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伊人久久大香线蕉一区,夜色福利少妇专区,亚洲日本va中文字带亚洲

    李開復給大學生的第三封信:成功、自信、快樂

    發(fā)布時間:2017-03-28  編輯:1002 手機版

       李開復給大學生的第三封信:成功、自信、快樂

       此前,我和中國學生的多次交流都是圍繞如何達到優(yōu)秀和卓越、如何成為領導人才而展開的。最近,在新浪網(wǎng)的聊天室和我收到的許多電子郵件中,我發(fā)現(xiàn)更多的中國學生需要知道的不是如何從優(yōu)秀到卓越,而是如何從迷茫到積極、從失敗到成功、從自卑到自信、從惆悵到快樂、從恐懼到樂觀。


    一個極端的例子是2004年2月發(fā)生在云南大學的馬加爵事件。馬加爵殘忍地殺害了自己的4名同學。但從馬家爵被捕后與心理學家的對話內容看來,他應該不是一個邪惡的人,而是一個迷失方向、缺乏自信、性格封閉的孩子。他和很多大學生一樣,迫切希望知道如何才能獲得成功、自信和快樂。


    我這一封信是寫給那些渴望成功但又覺得成功遙不可及,渴望自信卻又總是自怨自艾,渴望快樂但又不知快樂為何物的學生看的。希望這封信能夠帶給讀者一個關于成功的嶄新定義,鼓勵讀者認識和肯定自己,做一個快樂的人。也希望這封信能夠幫助讀者理解成功、自信、快樂是一個良性循環(huán):從成功里可以得到自信和快樂,從自信里可以得到快樂和成功,從快樂里可以得到成功和自信。


    成功就是成為最好的你自己
    美國作家威廉·?思{說過:“不要竭盡全力去和你的同僚競爭。你應該在乎的是,你要比現(xiàn)在的你強。”
    中國社會有個通病,就是希望每個人都照一個模式發(fā)展,衡量每個人是否“成功”采用的也是一元化的標準:在學?闯煽,進入社會看名利。尤其是在今天的中國,人們對財富的追求首當其沖,各行各業(yè),對一個人的成功的評價,更多地以個人財富為指標。但是,有了最好的成績就能對社會有所貢獻嗎?有名利就一定能快樂嗎?
    真正的成功應是多元化的。成功可能是你創(chuàng)造了新的財富或技術,可能是你為他人帶來了快樂,可能是你在工作崗位上得到了別人的信任,也可能是你找到了回歸自我、與世無爭的生活方式。每個人的成功都是獨一無二的。所以,凌志軍在其《成長》一書中得出的重要結論是“成為最好的你自己”。也就是說,成功不是要和別人相比,而是要了解自己,發(fā)掘自己的目標和興趣,努力不懈地追求進步,讓自己的每一天都比昨天更好。

    成功的第一步:把握人生目標,做一個主動的人
    在新浪聊天室里,當網(wǎng)友問我的人生目標是什么時,我是這么回答的:“人生只有一次,我認為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最大的影響力(impact),能夠幫助自己、幫助家庭、幫助國家、幫助世界、幫助后人,能夠讓他們的日子過得更好、更有效率,能夠為他們帶來幸福和快樂。”我回答這個問題時絲毫不需要思考,因為我從大學二年級起就把“影響力”當作自己的人生目標。
    對我來說,人生目標不是一個口號,而是我最好的智囊,它曾多次幫我解決工作和生活中的難題。我當初放棄在美國的工作,只身來到中國創(chuàng)立微軟中國研究院,就是因為我覺得后一項工作有更大的影響力,和我的人生目標更加吻合。此外,當我收到一封封迷茫學生的來信,給他們寫回信時,我也會想:“如何讓回信有更大的影響力?”我先后公開的三封“給中國學生的信”都是如此誕生的。
    馬加爵也悟出了他的人生目標,只可惜他是在案發(fā)被捕后才悟出的。他說:“姐,現(xiàn)在我對你講一次真心話,我這個人最大的問題就是出在我覺得人生的意義到底是為了什么?……在這次事情以后,此時此刻我明白了,我錯了。其實人生的意義在于人間有真情。”如果馬加爵能早幾個月悟出人生目標,他在做傻事前就會問問自己,充滿真情的父母、姐姐會怎么看待這件事?這樣,他可能就不會走上歧途了。
    所以,無論是為了真情,為了影響力,還是為了快樂、家人、道德、寧靜、求知、創(chuàng)新……一旦確定了人生目標,你就可以像我一樣在人生目標的指引下,果斷地做出人生中的重大決定。每個人的人生目標都是獨特的。最重要的是,你要主動把握自己的人生目標。但你千萬不能操之過急,更不要為了追求所謂的“崇高”,或為了模仿他人而隨便確定自己的目標。
    那么,該怎么去發(fā)現(xiàn)自己的目標呢?許多同學問我他們的目標該是什么?我無法回答,因為只有一個人能告訴你人生的目標是什么,那個人就是你自己。只有一個地方你能找到你的目標,那就是你心里。
    我建議你閉上眼睛,把第一個浮現(xiàn)在你腦海里的理想記錄下來,因為不經(jīng)過思考的答案是最真誠的;蛘撸阋部梢曰仡欉^去,在你最快樂、最有成就感的時光里,是否存在某些共同點?它們很可能就是最能激勵你的人生目標了。再者,你也可以想象一下,十五年后,當你達到完美的人生狀態(tài)時,你將會處在何種環(huán)境下?從事什么工作?其中最快樂的事情是什么?當然,你也不妨多和親友談談,聽聽他們的意見。

