然,對于生活積累有限的小學生來說,體會意境是很難的,所以,我們除了牢牢抓住朗讀、背誦這樣的基本方法之外,還可以創(chuàng)設模擬場景,讓學生嘗試詩人的感受過程,畫一畫,議一議,想一想,演一演,問題就變得簡單多了。
古詩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
1.認識“簸”字,會寫“昌”“齡”“簸”“涯”4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古詩二首,默寫古詩。
3.理解詩句大意,展開豐富的想象,感受詩的意境,體味詩人內心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朗讀古詩,背誦古詩。感受古詩意境,體會詩人情感。
教學準備:課件。整理已經學過的邊塞詩。
教學時數: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古詩是中國古代文學中的一枝奇葩,是祖國極其珍貴的文化遺產。我們已經學習了很多古詩,你能給大家背誦一首邊塞詩嗎?
(學生背誦古詩,可以稍微提示一下:邊塞詩是指以邊塞自然風光或邊塞戰(zhàn)爭為題材的古詩,如以前學過的王翰和王之渙的同名詩《涼州詞》等)
2、“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這是盛唐詩人王翰的著名詩句,反映了人們對邊塞戰(zhàn)爭生活的厭倦與無奈。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千古名篇——王昌齡的《出塞》。
板書課題:出塞
二、初讀古詩,了解大意。
1、范讀古詩,了解詩人,老師邊板書邊指導書寫詩人名字——王昌齡。
王昌齡字少伯,長安人。唐代著名詩人,所作七言絕句成就最高,人稱“七絕圣手”。這首《出塞》曾經被后人推為七絕中的壓卷之作。
《出塞》是唐代詩人寫邊塞生活的詩常用的題目。
2、學生自由讀詩,要求讀通讀懂。
3、借助工具書、注釋,和同桌合作理解古詩大意。
4、指名誦讀,給多音字正音。
“教”字讀陰平調,“還”讀“huán”。
5、交流理解重點詞語。
秦時明月漢時關:不能理解為秦時的明月漢時的關,這里的秦、漢、關、月四字交錯使用,在修辭上叫“互文見義”,應該理解為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詩人暗示,這里的戰(zhàn)事自秦漢以來一直未間歇過,突出了時間的久遠!叭f里”指邊塞和內地相距萬里,是虛指。
但使:只要。
龍城飛將:指漢朝名將李廣。南侵的匈奴懼怕他,稱他為“飛將軍”。這里泛指英勇善戰(zhàn)的將領。
不教:不允許。
胡馬:指侵擾內地的外族騎兵。
度:越過。
陰山:在今內蒙古自治區(qū),古代常憑借它來抵御匈奴的南侵。
6、指名說全詩大意,有不同意見的可以補充。
大意歸納:
依舊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長久征戰(zhàn)在萬里之外的戰(zhàn)士還沒有回來。
只要鎮(zhèn)守龍城的飛將軍李廣還活著,就不會讓胡人的騎兵跨越過陰山。
三、品讀感悟,體會意境。
1、無奈與悲憤
、僦该x前兩句古詩。
、凇扒、漢”二字說明什么?(戰(zhàn)事之久)“萬里”說明什么?(征戰(zhàn)之苦)
、邸叭恕睘槭裁础拔催”?戰(zhàn)士不想回家嗎?結合“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談談你的理解。
④作為一介文人,面對國家連年征戰(zhàn),百姓生靈涂炭,詩人的心情怎么樣?
