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潼關(guān)教學設(shè)計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用到教學設(shè)計,教學設(shè)計是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計劃性和決策性活動。那么什么樣的教學設(shè)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潼關(guān)教學設(shè)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潼關(guān)教學設(shè)計1
教學目標:
1、朗讀背誦默寫這首詩。
2、結(jié)合注釋,疏通詩意,感知少年譚嗣同的壯志豪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英雄人物,可歌可泣。
譚嗣同(1865.3.10—1898.9.28),男,字復(fù)生,號壯飛,湖南瀏陽人,中國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維新派人士。譚嗣同早年曾在家鄉(xiāng)湖南倡辦時務(wù)學堂、南學會等,主辦《湘報》,又倡導開礦山、修鐵路,宣傳變法維新,推行新政。公元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譚嗣同參加領(lǐng)導戊戌變法,失敗后被殺,年僅33歲,為“戊戌六君子”之一。
世間無物抵春愁,合向蒼冥一哭休。
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
2、傲立潼關(guān),撫古思今。
潼關(guān)位于陜西省潼關(guān)縣北,背依秦嶺、下臨黃河,是古來兵家必爭之地。
據(jù)歷史記載,發(fā)生于此的戰(zhàn)爭總共四十多次,其中有名戰(zhàn)役十多次。
二、品詩讀意
1、自由朗讀詩歌,學生起來單獨朗讀,師生點評。
2、詩意譯詩。
終古高云簇此城,秋風吹散馬蹄聲。
。ㄗ怨乓詠礓P(guān)雄踞高山,浮云繚繞。
“秋風吹散馬蹄聲”那蕭瑟秋風吹散了千百年來金戈鐵馬的浩大聲勢。)
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guān)不解平。
“河流大野猶嫌束”,黃河奔流在廣闊的原野上卻還嫌束縛。
“山入潼關(guān)不解平”,進入潼關(guān)后的秦嶺山巒高聳突兀,不知平坦為何物。
3、小組合作探究詩歌
這首詩運用了什么寫作手法?
。1)“不解平”,雙關(guān),既是寫實,又寫出了詩人內(nèi)心慷慨激昂的心境!吧饺脘P(guān)不解平”也是詩人自我形象最絕妙的藝術(shù)呈現(xiàn)。
。2)詩人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把黃河、高山人格化,不僅使得潼關(guān)周圍的大好河山有了感情,更使得山河作為自己人生的象征,他渴望自己成為那高山,而絕不愿去做那平庸的丘陵。他渴望做出轟轟烈烈的事業(yè),即使付出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3)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整首詩讓人強烈感受到詩人沖決羅網(wǎng)、勇往直前、追求個性解放的少年意氣(志向)。
三、由詩句見詩心——他的追求、理想與高山大河融為一體
14歲的譚嗣同,當時面臨的中國正是一個軟弱無力,被列強隨意欺凌的國家,14歲的譚嗣同對此深感憤慨,在隨父上任的途中已經(jīng)是滿腔熱情渴望為民族國家爭取光榮,面對北方的壯闊山水,感覺跟自己的那種沖破羅網(wǎng),勇往直前,改造國家命運的心情相似,移情于物,所以才寫下這首詩。
除夕月無光,點一盞燈替乾坤生色。
今朝雷未動,擊三通鼓代天地揚威。
四、課外牽引——激蕩人心的千古絕唱
獄中題壁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⑴望門投止:望門投宿。張儉:東漢末年高平人,因彈劾宦官侯覽,被反誣“結(jié)黨”,被迫逃亡,在逃亡中凡接納其投宿的人家,均不畏牽連,樂于接待。事見《后漢書·張儉傳》。
、迫趟溃貉b死。須臾:不長的時間。杜根:東漢末年定陵人,漢安帝時鄧太后攝政、宦官專權(quán),其上書要求太后還政,太后大怒,命人以袋裝之而摔死,行刑者慕杜根為人,不用力,欲待其出宮而釋之。太后疑,派人查之,見杜根眼中生蛆,乃信其死。杜根終得以脫。事見《后漢書·杜根傳》。