    成功的第二步:嘗試新的領域、發(fā)掘你的興趣
    為了成為最好的你自己,最重要的是要發(fā)揮自己所有的潛力,追逐最感興趣和最有激情的事情。當你對某個領域感興趣時,你會在走路、上課或洗澡時都對它念念不忘,你在該領域內就更容易取得成功。更進一步,如果你對該領域有激情,你就可能為它廢寢忘食,連睡覺時想起一個主意,都會跳起來。這時候,你已經(jīng)不是為了成功而工作,而是為了“享受”而工作了。毫無疑問的,你將會從此得到成功。
    相對來說,做自己沒有興趣的事情只會事倍功半,有可能一事無成。即便你靠著資質或才華可以把它做好,你也絕對沒有釋放出所有的潛力。因此,我不贊同每個學生都追逐最熱門的專業(yè),我認為,每個人都應了解自己的興趣、激情和能力(也就是情商中所說的“自覺”),并在自己熱愛的領域里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潛力。
    比爾·蓋茨曾說:“每天清晨當你醒來的時候,都會為技術進步給人類生活帶來的發(fā)展和改進而激動不已。”從這句話中,我們可看出他對軟件技術的興趣和激情。1977年,因為對軟件的熱愛,比爾·蓋茨放棄了數(shù)學專業(yè)。如果他留在哈佛繼續(xù)讀數(shù)學,并成為數(shù)學教授,你能想象他的潛力將被壓抑到什么程度嗎?2002年,比爾·蓋茨在領導微軟25年后,卻又毅然把首席執(zhí)行官的工作交給了鮑爾默,因為只有這樣他才能投身于他最喜愛的工作——擔任首席軟件架構師,專注于軟件技術的創(chuàng)新。雖然比爾·蓋茨曾是一個出色的首席執(zhí)行官,但當他改任首席軟件架構師后,他對公司的技術方向做出了重大貢獻,更重要的是,他更有激情、更快樂了,這也鼓舞了所有員工的士氣。
    比爾·蓋茨的好朋友,美國最優(yōu)秀的投資家,華倫·巴菲特也同樣認可激情的重要性。當學生請他指示方向時,他總這么回答:“我和你沒有什么差別。如果你一定要找一個差別,那可能就是我每天有機會做我最愛的工作。如果你要我給你忠告,這這是我能給你的最好忠告了。”
    比爾·蓋茨和華倫·巴菲特給我們的另一個啟示是,他們熱愛的并不是庸俗的、一元化的名利,他們的名利是他們的理想和激情帶來的。美國一所著名的經(jīng)管學院曾做過一個調查,結果發(fā)現(xiàn),雖然大多數(shù)學生在入學時都想追逐名利,但在擁有最多名利的校友中,有90%是入學時追逐理想、而非追逐名利的人。
    我剛進入大學時,想從事法律或政治工作。一年多后我才發(fā)現(xiàn)自己對它沒有興趣,學習成績也只在中游。但我愛上了計算機,每天瘋狂地編程,很快就引起了老師、同學的重視。終于,大二的一天,我做了一個重大的決定:放棄此前一年多在全美前三名的哥倫比亞大學法律系已經(jīng)修成的學分,轉入哥倫比亞大學默默無名的計算機系。我告訴自己,人生只有一次,不應浪費在沒有快樂、沒有成就感的領域。當時也有朋友對我說,改變專業(yè)會付出很多代價,但我對他們說,做一個沒有激情的工作將付出更大的代價。那一天,我心花怒放、精神振奮,我對自己承諾,大學后三年每一門功課都要拿A。若不是那天的決定,今天我就不會擁有在計算機領域所取得的成就,而我很可能只是在美國某個小鎮(zhèn)上做一個既不成功又不快樂的律師。
    即便如此,我對職業(yè)的激情還遠不能和我父親相比。我從小一直以為父親是個不茍言笑的人,直到去年見到父親最喜愛的兩個學生(他們現(xiàn)在都是教授),我才知道父親是多么熱愛他的工作。他的學生告訴我:“李老師見到我們總是眉開眼笑,他為了讓我們更喜歡我們的學科,常在我們最喜歡的餐館討論。他在我們身上花的時間和金錢,遠遠超過了他微薄的收入。”我父親是在70歲高齡,經(jīng)過從軍、從政、寫作等職業(yè)后才找到了他的最愛——教學。他過世后,學生在他抽屜里找到他勉勵自己的兩句話:“老牛明知夕陽短,不用揚鞭自奮蹄。”最令人欣慰的是,他在人生的最后一段路上,找到了自己的最愛。
    那么,如何尋找興趣和激情呢?首先,你要把興趣和才華分開。做自己有才華的事容易出成果,但不要因為自己做得好就認為那是你的興趣所在。為了找到真正的興趣和激情,你可以問自己:對于某件事,你是否十分渴望重復它,是否能愉快地、成功地完成它?你過去是不是一直向往它?是否總能很快地學習它?它是否總能讓你滿足?你是否由衷地從心里(而不只是從腦海里)喜愛它?你的人生中最快樂的事情是不是和它有關?當你這樣問自己時,注意不要把你父母的期望、社會的價值觀和朋友的影響融入你的答案。
    如果你能明確回答上述問題,那你就是幸運的,因為大多數(shù)學生在大學四年里都在摸索或悔恨。如果你仍未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那我只有一個建議:給自己最多的機會去接觸最多的選擇。記得我剛進卡內基·梅隆的博士班時,學校有一個機制,允許學生挑老師。在第一個月里,每個老師都使盡全身解數(shù)吸引學生。正因為有了這個機制,我才幸運地碰到了我的恩師瑞迪教授,選擇了我的博士題目“語音識別”。雖然并不是所有學校都有這樣的機制,但你完全可以自己去了解不同的學校、專業(yè)、課題和老師,然后從中挑選你的興趣。你也可以通過圖書館、網(wǎng)絡、講座、社團活動、朋友交流、電子郵件等方式尋找興趣愛好。唯有接觸你才能嘗試,唯有嘗試你才能找到你的最愛。
    我的同事張亞勤曾經(jīng)說:“那些敢于去嘗試的人一定是聰明人。他們不會輸,因為他們即使不成功,也能從中學到教訓。所以,只有那些不敢嘗試的人,才是絕對的失敗者。”希望各位同學盡力開拓自己的視野,不但能從中得到教益,而且也能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

