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伊人久久大香线蕉一区,夜色福利少妇专区,亚洲日本va中文字带亚洲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梁書》卷二十九列傳第二十三高祖三王賞析

    時間:2024-03-13 09:18:45 賽賽 梁書 我要投稿
    • 相關(guān)推薦

    《梁書》卷二十九列傳第二十三高祖三王賞析

      《梁書》是二十四史之一,是唐初姚察、姚思廉撰紀(jì)傳體史書。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梁書》卷二十九列傳第二十三高祖三王賞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梁書》卷二十九列傳第二十三高祖三王

      高祖八男:丁貴嬪生昭明太子統(tǒng),太宗簡文皇帝,廬陵威王續(xù);阮修容生世祖孝元皇帝;吳淑媛生豫章王綜;董淑儀生南康簡王績;丁充華生邵陵攜王綸;葛修容生武陵王紀(jì)。綜及紀(jì)別有傳。

      南康簡王績,字世謹,高祖第四子。天監(jiān)八年,封南康郡王,邑二千戶。出為輕車將軍,領(lǐng)石頭戍軍事。十年,遷使持節(jié)、都督南徐州諸軍事、南徐州刺史,進號仁威將軍。績時年七歲,主者有受貨,洗改解書,長史王僧孺弗之覺,績見而輒詰之,便即時首服,眾咸嘆其聰警。十六年,征為宣毅將軍、領(lǐng)石頭戍軍事。十七年,出為使持節(jié)、都督南、北兗、徐、青、冀五州諸軍事、南兗州刺史,在州著稱。尋有詔征還,民曹嘉樂等三百七十人詣闕上表,稱績尤異一十五條,乞留州任,優(yōu)詔許之,進號北中郎將。普通四年,征為侍中、云麾將軍,領(lǐng)石頭戍軍事。五年,出為使持節(jié)、都督江州諸軍事、江州刺史。丁董淑儀憂,居喪過禮,高祖手詔勉之,使攝州任,固求解職,乃征授安右將軍、領(lǐng)石頭戍軍事,尋加護軍。羸瘠弗堪視事。大通三年,因感病薨于任,時年二十五。贈侍中、中軍將軍、開府儀同三司,給鼓吹一部。謚曰簡。

      績寡玩好,少嗜欲,居無仆妾,躬事約儉,所有租秩,悉寄天府。及薨后,府有南康國無名錢數(shù)千萬。

      子會理嗣,字長才。少聰慧,好文史。年十一而孤,特為高祖所愛,衣服禮秩與正王不殊。年十五,拜輕車將軍、湘州刺史,又領(lǐng)石頭戍軍事。遷侍中,兼領(lǐng)軍將軍。尋除宣惠將軍、丹陽尹,置佐史。出為使持節(jié)、都督南、北兗、北徐、青、冀、東徐、譙七州諸軍事、平北將軍、南兗州刺史。太清元年,督眾軍北討,至彭城,為魏師所敗,退歸本鎮(zhèn)。

      二年,侯景圍京邑,會理治嚴將入援,會北徐州刺史封山侯正表將應(yīng)其兄正德,外托赴援,實謀襲廣陵,會理擊破之。方得進路,臺城陷,侯景遣前臨江太守董紹先以高祖手敕召會理,其僚佐咸勸距之。會理曰:"諸君心事,與我不同,天子年尊,受制賊虜,今有手敕召我入朝,臣子之心,豈得違背。且遠處江北,功業(yè)難成,不若身赴京都,圖之肘腋。吾計決矣。"遂席卷而行,以城輸紹先。至京,景以為侍中、司空、兼中書令。雖在寇手,每思匡復(fù),與西鄉(xiāng)侯勸等潛布腹心,要結(jié)壯士。時范陽祖皓斬紹先,據(jù)廣陵城起義,期以會理為內(nèi)應(yīng)。皓敗,辭相連及,景矯詔免會理官,猶以白衣領(lǐng)尚書令。