(引導學生揣摩詩人的無奈與悲憤。)
、輲е銓υ娋涞'理解朗讀這句詩。
2、懷念與希望
、冽R讀三、四句。
、谠鯓硬拍苁谷藗償[脫戰(zhàn)爭的侵擾呢?請談談你的理解。
、弁ㄟ^對漢代名將李廣和往日邊塞平靜生活的懷念,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一方面希望唐王朝也能起用得力干將來抵御胡馬的侵擾;另一方面也飽含了詩人對于起用良將后戰(zhàn)勝敵人、保衛(wèi)祖國的堅定信念。
、苤笇Ю首x。
四、總結方法,指導背誦。
1、根據本節(jié)課和以往的學習方法,試著總結古詩的學習方法。
2、復述全詩大意,指導背誦。
五、拓展閱讀,欣賞古詩。
從軍行
王昌齡
青海長云暗雪山,
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
不破樓蘭終不還。
六、作業(yè):搜集四首邊塞詩,自主積累古詩。
板書設計:
出塞(唐·王昌齡)
秦漢人未還無奈與悲憤
但使不教懷念與希望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新課。
1、指名背誦《出塞》或自己搜集的其它邊塞詩。
2、復述古詩《出塞》大意。
3、總結古詩學習方法:了解作者——朗讀全詩——理解大意——體會情感
二、自主學習,讀懂全詩。
1、小組合作學習古詩。出示學習要求:
、倩ハ嘟涣髻Y料了解作者劉禹錫。
、趯⒐旁娮x正確,讀流利。
、弁ㄟ^看注釋或查字典理解全詩大意。
、芨形蛟姷囊饩。
2、集體反饋。
、僦该x,糾正字音。
注意多音字“簸”,在“簸箕”中讀第四聲bò;讀bǒ時,是指用簸箕上下顛動,揚去糠秕、塵土等雜物。在詩中讀第三聲,是指風浪上下搖擺,表示風大浪大。
指導書寫“簸”字,利用拆字法識記字形。
、诮涣骼斫夤旁姶笠。
浪淘沙:唐代曲名,來自民間。
九曲:形容河流彎彎曲曲。
浪淘風簸:大風蕩起波浪,大浪沖走泥沙,形容風大浪大。
天涯:天邊。
古詩大意梳理成文:
曲曲折折的黃河卷起黃沙萬里,大風大浪從天邊奔流而下,F在,沿著黃河往上走,一直走到銀河去,到牛郎織女的家里去看看吧!
3、品味古詩意境。
、僮怨拧包S河”就與“雄偉”聯系在一起,你能從這首詩中找出體現黃河雄偉壯觀的詞語嗎?
②自由朗讀第三、四句,想象一下牛郎織女的家是什么樣子,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牛郎織女生活的天河恬靜而優(yōu)美,直上銀河,同去牛郎織女家,寄托了對寧靜的田園牧歌生活的憧憬。
4、指導朗讀全詩。
5、背誦全詩。
古詩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1.讀為主,再度中理解詩意。
2.讀中想象詩的意境,抒發(fā)情感。
3.復朗讀,熟記詩歌。
教學準備:古詩錄音,詩歌
教學過程:
一、 介紹作者:駱賓王 《詠鵝》
1.揭題《于易水送人》
2.講述荊軻刺秦王的故事。有很多詩人都以次內容寫過詩歌。
3.聽錄音。
4.自己讀詩,你讀懂些什么?
易水:河流名
燕單:燕國太子,名單。為了報仇,請勇士荊軻刺秦王,可惜沒有成功。
沒:死去
冠:帽子
5.解釋詩意:
在易水河邊,荊軻向送行的太子告別。他知道此去刺殺秦王,兇多青少,完全可能死在秦國,于是就大聲地唱起歌來:“猛烈的.風啊刮起來,易水冰冷;勇士離開了這里,也決不再回來。”荊軻唱著,慷慨激昂的連頭發(fā)也一根根豎起,好像把帽子都要頂起來。現在,雖然古代的勇士早已死去,但易河水呀,卻還是和當年一樣寒冷。
6.指導朗讀,提示:這是一首送別詩,但它寫得與眾不同,借用激昂壯別的歷史故事,沖淡了眼前與朋友分別的悲傷心情。
7.熟記成誦。
二、 送朱大入秦
1.介紹孟浩然,《春曉》
2.揭題,朱大,作者的一位朋友。秦,指長安(今山西西安一帶)。
3.自讀詩歌,你讀懂了什么?
游人:遠出的人。
五陵:長安郊外的五處皇帝陵墓。這里借指長安。
托:解下。
4.解釋詩意:
好朋友就要遠去,到那里探尋自己的政治前途。分手之際,我對他說,寶劍是價值干金的東西,它象征著一個人的雄心壯志。我把它解下來送給你,這劍寄托譬我的良好祝愿,愿你能從此大有作為。
5.指導朗讀,提示:
這是一首鼓勵友人努力奮斗的贈別詩,語義誠懇真切,表達了詩人自己不愿虛度一生的抱負。
【古詩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古詩教學設計02-26
古詩教學設計05-15
(精選)古詩教學設計05-15
古詩的教學設計06-04
古詩《村居》教學設計03-27
古詩《乞巧》的教學設計11-27
古詩教學設計【合集】05-15
【集合】古詩教學設計06-14
古詩教學設計【熱】06-15
古詩教學設計(精選21篇)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