深入解讀:
面對人頭落地的血的'現(xiàn)實,詩人沒有顫栗,沒有悲傷,有的只是人格上的凜然難犯,心靈上的無比坦然;于是,他從容不迫,昂首向天,臨危不懼,縱聲大笑。這笑,既是強者的笑、英雄的笑,也是冷峻的笑、輕蔑的笑,還是輕松的笑、快慰的笑;這笑。不僅內(nèi)涵豐富,而且使一首主題沉重的“死亡之詩”頓時有了讓人蕩氣回腸的生命活力。
課外牽引——民族的韌勁、鮮紅的傳承
他(霍去。┑纳m像流星劃過星空那般短暫,卻極其絢爛奪目,后來岳飛、辛棄疾、戚繼光、文天祥這些中華歷史上的名將都以他為楷模。一句“匈奴未滅,何以家為”更成為千百年來無數(shù)英雄人物為表達抵御外敵入侵決心時爭相傳頌的名言。
晚清之際,兩次鴉片戰(zhàn)爭,國力衰敗不堪,黎民百姓深陷痛苦與蹂躪之中。
他們是第一批為推翻數(shù)千年封建統(tǒng)治而流血犧牲的革命先烈。他們雖然始終是徹頭徹尾的讀書人,卻以自己的生命照亮了歷史長夜。
“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
秋瑾:
拼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
五、課外閱讀
山坡羊·潼關(guān)懷古
張養(yǎng)浩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guān)路。望西都,意躊躇。
傷心秦漢經(jīng)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此曲撫今追昔,從歷代王朝的興衰更替,想到人民的苦難,一針見血地點出了封建統(tǒng)治與人民的對立,表現(xiàn)了作者對歷史的思索和對人民的同情。字里行間中充滿著歷史的滄桑感和時代感。
潼關(guān)教學設(shè)計2
教學目標
1、誦讀古詩,理解詩意。
2、感知少年譚嗣同沖破束縛,強我中華的壯志豪情。
教學重點:結(jié)合課下注釋和古漢語字典,疏通詩意。
教學難點:感知少年譚嗣同沖破束縛,強我中華的壯志豪情。
導入:
提問:你讀過的最有氣勢的一句詩詞是什么?
師生互動,出示老師讀過的最有氣勢的一句詩是“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略加釋義,這是譚嗣同在獄中所寫,寫完后他便奔赴刑場。
引出作者:譚嗣同,中國近代資產(chǎn)階級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維新志士。他主張中國要強盛,只有發(fā)展民族工商業(yè),學習西方資產(chǎn)階級的政治制度,在世時寫文章抨擊清政府的賣國投降政策。1898年參加領(lǐng)導戊戌變法,失敗后被殺,年僅三十四歲,與楊銳,劉光第,林旭,楊深秀和康廣仁并稱為“戊戌六君子”。
今天我們就要來學習譚嗣同的《潼關(guān)》。
潼關(guān):
潼關(guān)位于陜西省渭南市潼關(guān)縣北,北臨黃河,南踞山腰。始建于東漢建安元年(196年)。潼關(guān)是關(guān)中的東大門,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乾隆皇帝游歷帝國大好河山,行至于此,也不免感慨潼關(guān)之險峻,并于城樓外橫額上留下“第一關(guān)”的鎏金御書。
誦詩歌、解大意:
一、齊讀古詩,注意節(jié)奏和讀音。
二、理解詩意。
終古高云簇此城,秋風吹散馬蹄聲。
終古:久遠
簇cù:簇擁
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guān)不解平。
束:拘束
談意象、品特征:
思考:本詩描寫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點?在描寫景物時,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景物:高城,秋風,黃河,群山。這首詩運用了擬人的修辭,賦予云以人的動作“簇擁”,賦予河流以人的情感“嫌棄拘束”,生動形象的表現(xiàn)了北方山水的壯闊,表現(xiàn)了詩人內(nèi)心的一種沖破羅網(wǎng),勇往直前,追求個性解放的少年意氣。
由詩入境,請同學們根據(jù)詩歌內(nèi)容,描繪你所見到的畫面。
天色蒼茫,萬古高聳的云山簇擁著這座古城,秋風起,呼嘯而至,吹散了細碎的馬蹄聲。莾莽大河沖向山谷,可惜河谷狹窄,河水似乎也受到了極大的束縛。秦嶺山脈蜿蜒至潼關(guān),只知到巍峨險峻,不知平坦為何物了,此等桀驁不馴之態(tài)真令我贊嘆佩服!