      是冬,景往晉熙,景師虛弱,會理復(fù)與柳敬禮謀之。敬禮曰:"舉大事必有所資,今無寸兵,安可以動?"會理曰:"湖熟有吾舊兵三千余人,昨來相知,克期響集,聽吾日定,便至京師。計賊守兵不過千人耳,若大兵外攻,吾等內(nèi)應(yīng),直取王偉,事必有成?v景后歸,無能為也。"敬禮曰"善",因贊成之。于時百姓厭賊,咸思用命,自丹陽至于京口,靡不同之。后事不果,與弟祁陽侯通理并遇害。

      通理字仲宣,位太子洗馬,封祁陽侯。

      通理弟乂理,字季英,會理第六弟也。生十旬而簡王薨,至三歲而能言,見內(nèi)人分散,涕泣相送,乂理問其故,或曰:"此簡王宮人,喪畢去爾。"乂理便號泣,悲不自勝,諸宮人見之,莫不傷感,為之停者三人焉。服闋后,見高祖,又悲泣不自勝。高祖為之流涕,謂左右曰:"此兒大必為奇士。"大同八年,封安樂縣侯,邑五百戶。

      乂理性慷慨,慕立功名,每讀書見忠臣烈士,未嘗不廢卷嘆曰:"一生之內(nèi),當(dāng)無愧古人。"博覽多識,有文才,嘗祭孔文舉墓,并為立碑,制文甚美。

      太清中,侯景內(nèi)寇,乂理聚賓客數(shù)百,輕裝赴南兗州,隨兄會理入援,恒親當(dāng)矢石,為士卒先。及城陷,又隨會理還廣陵,因入齊為質(zhì),乞師。行二日,會侯景遣董紹先據(jù)廣陵,遂追會理,因為所獲。紹先防之甚嚴,不得與兄弟相見,乃偽請先還京,得入辭母,謂其姊安固公主曰:"事既如此,豈可合家受斃。兄若至,愿為言之,善為計自勉,勿賜以為念也。家國阽危,雖死非恨,前途亦思立效,但未知天命何如耳!"至京師,以魏降人元貞立節(jié)忠正,可以托孤,乃以玉柄扇贈之。貞怪其故,不受。乂理曰:"后當(dāng)見憶,幸勿推辭。"會祖皓起兵,乂理奔長蘆,收軍得千余人。其左右有應(yīng)賊者,因間劫會理,其眾遂駭散,為景所害,時年二十一。元貞始悟其前言,往收葬焉。

      廬陵威王續(xù),字世,高祖第五子,天監(jiān)八年,封廬陵郡王,邑二千戶。十年,拜輕車將軍、南彭城瑯邪太守。十三年,轉(zhuǎn)會稽太守。十六年,為都督江州諸軍事、云麾將軍、江州刺史。普通元年,征為宣毅將軍,領(lǐng)石頭戍軍事。

      續(xù)少英果,膂力絕人,馳射游獵,應(yīng)發(fā)命中。高祖常嘆曰:"此我之任城也。"嘗與臨賀王正德及胡貴通、趙伯超等馳射于高祖前,續(xù)冠于諸人,高祖大悅。三年,為使持節(jié)、都督雍、梁、秦、沙四州諸軍事、西中郎將、雍州刺史。七年,加宣毅將軍。中大通二年,又為使持節(jié)、都督雍、梁、秦、沙四州諸軍事、平北將軍、寧蠻校尉、雍州刺史,給鼓吹一部。續(xù)多聚馬仗,畜養(yǎng)驍雄,金帛內(nèi)盈,倉廩外實。四年,遷安北將軍。大同元年,為使持節(jié)、都督江州諸軍事、安南將軍、江州刺史。三年,征為護軍將軍、領(lǐng)石頭戍軍事。五年,為驃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又出為使持節(jié)、都督荊、郢、司、雍、南、北秦、梁、巴、華九州諸軍事、荊州刺史。中大同二年,薨于州,時年四十四。贈司空、散騎常侍、驃騎大將軍,鼓吹一部,謚曰威。長子安嗣。