    成功的第三步:針對興趣,定階段性目標,一步步邁進

    找到了你的興趣,下一步該做的就是制定具體的階段性目標,一步步向自己的理想邁進。
    首先,你應客觀地評估距離自己的興趣和理想還差些什么?是需要學習一門課、讀一本書、做一個更合群的人、控制自己的脾氣還是成為更好的演講者?十五年后成為最好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會有什么差別?還是其他方面?你應盡力彌補這些差距。例如,當我決定我一生的目的是要讓我的影響力最大化時,我發(fā)現(xiàn)我最欠缺的是演講和溝通能力。我以前是一個和人交談都會臉紅,上臺演講就會恐懼的學生。我做助教時表現(xiàn)特別差,學生甚至給我取了個“開復劇場”的綽號。因此,為了實現(xiàn)我的理想,我給自己設定了多個提高演講和溝通技巧的具體目標。
    其次,你應定階段性的、具體的目標,再充分發(fā)揮中國人的傳統(tǒng)美德——勤奮、向上和毅力,努力完成目標。比如,我要求自己每個月做兩次演講,而且每次都要我的同學或朋友去旁聽,給我反饋意見。我對自己承諾,不排練三次,決不上臺演講。我要求自己每個月去聽演講,并向優(yōu)秀的演講者求教。有一個演講者教了我克服恐懼的幾種方法,他說,如果你看著觀眾的眼睛會緊張,那你可以看觀眾的頭頂,而觀眾會依然認為你在看他們的臉,此外,手中最好不要拿紙而要握起拳來,那樣,顫抖的手就不會引起觀眾的注意。當我反復練習演講技巧后,我自己又發(fā)現(xiàn)了許多秘訣,比如:不用講稿,通過講故事的方式來表達時,我會表現(xiàn)得更好,于是,我仍準備講稿但只在排練時使用;我發(fā)現(xiàn)我回答問題的能力超過了我演講的能力,于是,我一般要求多留時間回答問題;我發(fā)現(xiàn)自己不感興趣的東西就無法講好,于是,我就不再答應講那些我沒有興趣的題目。幾年后,我周圍的人都夸我演講得好,甚至有人認為我是個天生的好演說家,其實,我只是實踐了中國人勤奮、向上和毅力等傳統(tǒng)美德而已。
    任何目標都必須是實際的、可衡量的目標,不能只是停留在思想上的口號或空話。制定目標的目的是為了進步,不去衡量你就無法知道自己是否取得了進步。所以,你必須把抽象的、無法實施的、不可衡量的大目標簡化成為實際的、可衡量的小目標。舉例來說,幾年前,我有一個目標是擴大我在公司里的人際關系網(wǎng),但“多認識人”或“增加影響力”的目標是無法衡量和實施的,我需要找一個實際的、可衡量的目標。于是,我要求自己“每周和一位有影響力的人吃飯,在吃飯的過程,要這個人再介紹一個有影響的人給我”。衡量這個目標的標準是“每周與一人一餐、餐后再認識一人”。當然,我不會滿足于這些基本的“指標”。擴大人際關系網(wǎng)的目的是使工作更成功,所以,我還會衡量“每周一餐”中得到了多少信息,有多少我的部門雇用的人是在這樣的人際網(wǎng)中認識的。一年后,我的確從這些衡量標準中,看到了自己的關系網(wǎng)有了顯著的擴大。
    制定具體目標時必須了解自己的能力。目標設定過高固然不切實際,但目標也不可定得太低。對目標還要做及時的調整:如果超出自己的期望,可以把期望提高;如果未達到自己的期望,可以把期望調低。達成了一個目標后,可以再制定更有挑戰(zhàn)性的目標;失敗時要坦然接受,認真總結教訓。
    最后,再一次提醒同學們,目標都是屬于你的,只有你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制定最合適的目標,主動提升自己,并在提升過程中客觀地衡量進度,這樣才能獲得成功,才能成為更好的你自己。
    自信是自覺而非自傲
    自信的人敢于嘗試新的領域,能更快地發(fā)展自己的興趣和才華,更容易獲得成功。自信的人也更快樂,因為他不會時刻擔心和提防失敗。
    很多人認為自信就是成功。一個學生老得第一名,他有了自信。一個員工總是被提升,他也有了自信。但這只是一元化的成功和一元化的自信。
    其實,自信不一定都是好事。沒有自覺的自信會成為自傲,反而會失去了別人的尊重和信賴。好的自信是自覺的,即很清楚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自覺的人自信時,他成功的概率非常大;自覺的人不自信時,他仍可努力嘗試,但會將風險坦誠地告訴別人。自覺的人不需要靠成功來增強自信,也不會因失敗而喪失自信。

