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子昂《送魏大從軍》古詩背景注釋及賞析
送魏大從軍
陳子昂
匈奴猶未滅, 魏絳復從戎。
悵別三河道, 言追六郡雄。
雁山橫代北, 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 惟留漢將功。
背景:
本詩作于詩人在長安任職期間,是一首送朋友到邊塞從軍的贈別詩。作為唐代革新運動的啟蒙者,陳子昂一直強調(diào)漢魏風骨。這首詩就一掃同類題材的悲切之風,寫的慷慨激昂,很能代表陳子昂的文學主張。
注釋:
、拧靶倥q未滅”:指的是漢代驃騎將軍霍去病“匈奴未滅,無以家為也”的典故。
⑵“魏絳復從戎”:魏絳是春秋晉國大夫,他主張晉國與鄰近少數(shù)民族聯(lián)合,曾言“和戎有五利”,后來戎狄親附,魏絳也因消除邊患而受金石之賞,陳把魏絳“和”改成“從”,表明了其對當時邊事的看法,并希望友人像“多功”的魏絳一樣殺敵建功,保衛(wèi)邊疆。而有意思的是,魏絳和魏大恰巧同姓。
、恰皭潉e三河道,言追六郡雄”:六郡雄,原指上述地方的豪杰,這里專指西漢的趙充國!稘h書》中記載其為“六郡良家子”。
、取拔鹗寡嗳簧,惟留漢將功”:《后漢書·竇憲傳》中記載,竇憲為車騎將軍,大破北單于,登燕然山,刻石紀功而還。
賞析:
這是一首贈別詩,出征者是陳子昂的友人魏大(姓魏,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稱)。此詩不落一般送別詩纏綿于兒女情長、凄苦悲切的窠臼,從大處著眼,激勵出征者立功沙場,并抒發(fā)了作者的慷慨壯志。
首二句“匈奴猶未滅,魏絳復從戎”,讀來震撼人心。借此,我們可以清楚地意識到邊境上軍情的`緊急,也可以感覺到詩人激烈跳動的脈搏。首句暗用漢代威鎮(zhèn)敵膽的驃騎將軍霍去病“匈奴未滅,無以家為”的典故,抒發(fā)了以天下為己任的豪情。此處“匈奴”二字,是以漢代唐,借指當時進犯邊境的少數(shù)民族統(tǒng)治集團。詩人又把春秋時曾以和戎政策消除了晉國邊患的魏絳比作魏大,變“和戎”為“從戎”,典故活用,鮮明地表示出詩人對這次戰(zhàn)爭的看法,同時也從側(cè)面說明,魏大從戎,是御邊保國的壯舉。
三四兩句中,“三河道”點出送別的地點。古稱河東、河內(nèi)、河南為三河,大致指黃河流域中段平原地區(qū)!妒酚洝へ浿沉袀鳌氛f:“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此處概指在都城長安送客的地方!傲ぁ,指金城、隴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六郡雄”,原指上述地方的豪杰,這里專指西漢時在邊地立過功的趙充國。兩句的旨意是:與友人分別于繁華皇都,彼此心里總不免有些悵惘;但為國效力,責無旁貸,兩人執(zhí)手相約:要象漢代名將、號稱六郡雄杰的趙充國那樣去馳騁沙場,殺敵立功。此二句雖有惆悵之感,而氣概卻是十分雄壯的。
“雁山橫代北,狐塞接云中!边@兩句是寫魏大從軍所往之地。一個“橫”字,寫出雁門山地理位置之重要,它橫亙在代州北面;一個“接”字,既逼真地描繪出飛狐塞的險峻,又點明飛狐塞是遙接云中郡,連成一片的。它們組成了中原地區(qū)(三河道)的天然屏障。此處的景物并不在眼前,而是在詩人的想象之中,它可以是實寫,也可以是虛寫。地理位置的重要,山隘的險峻,暗示魏大此行責任之重大。這就為結(jié)句作了鋪墊。
因此,“勿使燕然上,惟留漢將功”二句作結(jié),便如瓜熟蒂落,極其自然。此處運用的典故,說的是東漢時的車騎將軍竇憲,他曾經(jīng)以卓越的戰(zhàn)功,大破匈奴北單于,又乘勝追擊,登上燕然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nèi)的杭愛山),刻石紀功而還。作者又一次激勵友人希望他揚名塞外,不要使燕然山上只留漢將功績,也要有我大唐將士的赫赫戰(zhàn)功。這在語意上,又和開頭二句遙相呼應。
全詩一氣呵成,充滿了奮發(fā)向上的精神,表現(xiàn)出詩人“感時思報國,拔劍起蒿萊”(《感遇》詩之三十五)的思想情操。感情豪放激揚,語氣慷慨悲壯,英氣逼人,讀來如聞戰(zhàn)鼓,有氣壯山河之勢。
【陳子昂《送魏大從軍》古詩背景注釋及賞析】相關文章:
《送魏大從軍》陳子昂古詩鑒賞01-19
陳子昂《送魏大從軍》古詩原文翻譯賞析點評08-10
《送魏大從軍》原文翻譯賞析01-14
送魏大從軍詩詞02-08
《送魏大從軍》唐詩鑒賞02-03
《送魏萬之京》古詩賞析08-04
送別古詩《送魏萬之京》賞析01-31
《送魏郡李太守赴任》古詩賞析02-27
送魏萬之京古詩翻譯及賞析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