      邵陵攜王綸,字世調(diào),高祖第六子也。少聰穎,博學(xué)善屬文,尤工尺牘。天監(jiān)十三年,封邵陵郡王,邑二千戶。出為寧遠將軍、瑯邪、彭城二郡太守,遷輕車將軍、會稽太守。十八年,征為信威將軍。普通元年,領(lǐng)石頭戍軍事,尋為江州刺史。五年,以西中郎將權(quán)攝南兗州,坐事免官奪爵。七年,拜侍中。大通元年,復(fù)封爵,尋加信威將軍,置佐史。中大通元年,為丹陽尹。四年,為侍中、宣惠將軍、揚州刺史。以侵漁細民,少府丞何智通以事啟聞,綸知之,令客戴子高于都巷刺殺之。智通子訴于闕下,高祖令圍綸第,捕子高,綸匿之,竟不出。坐免為庶人。頃之,復(fù)封爵。大同元年,為侍中、云麾將軍。七年,出為使持節(jié)、都督郢、定、霍、司四州諸軍事、平西將軍、郢州刺史,遷為安前將軍、丹陽尹。中大同元年,出為鎮(zhèn)東將軍、南徐州刺史。

      太清二年,進位中衛(wèi)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侯景構(gòu)逆,加征討大都督,率眾討景。將發(fā),高祖誡曰:"侯景小豎,頗習(xí)行陣,未可以一戰(zhàn)即殄,當(dāng)以歲月圖之。"綸次鐘離,景已度采石。綸乃晝夜兼道,游軍入赴。濟江中流,風(fēng)起,人馬溺者十一二。遂率寧遠將軍西豐公大春、新淦公大成等,步騎三萬,發(fā)自京口。將軍趙伯超曰:"若從黃城大道,必與賊遇,不如徑路直指鐘山,出其不意。"綸從之。眾軍奄至,賊徒大駭,分為三道攻綸,綸與戰(zhàn),大破之,斬首千余級。翌日,賊又來攻,相持日晚,賊稍引卻,南安侯駿以數(shù)十騎馳之。賊回拒駿,駿部亂。賊因逼大軍,軍遂潰。綸至鐘山,眾裁千人,賊圍之,戰(zhàn)又敗,乃奔還京口。

      三年春,綸復(fù)與東揚州刺史大連等入援,至于驃騎洲。進位司空。臺城陷,奔禹穴。大寶元年,綸至郢州,刺史南平王恪讓州于綸,綸不受,乃上綸為假黃鉞、都督中外諸軍事。綸于是置百官,改廳事為正陽殿。數(shù)有災(zāi)怪,綸甚惡之。時元帝圍河?xùn)|王譽于長沙既久,內(nèi)外斷絕,綸聞其急,欲往救之,為軍糧不繼,遂止。乃與世祖書曰:伏以先朝圣德,孝治天下,九親雍睦,四表無怨,誠為國政,實亦家風(fēng)。唯余與爾,同奉神訓(xùn),宜敦旨喻,共承無改。且道之斯美,以和為貴,況天時地利,不及人和,豈可手足肱支,自相屠害。日者聞譽專情失訓(xùn),以幼陵長,湘、峽之內(nèi),遂至交鋒。方等身遇亂兵,斃于行陣,殞于吳局。方此非冤,聞問號怛,惟增摧憤,念以兼悼,當(dāng)何可稱。吾在州所居遙隔,雖知其狀,未喻所然。及屆此藩,備加覿訪,咸云譽應(yīng)接多替,兵糧閉壅;弟教亦不悛,故興師以伐。譽未識大體,意斷所行,雖存急難,豈知竊思。不能禮爭,復(fù)以兵來。蕭墻興變,體親成敵,一朝至此,能不鳴呼。既有書問,云雨傳流,噂〈口沓〉其間,委悉無因詳究。