    給中國學生的第三封信:成功、自信、快樂(下)

    自信的第一步:不要小看自己,多給自己打氣
    “自”信的關鍵在于自己。如果你自己總認為自己不行,你是無法得到自信的。例如,馬加爵曾說:“我覺得我太失敗的,同學都看不起我……很多人比我老練,讓我很自卑。”雖然馬加爵很聰明也很優(yōu)秀,但他從沒有真正自信過。
    自信的秘密是相信自己有能力。中國古諺:“天生我才必有用”,“一枝草,一點露”,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性和長處,值得看重和發(fā)揮。我記得我11歲剛到美國時,課堂上一句英語都聽不懂,有一次老師問“1/7換算成小數(shù)等于幾?”我雖然不懂英文,但認得黑板上的“1/7”,這是我以前“背”過的。我立刻舉手并正確回答了這個問題。不會“背書”的美國老師詫異地認為我是個“數(shù)學天才”,并送我去參加數(shù)學競賽,鼓勵我加入數(shù)學夏令營,幫助同學學習數(shù)學。她的鼓勵和同學的認可給了我自信。我開始告訴自己,我有數(shù)學的天分。這時,我特別想把英文學好,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學習更多的數(shù)學知識。這種教育方式不但提高了我的自信,也幫助我在各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中國式教育認為人的成長是不斷克服缺點的過程,所以老師更多是在批評學生,讓學生彌補最差的學科。雖然應把每科都學得“足夠好”,但人才的價值在于充分發(fā)揮個人最大的優(yōu)點。美國蓋洛普公司最近出了一本暢銷書《現(xiàn)在,發(fā)掘你的優(yōu)勢》。蓋洛普的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大部分人在成長過程中都試著“改變自己的缺點,希望把缺點變?yōu)閮?yōu)點”,但他們卻碰到了更多的困難和痛苦;而少數(shù)最快樂、最成功的人的秘訣是“加強自己的優(yōu)點,并管理自己的缺點”。“管理自己的缺點”就是在不足的地方做得足夠好,“加強自己的優(yōu)點”就是把大部分精力花在自己有興趣的事情上,從而獲得無比的自信。
    凌志軍的《成長》一書里還有很多得到自信的例子:微軟亞洲工程院院長張宏江說他從小就“相信我是最聰明的。即使再后來的日子里我常常不如別人,但我還是對自己說:我能比別人做得好”;微軟亞洲研究院的主任研究員周明小時候在“學生勞動”中刷了108個瓶子,打破了紀錄,從而獲得自信。他說:“我原來一直是沒有自信心的,但是這件事給了我自信。這是我一生中最快樂的經(jīng)驗,散發(fā)著一種迷人的力量,一直持續(xù)到今天。我發(fā)現(xiàn)了天才的全部秘密,其實只有6個字:不要小看自己。”
    自信是一種感覺,你沒有辦法用背書的方法“學習”自信,而唯一靠“學習”提升自信的方法是以實例“訓練”你的大腦。要得到自信,你必須成為自己最好的拉拉隊,每晚入睡前不妨想想,今天發(fā)生了什么值得你自豪的事情?你得到了好的成績嗎?你幫助了別人嗎?有什么超出了你的期望嗎?有誰夸獎了你嗎?我相信每個人每天都可以找到一件成功的事情,你會慢慢發(fā)現(xiàn),這些“小成功”可能會越來越有意義。
    有個著名教練在每次球賽前,總會要求隊員回憶自己最得意的一次比賽。他甚至讓隊員把最得意的比賽和一個動作(如緊握拳頭)聯(lián)系起來,以便使自己每次做這個動作時,就會下意識地想到得意的事,然后在每次比賽前反復做這個動作以“訓練”大腦,提升自信。
    希望同學們都能成為自己最好的拉拉隊,同時多結交為你打氣的朋友,多回味過去的成功,千萬不要小看自己。