探主題、析情感:
鏈接一、十九世紀末葉,在我國歷史上,是一個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時代:國庫空虛,地方貪污嚴重,民不聊生。國家主要部門被外國把持,外國在中國劃分勢力范圍,英國人控制長江以南,法國強租廣州灣,日本控制福建臺灣,德國控制山東。
鏈接二、古人云:“詩言志!痹娗榧粗練。
思考:詩人借潼關(guān)所見之景,想表達怎樣的`思想感情?
沖破封建束縛,追求個性解放,豪邁奔放的激情。
回顧填空:這首____________(體裁)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個方面展示了潼關(guān)獨特的景象,表達了詩人豪邁的激情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愿望。
會詩人、思如今:
再讀《題獄中壁》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該詩是譚嗣同就義前題在獄中壁上的絕命詩。1898年6月11日,光緒皇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書,宣布變法。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就發(fā)動政變,囚禁光緒皇帝并開始大肆搜捕和屠殺維新派人物。譚嗣同當時拒絕了別人請他逃走的勸告(康有為經(jīng)上海逃往香港,梁啟超經(jīng)天津逃往日本),決心一死,愿以身殉法來喚醒和警策國人。
提問:你見到了怎樣的譚嗣同?你有什么感想?
再次誦讀本詩,讀出詩人豪邁的激情和沖破封建束縛、追求個性解放的愿望,并試著背誦
練習:
題潼關(guān)樓
(唐)崔顥
客行逢雨霽,歇馬上津樓。
山勢雄三輔,關(guān)門扼九州。
川從陜路去,河繞華陰流。
向晚登臨處,風煙萬里愁。
1、“山勢雄三輔,關(guān)門扼九州”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寫出了景物什么特點?
運用擬人、夸張的手法。寫出了山勢的雄偉和潼關(guān)地勢的險要。
2、這首詩表現(xiàn)了詩人哪些思想情感?與《潼關(guān)》是否一樣?
不一樣,本詩贊美潼關(guān)一帶山河壯麗,感嘆潼關(guān)的地勢險要;表達濃郁的思鄉(xiāng)愁緒,以及對國家前途命運的隱憂。
嘗試背默《潼關(guān)》
潼關(guān)教學設(shè)計3
教學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朗讀能力,學生反復(fù)誦讀,讓學生加深理解,熟讀成誦。
2、學習閱讀方法,培養(yǎng)學生想象能力,理解詩歌內(nèi)容,初步賞析詩歌。
3、品味詩歌的語言美、意境美,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4、了解絕句的文體知識。
學情分析
古典詩詞是中華民族最古老、最有代表性的文學藝術(shù),它已經(jīng)成為中華民族的藝術(shù)象征、美的象征、審美情感的象征。本班學生對詩詞的感受、理解和體驗,個性化的表達,真正做到對詩詞的有所感悟,有所思考的,還不多;所以,必須引導學生展開積極的思維活動和情感活動,加深對詩歌的理解,從而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
教學重點難點
1、學習閱讀方法,培養(yǎng)學生想象能力,理解詩歌內(nèi)容,初步賞析詩歌。
2、品味詩歌的語言美、意境美,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介紹潼關(guān),走進作者,導入新課
活動1:介紹潼關(guān),走進作者,導入新課
1、介紹潼關(guān):播放視頻--《山水潼關(guān)》
2、走進作者:播放視頻--電影《譚嗣同》視頻片段。譚嗣同(1865.3.10—1898.9.28),男,字復(fù)生,號壯飛,湖南瀏陽人,中國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維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學》,是維新派的第一部哲學著作,也是中國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公元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譚嗣同參加領(lǐng)導戊戌變法,失敗后被殺,年僅33歲,為“戊戌六君子”之一。
二、誦讀詩歌
活動2:誦讀詩歌
教師活動:教師配樂范讀詩歌。
學生活動:學生配樂誦讀詩歌。