      方今社稷危恥,創(chuàng)巨痛深,人非禽蟲,在知君父。即日大敵猶強,天仇未雪,余爾昆季,在外三人,如不匡難,安用臣子。唯應(yīng)剖心嘗膽,泣血枕戈,感誓蒼穹,憑靈宗祀,晝謀夕計,共思匡復(fù)。至于其余小忿,或宜寬貸。誠復(fù)子憾須臾,將奈國冤未逞。正當(dāng)輕重相推,小大易奪,遣無益之情,割下流之悼,弘豁以理,通識勉之。今已喪鐘山,復(fù)誅猶子,將非揚湯止沸,吞冰療寒。若以譽之無道,近遠同疾,弟復(fù)效尤,攸非獨罪。幸寬于眾議,忍以事寧。如使外寇未除,家禍仍構(gòu),料今訪古,未或弗亡。

      夫征戰(zhàn)之理,義在克勝;至于骨肉之戰(zhàn),愈勝愈酷,捷則非功,敗則有喪,勞兵損義,虧失多矣。侯景之軍所以未窺江外者,正為藩屏盤固,宗鎮(zhèn)強密。若自相魚肉,是代景行師。景便不勞兵力,坐致成效,丑徒聞此,何快如之!又莊鐵小豎作亂,久挾觀寧、懷安二侯,以為名號,當(dāng)陽有事克掣,殊廢備境。第聞?wù)鞣,?fù)致分兵,便是自于瓜州至于湘、雍,莫非戰(zhàn)地,悉以勞師。侯景卒承虛藉釁,浮江豕突,豈不表裹成虞,首尾難救?可為寒心,其事已切。弟若苦陷洞庭,兵戈不戢,雍州疑迫,何以自安?必引進魏軍,以求形援。侯景事等內(nèi)癰,西秦外同瘤腫。直置關(guān)中,已為咽氣,況復(fù)貪狼難測,勢必侵吞。弟若不安,家國去矣。吾非有深鑒,獨能弘理,正是采藉風(fēng)謠,博參物論,咸以為疑,皆欲解體故耳。

      自我國五十許年,恩格玄穹,德彌赤縣,雖有逆難,未亂邕熙。溥天率土,忠臣憤慨,比屋罹禍,忠義奮發(fā),無不抱甲負戈,沖冠裂眥,咸欲剚刃于侯景腹中,所須兵主唱耳。今人皆樂死,赴者如流。弟英略振遠,雄伯當(dāng)代,唯德唯藝,資文資武,拯溺濟難,朝野咸屬,一匡九合,非弟而誰?豈得自違物望,致招群{日永}!其間患難,具如所陳。斯理皎然,無勞請箸;驗之以實,寧須確引。吾所以間關(guān)險道,出自東川,政謂上游諸藩,必連師狎至,庶以殘命,預(yù)在行間;及到九江,安北兄遂溯流更上,全由餼饋懸斷,卒食半菽,阻以菜色,無因進取。侯景方延假息,復(fù)緩誅刑,信增號憤,啟處無地。計瀟湘谷粟,猶當(dāng)紅委,若阻弟嚴兵,唯事交切,至于運轉(zhuǎn),恐無暇發(fā)遣。即日萬心慊望,唯在民天,若遂等西河,時事殆矣!必希令弟豁照茲途,解汨川之圍,存社稷之計,使其運輸糧儲,應(yīng)贍軍旅,庶協(xié)力一舉,指日寧泰。宗廟重安,天下清復(fù),推弟之功,豈非幸甚。吾才懦兵寡,安能為役,所寄令弟,庶得申情,朝聞夕死,萬殞何恨。聊陳聞見,幸無怪焉。臨紙?zhí)柮,諸失次緒。

      世祖復(fù)書,陳河?xùn)|有罪,不可解圍之狀。綸省書流涕曰:"天下之事,一至于斯!"左右聞之,莫不掩泣。于是大修器甲,將討侯景。元帝聞其強盛,乃遣王僧辯帥舟師一萬以逼綸,綸將劉龍武等降僧辯,綸軍潰,遂與子躓等十余人輕舟走武昌。