    自信的第二步:用毅力、勇氣,從成功里獲得自信,從失敗里增加自覺

    當你感覺到自信時,無論多么小的成功,你都會特別期望再一次得到自己或別人的肯定,這時,你需要有足夠的毅力。只要你有毅力,就會像周明所說的那樣,“什么事情只要我肯干,就一定可以干好。你能學會你想學會的任何東西,這不是你能不能學會的問題,而是你想不想學的問題。如果你對自己手里的東西有強烈的欲望,你就會有一種堅韌不拔的精神,尤其當你是普通人的時候。”
    有時,你可能沒做過某一件事,不知道能不能做成。這時,除了毅力外,你還需要勇氣。我以前在工作中,一般的溝通沒有問題,但到了總裁面前,總是不敢講話,怕說錯話。直到有一天,公司要做改組,總裁召集十多個人開會,他要求每個人輪流發(fā)言。我當時想,既然一定要講,那不如把心里話講出來。于是,我鼓足勇氣說:“我們這個公司,員工的智商比誰都高,但是我們的效率比誰都差,因為我們整天改組,不顧到員工的感受和想法……”我說完后,整個會議室鴉雀無聲。會后,很多同事給我發(fā)電子郵件說:“你說得真好,真希望我也有你的膽子這么說。”結果,總裁不但接受了我的建議,改變了公司在改組方面的政策,而且還經(jīng)常引用我的話。從此,我充滿了自信,不懼怕在任何人面前發(fā)言。這個例子充分印證了“你沒有試過,你怎么知道你不能”這句話。
    有勇氣嘗試新事物的同時,也必須有勇氣面對失敗。大家不能只憑匹夫之勇去做注定要失敗的事。但當你畏懼失敗時,不妨想一想,你怕失去什么?最壞的下場是什么?你不能接受嗎?在上面的例子中,如果總裁否定了我的看法,他會不尊重我嗎?不但不會,別人很可能還會認為我勇氣可嘉。而且,自覺的人會從失敗中學習,認識到自己不適合做什么事情,再提升自己的自覺。因此,不要畏懼失敗,只要你盡了力,愿意向自己的極限挑戰(zhàn),你就應為自己的勇氣而自豪。
    一個自信和自覺的人,如果能勇敢地嘗試新的事物,并有毅力把它做好,他就會從成功里獲得自信,從失敗里增加自覺。