學生活動:配樂指名學生朗讀。
三、品析
公元1882年秋,十四歲的譚嗣同,從湖南故鄉(xiāng)隨父親甘肅任所途中,經(jīng)過陜西潼關(guān),潼關(guān),地處陜西、山西、河南三省交界點,南鄰華山群峰,東望豫西平原。在這里,被北國山河特有的壯麗風景所震撼,欣然命筆。
活動3:第一句詩打動了你的心?說說你的理由。
學生活動:前后左右同學討論,然后推舉學生代表展示。
教師活動:教師點評、明確。此句寫高云簇擁古城,不說高而高度自見,異峰突起,令人神往。
活動4:第二句詩打動了你的心?說說你的理由。
學生活動:前后左右同學討論,然后推舉學生代表展示。
教師活動:教師點評、明確。此句寫清脆的馬蹄聲,被獵獵西風吹散、吹遠;又顯出孤城寂寞和遼遠。
活動5:第三句詩打動了你的心?說說你的理由。
學生活動:前后左右同學討論,然后推舉學生代表展示。
教師活動:教師點評、明確。此句筆鋒一轉(zhuǎn),寫“河流大野”,猛然一轉(zhuǎn)彎,奔向平坦廣闊的原野,但氣勢卻不見緩和,不說其奔騰或壯闊,而說其“猶嫌”拘束,嫌河床箍得太緊。
活動6:第四句詩打動了你的心?說說你的理由。
學生活動:前后左右同學討論,然后推舉學生代表展示。
教師活動:教師點評、明確。此句寫秦嶺山脈入潼關(guān)之態(tài)勢:那連綿不斷的山峰,在關(guān)東并不怎樣惹眼,剛?cè)脘P(guān)便突兀而起、聳入云天,一座座爭奇斗險,唯恐自己顯得平庸!不說其巍峨險峻,而說其桀驁不馴,再也不知何謂平坦。
活動7: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你能說說嗎。
學生活動:前后左右同學討論,然后推舉學生代表展示。
教師活動:教師點評、明確。正所謂大河“猶嫌束”、群山“不解平”,那全是黃河、華山的磅礴氣勢在。∵@些山水,其實是詩人內(nèi)心感覺中的山,是詩人內(nèi)心感覺中的'水!作者把山水寫活了,讀起來,讓人激情澎湃。這些山水,是詩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應(yīng),反映著這位少年詩人豪邁奔放的激情和沖決封建羅網(wǎng)的束縛、勇往直前,追求個性解放的少年意氣;而這激情和意氣,同當時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變革圖強的社會潮流,是完全合拍的。因為,十九世紀末葉,在我國歷史上,是一個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時代,也是一個民族精神空前高揚的時代;所以,透過少年譚嗣同這首充滿浪漫主義精神的山水絕句,我們仿佛聽到一個迅速臨近的新時代的腳步聲。
活動8:了解絕句的文體知識。播放《絕句》微課視頻。
四、課后作業(yè)
1、背誦默寫《潼關(guān)》一詩;
2、指出《潼關(guān)》一詩的韻起式種類。
3、課外網(wǎng)絡(luò)搜索,閱讀張養(yǎng)浩的散曲《潼關(guān)懷古》。
潼關(guān)教學設(shè)計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理解詩歌內(nèi)容,想象詩句描繪的情景。
2.過程與方法:通過朗讀、賞讀,體驗詩歌高遠壯闊的意境。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感知少年譚嗣同沖破束縛、強我中華的壯志豪情。
教學重點:引導品讀詩歌,明晰賞析角度。
教學難點:多角度地理解詩歌。
教學方法:以設(shè)定的小目標依次進行教學。教師引領(lǐng),學生為主體。
學法指導:體驗交流,合作探究,提煉歸納。
課時安排:一課時課型:自讀課多媒體使用:PPT.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明確目標,自主學習
請學生根據(jù)自己學習古詩的積累,擬定學習小目標。
學習目標:1.朗讀詩歌,理解詩意。
2.了解詩歌的寫作背景,進一步體會詩歌的情感。
3.背誦詩歌。
二、誦讀詩歌,理解詩歌內(nèi)容
學生活動一:全體讀詩,感受詩歌節(jié)奏、韻律。
學生活動二:結(jié)合注釋,串講詩歌。
1.請學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詞語或者句子,學生交流探討。
2.請學生劃分詩歌節(jié)奏,并談?wù)劺碛伞?/p>
3.串講詩歌,理解詩歌的內(nèi)容。
三、賞析詩歌,體會詩歌感情
。ㄒ唬┵Y料助讀:譚嗣同寫這首詩時才十幾歲,當時隨父赴甘肅上任,途徑陜西潼關(guān),被北方的特有的壯闊風景所震撼,欣然命筆。
。ǘ⿲W生活動:品味詩歌的語句,體會詩人情感。
四、走近詩人,感受少年意氣
教師:山水本無情,只不過是大自然的景觀,為何譚嗣同的眼里,山水都似乎有了壯懷激烈的舉動?