      時綸長史韋質(zhì)、司馬姜律先在于外,聞綸敗,馳往迎之。于是復(fù)收散卒,屯于齊昌郡,將引魏軍共攻南陽。侯景將任約聞之,使鐵騎二百襲綸,綸無備,又敗走定州。定州刺史田龍祖迎綸,綸以龍祖荊鎮(zhèn)所任,懼為所執(zhí),復(fù)歸齊昌。行至汝南,西魏所署汝南城主李素者,綸之故吏,聞綸敗,開城納之。綸乃修浚城池,收集士卒,將攻竟陵。西魏安州刺史馬岫聞之,報于西魏,西魏遣大將軍楊忠、儀同侯幾通率眾赴焉。二年二月,忠等至于汝南,綸嬰城自守。會天寒大雪,忠等攻不能克,死者甚眾。后李素中流矢卒,城乃陷。忠等執(zhí)綸,綸不為屈,遂害之。投于江岸,經(jīng)日顏色不變,鳥獸莫敢近焉。時年三十三。百姓憐之,為立祠廟,后世祖追謚曰攜。

      長子堅,字長白。大同元年,以例封汝南侯,邑五百戶。亦善草隸,性頗庸短。侯景圍城,堅屯太陽門,終日蒲飲,不撫軍政。吏士有功,未嘗申理,疫癘所加,亦不存恤,士咸憤怨。太清三年三月,堅書佐董勛華、白曇朗等以繩引賊登樓,城遂陷,堅遇害。

      弟確,字仲正。少驍勇,有文才。大同二年,封為正階侯,邑五百戶,后徙封永安。常在第中習(xí)騎射,學(xué)兵法,時人皆以為狂。左右或以進諫,確曰:"聽吾為國家破賊,使汝知之。"除秘書丞,太子中舍人。

      鐘山之役,確苦戰(zhàn),所向披靡,群虜憚之。確每臨陣對敵,意氣詳贍。帶甲據(jù)鞍,自朝及夕,馳驟往反,不以為勞,諸將服其壯勇。及侯景乞盟,確在外,慮為后患,啟求召確入城。詔乃召確為南中郎將、廣州刺史,增封二千戶。確知此盟多貳,城必淪沒,因欲南奔。攜王聞之,逼確使入,確猶不肯。攜王流涕謂曰:"汝欲反邪!"時臺使周石珍在坐,確謂石珍曰:"侯景雖云欲去,而不解長圍,以意而推,其事可見。今召我入,未見其益也。"石珍曰:"敕旨如此,侯豈得辭?"確執(zhí)意猶堅,攜王大怒,謂趙伯超曰:"譙州,卿為我斬之,當(dāng)賚首赴闕。"伯超揮刃眄確曰:"我識君耳,刀豈識君?"確于是流涕而出,遂入城。及景背盟復(fù)圍城,城陷,確排闥入,啟高祖曰:"城已陷矣。"高祖曰:"猶可一戰(zhàn)不?"對曰:"不可。臣向者親格戰(zhàn),勢不能禁,自縋下城,僅得至此。"高祖嘆曰:"自我得之,自我失之,亦復(fù)何恨。"乃使確為慰勞文。

      確既出見景,景愛其膂力,恒令在左右。后從景行,見天上飛鳶,群虜爭射不中,確射之,應(yīng)弦而落。賊徒忿嫉,咸勸除之。先是攜王遣人密導(dǎo)確,確謂使者曰:"侯景輕佻,可一夫力致,確不惜死,正欲手刃之;但未得其便耳。卿還啟家王,愿勿以為念也。"事未遂而為賊所害。

      史臣曰:自周、漢廣樹藩屏,固本深根;高祖之封建,將遵古制也。南康、廬陵并以宗室之貴,據(jù)磐石之重,績以孝著,續(xù)以勇聞。綸聰警有才學(xué),性險躁,屢以罪黜,及太清之亂,忠孝獨存,斯可嘉矣。