    自信的第三步:自覺地定具體的目標,虛心地聽他人的評估

    培養(yǎng)自信也要設定具體的目標,一步步地邁進。這些目標也必須是可衡量的。我曾把我在總裁面前發(fā)言的例子講給我女兒聽,因為她的老師認為她很害羞,在學校不舉手發(fā)言,我希望鼓勵她勇于發(fā)言。她同意試一試,但她認為只有在適當?shù)臅r候,有最好的意見時才愿意發(fā)言。但是,我認為有了“最好的意見”這個主觀的評估,目標就很難衡量。于是,我和她制定了一個可衡量的、實際的目標:她每天舉一次手,如果堅持一個月就有獎勵。然后,我們慢慢增加舉手的次數(shù)。一年后,老師注意到,她對課堂發(fā)言有了足夠的自信。
    自信絕非自我偏執(zhí)、不容許自己犯錯,或過度自我中心,失去客觀的立場。我有個絕頂聰明的同事,他一生認準了“我永遠不會錯”這句“真理”。他表現(xiàn)得無比自信,一旦證明他某句話是對的,他就會提醒所有人幾個月前他早就說過了。但因為他幾乎是為了自信而活著,一旦證明他某句話是錯的,他就會顧左右而言他,或根本否認此事。雖然他的正確率高達95%,但5%的錯誤讓他失去了自己的信譽和他人的尊敬。這個例子告訴我們,自傲的自信或不自覺的自信甚至比不自信更加危險。
    情商中的自覺有兩個層面:對自己和環(huán)境皆能俱到,掌握主客觀的情勢。有自覺的人不會過度地自我批評,也不會天真地樂觀,他們能客觀地評估自己。所以,他們會坦誠地面對自己的能力極限,不會輕易地接受自己能力范圍外的工作。當然,他們仍樂于接受挑戰(zhàn),但會在接受挑戰(zhàn)時做客觀的風險評估。這樣的人不但對自己坦誠,對他人也坦誠。坦誠地面對失敗會得到別人的信賴,因為他們知道你接受了教訓。坦誠地面對自己的缺點也會得到別人的尊敬,因為他們知道你不會自不量力。所以,自覺的人容易成功,也容易自信。
    自覺的人不但公平地評價自己,還主動要求周圍的人給自己批評和反饋。他們明白,雖然自己很自覺,但別人眼中的自己是更為重要的。一方面,別人眼中的自己更為客觀,另一方面,別人眼中的自己才是真正存在的自己(“Perception is reality”),也就是說,如果別人都認為你錯了,只有你自認為沒有錯,那么在社會、學;蚬狙壑,你就是錯了。所以,你必須虛心地理解和接受別人的想法,而且以別人的想法作為最終的目標。比如,我女兒可以每天評估自己的發(fā)言,但最終,只有當老師和同學們認為她是個開朗的、有想法的學生時,她才達到了最終的目標。
    獲得坦誠的反饋特別是負面的回饋并不容易。所以,你最好能有一些勇敢坦誠的知心好友,他們愿意在私下對你說真心話。當然,你不能對負面的反饋有任何不滿,否則你以后就聽不到真心話了。除了私下的反饋外,在美國的公司里,還有一種“360度”意見調查,可以對員工的上司、下屬同時做多方面的調查。因為這種調查是匿名的,它往往能獲得真實的意見,如果很多人都說你在某方面仍須改進,這樣的說法就比自己的或老板的看法更有說服力。雖然在學校里沒有這種正式的調查,但是你仍然可以盡力地去理解他人對你的想法。我的父親常教誨我們凡事謀之于眾,就是指開放心胸,切勿以井觀天,局限了自己的視野。
    馬加爵說:“同學都看不起我。”其實,如果他有勇氣向他信任的同學求證,他也許會發(fā)現(xiàn)自己錯怪了同學,也許會發(fā)現(xiàn)交錯了朋友,也許會證實同學確實看不起他并了解其中的原因,然后自我改進。坦誠的交流和真心的朋友或許都可以幫助馬加爵避免悲劇的發(fā)生。
    有自覺的人會為自己制定現(xiàn)實的目標,客觀地衡量自己,并會請他人幫助評估。這樣的人能持續(xù)提升自己的自信,并能避免自信發(fā)展為自傲。
     
    快樂比成功更重要

    科學研究證明:心情好的人最能發(fā)揮潛力;快樂能提高效率、創(chuàng)造力和正確決策的概率;快樂的人有開明的思想,愿意幫助別人。但與其說快樂帶來成功,還不如說成功的目的是帶來快樂。我曾建議同學們追逐自己的理想和興趣,其實做自己理想的、有興趣的事情就是一種快樂。所以,快樂比成功更應成為我們的最終目標。

    快樂的第一步:接受你的父母、環(huán)境、自己
     
    不快樂的人總對一些無奈的事生悶氣,不喜歡自己、父母和老師,不愿意讀枯燥的書、不愿意應付考試。對于這些無奈的事,我希望同學們能學會坦然地接受它們。
    在所有“不能改變的事情” 中,最不能改變的是父母,最應接受的也是父母。有不少學生說:“父母不理解我,不接受我,不體會我的想法,總要求我用他們的價值觀和理念來做事、讀書、求學。所以我總是避開他們,越來越孤獨。”對這些同學,我的回答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你應該接受你的父母,千萬不要因為感覺父母不理解你而自我封閉。父母的成長環(huán)境不同,思維方式不同,他們對成功的定義可能也不同,對你的期望與你對自己的期望就有較大的差異。但他們人生的路走得比你長,經(jīng)驗比你豐富,你不能先入為主地排斥他們。另外,你必須理解,父母是世界上最愛你的人,他們也是唯一可以無條件為你付出的人,你應該無條件地接受你的父母。作子女的經(jīng)常把父母親過度理想化,而疏忽了絕大多數(shù)的父母,在他們生長的環(huán)境中,比我們更為匱乏、不足,他們可能沒有機會學習如何當一個稱職的父母,但以他們的條件,也盡力了。如果我們鄙視、排斥父母,無異是對自己生命的來源不敬,那如何能快樂?
    第二,你可以試著去改變父母的想法,但你首先應反問,你理解和接受你的父母嗎?你能體會父母的想法嗎?當你抱怨父母總是期望你完美時,難道你不也是在期望父母完美嗎?凌志軍建議說:“父母對你們的期望沒有錯,只是你們應該讓父母了解,你們對他們的期望。”所以,在要求他們理解你之前,你應先去理解他們,這樣才能更成功地和他們溝通。相互了解后,也許你們仍有不同意見但能彼此諒解,也許你或他們會改變原來的看法而達到共識。為此,你首先應和父母建立一個坦誠的溝通關系。也許起初你們會覺得別扭,但我相信你們很快就會體會到親情與溫馨。
    除了接受父母,你還應接受環(huán)境中不能改變的事情。有些同學期望著不必考他們認為沒用的題目,不必上他們認為沒用的課,不必聽他們不信任的老師講課。但在社會中生存,我們必須學會接受那些不能改變的事。凌志軍說:“如果我遇到‘應該做的事情’和‘喜歡做的事情’之間的沖突,我會給自己安排一個時間表,每天在規(guī)定的時間里完成‘應該做的事情’——時間表能激勵你集中精力并提高效率。然后去做‘喜歡做的事情’。”人生是有限的,大家應把有限的時間用在“喜歡做的事情”上,但必須先把“應該做的事情”做得足夠好。
    最無謂的“發(fā)愁”就是對自己不滿意。這不但浪費了時間,而且會造成事倍功半。所以,同學們一方面要培養(yǎng)自己的自信,以每一個小的成功來激勵自己,另一方面也必須能接受自己,理解你們是為自己而生活的。為自己而生活就是要為了自己的快樂、興趣和人生目標而努力,不要活在別人的價值觀里。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沈向洋小時候一直活在別人的價值觀里,為了“第一名”拼命,但是有一天,“我忽然意識到原來的想法錯了。打敗別人,得第一名,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能不能學會尊重你自己,能不能發(fā)現(xiàn)自己的價值在哪里。”
    當你開始為自己而生活,接受并喜歡你自己,接受并接近你的父母,接受環(huán)境中不能改變的事情,你就會發(fā)現(xiàn)你開始快樂了。