資料助讀:少年譚嗣同,當時面臨的中國正是一個軟弱無力,被列強隨意欺凌的國家。少年譚嗣同對此深感憤慨,在隨父上任的途中已經(jīng)是滿腔熱情渴望為民族國家爭取光榮,面對北方的壯闊山水,感覺跟自己的那種沖破羅網(wǎng)、勇往直前、改造國家命運的心情相似,移情于物,所以才寫下這首詩。
學生活動:調(diào)動積累,運用聯(lián)想和想象,感知詩人少年時期“胸懷天下”的心胸。
五、課堂小結(jié):
。ㄒ唬┱垖W生談?wù)勥@堂課學習的收獲。
提示:可以從理解詩歌的`方法、賞析詩歌的角度以及人生啟迪等
方面談。
。ǘ┙處煟涸姼枋俏覀兾膶W殿堂里一顆璀璨的明珠。老師希望同學們以后旅行的時候,可以用詩意的眼光來欣賞祖國的大好河山!
潼關(guān)教學設(shè)計5
教學目標:
1、理解重點文言詞語的意思,了解本首詩的意思,想象詩句描繪的情景;
2、體驗詩歌高遠壯闊的氣魄;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并背誦古詩
教學重點:
體會作者強烈的思想感情,并做到有感情地朗讀、背誦
課時安排:一教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從“戊戌七君子”導入。
2、請同學們回憶一下,我們以前是用什么方法學習古詩的?
。ㄖ娙嗣髟娨馕蛟娗檎b古詩)
本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運用這種方法學習古詩。
二、知詩人
生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
公元1882年秋,十七歲的譚嗣同(1865—1898),從湖南故鄉(xiāng)赴甘肅蘭州父親任所途中,經(jīng)過陜西潼關(guān),在這里飽覽了一番北國山河的壯麗風采,故作此詩。
三、明詩意、悟詩情
1、白板展示,生讀:
這位英氣勃發(fā)的少年,騎馬登上半山間的潼關(guān)古道,傍山監(jiān)河,乘興前進,任清脆的馬蹄聲被獵獵西風吹散、吹遠,飛入滾滾的云濤里。大概從古到今,這巍峨的`雄關(guān)就被白云,團團簇擁著,一直不曾解圍吧?
。ㄕn件再讀)聆聽詩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感受到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生暢談,師評點、引導。
2、白板展示,生繼續(xù)讀:
偉大的壯觀還在更高更遠的地方。潼關(guān)地處陜西、山西、河南三省交界點,南鄰華山群峰,東望豫西平原。詩人立馬城關(guān),眼見黃河從北面高原峽谷奔騰怒吼而來,到懸崖腳下猛然一轉(zhuǎn)彎,奔向平坦廣闊的原野,但氣勢卻不見緩和,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緊;而那連綿不斷的山峰,在關(guān)東并不怎樣惹眼,剛?cè)脘P(guān)便突兀而起、聳入云天,一座座爭奇斗險,唯恐自己顯得平庸!
3、情感升華,白板展示,生再讀:
自然,所謂大河“猶嫌束”、群山“不解平”,全是黃河、華山的磅礴氣勢在詩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應(yīng),反映著這位少年詩人豪邁奔放的激情和沖決封建束縛、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這愿望,這激情,同當時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變革圖強的社會潮流,是完全合拍的。
吟動人詩篇,品詩中深情。這首詩給了我們極大的震撼。此時此刻,你想說些什么?