      《梁書》簡介

      《梁書》是記述南朝蕭梁一代歷史的紀(jì)傳體史書。記事起于502年梁武帝蕭衍建國,止于557年梁敬帝蕭方智亡國,共56年的歷史。全書有本紀(jì)6卷,傳50卷,共56卷。

      《梁書》依據(jù)了很豐富的材料,有梁朝沈約的《武帝本紀(jì)》,周興嗣的《梁皇帝實錄》,蕭子顯的《普通北伐記》,蕭韶的《梁太清記》等,有陳朝許亨的《梁史》,劉瑤的《梁典》等,還有周朝蕭欣的《梁史》。這些史書為《梁書》提供了很好的借鑒。

      《梁書》全面地敘述了梁朝的史事。如粱朝50多年歷史,梁武帝統(tǒng)治了40多年,《梁書》6卷帝紀(jì)中,寫梁武帝的有3卷,這便于人們?nèi)媪私饬撼臍v史。侯景之亂是梁朝歷史上一件大事,《梁書·侯景傳》詳細記載了事件的經(jīng)過。

      《梁書》中有關(guān)于“海南諸國”的記載,這是超越前代史書的地方!读簳奉悅髦羞新增《止足傳》!读簳穼Ξ(dāng)時的門閥制度、崇尚佛教等社會特點,也有突出的記載。

      《宋書》中沒有設(shè)文學(xué)傳,在《南齊書》和《陳書》中都有文學(xué)傳一卷,《梁書》中的文學(xué)傳卻有兩卷,包括了25人,說明了梁代文學(xué)的較高成就。

      創(chuàng)作背景

      《梁書》是由姚思廉與其父姚察合寫而成。姚察(533~606),字伯審,祖籍吳興武康(今浙江德清縣西)。陳朝滅亡后遷往關(guān)中,定居萬年(今陜西西安)。一生歷仕梁、陳、隋三朝。梁朝滅亡時,姚察才二十二歲;陳朝建立后他任秘書監(jiān)、領(lǐng)大著作、吏部尚書等職。開始修撰《梁書》,書未成,陳亡。

      公元589年,隋文帝統(tǒng)一中國,結(jié)束了長達三百余年的大分裂局面,使我國封建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得到了一定的發(fā)展。593午,隋文帝禁止民間私修國史,自西漢以來私人自發(fā)修史的工作便變成了由朝廷組織的事業(yè),開我國設(shè)史館專修國史之先風(fēng)。唐朝開國之君也極為重視史學(xué),并希望藉此以達長治久安、永;蕵I(yè)的目的。李世民認為“覽前王之得失,為在身之龜鑒”,加上中國自古有盛世修史的傳統(tǒng),故設(shè)史館修史,李世民(唐太宗)曾親領(lǐng)修撰《晉書》,魏征、房玄齡、褚遂良、令狐德棻等大臣皆兼領(lǐng)史職,所選史官多為一時名家,被列為正史的二十五史有三分之一是在這一時期修成的,《梁書》即是其中之一。

      隋朝建立之后,姚察已定居關(guān)中,任隋朝秘書丞。開皇九年(589),姚察奉命撰修梁、陳二史,書未成便于大業(yè)二年(606)去世。臨死前囑咐兒子思廉一定要完成他的未競之業(yè)。

      姚廉(557~637),字簡之。自幼受家學(xué)熏陶,嗜書如命,一生歷仕陳、隋、唐三代,在陳時任會稽王揚州刺史陳莊的主薄,入隋,任漢王楊諒?fù)醺畢④姡w代王楊侑侍讀。唐貞觀初年歷任著作郎、弘文館學(xué)士、散騎常侍等職,一生敢于直言極諫,雖高官厚祿,然淡薄名利。貞觀三年(629),唐太宗詔令著作郎姚思廉與秘書監(jiān)魏征同著《梁書》。因事先已有豐富的積累和深厚的功底,經(jīng)過近九年的努力,終于在貞觀十年撰成《梁書》,由魏征轉(zhuǎn)奏皇帝,并藏于秘閣。姚思廉撰寫《梁書》主要是根據(jù)姚察的書稿,另外可供參考的還有謝昊、許亨等九家梁書。

