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的詐騙手段
1.我手機沒電了(卡壞了),速把款打入此賬號,××行:××,戶名××。警方提醒,收到此類短信,應立即與朋友電話聯(lián)系核實,不要輕易轉賬匯款。
2.爸媽,我出了點意外現(xiàn)在醫(yī)院,等錢急用,請速匯××元到我朋友的××卡上。遇到這樣的情況,不妨先打個電話給子女求證一下,匯錢不急于一時。
3.謊稱銀行卡消費要“轉賬”,犯罪分子往往謊稱機主的銀行卡在某地(如××百貨、××大酒店)刷卡消費××元,機主如有疑問,可致電××號碼咨詢。用戶一旦回電,犯罪分子則冒充銀行服務中心或公安謊稱該銀行卡可能被復制、盜用,以更改數(shù)據(jù)信息等名義要求用戶根據(jù)電話指示進行操作,實際是將卡上款項轉到犯罪分子指定的賬戶。
4.××酒店招專職員工,性別不限,體健貌端、年齡18歲至45歲,月薪過萬元,咨詢××王經(jīng)理。當一些急于找工作的市民打電話咨詢時,騙子常以預收服裝費、面試費、保證金等名義要求其往某賬戶打入一定款項,隨后人間蒸發(fā)。
5.我公司在本市為資金短缺者提供貸款,月息3%,無須擔保,電××李經(jīng)理。在銀根收緊的背景下,騙子利用一些企業(yè)和個人急需周轉資金的心理,以低息貸款誘人上鉤,然后以預付利息名義騙錢。
6.以中獎為名,騙取錢財。“尊敬的用戶:恭喜你獲優(yōu)先選擇獎品名額??”此類信息屢見不鮮。
7.詐騙者偽裝成銀行或其他合法機構,發(fā)出數(shù)以百萬計的誘騙郵件,利用粗心用戶在假網(wǎng)站上輸入的賬號、密碼信息和其他金融機密信息,非常迅速地從用戶的真賬戶里轉走所有存款。
8.冒充公安人員以辦案或對方欠費為由要求受害人向指定賬戶匯款。
9、互聯(lián)網(wǎng)購物詐騙。嫌疑人在網(wǎng)上設立虛假的購物商店,以超低價格吸引消費者,受害人與其聯(lián)系后,嫌疑人便會以先交費再發(fā)貨或者交納押金、協(xié)調費等為由詐騙受害人匯款。
10、網(wǎng)絡中獎詐騙。受害人上網(wǎng)時會顯示QQ中獎或網(wǎng)絡游戲中獎,要獲得獎金必須先交納手續(xù)費、個人所得稅等名目,騙取受害人匯款。
11、網(wǎng)絡薦股、幫忙購買股票詐騙。嫌疑人以幫助選股票付酬勞、收益分成或幫受害人購買股票為由騙取受害人匯款。
12、盜用QQ借款詐騙。犯罪分子通過黑客手段,盜用某人QQ后,分別給其QQ好友,發(fā)送請求借款信息,進行詐騙。有的甚至在事先就有意和QQ使用人進行視頻聊天,獲取了使用人的視頻信息,在實施詐騙時有意播放事先錄制的使用人視頻,以獲取信任。
13“編事故”冒名詐財。犯罪分子往往冒充醫(yī)生或警察等身份以機主的親屬、朋友受到綁架、交通事故、住院或欠日常生活費等各種理由騙使機主匯錢到指定賬戶,如“爸媽:我的錢包且身份證件被盜,請匯款xxx元到我朋友的XX的帳號上,戶名:×××”等等。
14.群發(fā)“匯款”短信詐騙。犯罪分子以群發(fā)短信的方式,將“請把錢直接存到某銀行賬號,賬號:×××”等短信內容大量發(fā)出。有的事主碰巧正打算匯款,收到此類匯款詐騙信息后,未經(jīng)核實,便將錢直接匯到犯罪分子提供的銀行賬號上。
15.“冒充汽車退稅”詐騙。犯罪分子首先冒充稅務工作人員向車主撥打電話,以“稅務局要退還車主汽車購置稅”為名,讓車主速與財政局某人聯(lián)系,冒充財政人員的同伙遂誘騙車主從銀行ATM機上將錢轉入到犯罪分子賬戶內。
16.廉價銷售違法物品詐騙。犯罪分子往往群發(fā)類似“本集團有九成新套牌走私車在本市出售,另有高息貸款、防身武器。電話××”的短信,利用人們貪便宜的心理,謊稱有各種海關罰沒的走私品等物品可低價郵購,然后以交定金、托運費等名義進行詐騙。
17.“兌換外幣”詐騙。犯罪分子往往在公共場合選擇中老年人、婦女等,利用受害人不熟悉外幣、貪利的特點,用假外幣或秘魯幣、剛果幣、越南幣等低匯率幣種,冒充美元或英鎊,兌換人民幣進行詐騙。他們一般一人先稱急需用外幣,另外同伙假裝與其兌換外幣,以錢不夠等緣由騙受害人拿錢出來一起兌換外幣從而進行詐騙。
18.“丟錢分錢”詐騙。犯罪分子一般在廣場、車站等人流較多處先由一人故意在受害人面前掉下一疊大面值(如100元面額)的人民幣或錢包,有意讓受害人發(fā)現(xiàn)拾起;然后由同伙上前將受害人圍住,以“分錢”為由,誘騙受害人將隨身的錢自愿交出,受害人竊以為以“小利換大利”,實際上撿得的錢除底、面兩張是人民幣,其余都是假的。
19.“封建迷信”詐騙。犯罪分子主要利用受害人愚昧無知、信奉迷信,在街頭以看病問路等借口主動與受害人搭訕,騙受害人如不破財免災,本人或家人將會大難臨頭,受害人為了驅災避害,往往上當受騙。
20.假合伙做生意詐騙。犯罪分子往往對受害人先期進行調查,摸清受害人的通訊、經(jīng)濟收入及職業(yè)信息等情況,然后尋機會與受害人以洽談生意為名,利用受害人貪圖錢財、怕失去商機的心理,誘使被害人拿出錢財,進行詐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