四、誦古詩
有感情地朗誦并默寫全詩。
五、課堂總結(jié):
十九世紀末葉,在我國歷史上,是一個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時代,也是一個民族精神空前高揚的時代。透過少年譚嗣同這首充滿浪漫主義精神的山水絕句,我們仿佛聽到一個迅速臨近的新時代的腳步聲。
六、作業(yè)布置
背誦、默寫本詩。
潼關(guān)教學設(shè)計6
課型:教讀課
教學目標:
1、有感情的朗讀,品味詞中描寫的邊塞風光;
2、體會詞的韻味,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知這首詞慷慨壯烈的基調(diào),在理解的基礎(chǔ)上背誦全文。
教學難點:清晰地了解整首詞分上、下兩闋寫景和抒情,以及詞作者通過景物描寫,達到情景交融的藝術(shù)境界。
教學重點:解讀全詞,了解邊塞風光和戍邊生活,體會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負。
教學方法:朗讀法、問答法、教讀法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前預(yù)習
1、對照課文注釋,通讀全詞;
2、了解作者的生平概況以及寫作背景。
二、導入
中華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唐詩、宋詞更是這座瑰麗花園中的兩朵奇葩。前兩節(jié)課我們已經(jīng)領(lǐng)略了盛唐詩歌的風味,那么,這節(jié)課我們就進入宋詞的學習。
在每一個朝代,都有愛國將士戍守邊關(guān)的動人事跡,以及仁人志士渴望建功立業(yè)的雄心壯志。那么,現(xiàn)在請同學們回顧一下曾經(jīng)學過的有關(guān)描寫邊塞風光和將士心情的詩句。(學生回答,老師補充。)
1、王之渙:《出塞》“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guān)。”
2、王維:《使至塞上》“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3、王昌齡:《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剛剛我們列舉的這些詩歌,它們所描寫的都是同一個主題——邊塞,因此,人們把這一類的詩歌稱之為“邊塞詩”。今天,我們將要學習的《漁家傲》也是反映邊塞主題的。但是,在范仲淹以前,很少有人用詞這一形式來真實地反映邊塞生活。由于作者有豐富的邊地生活經(jīng)驗,所以詞中洋溢著濃厚的生活氣息。
三、初步感知,學生朗讀
1、現(xiàn)在請同學們在預(yù)習的基礎(chǔ)上一起有感情的朗讀這首詞,體會詞中的韻味,以及詞人的'思想感情。(老師領(lǐng)讀,學生齊讀)
2、同學們朗讀得很好,已經(jīng)把詞中慷慨壯烈的韻味讀出來了。那么,這樣一首充滿著理想和抱負的詞,是在什么樣的背景下產(chǎn)生的呢?
四、文本賞析
。ㄒ唬⿲胱髡呓榻B以及寫作背景介紹:
1、背景簡介:
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國家逐漸形成積貧積弱之勢,表面上一片升平,實際上危機四伏。寶元元年,西夏元昊稱帝,宋廷調(diào)兵遣將,揚聲聲討,但事出倉促,每戰(zhàn)輒敗。
1038年,西夏大舉進攻宋朝,攻取今陜北數(shù)縣,延州成為孤城。
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陜西經(jīng)略安副使兼知延州(今延安),抗擊西夏。范仲淹到任后,改革軍制,團結(jié)上下,生產(chǎn)戍邊,積極抵御。這首詩就作于此時。
2、作者介紹: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范仲淹不僅具有很高的文學造詣,而且還有卓越的軍事能力,這就與他被稱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相符合,F(xiàn)在請同學們看看注釋①中的作者簡介: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蘇州吳縣(今江蘇吳縣)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
。ǘ┓治鋈~
此時的范仲淹肩負著國家的重擔,我們知道,詩詞的創(chuàng)作往往講究情景交融,那么,當詞人身兼重任之時,他的筆下又會描繪出一幅什么樣的圖景呢?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看詞人眼中的西北邊塞大漠風光。
1、分析詞的上片
這首詞創(chuàng)作于邊塞是顯而易見的,那么,同學們知道它是創(chuàng)作于哪個具體的季節(jié)的嗎?(秋天)很好,你們又是從哪里得知這一信息的呢?(“塞下秋來風景異”)