      鑒賞

      優(yōu)點

      《梁書》的行文,頗具簡潔洗練的特色,《四庫全書總目》說它:“排整次第猶具《漢書》以來相傳之史法,要異乎取成眾手、編次失倫者矣!笔穼W(xué)家趙翼評價為:“直欲遠追班馬……皆勁氣銳筆,曲折明暢,一洗六朝蕪冗之習(xí)。” 在《梁書·韋睿傳》中,寫邵陽之役時,寫道:“魏人先于邵陽洲兩岸為兩橋,樹柵數(shù)百步,跨淮通道……斗艦競發(fā),皆臨戰(zhàn)壘。以小船載草,灌之以膏,從而焚其橋。風(fēng)怒火盛,煙塵晦冥,敢死之士拔柵砍橋,水又漂疾,倏忽之間橋柵盡壞,而道根等皆身自搏戰(zhàn)。軍人奮勇,呼聲動天地,無不一當(dāng)百。”這一段描寫甚為精彩,深受史家的稱道。

      《梁書》所載歷史豐富,史料完備。梁朝只有56年的歷史,《梁書》的傳則達50卷之多,可見對歷史人物及事件的敘述之詳盡。書中記載了很多文人和史家,如沈約、江淹、劉昭、蕭子顯、蕭子云等,為他們詳細列傳,這為后人研究這一時期的史學(xué)提供了寶貴的史料。書中還為一些學(xué)者作傳,保存了對其重要著作的記載,如為范縝立傳,保留了唯物主義著作《神滅論》;為鐘嶸和劉勰立傳,介紹了《詩品》和《文心雕龍》這兩部文學(xué)理論著作。

      《梁書》的謀篇布局頗見功力,承《漢書》類敘之法撰傳,如《滕曇恭傳》敘其孝行,附錄徐普濟被火伏棺、宛陵女子搏虎救母的事,《何遜傳》由敘何遜工詩而及虞驀。這樣敘事,既顯文筆簡練,又不遺漏人物事件。

      缺點

      記錄誤差

      《梁書》在記事記人方面,常常有一些時間差誤、前后矛盾的地方。如《江蘋傳》稱何敬容掌選,序用多非其人,而《何敬容傳》則稱其“銓序明審,號為稱職”。這些互相抵牾的記載,使人莫衷一是,無所適從。

      《梁書》在筆法上也存在著曲筆增美諱惡的弊病。對于篡代之際大動干戈的血淋淋事實,書中很少如實反映。對于一些權(quán)貴歪曲史實大加吹捧的地方也相當(dāng)多,與《南史》相比較,《梁書》的這個缺點顯得更突出一些。

      封建迷信

      書中的思想糟粕也不少。充斥書中的大量陰陽災(zāi)異、圖讖祥瑞,乃至望氣相面、因果報應(yīng)、神怪異聞等,給人以陳腐、庸俗之感。宣傳佛、道等宗教迷信,也是書中存在的問題。

    【《梁書》卷二十九列傳第二十三高祖三王賞析】相關(guān)文章:

    《南史》卷二十九列傳第十九11-18

    《梁書》列傳節(jié)選閱讀09-12

    《梁書》卷十四列傳第八江淹任昉07-21

    《宋書》卷九十 列傳第五十◎明四王07-06

    《梁書·王筠傳》原文及翻譯05-08

    《魏書》卷九十三列傳恩幸第八十一王叡王仲09-25

    周書列傳卷三十六原文09-12

    《南史》卷十八列傳第八12-12

    《周書》卷十二 列傳第四03-22

    《周書》卷十五列傳第七11-25