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勵志:青春的價錢
許多“一無所有”的年輕人,對房子、汽車望眼欲穿,幾乎不惜犧牲一切。我則想說:如果你大學畢業(yè)時的褲子日后穿不進去了,這條褲子就不再屬于你了。怎么沒有人擔心自己對這條褲子能擁有多久呢?我這么說,是覺得人們越來越只用一把尺子衡量生活:買了什么牌子的車?買了多大的房?人家有了,我有了沒有?但大家都忘記了另外一把尺子:你為了得到,究竟失去了什么?
如今房奴、車奴充斥于世,這充分反映了這種單一價值觀對我們生活的塑造力。20多年前,我曾寫過一篇隨筆,講新婚之后我們夫妻二人的生活狀態(tài)。在我看來,當你買一件自己不真正需要的東西時,就開始受這個東西的奴役。比如,我要買一雙時髦的旅游鞋,立即會在家庭財政上戳個窟窿。為了補這個窟窿,就得抽出時間去掙錢,哪怕是干不想干的事情。這等于拿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去換這雙鞋。所以,我必須想一想:這雙鞋究竟有多重要?
這就是我們當時的生活狀況。當時我們倆只有我有工作,拿200多塊的死工資,無房無獎金,兩人在北京很難過下去。妻子則英文、日文俱佳,當時正趕上外企大舉進軍北京,機會多多。記得有一次,一家工廠的日本專家找不到翻譯無法工作,請她去幫3天忙,一天100塊。在那年月,這算是挺嚇人的報酬了。
可她從不多干。理由是:我們不會把自己的青春減價出售。我們結婚時一無所有,但都知道自己還年輕,要用青春追求新的生活,即出國留學。當時留學很難,而我的英語幾乎要從頭開始學。所以,我們很清楚,要盡可能把青春投入自己的發(fā)展。20年后,如果我們建立了自己的事業(yè),回首今天的艱辛,當是人生最為美好的時刻。難道就為了100塊一天給賣了?不賣,堅決不賣!
當然,生活要維持,必要的工作還是要干的。但是,如果我們除了食物外基本不消費,穿舊衣服,那么就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出去工作的需要,把青春最大限度地留給自己。就這樣,我們悶頭發(fā)奮4年,妻子先考取了耶魯大學的博士;缺乏英語才能的我,得以混了個家屬的資格跟去,因為在旁聽時小有表現(xiàn),也成了那里的學生。想想都是多虧沒有賤賣青春,留著給自己長了點本事。
到耶魯后,我先是家屬,后來讀碩士課程,免學費但無獎學金。那時妻子拿的全額獎學金,其實比當?shù)氐淖畹蜕罹還少幾百塊。那時也有些校內打工的機會,我們在沒有辦法時也干過一點,但只要生活能維持,就不會干。道理還是:青春不減價拍賣。
在美國的頭幾年,我的衣服幾乎全是街上鄰居搬家清理舊貨時買的,比如10美分一條的牛仔褲等等,尺寸不對也勉強湊合著穿。但那時卻是我們求知生涯中最珍貴的,那時一無所有的狀態(tài),其實是最為富足的。如今年過半百,回想起來,最為慶幸的還是:青春有價,沒有賤賣。當然,我們從來沒有忘了鍛煉身體,對褲子的所有權絕不肯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