。1)首句,“塞下秋來風景異”,“塞下”點明環(huán)境,“秋來”點明時節(jié)。此時此刻,詞人身處西北邊地,我們剛剛介紹過詞人的家鄉(xiāng)在蘇州吳縣,這樣一南一北的差異究竟有何不同的風景呢?我們接著往下看看其中的異別之處。突出“異”:總寫;并從三處來體現(xiàn):分寫:
(2)“衡陽雁去無留意”
A、這句詞運用了一個典故。古代傳說,雁南飛,到了衡陽即止,同時,衡山的回雁峰也因此得名。
B、在古文中,“去”是離開的意思。那么,這里“衡陽雁去”的語序是否符合我們現(xiàn)代的閱讀習慣呢?如果不符合,那么正確的語序又是什么樣的呢?“雁去衡陽”這里運用了倒裝的手法。
C、秋天到了,大雁往南飛,這是正,F(xiàn)象,可是在這里詞人卻用了“無留意”。這里作者卻賦予大雁以人的情感,運用擬人的寫作手法。同時,從側(cè)面反映出邊塞環(huán)境惡劣,以致連大雁都不愿久留,可想而知,戍邊戰(zhàn)士的生活是多么的艱辛。
。3)“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A、首先,我們來找出這里所出現(xiàn)的意象:邊聲、千嶂、長煙、落日、孤城。
B、請同學們結(jié)合課本注釋,一起看看這些詞的意思:邊聲:指邊塞馬鳴、風號等聲音。千嶂:層層疊疊險峻的山峰。孤城:孤寂的邊城。這些意象是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下才會出現(xiàn)的,我們想一想,戰(zhàn)爭的雙方,如果我軍的兵力足夠強大,那是不是就無需緊閉城門,大可主動出擊,由此可見當時戰(zhàn)爭的緊張程度。
。4)詞的上片,詞人充分運用了聽覺、視覺、感覺,將所聽、所見、所感等現(xiàn)象連接起來,描繪出一幅蕭瑟、荒涼、緊張的邊地風光。
2、分析詞的下片
在這樣荒涼、蕭條的環(huán)境下,詞人的心情又會是什么樣的呢?我們接著來學習詞的下片。
。1)“濁酒一杯家萬里”
A、“一杯”與“萬里”形成鮮明對比,用懸殊的差別來突顯詞人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思戀,僅僅一杯濁酒是消解不了萬里的鄉(xiāng)愁。既然思家,為何不回家呢?因為“燕然未勒”。
。2)“燕然未勒歸無計”
這里運用了一個典故。燕然,山名。公元89年,東漢大將軍竇憲追擊北匈奴,曾登北山,“刻石勒功而還”。但是,詞人這時還是“未勒”,說明還未功成名就,戰(zhàn)爭還沒有結(jié)束,因此,歸家之期是無法計量的,可以說是“歸期無期”。
。3)“羌管悠悠霜滿地”
A、羌管,即羌笛,古代羌族的一種樂器,聲音哀婉、凄切。
B、對于“霜”這個意象,我們可以通過兩句著名的詩句來解讀,“月落烏啼霜滿天”(張繼《楓橋夜泊》)、“霜重鼓寒聲不起”(李賀《雁門太守行》)。從這兩句詩中可以推出,霜出現(xiàn)在深夜,而且是寒霜,屬于冷色調(diào)的一個意象。所以,同學們以后可以運用“以文解文”的方法來解讀文本,這樣既溫故又知新。
C、在深秋的深夜,詞人聽到悠悠的羌管,看到滿地寒霜,心中難免頓生悲涼。
。4)“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
A、這樣凄涼的夜晚,詞人睡不著覺,心愁滿緒,連白發(fā)都發(fā)白了,眼淚都流下來了。
B、同學們注意一下,這里僅僅是將軍頭發(fā)發(fā)白了,征夫流淚了嗎?不是。正確的解釋應(yīng)該是將軍和征夫都白了頭、流了淚。這是運用了互文的寫作手法,表現(xiàn)出戍邊將士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思戀以及渴望建功立業(yè)、報國壯志的情懷。
3、歸納總結(jié)
整首詞,上片以“異”字統(tǒng)領(lǐng)全局,借助“雁、邊聲、千嶂、長煙、落日、孤城”等意象,描繪出一幅荒涼、蕭瑟的邊塞秋景圖,同時,揭示了邊地環(huán)境惡劣、戰(zhàn)事的緊張氛圍,由景入情,下片抒發(fā)了詞人思家憂國、壯志難酬的情感。
(三)帶著情感,再次朗讀
五、布置作業(yè)
1、背誦并默寫這首詞。
2、把它擴寫成現(xiàn)代白話文,展開想象,不用拘泥于逐字逐句的翻譯,字數(shù)200字左右。
【潼關(guān)教學設(shè)計】相關(guān)文章:
嘆潼關(guān)10-03
描寫潼關(guān)的詩句11-27
潼關(guān)譚嗣同古詩翻譯08-13
《山坡羊·潼關(guān)懷古》教案設(shè)計(通用10篇)07-20
山坡羊,夢游潼關(guān)07-10
山坡羊潼關(guān)懷古全文11-24
山坡羊潼關(guān)懷古賞析10-25
元曲《山坡羊·潼關(guān)懷古》原文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