    快樂的第二步:宣泄你的情感,控制你的脾氣

    心理學家認為,馬加爵“在精神上一直是孤獨的,因為他總不愿與人交流,不愿說出自己真實的感受……是一個情緒反應相當激烈的人,但是他外表上又是一個相當壓抑的人。”馬加爵給親人的信上也寫道:“我這個人動情的話歷來就講不出口。”如果馬加爵能直接地宣泄自己的感情,他也許可以防止悲劇發(fā)生。事后馬加爵也想到:“逃亡的時候覺得自己傻,可以選擇吵架就算了,沒有必要殺人。”
    中國人總認為矜持、含蓄是美德。但我認為,在今天的時代里,直截了當?shù)臏贤ǜ鼮橹匾。拐彎抹角、言不由衷、瞻前顧后、當面不說、背后亂講都是壞習慣。有一位中國老板和他的下屬吵架,他問我是不是該請第三者調解,我給他的建議是:因為這是情感的事情,你應該直接去和下屬溝通;第三者為了做和事佬,可能會說出違背你或你的下屬意愿的話(例如謊稱你已經(jīng)認錯,但其實你沒有),這反而會造成更多的麻煩。
    當然,在情感問題上,直接溝通也需要技巧。例如,那位老板如果第一句話就對下屬說:“你錯了,但是我不和你計較。”那么下屬肯定會反感。如果老板說:“你在那么多人面前罵我,很顯然是你想搶我的工作。”結果就更不堪設想。顯然,當你直接溝通時,不要論對錯,不要猜測別人的動機,更不要再趁機補一句。最有效的溝通就是直接談到你的感情,比如那位老板可以說:“當你在那么多人面前罵我時,我感到失去尊嚴,非常為難。”這樣一句話是不能反駁的,甚至可能會引發(fā)理解和同情。
    當你怒火中燒時,把憤怒的話轉變成感性的話并不容易。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又需要依靠“自覺”和 “自控”。自覺不只是認識自己的能力,更是認識自己的感情。自覺的人知道自己何時會喜怒哀樂,也理解喜怒哀樂的宣泄會造成何種后果。如果他感到氣憤,他不會瞬間爆炸,因為他知道爆炸的后果,但他也不會壓抑自己的感情,因為那會對心靈造成很大的傷害,他通常會盡量自控地用最有建設性的方式處理。正面、感性的溝通可以降低火爆的氣氛。感情和溝通都是最有感染性的,你完全可以用有建設性的、寬容的態(tài)度來與他人溝通并影響他人。
    自控是一種內心的自我對話,可以提醒自己不要落入惡劣態(tài)度的陷阱。除了上溯的理智分析外,深呼吸是最快、最簡單的情緒調節(jié)方法,中國人說:“心浮氣躁”、“心神不寧”、“心亂如麻”、“心焦如焚”,指的都是心情紊亂和情緒及精神狀態(tài)的關系,而“氣定神閑”、“心安理得”最方便的作法就是深呼吸,也就藉由調氣調息,把氣調順了,比較能擺脫情緒的牽扯,回到理性思考。美國對有暴力行為的加害人,都會施以團體教育,而教導他們認清暴力的毀滅性,學習控制自己的沖動,也就是懂得“叫停”或“離開現(xiàn)場”,以保護自己和對方的安全,避免鑄成大錯。
    如果認為自控不容易,那么,你可以請你的知心好友隨時提醒你。我過去的一個老板常常一生氣就一發(fā)不可收拾,而且他生氣都有前兆:他會先用刁鉆的問題考倒你,然后他開始戰(zhàn)抖,最后他才發(fā)脾氣。但他想改掉這個毛病,于是他要求我在每次看到前兆時,用一句“密語”(如“讓我們言歸正傳吧”)來提醒他。幾次“密語”提醒之后,他就有了自覺和自控的能力,再也不需要別人提醒了。
     
