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不求甚解的近義詞
近義詞,是指詞匯意義相同或相近的詞語,如“美好”和“美妙”、“懶惰”和“怠惰”、“枯萎”和“干枯”、“寬敞”和“寬闊”。與“近義詞”意思相近的詞為“同義詞”。下面小編為您整理不求甚解的近義詞,希望能幫到您!
不求甚解的近義詞1
不求甚解
【讀音】:[bù qiú shèn jiě]
【釋義】: 甚:很,極。只求知道個大概,不求徹底了解。常指學習或研究不認真、不深入。
【近義詞】:一知半解,囫圇吞棗
不求甚解造句
1.我認為讀書不求甚解是沒用的。
2.應該盡力模仿,每個音調和語調,每個字詞和句子,從粗到細地模仿和吸收,要抱著一種不求甚解、順其自然的`態(tài)度才好。
3.應該盡力模仿電驢安裝每個音調和語調,每個字詞和句子,從粗到細地模仿和吸收征途小秘3 . 27要抱著一種不求甚解、順其自然的態(tài)度才好。
近義詞造句
1.我對地理只是一知半解。
2.一無所知,比對許多東西都一知半解為好!
3.對于任何問題一知半解的知識都是危險的。
4.格里菲思能說會道,對許多問題都有點一知半解。
5.他總是對園藝工作發(fā)號施令,其實他只是一知半解。
6.我們囫圇吞棗地吃了幾口就出門了。
7.同時對一句話或一段話要進行分辨,看講的是一個意思還是幾個意思,是否屬于一個層面,是否有深層含義,切勿囫圇吞棗。
8.培根:有些書可淺嘗輒止,有些書可囫圇吞棗,但有少量書需細細咀嚼,慢慢消化;換言之,有些書可只讀其章節(jié),有些書則可大致瀏覽,有少量書則需通篇細讀并認真領悟。
9.本書通過分析漢韓兩種語言語音的差異,讓留學生明了自己的發(fā)音錯誤,并知道自己錯在哪里,不必囫圇吞棗地死記一些聲韻母的發(fā)音,使他們快而順利地改正自己的發(fā)音錯誤,為說地道的漢語打下良好的基礎。
不求甚解的近義詞2
【拼音】:bù qiú shèn jiě
【解釋】:甚:很,極、過分。原謂讀書不要去鉆牛角尖,不要刻意于一字一句的解釋,F在多指只求知道個大概,不求徹底了解或學習、研究不認真、不深入。
【出自】:晉·陶潛《五柳先生傳》:“不慕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欣然忘食!
【示例】: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五十四回:“這人小的時候,諸事顢顢頇頇,不求甚解!
【語法】:動賓式;作謂語、定語、狀語;指人學習不深入
【褒貶】:貶義詞
不求甚解的近義詞
淺嘗輒止 囫圇吞棗 食古不化 望文生義 蜻蜓點水 生吞活剝 浮光掠影
一知半解 走馬觀花 一孔之見 孤陋寡聞 似懂非懂 不知其二 一隅之見
不求甚解的反義詞
融會貫通 尋根究底 窮原竟委 咬文嚼字 精益求精 切磋琢磨 追本窮源
追根究底 推本溯源 舉一反三 窮原竟委 融會貫通 心領神會 真知灼見
不求甚解造句
圖書館里有很多讀書不求甚解者。
這是需要精讀的文章,怎可不求甚解,隨意瀏覽?
他老是對公事不求甚解,處理起來快是快,但總是出差錯。
不求甚解典故
原意是指反對讀書時死摳、鉆牛角尖,注重深入領會書中的原意,強調意會的一種方法。語出東晉·陶淵明《五柳先生傳》:“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東晉末年的著名詩人陶淵明,生活雖然貧困,但十分好學。由于喜愛自然,他給自己取了一個“五柳先生”的別號,并且寫了一篇很別致的《五柳先生傳》。這篇小傳,大約是392年,陶淵明28歲那年寫的。它是陶淵明敘述自己少年時志趣的文字,其中有這樣幾句:“先生的為人,閑靜寡言,不愛慕名利;很喜歡讀書,但不求深入理解,只想知道一個大概,每有一點新的體會,便高興得連吃飯都忘了!碧諟Y明所說的“好讀書,不求甚解”,只是表示他對當時盛行的煩瑣考證的學風的厭惡,教人不要鉆牛角尖,并不是說讀書可以馬馬虎虎,淺嘗輒止。
后來,人們引用這一成語,已不是陶淵明的原意了,而是用來比喻學習或工作態(tài)度不認真,對所學的東西只求懂得個大概,不求深刻理解。
【不求甚解的近義詞】相關文章:
不求甚解造句03-31
不求甚解的典故04-30
不求甚解典故04-17
《不求甚解》教案03-15
用不求甚解造句01-15
不求甚解的意思及故事03-21
關于不求甚解的造句01-15
不求甚解的成語典故04-25
不求甚解成語典故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