    快樂的第三步:有人分享快樂加倍,有人分擔痛苦減半

    科學研究告訴我們,調節(jié)自己的心情最好的方法就是找到知心的人傾訴和溝通?茖W的根據(jù)是,感情源于人腦的lymbic系統(tǒng),而該系統(tǒng)主要靠與他人的接觸調節(jié)?茖W證明,在一起交談的兩個人會慢慢達到同樣的心理狀態(tài)(喜怒哀樂)和生理狀態(tài)(體溫、心跳等)。因此,若想達到感情的平衡,我們必須懂得依靠別人。與人溝通是提升你的情商和快樂的唯一方法。與世隔絕的人只會越來越苦悶。西方有一古諺:“有人分享快樂加倍,有人分擔痛苦減半。”馬加爵所謂的真情,應該就是指能分享心情、內心的人吧!
    所以,如果你情緒不好,或受了委屈時,應多向父母、朋友傾訴,不要像馬加爵那樣總把話悶在心里,只對日記傾訴。馬加爵很苦悶,卻沒有傾訴苦悶的渠道。他說:“我在學校一個朋友也沒有,我在學校那么落魄……在各種孤獨中間,人最怕精神上的孤獨。”馬加爵在人際交往中碰到很多障礙,這些障礙帶給他苦悶,而這些苦悶又沒有渠道宣泄,進而造成更大的苦悶。這個惡性循環(huán)最終導致了悲劇的發(fā)生。其實,馬加爵的內心獨白,證明他是一個有自覺的人,他能看清自己的困境,可惜他將自己鎖在自我封閉的牢籠里,讓仇恨把他帶向毀滅。記得去年,非典風波,最恐怖的威脅就是被隔離,可是平日里我們卻常忽略了心里的孤立,使我們和快樂絕緣。
    要得到快樂,你需要幽默、樂觀的想法和溝通。在所有的溝通中,“笑”的感染力是最大的。耶魯大學的研究發(fā)現(xiàn),“笑”的感染力超過了所有其他感情,人們總會反射式地以微笑來回報你的微笑,而開懷的大笑更能迅速創(chuàng)造一個輕松的氣氛,此外,幽默的笑也能促進相互信任,激發(fā)靈感。樂觀、正面思考的力量是無窮的。近年來憂郁癥已成為全世界來勢洶洶的心理疾病,而其和負面思考有極大的關系,有些人習慣鉆牛角尖,往悲觀無助的方向想,困在死胡同中。如果能換個角度,半杯水有一半滿的而非一半空的!現(xiàn)在的不如意,代表有無限成長進步的空間。學習檢查自己,常保正念。
    無論是驅逐悲傷或是獲取快樂,我們都需要從傾訴和溝通中得到正面的激勵。最自然的溝通對象可能是你的親人,特別是你的父母。我相信,所有的父母都愿意聽孩子的傾訴。
    但是,“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所以我們也需要和知心朋友溝通、傾訴。交朋友時不要只看朋友的嗜好和個性,更重要的是,你需要一些會鼓勵人的、樂觀的、幽默的、誠懇的、有同理心的、樂于助人的、愿意聽人訴說的朋友。也許你會說:“我沒有這樣的朋友,也不敢去亂找朋友,如果別人拒絕怎么辦?”如果別人拒絕你,你沒有失去任何東西,但如果別人接受你,你可能因此找到你自己。
    我希望你也會在尋找好友的過程中,也讓自己成為這樣一個會鼓勵人的、樂觀的、幽默的、誠懇的、有同理心的、樂于助人的、愿意聽人訴說的人,并盡力去幫助你周圍的親人和朋友。唯有更多人愿意付出,快樂才能更迅速地通過人際網(wǎng)擴散。

    給中國學生的祝福
    我一直信奉以下做事的三原則:有勇氣來改變可以改變的事情,有度量接受不可改變的事情,有智慧來分辨兩者的不同。
    祝福中國的學生,當你碰到挫折時,能用這三個原則,以度量、勇氣、智慧來幫助你渡過難關。
    祝福中國的學生,當你追求成功、自信、快樂時,不要忘了成功是多元化的,不要忘了自信是自覺而非自傲,不要忘了快樂的人總能理解、接受和喜歡自己。
    祝福中國的學生,當你逐步獲得成功、自信、快樂時,會發(fā)現(xiàn)一個良性循環(huán):從成功里得到自信和快樂,從自信里得到快樂和成功,從快樂里得到成功和自信。
    祝福中國的學生,當你擁有成功、自信、快樂后,不要忘了幫助他人獲得成功、自信和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